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蚀产沙系统模型概述 被引量:6
1
作者 柳丽英 范荣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3-58,共6页
根据目前国内外侵蚀产沙模型的研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流域从降雨到地表径流、沟间地产沙输移。
关键词 侵蚀产沙 地表径流 沟间地产沙 细沟侵蚀
下载PDF
概念性汇沙模型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包为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6期24-29,共6页
本文从概念性角度探讨泥沙基本规律.把水文学中的线性水库、马斯京枢法的水流汇集概念应用到流域坡面和河道的泥沙汇集中,考虑泥沙汇集与水流汇集的共性和泥沙冲淤的个性,提出简单的概念性坡面汇沙、河道汇沙模式;结合时段地面经流与时... 本文从概念性角度探讨泥沙基本规律.把水文学中的线性水库、马斯京枢法的水流汇集概念应用到流域坡面和河道的泥沙汇集中,考虑泥沙汇集与水流汇集的共性和泥沙冲淤的个性,提出简单的概念性坡面汇沙、河道汇沙模式;结合时段地面经流与时段产沙量的关系,构成一个产流和产沙、汇沙藕合模型;并应用于黄河流域产沙、汇沙规律的分析和断面泥沙过程的模拟,获得了较合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模型 概念性 泥沙
下载PDF
1855年以来黄河泥沙输移系统的泥沙淤积分布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师长兴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来沙量以及对下游和河口泥沙沉积量的估算 ,建立了 1 85 5年至 1 968年间黄河的泥沙平衡。结果显示 ,这期间上中游来沙为 1 878× 1 0 8t,其中淤积在下游的泥沙占 62 %,三角洲淤积占 3 2 %;下游淤积量随着大堤修建...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来沙量以及对下游和河口泥沙沉积量的估算 ,建立了 1 85 5年至 1 968年间黄河的泥沙平衡。结果显示 ,这期间上中游来沙为 1 878× 1 0 8t,其中淤积在下游的泥沙占 62 %,三角洲淤积占 3 2 %;下游淤积量随着大堤修建、大堤防洪能力提高、以及近期修建水库及引水引沙等人类活动的变化相应发生变化 ;三角洲淤积约有 60 9×1 0 8t,占河口来沙的比例为 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55年 黄河泥沙输移系统 泥沙淤积分布分析 泥沙沉积量 河口 泥沙通量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深水峡谷复合浊积砂体内隔夹层发育类型与沉积成因——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付超 谢玉洪 +5 位作者 王晖 宋来明 段锐 苑志旺 徐伟 陈国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3,共11页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了复合水道尺度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结合浊积充填过程划分了隔夹层类型,分析了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基于沉积物输送体系参数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深水隔夹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隔夹层按照沉积成因可划分为侧(加)积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A型)、细粒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B型)、半远洋深水沉积成因隔层(C型)、钙质物性夹层(D型)4种类型。②隔夹层按充填期次可划分为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C型)和(C型+B型)、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B型+C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D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D型)4种组合。③隔夹层发育的类型与组合序列受控于峡谷中沉积物输送量与地形坡度变化,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浊积体空间充足,薄隔夹层发育受控于沉积物输送量,厚隔夹层发育受控于地形变化;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浊积体存在叠置发育与溢岸现象,沉积物供给主控隔夹层厚度,地形变化为次要因素。结论认为,隔夹层发育模式可用于同类型沉积背景下储层结构样式的刻画与预测,为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峡谷 隔夹层 浊积水道 沉积物输送系统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期源-汇系统时空耦合控砂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克永 李文厚 +1 位作者 宇振昆 梁积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期物源区周缘的古陆特征、重矿物特征、稀土元素富集规律的研究,分析沉积区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总结不同类型源-汇系统的控砂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南部及南部物源的影响...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期物源区周缘的古陆特征、重矿物特征、稀土元素富集规律的研究,分析沉积区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总结不同类型源-汇系统的控砂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南部及南部物源的影响较小,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相带及沉积特征;不同的沉积相类型控制着不同的砂体发育特征及不同的砂体叠加样式,其中冲积扇为多个砾石厚旋回叠加的巨型砂体,河流相为数个偏粗碎屑中厚旋回叠加的大型砂体,洪泛平原为数个偏细碎屑中等旋回叠加的中型砂体。研究认为,源-汇系统理论不仅为不同沉积环境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不同类型斜坡型砂体叠加样式的时空耦合控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控砂机制 沉积路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碎屑岩沉积从源到汇的“物-坡”耦合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兴河 李顺利 孙洪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7-1057,共21页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楚。建立不同类型沉积体中粒度和坡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预测沉积体中不同颗粒的运动方式及其分布至关重要。应用“源-汇”系统研究的思路,分析了供源区、搬运(输送)区及汇积区各自的地质特点,从单向水流对不同质量颗粒在静止/运动中的受力分析与沉积前总体地形斜坡设定2个角度,系统分析、推导并模拟了不同碎屑颗粒在纵向剖面上的运动轨迹,其表现为随着设定的坡型呈抛物线变化,反映出沉积物输送营力的变换及其随坡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建立了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纵向剖面的流速与坡度的计算方程,明确指出沉积物的流速或流态决定其沉积方式,阐述了汇积区碎屑颗粒的加积型式与沉积物分布上的总体规律,由此提出碎屑岩沉积体系的“物-坡”耦合效应及其主要内涵,并从多个维度与源-汇的各区段,阐述了“物-坡”耦合效应在各种沉积体系的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上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地形坡降 沉积物输送营力 加积型式 “物-坡” 耦合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