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131
1
作者 徐安娜 穆龙新 裘怿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1-44,共4页
研究中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了解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储集层精细描述和不同类型储集层剩余油挖潜的基础。按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滩坝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和基岩... 研究中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了解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储集层精细描述和不同类型储集层剩余油挖潜的基础。按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滩坝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和基岩(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岩浆岩)七大类储集层,研究了中国15个主要油区71个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水驱标定采收率、水驱油效率和可动剩余油储量等油藏参数在各类储集层中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92%赋存于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各类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2.6%,三角洲相30%,扇三角洲相5.4%,滩坝相1.4%,湖底扇(浊积)相6.3%,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4%,基岩8%。各类碎屑岩储集层中可动剩余油储量的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8.6%,三角洲相27.6%,扇三角洲相5.5%,滩坝相1.8%,湖底扇(浊积)相9.6%,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9%。此外还分析对比了各类碎屑岩储集层的平均水驱标定采收率、平均水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三大类储集层是中国今后储集层研究的重点及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图1表3参4(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沉积类型 储量 剩余油分布 油气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发育规律 被引量:69
2
作者 周进高 房超 +2 位作者 季汉成 张建勇 赵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36,共10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新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该气藏储层受碳酸盐岩颗粒滩相控作用明显。进一步了解该区颗粒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预测龙王庙组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新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该气藏储层受碳酸盐岩颗粒滩相控作用明显。进一步了解该区颗粒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预测龙王庙组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沉积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水深等影响滩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3口井结合2个野外剖面点作为实例,对该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纵向叠置关系和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1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缓坡沉积环境,分为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和外缓坡相,颗粒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相和中缓坡相;2盆地内自西向东颗粒滩厚度逐渐变大,以发育白云岩滩逐步被石灰岩滩取代为特征;3颗粒滩纵向上主要发育砂屑云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砂屑云岩—细粉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粉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岩性组合;4颗粒滩横向上具有沿膏岩湖两侧呈条带状展布的特征,主要发育在缓坡隆起区,尤其是隆起区中的微地貌高地是滩体发育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寒武世 龙王庙组气藏 颗粒滩 海平面变化 古地貌 沉积相 分布规律 有利区
下载PDF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35
3
作者 魏斌 陈建文 +1 位作者 郑浚茂 李胜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03-410,共8页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高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 被引量:51
4
作者 邓宏文 王红亮 +3 位作者 王居峰 谢晓军 苏宗富 尚尔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1-495,共5页
受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 ,沉积盆地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旋回的多级次性。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性特征。陆相盆地大型三角洲 -浊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构成分析表明 ,沉积旋回的自相似性导致不同级次层序的沉积相构成与储层... 受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 ,沉积盆地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旋回的多级次性。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性特征。陆相盆地大型三角洲 -浊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构成分析表明 ,沉积旋回的自相似性导致不同级次层序的沉积相构成与储层分布规律的自相似特征。与三角洲大规模进积作用伴生的浊积成因的“低位扇”通常紧邻长期基准面旋回 (三级层序 )底界面分布 ;在长期旋回内部 ,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体同样出现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 ,沿中期旋回(四级层序 )底界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 沉积旋回 砂体分布 油藏分布 自相似性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积岩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63
