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碳、氮、磷的迁移特征 被引量:53
1
作者 闫兴成 王明玥 +4 位作者 许晓光 王国祥 孙浩 杨云皓 石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3,共8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富营养化湖泊太湖为例,研究了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碳、氮、磷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碳以溶解性无机碳释放至水中,同时以CH4和CO2形式释放至大气中,培养结束时,CH4和CO2累积排放含...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富营养化湖泊太湖为例,研究了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碳、氮、磷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矿化过程中,碳以溶解性无机碳释放至水中,同时以CH4和CO2形式释放至大气中,培养结束时,CH4和CO2累积排放含量分别为1492.21和498.96 mg/g(dw),其中CH4占气态碳的89.16%(以C质量计);此外,大量的氮、磷营养盐释放至上覆水体,水中总氮、总磷和铵态氮的最高浓度分别是初始浓度的62.16、28.16和139.45倍,而硝态氮浓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渐下降,培养末期浓度是初期的0.21倍;厌氧条件下,沉积物有机质的矿化,不仅可以生成大量的CH4、CO2气体,还能够促使沉积物中铵态氮和磷的释放;而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释放的碳、氮、磷营养元素又能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促进湖泊水体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增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输入.这样的循环方式可能是湖泊富营养化自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矿化 迁移 太湖
下载PDF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和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47
2
作者 王圣瑞 倪栋 +4 位作者 焦立新 金相灿 冯明磊 刘志刚 张伟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及沉积物样品测定,研究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OM、TN和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OM浓度(0.420%~3.175%)和TN浓度(0.026%~0.235%)以"五河"尾闾最高,其次是湖心,而TP浓度(0.010%~0.094%)...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及沉积物样品测定,研究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OM、TN和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OM浓度(0.420%~3.175%)和TN浓度(0.026%~0.235%)以"五河"尾闾最高,其次是湖心,而TP浓度(0.010%~0.094%)最高值出现在赣江、抚河及信江尾闾,并且均由南向北至长江入湖口呈降低趋势。丰水期"五河"来水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湖心及北部湖区沉积物中OM、TN和TP浓度,尤其以北部湖区增加较明显。但南部尾闾区沉积物TN浓度在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1992—2008年鄱阳湖沉积物中OM、TN和TP浓度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OM和TP浓度增幅较大。2008年鄱阳湖沉积物中OM、TN和TP污染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的污染水平,与其他四大淡水湖泊相比,尽管鄱阳湖目前水质相对较好,但呈下降趋势,高氮磷营养底质则增大了其富营养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沉积物 有机质 营养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的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吕晓霞 翟世奎 牛丽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对长江口四个站位沉积物中有机质的C/N比在垂向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的环境因素中,上覆水体的水深、盐度、密度以及浊度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估算了... 对长江口四个站位沉积物中有机质的C/N比在垂向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的环境因素中,上覆水体的水深、盐度、密度以及浊度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沉积物中有机质C/N比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估算了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有机碳在这四个站位沉积物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海洋自生组分占沉积物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53.57%(8号站位)、20.34%(11号站位),12.28%(17号站位)和32.73%(26号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柱状沉积物 有机质 C/N比 有机碳
下载PDF
洋河水库底泥污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蔡金傍 李文奇 +1 位作者 刘娜 逄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6-893,共8页
通过对洋河水库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及营养盐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地积累指数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有机指数法对表层底泥的肥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通过对洋河水库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及营养盐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地积累指数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有机指数法对表层底泥的肥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洋河水库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汞元素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将水库分为2个生态风险功能区:西河口和东河口轻污染区、引水口和水库中心中等污染区。底泥有机指数相当高,整个库区都处于Ⅲ级,水库平均有机指数高达0.244,水库底泥肥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河水库 底泥 重金属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风险性评价
