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不同湖区底泥悬浮沉降规律研究及内源释放量估算 被引量:27
1
作者 胡开明 王水 逄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9,共9页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湖湾、沿岸及湖心等区域受地形影响,湖流结构及水土界面水力要素均有显著差异.针对目前对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规律差异性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采集太湖底泥,采用矩形水槽开展底泥再悬浮模拟...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湖湾、沿岸及湖心等区域受地形影响,湖流结构及水土界面水力要素均有显著差异.针对目前对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规律差异性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采集太湖底泥,采用矩形水槽开展底泥再悬浮模拟实验,并结合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及太湖全年实测数据,建立了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通量与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室内静沉降实验,得到了静沉降通量与风速的相关关系;最后将底泥再悬浮实验结果参数化应用于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中,并对底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估算太湖全年内源释放量.结果表明:太湖每日的内源释放量受风速影响显著,和风速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太湖全年进入水体的净底泥量有47.81×104t,夏季最大,冬季次之;就营养物质释放量而言,COD约为2.06×104t、总氮约为1149.05 t、总磷约为564.35 t,其中秋季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小,夏季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释放 内源 再悬浮 矩形水槽 太湖
下载PDF
南水北调终端泵站调节池内藻类特征和沉积分析
2
作者 许嘉慧 翟洪艳 +4 位作者 孙凌 罗文璟 邱春生 路桢 穆艳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4-42,共9页
南水北调水源终端城市泵站调节池中的高有机物泥沙淤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运行问题,已经影响到供水水质稳定和成本,然而定量分析藻类对淤积问题的影响还鲜见报道。为此,调研了2021年4月—10月泵站调节池进水、池内水体、出水以及底泥中的... 南水北调水源终端城市泵站调节池中的高有机物泥沙淤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运行问题,已经影响到供水水质稳定和成本,然而定量分析藻类对淤积问题的影响还鲜见报道。为此,调研了2021年4月—10月泵站调节池进水、池内水体、出水以及底泥中的藻种类和藻密度,估算了藻细胞质量及其对悬浮固体和淤积底泥的质量贡献。研究发现,引江水中的藻类均以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主,其次是绿藻(Chlorophyta)和蓝藻(Cyanophyta)。6月—9月调节池进水、池内水体、出水中的藻密度分别高达(2.10~2.73)×10~6、(0.55~4.20)×10~6、(1.06~1.22)×10~6个/L。经计算,调节池进水、池内水体、出水中的藻细胞质量浓度最高可达5.04、3.35、2.31 mg/L,淤泥中被计数的藻细胞质量浓度为17~984μg/g。藻细胞质量浓度占悬浮固体浓度的2%~77%(平均为36%)。大量藻类滞留在调节池内,据估算,夏季滞留在调节池内的藻类质量浓度为0.60~2.72 mg/L,占SS的9.2%~52%,夏季高藻期30 d进水最多携带几十吨至几百吨藻细胞进入并滞留在调节池,而且藻细胞在调节池还会发生增殖,这将严重影响调节池的水质和供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藻类 淤泥 调节池 供水安全
原文传递
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潘才发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6年第1期5-7,19,共4页
水利工程加固施工中,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运用日益广泛。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水库加固工程中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材料、机械要求、工艺流程、施工操作、施工监测和质量控制等进行阐述... 水利工程加固施工中,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运用日益广泛。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水库加固工程中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并对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的材料、机械要求、工艺流程、施工操作、施工监测和质量控制等进行阐述,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弹模混凝土 防渗墙 沉槽 清孔 浇筑
下载PDF
基于底泥再悬浮试验的太湖水质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开明 逄勇 +1 位作者 余辉 王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4-99,共6页
