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11
1
作者 方明 吴友军 +5 位作者 刘红 贾英 张媛 王学彤 吴明红 张春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3-569,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长江口北支、南支和杭州湾27个表层沉积物中Cu、Pb、Ni、Ag、As、Cd、Zn、Sn、Sb和Hg10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 为了解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长江口北支、南支和杭州湾27个表层沉积物中Cu、Pb、Ni、Ag、As、Cd、Zn、Sn、Sb和Hg10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10种重金属的含量和介于102.9~326.4mg·kg-1之间,北支、南支和杭州湾的平均值分别为180.9、244.7和155.6mg·k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与北支、杭州湾平均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南支因受沿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污染加重.来源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的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各种工农业废水、船舶运输、农药和化肥污染,而Ag和Hg具有不同的来源.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10种重金属的平均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Sb>Ag>As>Cu>Zn>Ni>Sn>Pb,Hg和Cd在多数采样点分别为中度污染和偏重污染,南支Cd和Ag的污染程度高于北支和杭州湾,而在杭州湾Hg的污染程度高于北支和南支.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Ni>Pb>Zn,长江口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Hg引起,两者的贡献分别为62.6%和34.0%,各采样点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565.9~1601之间,均达到极强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来源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太湖流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估 被引量:95
2
作者 张杰 郭西亚 +1 位作者 曾野 邓建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2-2210,共9页
为阐明经济发达地区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水系94个样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Zn、Cr、Ni、Cu、Pb、As、Cd和Hg)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辨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Zn... 为阐明经济发达地区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水系94个样点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Zn、Cr、Ni、Cu、Pb、As、Cd和Hg)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辨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Zn、Cr、Ni、Cu、Pb、As、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 62、102. 46、45. 50、44. 71、37. 00、13. 34、0. 479和0. 109 mg·kg^(-1),均高于其对应的背景值(Hg除外).地累积指数评价中,Pb、Ni、Zn、Cu和Cd整体上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污染负荷指数评价中,Pb、Ni、Zn和Cu整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d、Cr、As处于低污染状态;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Cd和Hg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Pb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放;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Cr、Ni和Zn还受到电镀及合金制造行业的影响; Cu和As主要来自于农药、工业废水; Cd主要来自于冶炼工业; Hg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石油产品的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估 来源识别
原文传递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来源 被引量:61
3
作者 李斌 吴莹 张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9-432,共4页
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检出17种3(5环的多环芳烃(PAHs)及部分烷基菲化合物,所检测出的PAHs的总浓度在222.1(776.3ng/g之间,与其他海湾分布相比,含量相对偏低.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等比值指征北黄海PAHs主要来源... 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检出17种3(5环的多环芳烃(PAHs)及部分烷基菲化合物,所检测出的PAHs的总浓度在222.1(776.3ng/g之间,与其他海湾分布相比,含量相对偏低.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等比值指征北黄海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苝在多数表层沉积物中被检出,表明陆源物质在北黄海积累,其主要来源为鸭绿江携带入海的陆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来源
下载PDF
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婧 王淑秋 +3 位作者 谢琰 王幸福 盛向军 陈吉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13-2418,共6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Ni、Cu、Cr、Pb、Cd、As、Hg)的含量,用地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各重金...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Ni、Cu、Cr、Pb、Cd、As、Hg)的含量,用地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1998年的辽河调查结果,与中国其它水系相比,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大辽河各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程度高于辽河.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Ni 26.5 mg.kg-1,Cu 37.9 mg.kg-1,Cr 90.3 mg.kg-1,Pb 32.9 mg.kg-1,Cd 0.49mg.kg-1,As 12.3 mg.kg-1,Hg 0.14 mg.kg-1.根据各重金属地累计指数,辽河水系未受Ni和As的污染,受Cu、Cr、Pb轻度污染,受Cd和Hg中度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Hg>Cu>Cr>Pb>As>Ni.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对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确定,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74%和17.18%,污染来源主要有3类,即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机物降解、大气沉降和地球化学成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污染来源