5
作者 徐伟 陈开远 +3 位作者 曹正林 薛建勤 肖鹏 王文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矿物学、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进行混积岩矿物组成、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采取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混积岩分布规律,并运用物性分析方法对比不同类型混积岩的储集性能。结合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新近系混积岩研究实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欠补偿咸化湖盆的混积岩成因类型:机械成因的相混合混积岩和生物成因的藻混合混积岩。相混合又可划分为两种亚类:互层型混合、组构型混合;藻混合亦可划分为两种亚类:藻粘结混合、滑塌再混合。建立了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沉积模式:混积岩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扇、滩坝等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过渡相带以及藻灰岩发育区。明确了混积岩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盆缘互层型、盆内组构型、藻混合局限分布"。混积岩沉积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任何环境下混积岩形成的先决条件均为碳酸盐岩的生长和聚集,而不同于淡水湖盆及海相混积岩沉积厚度大,生物含量高等特点,咸化湖盆混积岩单层厚度极薄,并发育特殊的藻混积岩类。综合研究认为,藻混合混积岩与油气储层的相关性要大于相混合混积岩。以上成果可为咸化湖盆混积岩,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成因分类 沉积模式 分布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成化湖盆
下载PDF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62
6
作者 刘振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0-417,共8页
在较详细分析南沙海域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该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不同区域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和总结各盆地中的油气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北康盆地、... 在较详细分析南沙海域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该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不同区域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和总结各盆地中的油气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油气资源远景次之,礼乐盆地和南薇西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油气地质条件 油气分布 油气前景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 被引量:42
7
作者 杜旭东 李洪革 +2 位作者 陆克政 张一伟 漆家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41,共6页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原型 盆地 分布 模式 华北地台东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58
8
作者 李熙喆 张满郎 谢武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对其主要含气层段的天然气分布特点及气水关系研究表明,山西组底部的区域性海退面和石盒子组底部的侵蚀不整合面控制主力气层的发育,气藏平面分布受控于(烃、物)源—(古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巨大。对其主要含气层段的天然气分布特点及气水关系研究表明,山西组底部的区域性海退面和石盒子组底部的侵蚀不整合面控制主力气层的发育,气藏平面分布受控于(烃、物)源—(古地)貌—(沉积)相。岩性气藏主要分布于SQ8(山2)、SQ11(盒8下)低位体系域中上部,其中大型—特大型岩性气藏发育在生烃强度大于20×108m3/km2的平缓斜坡区。天然气储层主要为富石英质的粗粒沉积体系,且从东向西含气层位向上迁移。从SQ8(山2)、SQ9(山1)到SQ11(盒8),聚气相带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及河流相带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岩性气藏 低位体系域 不整合面 古地貌 沉积相 天然气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53
9
作者 周进高 席胜利 +5 位作者 邓红婴 于洲 刘新社 丁振纯 李维岭 唐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53,共13页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岩相识别技术,通过编制深层中寒武统张夏组和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张夏期和马家沟期的古地理特征,建立了两期沉积模式,研究了古地理对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张夏组沉积期具有“三隆四坳”古地理背景,隆坳背景受前震旦系裂陷的影响,呈北东向展布,坳陷区演化为深水海湾或台内洼地,隆起区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隆坳转折带和古隆起周围发育鲕粒滩,构成张夏组有利的储集相带;(2)马家沟组沉积期具有“三隆两凹一凸”的古地理格局,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古隆具有重要的障壁作用,海侵期沿古隆发育滩和坪、坳陷发育成潟湖,海退期古隆暴露、坳陷则演化为膏盐湖,膏云坪是有利的储集相带,潟湖成为盖层发育的重要场所;(3)构造—岩相古地理控制了储层沉积背景和物质基础,对早期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改造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有利储层宏观分布;(4)张夏组镶边台地沉积模式和马家沟组障壁台地沉积模式揭示张夏组存在着3种潜在的油气成藏组合、马家沟组存在着2种油气成藏组合。结论认为,张夏组风化壳,以及马家沟组上组合风化壳、中下组合颗粒滩是该盆地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纪 奥陶纪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构造—岩相古地理 沉积模式 储集层分布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花港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52