下载PDF
灼烧对沉积物烧失量及铁、磷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2 位作者 高光 张路 罗潋葱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2-76,共5页
利用水系沉积物标准参考样GSD 9和GSD 12,研究了550℃灼烧对测定沉积物样品的烧失量、非残渣态Fe、P提取效率等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弗炉高温室中样品位置的不同,能显著影响测定结果;为减小位置引起的分析误差,样品应尽量避免放置在... 利用水系沉积物标准参考样GSD 9和GSD 12,研究了550℃灼烧对测定沉积物样品的烧失量、非残渣态Fe、P提取效率等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弗炉高温室中样品位置的不同,能显著影响测定结果;为减小位置引起的分析误差,样品应尽量避免放置在靠近炉门及马弗炉最内侧的两个角落处。灼烧时间对沉积物LOI、非残渣态P、Fe∶P比的测定也都有影响;在同时测定3项指标时,采用5h的灼烧时间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烧失量 有机质 分析误差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早期成岩矿化路径及其相对贡献 被引量:40
6
作者 朱茂旭 史晓宁 +2 位作者 杨桂朋 李铁 吕仁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海洋中90%以上的有机质沉积于此并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矿化。其矿化路径包括有氧呼吸、反硝化、锰氧化物还原、铁氧化物还原、SO42-还原和CO2还原,并按生成自由能减少的顺序依次发生,构成... 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海洋中90%以上的有机质沉积于此并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矿化。其矿化路径包括有氧呼吸、反硝化、锰氧化物还原、铁氧化物还原、SO42-还原和CO2还原,并按生成自由能减少的顺序依次发生,构成理想的氧化还原序列。定量研究有机碳矿化路径及其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对揭示能量分配和碳循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环境学意义,也是揭示铁、硫、磷及许多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组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介绍了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早期成岩矿化路径的主要特点及不同路径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重点阐述了长期被忽略的铁锰氧化物异化还原路径的研究进展。总体而言,在远洋深海沉积物中,有氧呼吸是有机质矿化唯一的重要路径;而近海沉积物中,铁异化还原和SO42-还原是最主要的厌氧矿化路径,其中SO42-还原占(62±17)%。从远洋深海到近海陆架,沉积物中有氧呼吸和SO42-还原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具侧向分带特征。最近的反应—传输模拟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有氧呼吸、反硝化、铁异化还原以及SO42-还原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5%、6.2%、2.8%和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成岩作用 海洋沉积物 矿化路径 有机质
原文传递
河流底泥中DO和有机质对三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群河 曾学云 黄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9,共6页
通过大型静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氮在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性和释放特性,在控制氧气和底泥w(有机质)的条件下,连续观测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简称三氮,三者之和为总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垂向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水体底... 通过大型静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氮在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性和释放特性,在控制氧气和底泥w(有机质)的条件下,连续观测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简称三氮,三者之和为总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垂向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水体底泥释放氨态氮与反硝化作用达到平衡的时间受通氧条件影响明显;总无机氮质量浓度(ρ(TIN))在各柱的孔隙水、水土界面处和上覆水中的变化各异;在w(有机质)高的底泥中,有机质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而在w(有机质)低的条件下,DO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溶解氧 有机质 垂向分布
下载PDF
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如海 詹良通 +1 位作者 陈云敏 胡洪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3-498,共6页
利用特制的取样器从西溪湿地钻取连续完整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进行测试;通过TN、TP、OM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并运用有机指数法对该湿地底泥的污染程度进... 利用特制的取样器从西溪湿地钻取连续完整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进行测试;通过TN、TP、OM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并运用有机指数法对该湿地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60cm深度以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属于活性层;埋深大于60cm的底泥未受污染或者污染较轻,属于相对稳定层;TN、TP、OM在垂向上的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TN、TP在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上覆水体中的含量;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氮、磷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会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去,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对作为内污染源的底泥,疏浚应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理措施,60cm活性层深度可作为该湿地疏浚参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富营养化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孔隙水 湿地