下载PDF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与近期波动变化成因解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赵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5-733,共9页
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关系到新时期治黄策略制定,科学认知入黄沙量变化特征,特别是一些典型或极端情况下的沙量变化原因,对于科学研判黄河泥沙未来情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百年黄河沙量演变特征基础上,重点解析了2013年和2018... 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关系到新时期治黄策略制定,科学认知入黄沙量变化特征,特别是一些典型或极端情况下的沙量变化原因,对于科学研判黄河泥沙未来情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百年黄河沙量演变特征基础上,重点解析了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份以及2017年典型“极端降雨”年份潼关沙量波动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19—2018年百年尺度上黄河潼关站输沙量呈“台阶式”减少特征且减少趋势极显著(P<0.001),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输沙量降至2.44亿t左右;随着黄土高原下垫面土壤侵蚀环境大幅改善,黄河上游相似来水年头道拐—潼关区间流域输沙量减少82%,相似极端降雨情景下流域次洪输沙量平均减少50%~85%,2017极端降雨年并未导致大沙年出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潼关站泥沙来源解析表明,河道淤积泥沙冲刷和水库排沙成为新时期黄河潼关站沙量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输沙量 时空分布 极端降雨 黄河
下载PDF
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52
6
作者 陈践发 张水昌 +2 位作者 鲍志东 孙省利 吴庆余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3期49-54,共6页
对海洋生物、现代海洋沉积和古代海相地层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水体中高生物生产率是海相环境形成富有机质沉积的关键因素;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期间水体的相对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的有利条件;海底深部... 对海洋生物、现代海洋沉积和古代海相地层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水体中高生物生产率是海相环境形成富有机质沉积的关键因素;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期间水体的相对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的有利条件;海底深部流体的活动是造成富有机质沉积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沉积速率是影响海相沉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在海相盆地中最有利形成优质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有欠补偿浅水—深水盆地、台缘斜坡、半闭塞—闭塞欠补偿海湾和蒸发潟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有机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的鄱阳湖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匡荟芬 胡春华 +1 位作者 吴根林 陈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4-976,共13页
为识别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以及量化源贡献,选取鄱阳湖丰水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14种重金属(V、Cr、Co、Ni、Cu、Zn、Sr、Mo、Cd、Sb、W、Pb、Hg和As)的含量,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 为识别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以及量化源贡献,选取鄱阳湖丰水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14种重金属(V、Cr、Co、Ni、Cu、Zn、Sr、Mo、Cd、Sb、W、Pb、Hg和As)的含量,分析其污染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除V和Cr外,Cd、Mo、Hg、Cu、Pb、Zn、W、Sr、As、Ni、Co和S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5.7、2.2、1.9、1.8、1.5、1.5、1.4、1.3、1.3、1.2、1.0和1.0倍;Cd、Hg、Cu、Mo、Pb、Sr和Zn超出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00%、100%、100%、100%、97%、97%和93%,所有沉积物样品中Cd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比例为51%;V、Cr、Co、Ni、Cu、Zn、Sr、Mo、Sb、W、Pb、Hg和As含量呈未污染至弱污染水平,而Cd含量属于中等污染水平,接近于重污染水平.总体而言,Cd的污染相对较严重.重金属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其中Cr、Cu、Zn、Sr、Pb、Hg和As的空间分布十分相似,表现为在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入湖口附近区域含量较高,而Co、Ni、Mo和Sb明显在湖区南部、东北部和修水入湖附近这3个区域聚集,Cd和W的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大,V的含量分布相对较均匀.PCA和PMF解析结果都表明鄱阳湖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受4种来源的共同影响,其中,矿业和工业活动的影响最大,相对贡献率为38%,其次是尾矿和废渣,相对贡献率为28%,再是农业活动,相对贡献率为19%,最后是自然来源的相对贡献率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 鄱阳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源解析 丰水期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别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爱萍 杨守业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7-661,共5页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结合下蜀土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推断下蜀土的物源与西北黄土沉积物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元素地球化学 判别分析 物质来源 图解 物源判别指数 风尘沉积 南京
下载PDF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Ⅱ.内源氮释放控制作用 被引量:47
9