10
作者 王果寿 周卓明 +3 位作者 肖朝辉 李美洲 周维奎 王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1,265,共6页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及花港组可划分出半封闭海湾、湖泊、三角洲及河流 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 ,以及滨岸潮坪、泻湖、滨岸湖泊、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流等 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亚相及微相。平湖组、花港组的... 西湖凹陷春晓区带下第三系平湖组及花港组可划分出半封闭海湾、湖泊、三角洲及河流 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 ,以及滨岸潮坪、泻湖、滨岸湖泊、河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流等 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和若干种亚相及微相。平湖组、花港组的发育与演化显示了由海到陆的变化特点 ,即平湖组主要为半闭塞海湾环境 ,以海湾泻湖相发育为其特征。花港组则以湖泊、三角洲、河流体系为主 ,并可明显两分 ,下段为海浸湖相 ,上段为淡水湖及曲流河泛滥平原的间互沉积。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有潮渠水道、潮坪砂坝、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河道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春晓区带 下第三系 平湖组 花港组 沉积特征 沉积体系 类型 发育 分布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上扬子北缘震旦纪-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储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53
11
作者 余谦 牟传龙 +3 位作者 张海全 谭钦银 许效松 闫剑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2-680,共9页
上扬子北缘地层沉积演化既受北部南秦岭构造、西部龙门山构造、同时也受北部汉南古陆的长期继承性隆起影响。震旦纪-早古生代,其北部为秦岭洋、西部为巴颜喀拉洋,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有别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在铁船山组-西乡组火山-沉积... 上扬子北缘地层沉积演化既受北部南秦岭构造、西部龙门山构造、同时也受北部汉南古陆的长期继承性隆起影响。震旦纪-早古生代,其北部为秦岭洋、西部为巴颜喀拉洋,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有别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在铁船山组-西乡组火山-沉积岩系和南华系冰碛岩之上,主要经历了震旦纪初始碳酸盐台地、早中寒武世陆棚、晚末寒武世-早奥陶世碳酸盐台地及克拉通边缘隆升、中晚奥陶世台地淹没、晚奥陶-早志留世滞留陆棚沉积等阶段。沉积演化过程中,上扬子北缘地区形成了多套区域性烃源岩,也形成了多套有利的储层,主要包括灯影组藻礁-白云岩储层、仙女洞组鲕粒灰岩储层、沧浪铺组砂体储层、石龙洞组白云岩储层。储层分布广泛,尽管总体以低孔低渗为主,但部分地区白云岩、灰岩储层溶蚀作用发育,储集性较好,灯影组与石龙洞组是主要的储层与潜在勘探目的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震旦纪 早古生代 沉积演化 储层分布
下载PDF
渤海海域古近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规律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李建平 周心怀 吕丁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3-298,共6页
渤海海域古近系为断陷盆地充填沉积,主要富砂沉积体系为三角洲,三角洲类型多样,其类型和平面分布明显受构造-古地貌和物源通道的控制,其中扇三角洲受凹陷断裂边界控制并分布于凹陷断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断陷挠曲斜坡,曲流河三角洲... 渤海海域古近系为断陷盆地充填沉积,主要富砂沉积体系为三角洲,三角洲类型多样,其类型和平面分布明显受构造-古地貌和物源通道的控制,其中扇三角洲受凹陷断裂边界控制并分布于凹陷断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断陷挠曲斜坡,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于沉积缓坡带。从沙河街组到东营组,渤海海域古近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沙三段沉积时期构造差异活动强、地形高差大,沙三段以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为主;沙一二段及东三段沉积时期构造差异活动减弱、地形高差减小,造成扇三角洲数量减少、规模减小,辫状河三角洲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东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主要为整体沉陷,造成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主,仅辽东湾局部地区存在由走滑断裂引起的构造差异活动,形成了扇三角洲;东一段沉积时期发生大规模的整体构造抬升,湖区范围缩小,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古近系 三角洲 沉积体系 分布与演化
下载PDF
川中南河包场须家河组砂岩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43
13
作者 张胜斌 王琪 +2 位作者 李小燕 王多云 陈国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5-231,共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其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着主要储层的宏观分布特征,而且影响着后期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使埋藏时期储层被改造,不仅影响了储集空间的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是盆地内主要天然气储层,其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着主要储层的宏观分布特征,而且影响着后期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使埋藏时期储层被改造,不仅影响了储集空间的演化过程和孔隙结构特征,还最终决定了现今储层的面貌和分布规律。对大量实测物性参数的统计分析表明,河包场区块须家河组储层物性从上到下逐渐变好,下部须二段砂岩中出现大量石英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其物性明显好于上部须四段、须六段,是导致深部储层物性变好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不同沉积微相砂岩所经历的成岩改造作用类型及其储层的响应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归纳出6种沉积—成岩相组合类型。对这些组合类型造成的储层效应进行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划分,初步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成岩相组合类型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石英溶蚀作用 储层效应 分布模式