下载PDF
巢湖沉积物δ^(13)C_(org)和δ^(15)N记录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被引量:32
9
作者 周志华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军 朱兆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38-1343,共6页
通过对巢湖2处柱状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C/N比值、TOC和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泊生产力变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水生藻类,陆生有机质... 通过对巢湖2处柱状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C/N比值、TOC和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泊生产力变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水生藻类,陆生有机质的输入量较少,但是城市污染物的输入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巢湖沉积物剖面上,δ13Corg、δ15N、TOC和TN含量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明显划分为2个阶段:①10 cm以下,H3点δ13Corg波动在-21.74‰^-19.34‰的范围内,其余数据表现相对平缓,湖泊内的生物物种是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共存,2个采样点具有不同的湖泊营养化进程;②10 cm至表层段,2个剖面的δ13Corg迅速减小,δ15N、TOC和TN则是显著增大,巢湖闸的建成使得内源营养物质快速积累,湖泊初始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富营养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湖底泥不同供氧条件下有机质降解及CO_2与CH_4释放速率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启星 朱荫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的速率最为缓慢,培养期间(42天)平均只有072mg(C)/(kg·d).当湖水供氧水平进一步上升(86→120→160mg(O2)/L),CO2释放速率增加,最大值可达到87mg(C)/(kg·周);当湖水供氧水平下降(86→0mg(O2)/L),CH4释放速率加快,最大值可达到46mg(C)/(kg·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有机质 完全降解速率 污泥处理 降解 模拟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理化性质及营养盐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赵兴青 杨柳燕 +5 位作者 于振洋 樊启慧 詹忠 肖元庚 尹大强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8-704,共7页
在不同季节,采集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沉积物柱状样,研究沉积物Eh、pH、总氮、总磷以及有机质四季垂向部面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下(0-3cm).Eh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很快进入还原状态.沉积物剖面上pH变化幅度不大,在6.4-... 在不同季节,采集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沉积物柱状样,研究沉积物Eh、pH、总氮、总磷以及有机质四季垂向部面分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下(0-3cm).Eh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很快进入还原状态.沉积物剖面上pH变化幅度不大,在6.4-7.8之间,冬季沉积物pH均有所降低.太湖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总氮和总磷最高浓度分别为2.68和0.864 mg/g,其剖面分布特征表明,沉积物表层总氮和总磷含量远高于底层,其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四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在10 cm以上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季节变化幅度不大.比较不同采样点发现,位于梅梁湾生态系统试验区内的S1位点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氧化还原电位 pH 总磷 总氮 有机质 太湖
下载PDF
北京昆明湖底泥中有机物的表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文华 王淑琴 +2 位作者 徐维并 齐瑞明 王卫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8-185,共8页
提取了昆明湖中不同地点底泥中的有机物并对其初步进行了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表征,从底泥样品的pH、E_h及有机碳和氧化还原酶的测定及有机提取物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可见光谱表征结果可以看出,在旅游压力大时,底泥剖面样品中有... 提取了昆明湖中不同地点底泥中的有机物并对其初步进行了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表征,从底泥样品的pH、E_h及有机碳和氧化还原酶的测定及有机提取物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可见光谱表征结果可以看出,在旅游压力大时,底泥剖面样品中有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异常,表明旅游活动于扰了底泥有机物的正常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有机物 沉积 旅游 昆明湖 北京
下载PDF
五里湖与贡湖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和磷形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圣瑞 赵海超 +1 位作者 周小宁 楚建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1-14,共4页