作者 钟继承 刘国锋 +3 位作者 范成新 李宝 张路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分别为5.3至18.6mg/(m2·d)与-9.4至67.5m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5-12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NH4+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NH4+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氮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内源 氮释放 太湖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及物源和成岩环境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宝林 王亚平 +4 位作者 王吉中 李建萍 王银宏 程敦伍 李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23,共7页
通过对ODP184航次 114 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 ,确立了其分配规律 ,即相对富集轻稀土 ,Eu亏损等 ,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 ,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 ,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 通过对ODP184航次 114 6站位海底岩心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的研究 ,确立了其分配规律 ,即相对富集轻稀土 ,Eu亏损等 ,并且与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黄土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 ,表明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陆源 ,是大陆岩石分化过程的产物。对富集因子的研究也证明了沉积物主要来自陆源。δCe的弱负异常值与∑REE和δEu值一样 ,主要受陆源源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 ,而与海水关系不大。稀土元素与生物作用基本无关 ,可能主要是赋存于陆源碎屑矿物的晶格中。通过对岩心沉积物间隙水成分的研究 ,表明成岩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6 8m(mcd)以上主要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成岩环境 海洋沉积物 气候环境变化 碎屑矿物 稀土元素 岩心 间隙水 中国黄土 富集因子
下载PDF
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被引量:39
11
作者 刘琼玉 洪华生 洪丽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6-52,共7页
1994年10月调查研究了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u,Pb,Zn,Cd在不同粒度颗粒中不同结合态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h,Zn,Cd在弱结合态中有一较稳定的分配比;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2,77.2,144.2,0.7mg/kg;根据... 1994年10月调查研究了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Cu,Pb,Zn,Cd在不同粒度颗粒中不同结合态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h,Zn,Cd在弱结合态中有一较稳定的分配比;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2,77.2,144.2,0.7mg/kg;根据底质评价标准,Zn,Pb严重超标.采用底质中某污染物的混合模式估算出该海域沉积物中Cu,Ph,Zn,Cb在天然风化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46.8,104.3,0.46mg/kg;Cu,Pb,Zn,Cd人为增量平均占总量的30%左右.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行为紧密相关且可能与生物活动有关、总含量平面分布的结果表明九龙江径流对该海域Pb,Cd有较大的输入作用,但是Cu,Zn却主要来自市区排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厦门 西海域 来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组合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昆山 王国庆 +4 位作者 蔡善武 窦衍光 石学法 程振波 姜晓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 对2004年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区域的14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即三角洲前缘南部矿物区(Ⅰ区)、三角洲前缘北部矿物区(Ⅱ区)、前三角洲主体矿物区(Ⅲ区)和前三角洲南部矿物区(Ⅳ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动力、沉积环境和风化作用条件;长江水下三角洲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优势矿物组合,以低级变质来源的绢云母、白云母为特征矿物,局部富含普通辉石和氧化铁矿物;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的重矿物组成比较稳定,基本可以代表长江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矿物组合 物源 长江水下三角洲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复合指纹识别法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杨明义 徐龙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4,共5页
流域泥沙来源分析对流域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陕北选定的汇水区内采集的主沟道沟壁、坡地果园、坡耕地及支沟道土壤样品中17种物质的分析,利用Kruskal-WallisH-test和多元判别分析,筛选出土壤全N,低频磁化率χIf、C... 流域泥沙来源分析对流域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陕北选定的汇水区内采集的主沟道沟壁、坡地果园、坡耕地及支沟道土壤样品中17种物质的分析,利用Kruskal-WallisH-test和多元判别分析,筛选出土壤全N,低频磁化率χIf、Cu、137Cs和226Ra组成复合指纹识别因子,利用混合模型,对一次洪水携带的泥沙来自4种源地的贡献比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发生时间段内,主沟道发生了重力侵蚀,对今后定量化研究黄土区的重力侵蚀提供了手段。通过加权平均,总体上,本次洪水携带的总泥沙有33.7%来自主沟道,60.0%来自坡地果园,3.0%来自小块的坡耕地以及3.3%来自支沟道。混合模型拟合优度检测值为0.91,证明在黄土高原可以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方法研究洪水泥沙来源,并且能对重力侵蚀产沙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复合指纹识别 黄土高原 小流域
下载PDF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被引量:35
14