下载PDF
试论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礁滩分布 被引量:36
14
作者 何鲤 罗潇 +2 位作者 刘莉萍 黎平 周贵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2,共5页
通过地面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后,四川盆地经历又一次广泛海退,加之断块的差异升降,使二叠系茅口组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晚二叠世沉积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康滇古陆上升、扩大,成为主要物源区,沉积相带由陆到海呈... 通过地面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后,四川盆地经历又一次广泛海退,加之断块的差异升降,使二叠系茅口组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晚二叠世沉积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康滇古陆上升、扩大,成为主要物源区,沉积相带由陆到海呈南西、北东向展布;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含煤沼泽相环境;向东、向南至自贡、泸州、叙永、古蔺、重庆一带,这套河流相侧变为海陆交互相的滨海潮坪含煤沼泽环境;向北、向西在龙门山前的大邑、彭县一带相变为滨海混积潮坪相;再往北及北东至绵阳、阆中、南充、达州、宣汉、开江、开县、万州、云阳,东至湘、鄂西一线之间发育以石灰岩和燧石灰岩为主的开阔台地到局限台地。在上述沉积环境之北、之东发育硅质岩为主的大隆组海槽相沉积,即广(元)旺(苍)、城口—鄂西海槽,形成多槽围台的沉积格局。在海槽与台地之间的台地边缘,发育斜坡相浅水礁滩环境。分析了礁滩发育程度与水面上升及造礁生物生长的关系,进而认识到礁滩环海槽两侧的肩部分布规律;在台地缓坡发育生物鲕粒滩,在陡坡发育生物礁,尤其是经历白云化作用的礁滩对油气富集有利。在川东北地区采用礁滩的地震响应与喜山、燕山期构造叠合分析,预测了环海槽分布的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绵阳旋卷构造、中台山旋卷构造砥柱的复兴场、中台山、老君庵背斜可能是又一个礁滩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沉积环境 生物礁滩 分布 预测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分布模式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惠民 孙善勇 +2 位作者 操应长 梁超 张春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纹层类型及成因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建立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并以樊页1井沙三段下亚段为例分析其岩相垂向演化...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纹层类型及成因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建立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并以樊页1井沙三段下亚段为例分析其岩相垂向演化特征。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具有矿物组成复杂多变、受底流微弱改造作用频繁及纹层类型丰富的特点。参考矿物组成和沉积构造,研究区发育11种岩相类型,其中平直纹层粘土岩相、夹层灰岩相、平直纹层灰岩相、不平直纹层灰岩相、平直纹层混合岩相、不平直纹层混合岩相和块状混合岩相是最为发育的7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发育环境差异性明显。细粒沉积岩岩相分布模式受古水深和古气候综合控制,在气候干冷、深水还原环境下主要发育平直纹层粘土岩相;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时形成夹层灰岩相;在气候半暖湿的广阔深湖环境下发育平直纹层灰岩相;在气候最为暖湿时期,底流发育,形成不平直纹层灰岩相;随着水深减小,水体分层不稳定,加之气候逐渐干冷,形成平直纹层混合岩相,若底流发育,则形成不平直纹层混合岩相;在半氧化—半还原的浅湖环境下发育块状混合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沉积环境 分布模式 东营凹陷
下载PDF
郯庐断裂对青东凹陷古近纪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春荣 辛仁臣 +1 位作者 李建平 刘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3,共5页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郯庐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控制了青东凹陷地层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F和F1断裂带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2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 青东凹陷是新生代伴随郯庐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凹陷。郯庐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控制了青东凹陷地层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F和F1断裂带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2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次洼和南部次洼的发育。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构成了沉积体系的分界,并控制了古近纪沉积相带的整体展布。东部盆缘断裂带形成的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发育。F1、F2、F3、F4同沉积断裂通常为沉积相的分界带。与生油洼陷相邻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坡折带具备形成砂岩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中东部盆缘断裂带和北部次凸F1断裂缓坡带都是砂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同生断层 古近纪 沉积体系 分布
下载PDF
中国潜质页岩形成和分布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金川 杨超 +3 位作者 陈前 赵倩茹 尉鹏飞 姜生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6,共13页
