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沉积地层与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孙龙涛 孙珍 +1 位作者 周蒂 刘海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通过对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采样资料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发育有海相的中、新生代地层,存在晚白垩世与晚渐新世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沉积层分为三套构造层:下构造层较厚,为中生代地层,表现为翘倾断块和宽缓背斜两种构造样式;中构造层... 通过对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采样资料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发育有海相的中、新生代地层,存在晚白垩世与晚渐新世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沉积层分为三套构造层:下构造层较厚,为中生代地层,表现为翘倾断块和宽缓背斜两种构造样式;中构造层较薄甚至局部缺失,为古新世-早渐新世充填的张裂期沉积,表现为半地堑构造样式;上构造层为晚渐新统至第四系沉积,充填区域沉降期海相地层,地层较为平稳。在中构造层沉积过程中发育多排NE向控洼断裂,断裂倾向NW,形成多个半地堑,控制了新生代早期的沉积充填,同时也表现出礼乐盆地在新生代早期受明显的张裂作用。通过对各构造层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认为礼乐盆地经历了挤压、拉张、漂移、区域沉降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是一个以中生代地层为主的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盆地 叠合盆地 中生代 沉积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罗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6-323,共8页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2400-10000aB.P.期间,显示气候干冷,但有逐渐变暖的趋势;②10000-8000aB.P.期间,气候较温湿;⑧8000-3000aB.P.期间,气候温暖;④距今3000aB.P.~现代,气候出现3次波动,整个气候向干凉方向发展。对山西宁武地区湖相沉积地层的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将会确定华北地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宁武 全新世 沉积地层 孢粉分析 气候与环境变化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4
作者 周曾 刘瑶 +3 位作者 吴一鸣 徐凡 范代读 张长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理 河口海岸 动力地貌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环境演化与碳的累积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梦杰 叶思源 +3 位作者 丁喜桂 袁红明 赵广明 王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72,共9页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一口23.7 m深的浅钻(ZK5),对ZK5进行沉积学观测及原位密度、总碳、有机碳、Al和营养元素实验室测试分析,对ZK5的沉积物性质、有孔虫种类和地层等进行分析,将ZK5自上而下划分为7个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一口23.7 m深的浅钻(ZK5),对ZK5进行沉积学观测及原位密度、总碳、有机碳、Al和营养元素实验室测试分析,对ZK5的沉积物性质、有孔虫种类和地层等进行分析,将ZK5自上而下划分为7个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利用AMS14C测年方法,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7个沉积地层进行了年代确定。利用所确定的年代计算了不同沉积环境总碳(TC)和有机碳(Corg)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TC和Corg与各营养元素及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很好的线性相关,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Corg和TC加积速率的主控因素。还进一步指出,虽然现代黄河三角洲TC、Corg浓度相对较低(质量比分别为9-20 mg/g,1-4 mg/g),但由于其高沉积速率(最高可达60 cm/a),Corg的加积速率高于世界其他高Corg浓度的湿地,特别是浅海湿地(如三角洲前缘),其Corg加积速率可高达2 102 g/(m2·a)。由此,可以断言现代黄河三角洲是很好的碳汇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有机碳 加积速率 营养元素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海陆变迁之沉积记录野外教学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德斌 白志达 +1 位作者 王根厚 张维杰 《中国地质教育》 2005年第1期79-80,共2页
周口店地区作为中国地质大学野外教学基地, 野外教学历来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海陆变迁之沉积记录教学方面探索了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中重视学生的地质... 周口店地区作为中国地质大学野外教学基地, 野外教学历来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海陆变迁之沉积记录教学方面探索了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中重视学生的地质思维培养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 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 地质思维 野外工作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下载PDF
大亚湾全新世沉积与沉积环境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激 周英 李团结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0-235,共6页
主要依据大亚湾中部海区B3802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14C测年、有孔虫记录等对大亚湾海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大亚湾海区海平面波动上升,沉积速率逐渐下降,海水动力作用减弱。... 主要依据大亚湾中部海区B3802柱状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14C测年、有孔虫记录等对大亚湾海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大亚湾海区海平面波动上升,沉积速率逐渐下降,海水动力作用减弱。全新世初期为河口湾相沉积环境,广盐性有孔虫含量较高,海洋沉积物中陆源物质增加,气候由干冷转为温暖;全新世早―中期为正常海相环境,沉积物中海源物质增加,气候温暖湿润,指示当时海洋生态环境较好;全新世晚期为河海交互相沉积环境,海平面继续上升,气候仍然湿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全新世 沉积地层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8
作者 徐承芬 张勇 +5 位作者 孔祥淮 胡刚 毕世普 牟秀娟 宁泽 张晓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晚更新世 沉积地层 沉积演化
下载PDF