作者 YANG ShouYe1?, JIANG ShaoYong2, LING HongFei2, XIA XiaoPing3, SUN Min3 & WANG DeJie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1 位作者 3 Departmen of Earth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AR, China 4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556-1565,共10页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and fine-grained floodplain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in stream and tributari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or Sr-Nd isotopic measurements. The εNd(0) values gradually decrease downst...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and fine-grained floodplain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in stream and tributari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or Sr-Nd isotopic measurements. The εNd(0) values gradually decrease downstream from -10.8 on average in the upper reaches to -12.3 in the lower reaches, whereas the 87Sr/86Sr ratios increase correspondingly, averaging 0.721899 and 0.725826 respectivel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lower reaches.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primarily reflect the complex con- trols of provenance rocks,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sediment characters between different catchments, among which the abnormal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Yalong, Fujiang, Tuojiang and Yuanjiang rivers indicate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Emeishan Basalt in the upper reaches and the old metamorphic and siliceous rock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The Sr-Nd isotopic ratio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can better reflect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weathered continental crust compared to other major rivers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unique source rock types in the Changjiang drainage bas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r-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will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jiang evolution history and continental weather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Cenozoic, and also to reconstructing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East China and the marginal s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 isotopes sediment CHANGJIANG River source rock PROVENANCE
原文传递
梅江流域清凉山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江涛 林伟稳 +4 位作者 曹英杰 黎坤 禤映雪 李睿 陈建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10-5418,共9页
水库沉积物是重金属等污染物重要的汇,在酸碱及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沉积物存在污染物释放的潜在风险,释放到水环境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据此,本文以梅江流域清凉山水库为研究对象,围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水平... 水库沉积物是重金属等污染物重要的汇,在酸碱及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沉积物存在污染物释放的潜在风险,释放到水环境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据此,本文以梅江流域清凉山水库为研究对象,围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水平、形态分级、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污染溯源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库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溪田支流>坝前及库中心>新田-白水支流.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占比差异较大,质量分数依次为:镉(Cd,89%)>铅(Pb,76%)>锌(Zn,54%)>铜(Cu,43%)>镍(Ni,28%)>铬(Cr,10%).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地累积指数法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Pb>Zn>Cu>Cr>Ni;潜在危害生态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依次为:Cd>Pb>Cu>Ni>Zn>Cr,水库沉积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对生物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Cu、Zn、Pb和Cd主要来源于农业施肥的外源污染输入,Ni和Cr主要来源于区域后边林地等背景区土壤水土流失.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新田-白水河补给区域污染最轻,与控制流域土地利用主要为林地,污染源较少密切相关.溪田河补给区域污染最重,其控制流域多茶园及农田,外源肥料污染负荷最大.库区坝前及中心重金属污染程度介于两支流补给区之间,表现为明显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清凉山水库
原文传递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6
16
作者 宁怡 柯用春 +3 位作者 邓建才 胡维平 高俊峰 赵振华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8,共8页
于2010年,采用野外采样调查、色谱分析与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巢湖表层沉积物中27个采样点中多环芳烃(PAHs)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检测出的14种优控PAHs总浓度为116.0~2832.2 ng/g(DW),平均值为898.9±791.0... 于2010年,采用野外采样调查、色谱分析与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巢湖表层沉积物中27个采样点中多环芳烃(PAHs)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检测出的14种优控PAHs总浓度为116.0~2832.2 ng/g(DW),平均值为898.9±791.0 ng/g(DW).多环芳烃组成主要以5~6环PAHs为主,占总量的32%~58%.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PAHs总量呈现良好相关性.利用蒽/(蒽+菲)与苯并[a]蒽/(苯并[a]蒽+屈)比值法对PAHs来源进行解析得出,巢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为燃烧源.与国内其它水体PAHs含量对比表明,巢湖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风险评估得出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PAHs存在生态风险,其它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多环芳烃 表层沉积物 来源
下载PDF
源头农业区不同类型水塘中水体沉积物磷吸附容量 被引量:31
17
作者 付强 尹澄清 马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6,共7页