我国页岩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板块规模偏小且地质活动性较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且在中、新生代以来受外缘板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南海北陆、南早北晚、南升北降等重大差异,在东西方向上,也由于塔里木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演变差异... 我国页岩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板块规模偏小且地质活动性较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且在中、新生代以来受外缘板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南海北陆、南早北晚、南升北降等重大差异,在东西方向上,也由于塔里木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演变差异而出现较大区别。中国页岩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板块特点及构造、沉积之间的相互匹配,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了不同时代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变化。塔里木、华北、华南三个板块均发生了四次沉降-沉积中心的转移,但总体上表现为早古生代海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时期的背离板块汇聚中心式转移、中生代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新生代陆相时期的由西向东转移。潜质页岩及页岩气主要发育在中部地区,具有时代交替、南海北陆、东西分异、时空变迁等特点。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原始地质条件优越,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且后期改造强,页岩气的有利区分布既受控于构造与沉积条件,也更决定于构造与沉积两者的相互匹配;晚古生代为主的海陆交互相页岩分布范围广、累积厚度大,常与砂岩、煤系及灰岩频繁互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为适中,是我国页岩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系。北方以中新生代陆相为代表的页岩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是我国页岩油发育的主体区域。针对各套潜质页岩特点,页岩气勘探宜分别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沉积 中心转移 潜质页岩 分布规律 中国
下载PDF
珠江河口的现代沉积环境与底质重金属的含量分布 被引量:29
18
作者 林祖亨 梁舜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49,共7页
引用在珠江口多年的环境污染监测资料和近期珠江口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资料,并引用珠江口河口湾较典型的现代沉积相,分析探讨了河口湾的沉积环境与底质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的密切关系。河口湾的水动力条件是近海沉积重要的动力因素。河口湾... 引用在珠江口多年的环境污染监测资料和近期珠江口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资料,并引用珠江口河口湾较典型的现代沉积相,分析探讨了河口湾的沉积环境与底质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的密切关系。河口湾的水动力条件是近海沉积重要的动力因素。河口湾的沉积环境主要是受迳流及远距离搬运而来的陆源污染物的影响。河口湾表层沉积物的铜、铅、锌、镉的含量分布主要特征是:(1)珠江河口湾表层沉积物是以粉砂质粘土沉积为主,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重金属含量一般偏高;(2)重金属含量分布,高值区多集中于沿岸的潮滩区域,大部分的表层沉积物的含量均存在有超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重金属 含量 分布 珠江河口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31
19
作者 叶泰然 李书兵 +1 位作者 吕正祥 柯光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1-57,135-136,共7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各自获得的地质认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地表露头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各自获得的地质认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地表露头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须上盆、须下盆2大成盆期的沉积响应;盆地周缘造山旋回变化是控制2大成盆期砂体分布的主导因素,纵向上总体具阶梯状分布特征,由坳陷中心向周边逐层超覆并阶梯状退积。须家河组主要为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曲流河或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须下盆沉积体系受西低东高大型缓坡古地貌特征控制,总体具有不对称分布特点,湖盆中心位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前陆造山对须上盆沉积体系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体系呈近于对称的环带状分布,前陆隆起及湖盆东移,湖盆走向明显的受古龙门山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格架 砂体分布 基准面旋回层序 沉积演化特征 造山旋回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沉积体系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20
作者 马明侠 马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共3页
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两江地区在泉三段到嫩江组地层沉积时期 ,形成了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特征和分布规律各具特色。在这一沉积时期 ,两江地区发育有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和葡萄花油层。扶余—杨大城子... 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两江地区在泉三段到嫩江组地层沉积时期 ,形成了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特征和分布规律各具特色。在这一沉积时期 ,两江地区发育有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和葡萄花油层。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储层为来自南部物源的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沉积 ,错叠连片大面积分布在该区的东部。葡萄花油层储层为来自北部和英台两个物源的河—湖三角洲透镜砂体和席状砂体沉积 ,在该区西部较发育。纵向上构成了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 3种生储盖组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两江地区 沉积体系 分布规律 石油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