FMI测井的地质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符翔 高振中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符翔,高振中.FMI测井在地质方面的应用.测井技术,1998,22(6):435~438FMI(FulboreFormationMicroImage)测井是在FMS(FormationMicroScanner)测井基... 符翔,高振中.FMI测井在地质方面的应用.测井技术,1998,22(6):435~438FMI(FulboreFormationMicroImage)测井是在FMS(FormationMicroScanner)测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解决地质问题的又一重要测井技术,它充分体现了测井的高分辨率与连续性的特点,对沉积相研究、储层评价和地层对比等多方面的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I测井 成像测井 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相及沉积层序 被引量:16
10
作者 唐忠华 黄芸 张化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0-337,共8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侏罗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与对比;应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等方法对该区的沉积相和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侏罗系主要是一套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的陆源...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侏罗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与对比;应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等方法对该区的沉积相和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侏罗系主要是一套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的陆源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潮湿型与干旱型两类;按低位体系域的特点又可分为北部缓坡型和南部陡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纪 沉积相 层序层学 沉积层序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几种典型地震相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石巨业 樊太亮 +2 位作者 周娇 于东方 艾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133-138,共6页
以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据地震反射参数,充分利用地震反射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结合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特点,对南图尔盖盆地下侏罗统-下白垩统10个地震层序进行地震相识别,划分出中振幅-中连续前积反射、中振幅-中... 以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依据地震反射参数,充分利用地震反射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结合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特点,对南图尔盖盆地下侏罗统-下白垩统10个地震层序进行地震相识别,划分出中振幅-中连续前积反射、中振幅-中连续上超反射等6种典型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差异性,纵向上具有一定继承性与阶段性,继承性表现在盆地西部物源、东部物源在各个不同时期相对稳定,持续发育,其空间分布变化不大;阶段性则表现在不同层序可分为三个组合:SQ1-SQ4时期(阶段Ⅰ)地震相类型差异大,相带变化快;SQ5-SQ8时期(阶段Ⅱ)地震相沿地堑长轴方向,呈条带状展布;SQ9-SQ10时期(阶段Ⅲ)盆地内地震相均匀分布,各地堑统一连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图尔盖盆地 地震相 沉积相 层序地层
下载PDF
Microfacies model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Oligocene-Miocene Qom Formation, south of Qom City, Iran 被引量:3
12
作者 Mahnaz Amirshahkarami Mahnaz Karav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93-604,共12页
The Oligocene-Miocene Qom Formation has different depositional models in the Central han, Sanandaj-Sirjan and Urunlieh-Dokhtar inagmatic arc provinces in han. The Kahak section of the Qom Formation in the Uiumieh-Dokh... The Oligocene-Miocene Qom Formation has different depositional models in the Central han, Sanandaj-Sirjan and Urunlieh-Dokhtar inagmatic arc provinces in han. The Kahak section of the Qom Formation in the Ui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has been studied, in order to determinate its microfacies, depositional model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textural analysis and faunal assemblages reveal ten microfacies. These microfacies are indicative of five depositional settings of open marine, patch reef, lagoon, tidal flat and beach of the inner and middle ramp. On the basis of the vertical succession architecture of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four third-order sequ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Oligocene-Miocene Kahak succession of Qom Formation.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charts, the transgression of the Qom Sea started fiom the southeast and continued gradually towards the north. This resulted in widespread northward development of the lagoon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Aquitanian-Burdigalian stages. Also,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of the Oligocene Miocene Qom Formation has an architecture similar to those that have developed from Oligocene Miocene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elian-ChattianAquitanian- Burdigalian Paleoenvironment sedimentary model Sequence stratigrap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