湖泊和湿地沉积物性质受到其所在流域土地利用的显著影响.本实验以一个源头小流域的水塘系统为例,研究了位于不同土地利用中的水塘沉积物磷吸附特征.由于水塘分散于不同土地利用中,接收来自于不同土地利用的径流和土壤颗粒,水塘系统提... 湖泊和湿地沉积物性质受到其所在流域土地利用的显著影响.本实验以一个源头小流域的水塘系统为例,研究了位于不同土地利用中的水塘沉积物磷吸附特征.由于水塘分散于不同土地利用中,接收来自于不同土地利用的径流和土壤颗粒,水塘系统提供了研究磷吸附性质的极好范例.研究表明:水塘沉积物具有强的磷吸附容量.吸附最大值(Smax)为228~974mg·kg-1,平衡浓度(EPC0)为0·004~0·032mg·L-1,平均饱和度(DPS)仅为9·5%.水塘周围土地利用明显影响沉积物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对于Smax,周围土地利用为林地的山塘最大,而周围土地利用为村庄的村塘最小,其顺序为山塘>旱塘>田塘>河塘>村塘.对于EPC0则正好相反,山塘<旱塘<田塘<河塘<村塘.分析表明,草酸浸提态铁(Feox)同磷吸附最大值Smax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5,p<0·001),而KCl浸提态磷(KCl-P)同平衡浓度EPC0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3,p<0·001).多重回归分析表明草酸浸提态铁(Feox)和KCl浸提态磷(KCl-P)是控制水塘沉积物磷吸附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塘 沉积物 吸附 非点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4
18
作者 易雨君 王文君 宋劼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Pb、Cr、Cu、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0.010~0.55 mg/kg、0.016~0.17 mg/kg、13.04~110.03 mg/kg、42.03~121.03 mg/kg、21.70~75.10 mg/kg、48.01~750.01 mg/kg和6.03~82.95 mg/kg。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地方位于较为发达的城市(武汉和南京)、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安庆、大通和芜湖)、港口城市(城陵矶)以及湖泊(鄱阳湖和东洞庭湖)。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可知,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为:Hg>As> Pb>Cd>Cu>Cr>Z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d、Zn、Cu、Hg和Cr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As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航运业。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底泥所有点位的Pb、Cu、Cr、Zn和Cd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状态,As和Hg在部分点位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结合所有重金属元素来说,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污染源
下载PDF
贺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34
19
作者 宁增平 蓝小龙 +4 位作者 黄正玉 陈海燕 刘意章 肖唐付 赵彦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36-3047,共12页
以珠江一级支流——贺江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光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As、Cd、Co、Cr、Cu、Mn、Ni、Pb、Sb、Tl、V、Zn和Fe等金属元素含量,查明流域沉积物... 以珠江一级支流——贺江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光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As、Cd、Co、Cr、Cu、Mn、Ni、Pb、Sb、Tl、V、Zn和Fe等金属元素含量,查明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探讨贺江流域表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贺江流域表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As、Cd、Cu、Mn、Pb、Sb、Tl和Zn的平均含量高于我国西南五省水系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平均值,而其它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地累积指数法(I_(geo))和富集因子法(EF)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贺江流域表层水系沉积物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Sb>As>Cd>Pb>Zn>Tl>Cu>Mn>Co>V>Ni>Cr,其中,未受Co、Cr、Ni和V污染;各金属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E大小依次为Sb>Tl>As>Cd>Pb>Cu>Co>Ni>Zn>V>Mn>Cr,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5.63~1142,其中,As、Cd、Sb和Tl的生态风险指数irE之和占综合指数RI的平均百分比为88.30%,表明As、Cd、Sb和Tl等4种重金属具有极强的生态风险;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9.80%,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s、Cd、Cu、Mn、Pb、Sb、Tl、Zn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生活污水、鱼养殖业和矿业活动的贡献,而Fe、Co、Cr、Ni和V则主要源于岩石自然风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来源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贺江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中烃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与识别标志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枝焕 陶澍 +2 位作者 叶必雄 彭正琼 苑金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3-798,共6页
土壤、沉积物中烃类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复杂,其输入方式主要包括矿物油直接输入、大气颗粒物沉降、通过水介质输入、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及天然有机质生物化学降解产物等。不同来源的烃类污染物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土壤、沉积物中烃类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复杂,其输入方式主要包括矿物油直接输入、大气颗粒物沉降、通过水介质输入、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及天然有机质生物化学降解产物等。不同来源的烃类污染物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可根据这些差别判识环境中烃类污染物的来源。介绍了不同污染源的烃类污染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单甲基取代支链烷烃、烷基环己烷、甾萜烷烃及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综合评述了不同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特征及主要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烃类化合物 污染源 分子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