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作用对底泥再悬浮影响的规律,在室内矩形水槽内模拟了各种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得到了太湖底泥在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通过考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水... 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作用对底泥再悬浮影响的规律,在室内矩形水槽内模拟了各种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得到了太湖底泥在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通过考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底泥在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3种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15、30和40 cm/s,且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流速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再悬浮通量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且相关性较好。将该试验结果应用于太湖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中,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水动力 矩形水槽 起动流速 数学模型 太湖
原文传递
新型高效沉降槽的开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晓宇 闫禄军 《化工机械》 CAS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氧化铝生产的高效沉降槽。在设计中利用流体力学的诸多原理,合理地确定槽体结构,达到了提高沉降能力,满足生产工艺指标要求的目的。
关键词 沉降槽 沉降分离 悬浮液
下载PDF
粉沙质泥沙沉沙池设计方案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益人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本文简述了灌溉沉沙池以沉沙达到排清的设计思路及方法,针对沉淀粒径较细的粉沙质泥沙沉沙池设计长度较长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模型试验实例,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从沉沙池排出清水这一最基本要求出发,在有害泥沙还没有沉到池底... 本文简述了灌溉沉沙池以沉沙达到排清的设计思路及方法,针对沉淀粒径较细的粉沙质泥沙沉沙池设计长度较长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模型试验实例,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从沉沙池排出清水这一最基本要求出发,在有害泥沙还没有沉到池底时,从沉沙池含沙水流表层提取清水,以缩短沉沙地设计长度。最终,通过合理的工程方案和运行措施,达到提高沉沙效率、延长使用周期的目的。其基本原则可供此类沉沙池设计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沙池 粉沙 沉沙效率 使用周期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稠油脱水沉降罐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海仓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7-191,4-5,共5页
辽河油田生产原油以稠油为主,从油井通过管道输送至联合站。含水稠油在进入沉降罐的过程中,会因沉降罐的结构设置和油水混合液速度产生不同的速度场,导致温度场的波动,使脱出油含水率不能达标。采用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建立沉降罐温度... 辽河油田生产原油以稠油为主,从油井通过管道输送至联合站。含水稠油在进入沉降罐的过程中,会因沉降罐的结构设置和油水混合液速度产生不同的速度场,导致温度场的波动,使脱出油含水率不能达标。采用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建立沉降罐温度场数值模型,将整个流场划分为配液管进液区域、沉降罐内部沉降区域及收油槽区域。分析进口温度分别为60℃、70℃、80℃、85℃时,油水混合液在沉降罐中的沉降分离效果和配液管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沉降罐中的"水洗层"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厚;在计算时间内,沉降罐配液管出口以下部位,进液的同时未见明显的油层。沉降罐中温度低的区域,稠油粘度大,不利于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联合站 沉降罐 配液管 FLUTNT 软件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53_下03(南)工作面防治水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黔 《山东煤炭科技》 201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采煤工作面单一依靠管路机械排水的方法可靠性差,并且对煤泥的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水泵和管路堵塞,造成排水不及时水淹巷道的事故。通过施工引流工事、控制采煤机提刹刀幅度、改造煤泥沉淀池和安装煤水分离装置等方法优化工作面防治水系... 采煤工作面单一依靠管路机械排水的方法可靠性差,并且对煤泥的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水泵和管路堵塞,造成排水不及时水淹巷道的事故。通过施工引流工事、控制采煤机提刹刀幅度、改造煤泥沉淀池和安装煤水分离装置等方法优化工作面防治水系统,能达到有效疏排工作面涌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工事 导水槽 沉淀池 煤水分离装置
下载PDF
酸浸渣再磨提高金浸出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国敏 陈淑萍 曹耀华 《矿产保护与利用》 1999年第3期35-37,共3页
中原冶炼厂氰化槽有大粒矿沉积,造成大量金损失。采用酸浸渣再磨可有效地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
关键词 再磨 沉槽 酸浸渣 氰化浸金 浸出率
下载PDF
提高沉降槽效率的方法及实践
10
作者 李洁 《有色设备》 2014年第6期52-53,28,共3页
本文主要从进料桶的料浆自稀释和料浆流向的优化两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沉降槽效率的方法。同时,结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一些不足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 沉降槽 重力沉降 沉降效率 自稀释 料浆流向
下载PDF
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
11
作者 吴兆阳 潮庆 刘刚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8年第1期56-58,共3页