研究了五里湖与贡湖不同粒径沉积物的化学组成,总氮、总磷、有机质、各形态磷含量及其在粒径组成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五里湖与贡湖沉积物不同粒径磷含量的差异主要在无机磷,而有机磷含量相差不大;各形态磷含量均为五里湖大于贡湖;五... 研究了五里湖与贡湖不同粒径沉积物的化学组成,总氮、总磷、有机质、各形态磷含量及其在粒径组成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五里湖与贡湖沉积物不同粒径磷含量的差异主要在无机磷,而有机磷含量相差不大;各形态磷含量均为五里湖大于贡湖;五里湖沉积物总氮和总磷、有机质以及各形态磷的85%以上分布在细颗粒中,贡湖沉积物仅有50%~60%左右分布在细颗粒中,而分布在粗砂粒中的比例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里湖 贡湖 沉积物 粒径 有机质 总氮 磷形态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3 位作者 杨苏文 赵海超 金相灿 王国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8,共8页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间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间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有关.②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HA)含量为1.03-6.73g/kg,富里酸(FA)含量介于2.73-9.77g/kg之间,胡敏素(HM)是主体,含量在5.89-55.57g/kg之间;HA/(FA+HA)比值(PQ)处于23.04%-50.56%之间,平均为32.72%.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PQ值大于污染程度轻的沉积物,说明重污染湖泊沉积物腐殖化程度高.③腐殖质三种结合形态中紧结合态含量最高,在3.21-47.76g/kg之间;其次为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在0.86-6.92g/kg之间;稳结合态腐殖质最低,含量在0.72-3.89g/kg之间;松/紧比与沉积物有机质、总磷和总氮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污染越严重的湖泊沉积物,沉积物腐殖化程度高,腐殖质积累.因此应重视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在碳循环及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有机质含量 PQ 腐殖质结合形态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滇池内湖滨带底泥的有机质分布规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4 位作者 张烨 包裕尉 黄国忠 张义安 司静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135-141,共7页
2008年4月,用自制柱状采泥器及彼德森采泥器在滇池草海和外海采集内湖滨带底泥柱状样(每5cm分一层)和表层样(0~10cm)。其中,草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12个,柱状样9个;外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22个,柱状样7个。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内湖滨带... 2008年4月,用自制柱状采泥器及彼德森采泥器在滇池草海和外海采集内湖滨带底泥柱状样(每5cm分一层)和表层样(0~10cm)。其中,草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12个,柱状样9个;外海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样22个,柱状样7个。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20~154.62g/kg,滇池草海内湖滨带底泥中平均有机质含量为76.94g/kg,明显高于外海(16.56g/kg),这主要是因为草海是沼泽化湖湾且附近村落密集;草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岸,而外海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也是西岸高于东岸,这主要是由于周围农业和渔业的影响所致。由于外源污染输入量及湖内自净能力等的综合作用逐年波动,使内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未明显随深度增加而一直增加或降低。滇池内湖滨带底泥表层pH为7.03~7.96,略偏碱性,外海内湖滨带底泥pH水平略高于草海,底泥含水率除个别采样点外变化不大,多数低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内湖滨带 底泥 有机质
下载PDF
龙感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记录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志华 李军 朱兆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3-699,共7页
通过对龙感湖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有机碳与总氮比值(C/N)、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自1948年以来龙感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变化以及随后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这个沉积历史阶段中,... 通过对龙感湖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15N、有机碳与总氮比值(C/N)、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自1948年以来龙感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变化以及随后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这个沉积历史阶段中,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以自生有机物源为主,大型水草发育,伴有低等藻类参与,湖泊沉积物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基本不受城市污染物的输入影响,但受流域农业化肥大量使用的影响较大;随着营养物质的输入,湖泊的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藻类开始发育;在沉积历史上L2点附近低等藻类相对发育早,但L1点沉积物相对能够固定更多的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感湖 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7
作者 孙静 王圣瑞 +3 位作者 曾清如 焦立新 金相灿 杨苏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6-1232,共7页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kg);沉积物w(OP)为212.71~526.23 mgkg,与w(TP)分布趋势一致;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为Residual-Po(残渣态有机磷)>Fulvic-P(富里酸结合态有机磷)>HCl-Po(酸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活性有机磷)>Humic-P(腐殖酸结合态有机磷).沉积物w(OM)与w(OP)w(TP),w(Fulvic-P)和w(Humic-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w(Residual-Po)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w(NaHCO3-Po)和w(HCl-P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洱海沉积物有机磷主要以非活性有机磷(Residual-Po和Humic-P)为主(平均占58.74%),且w(Fulvic-P)占w(OP)的百分比均高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而w(HCl-Po)占w(OP)的百分比相对较低(除E7采样点外).即洱海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特征决定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沉积物有机磷赋存形态特征很可能是上覆水磷浓度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而沉积物w(TOC)w(OP)<200则意味着其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形态 有机质 洱海