超大型油船在含泥沙水域港口卸货时,含有泥沙的压载水进入压载舱,致使泥沙颗粒物会沉积在结构骨材较多的压载舱中,给日后的清理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该问题,对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中的泥沙沉淀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定量计算泥沙沉淀舱的防... 超大型油船在含泥沙水域港口卸货时,含有泥沙的压载水进入压载舱,致使泥沙颗粒物会沉积在结构骨材较多的压载舱中,给日后的清理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该问题,对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中的泥沙沉淀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定量计算泥沙沉淀舱的防泥沙效果,为未来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提供更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泥沙 泥沙沉淀舱 仿真计算
下载PDF
水动力条件下底泥中氮磷释放通量 被引量:64
12
作者 李一平 逄勇 +5 位作者 吕俊 张刚 丁玲 彭进平 王超 范丽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4,共7页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该环形水槽内水体流速基本均匀,水槽转速与槽内水体流速能够精确的相互转换,实验中通过改变水槽转速模拟了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悬浮和释放的规律.以太湖底泥为例...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该环形水槽内水体流速基本均匀,水槽转速与槽内水体流速能够精确的相互转换,实验中通过改变水槽转速模拟了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悬浮和释放的规律.以太湖底泥为例,通过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中TN、TP的释放通量(y)与水流(x)的关系,其表达式为TN:y=137.88e0.06x,(R2=0.94);TP:y=36.78e0.56x(R2=0.97);并将该实验结果应用在太湖的水量水质模型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磷释放 TN 释放通量 水体 太湖 上覆水 水动力条件 流速 水槽
下载PDF
一种新型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焕芳 宗全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4,共4页
通过在沉砂池的进水处加调流墙、在溢流堰上沿水流方向设溢流槽、对排砂装置进行改进以及设置辅助冲砂设施三个方面对传统平流式沉砂池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平流式沉砂池,可以大大提高沉砂池的沉淀效率,特别是对细颗粒泥砂的... 通过在沉砂池的进水处加调流墙、在溢流堰上沿水流方向设溢流槽、对排砂装置进行改进以及设置辅助冲砂设施三个方面对传统平流式沉砂池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平流式沉砂池,可以大大提高沉砂池的沉淀效率,特别是对细颗粒泥砂的沉淀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式沉砂池 调流墙 溢流槽 排砂装置
下载PDF
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白海涛 王新强 +2 位作者 吕乃欣 高燕 姬虎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36-638,645,共4页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溶物含量占其质量的50%以上,回注罐底部水中细菌含量远远高于回注污水水质指标。由此得出: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可能为悬浮固体或残油导致的孔隙通道堵塞、回注污水与地层水不配伍或自身引起的结垢堵塞和微生物繁殖造成的有机物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回注井 污水 堵塞 罐底沉积物
下载PDF
台湾集集堰沉沙池泥沙浓度与浊度率定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盈松 黄振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4,共8页
水体浊度观测为水环境及水资源领域中之例常观测项目,泥沙浓度则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中重要之水文观测数据。浊度数据对于水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评估及公共用水营运,为极重要判别指标;泥沙浓度数据则为集水区保育及河道稳定评估规划所... 水体浊度观测为水环境及水资源领域中之例常观测项目,泥沙浓度则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中重要之水文观测数据。浊度数据对于水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评估及公共用水营运,为极重要判别指标;泥沙浓度数据则为集水区保育及河道稳定评估规划所需之重要基本数据。现行浊度观测方式及仪器,相对于传统泥沙浓度之观测,其仪器自动化程度高、价格较低,且设站较为简易方便且普遍。虽河川中悬移泥沙浓度与浊度之物理定义不同,但在工程实务应用上仍有许多泥沙浓度数据以浊度数据来替代表示。本文研究特定水沙条件下之浊度与浓度率定关系,并以集集拦河堰为案例,探讨试样水体浊度、浓度观测数值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之对应及量化关系规律,并依ISO标准规范,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及误差分析。研究成果显示,浊度观测方式之重现性及精度良好,且浊度与浓度测值间对应率定关系明确,但此率定关系与泥沙类别、泥沙粒径及分布组成条件密切相关。参照本研究所提出之泥沙浊度与浓度观测之率定关系规律,可以利用现已普遍设站之水质观测站之浊度观测数据,建立推估特定流域河道之水、沙特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浓度 浑水浊度 率定关系 沉沙池
下载PDF
压载水舱泥沙淤积原因和冲淤新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光付 赵晓冬 +1 位作者 罗勇 李肖肖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9,共3页
东海海水含沙量较高,船舶压载水舱等部位易形成泥沙沉积,增加船舶负重及油耗等运营费用。文章分析了船舶压载水舱泥沙淤积原因,模拟研究了泥沙沉降特征,提出了基于气动冲淤方式的压载水舱泥沙治理新方法。
关键词 泥沙淤积 压载水舱 气动冲淤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研究清水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雅姝 杨佳蓉 +4 位作者 张黎 张立成 张丽伟 王东 王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94-99,共6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方某水厂清水池底泥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基于门、属水平剖析细菌、古细菌、真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同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用户水质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清水池底泥共检测到3...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方某水厂清水池底泥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基于门、属水平剖析细菌、古细菌、真菌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同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对用户水质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清水池底泥共检测到30门、55纲、79目、152科、410属细菌,9门18属古细菌,以及4门16属真菌;清水池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丰度较高,均属于水体和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微量可能致病的菌属存在,供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可能是消毒不完全以及管道存在腐蚀等所致。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消毒剂投量、保证管网中的消毒剂余量,加强对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和水质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池底泥 微生物菌群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烟岗水电站“以库代池”方案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玮 《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 2007年第A03期68-70,共3页
结合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研究了烟岗水电站首部枢纽"以库代池"方案和沉沙池方案,根据经济技术比较,以及对需要功能的实现结果综合分析,综合论证,阐明了"以库代池"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以后同... 结合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研究了烟岗水电站首部枢纽"以库代池"方案和沉沙池方案,根据经济技术比较,以及对需要功能的实现结果综合分析,综合论证,阐明了"以库代池"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以后同类水电站的设计研究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头电站 防沙 以库代池 研究
下载PDF
沉砂池在包家山特长隧道涌水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健 胡平 +2 位作者 朱岩 仵涛 赵超志 《隧道建设》 2010年第S1期481-485,共5页
包家山特长隧道施工和运营中多次发生涌泥涌沙现象。本文通过介绍包家山特长隧道的地质及用水情况,分析其涌水涌砂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述沉砂池的原理及设计方案,并介绍沉砂池对涌水治理的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 包家山特长隧道施工和运营中多次发生涌泥涌沙现象。本文通过介绍包家山特长隧道的地质及用水情况,分析其涌水涌砂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述沉砂池的原理及设计方案,并介绍沉砂池对涌水治理的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不足。以期对同类型工程有所帮助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家山特长隧道 涌水治理 沉砂池
下载PDF
进境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耐受藻类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静 朱磊 +3 位作者 沈浩 李锡东 韩阳春 徐金祥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1年第2期39-43,共5页
世界贸易90%依靠船舶运输,已确认约有500种入侵生物由船舶压载水途径传播。压载舱沉积物含有比压载水中数量更为庞大的生物群体,如浮游植物及其孢囊。若其入侵口岸国海域并爆发赤潮,会对近海环境、居民健康和海域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对... 世界贸易90%依靠船舶运输,已确认约有500种入侵生物由船舶压载水途径传播。压载舱沉积物含有比压载水中数量更为庞大的生物群体,如浮游植物及其孢囊。若其入侵口岸国海域并爆发赤潮,会对近海环境、居民健康和海域经济造成严重威胁。对船舱黑暗环境的长期耐受性是其中藻类入侵口岸国海域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沉积物中已发现的藻类有甲藻、硅藻、隐藻等不同门类,藻类组成较为丰富。孢囊和休眠细胞的形成可保护处于恶劣环境的藻细胞免受破坏。目前已知可形成孢囊主要为甲藻,其他藻类的耐受机制缺乏研究。本文对压载水中发现的藻类物种组成及其细胞进行研究其能否形成孢囊或休眠细胞,并对进境船舶压载舱沉积物的耐受藻类进行物种的组成结构分析,以此丰富对进境船舶压载舱沉积物携带的藻类耐受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载舱沉积物 浮游植物 休眠细胞 孢囊 耐受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