下载PDF
武汉东湖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郑利 徐小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5-251,共7页
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是硫化物的生成、氧化和扩散等综合作用的反映,有机物的供给、硫酸盐的还原等因素都能影响其分布特征. 本文对武汉东湖三个污染程度不同站点的AVS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VS含量在一定深度沉积物... 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是硫化物的生成、氧化和扩散等综合作用的反映,有机物的供给、硫酸盐的还原等因素都能影响其分布特征. 本文对武汉东湖三个污染程度不同站点的AVS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VS含量在一定深度沉积物中具有最大值,东湖沉积物中AVS的深度分布具有两种不同的模式,I站和II站AVS浓度峰在5cm左右的表层沉积物中,且AVS还原层深度较狭窄,而III站AVS浓度峰处于10-20cm深度范围,沉积物中有机质负荷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AVS的深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高有机质负荷导致AVS浓度峰向表层迁移,且AVS还原层分布于较狭窄的深度范围. 对方涛等对流-扩散模型的应用表明,该模型在高有机质负荷沉积物中(I、II站)AVS深度分布的应用较为理想,然而低有机质负荷沉积物中(III站)不能准确反映AVS的深度分布特征,说明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东湖 沉积物 酸挥发性硫化物 AVS 分布 有机质
下载PDF
北极孔斯峡湾表层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的来源与转化历史 被引量:24
19
作者 蔡明红 肖宜华 +2 位作者 王峰 陆志波 黄清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13,共12页
在北极地区孔斯峡湾采集2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其中水溶性有机质(也称溶解有机质,DOM)的分子量分布、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模型对DOM的荧光组分和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孔斯峡湾表... 在北极地区孔斯峡湾采集2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其中水溶性有机质(也称溶解有机质,DOM)的分子量分布、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模型对DOM的荧光组分和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孔斯峡湾表层沉积物中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及其中的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含量均从内湾向外湾方向呈逐渐累积的趋势,但CDOM中的FDOM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与DOM趋于老龄化密切相关。沉积作用减弱以及长期的光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此起主要贡献,并导致腐殖质和小分子组分在沉积物DOM中所占的比例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沉积物DOM包含陆源类腐殖质、自生源类腐殖质和类蛋白等三个荧光组分,但是其组成比例空间差异很大。吸收光谱斜率比(SR)随自生源所占百分比增加而减小,随DOM腐殖质组分中陆源与自生源的比值增加而增加;腐殖化指数(HIX)随类腐殖质与类蛋白质比值和水深的增加而增加,生物源指数(BIX)随自生源比例增加而增加。峡湾沉积物DOM的组成和来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差异,在冰川湾区由水体颗粒有机质(POM)的近期转化和迁移而来,而在峡湾中央及口门附近以较老的腐殖质为优势,主要源于水体DOM长期迁移和转化。研究表明,FDOM/CDOM,SR,HIX和BIX等构成的CDOM光谱指纹信息可以作为揭露沉积物溶解有机质来源及迁移转化历史的工具,对探索海洋与冰川相互作用影响下的峡湾环境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峡湾 表层沉积物 溶解有机质 冰川 光谱指纹
下载PDF
北京水源地水体中颗粒有机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慧垠 王广 +1 位作者 季宏兵 江用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63-2671,共9页
对北京潮河、白河和密云水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冬季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δ13C值比夏季的偏负,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0.75‰~-25.75‰(冬季)和-29.34‰~-25.91‰(夏季);... 对北京潮河、白河和密云水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冬季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δ13C值比夏季的偏负,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0.75‰~-25.75‰(冬季)和-29.34‰~-25.91‰(夏季);δ15N值冬季较夏季偏正,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83‰~9.67‰(冬季)和-0.96‰~6.73‰(夏季),季节性变化较明显.表层沉积有机质的δ13C值较悬浮颗粒有机质偏正,分布范围是-27.25‰~-21.58‰.悬浮物与颗粒有机质(POC)含量之间呈指数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土壤侵蚀是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悬浮颗粒有机质夏季主要来源于C3植物降解的土壤有机质(SOM-C3)和水生植物,而冬季水生藻类的贡献增大.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SOM-C3.δ15N体现的是物源信息和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仅用δ15N不足以准确辨析物质来源,但能够较好地指示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表层沉积物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