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延贵 胡春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1,共7页
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是流域泥沙的重要属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文论述了泥沙淤积、泥沙冲刷、岸滩崩塌、山地崩塌与泥石流、粗沙淤积的土地沙化等泥沙灾害,指出泥沙灾害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 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是流域泥沙的重要属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文论述了泥沙淤积、泥沙冲刷、岸滩崩塌、山地崩塌与泥石流、粗沙淤积的土地沙化等泥沙灾害,指出泥沙灾害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转化性及危害严重性等;流域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填海造陆及造地、引洪淤灌、堤防淤临淤背、建筑材料、湿地形成(河流、湖泊与河口海岸)等,指出流域泥沙资源化及其优化配置既要解决思想观念、基本理论、目标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与水资源联合配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泥沙 泥沙灾害 泥沙资源性
下载PDF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卢红伟 王延贵 史红玲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05-1412,共8页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包括灌区减沙沉沙技术、引水分沙技术、渠道输水输沙技术等。通过引黄灌区引沙和沉沙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灌区减沙技术和有害泥沙拦沉技术,减沙主要是通过控制引水含沙量或减少引水量来实现,有害泥沙的拦沉...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包括灌区减沙沉沙技术、引水分沙技术、渠道输水输沙技术等。通过引黄灌区引沙和沉沙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灌区减沙技术和有害泥沙拦沉技术,减沙主要是通过控制引水含沙量或减少引水量来实现,有害泥沙的拦沉主要是利用渠道拦沙设施和沉沙池拦截和沉积有害的粗颗粒泥沙。结合渠道输水输沙能力,分析了提高灌渠输沙能力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加大渠道比降、渠道衬砌、改造阻水建筑物、优化断面等,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水沙调控技术。通过分析渠道引水分沙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引黄灌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的特点,指出自流灌溉的支渠引水含沙量略低于或等于干渠含水量;若提水泵站进口合理布置在平均含沙量水深以下,将会有利于渠道减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水沙资源 有害泥沙优化配置 关键技术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坡面植被盖度及其配置格局的水蚀效应模拟 被引量:14
3
作者 任柯蒙 卫伟 +3 位作者 赵西宁 冯天骄 陈蝶 于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31-8039,共9页
黄土高原因土壤侵蚀严重被视为生态脆弱地带,探讨植被盖度及其所处坡位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对坡面侵蚀产沙的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PP模型情景模拟,分析了分布广泛、耐旱性强的长芒草和典型恢复灌木植被柠条在不同雨强(0.5、1.0... 黄土高原因土壤侵蚀严重被视为生态脆弱地带,探讨植被盖度及其所处坡位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对坡面侵蚀产沙的预测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PP模型情景模拟,分析了分布广泛、耐旱性强的长芒草和典型恢复灌木植被柠条在不同雨强(0.5、1.0、1.5 mm/min)、不同植被盖度(20%、40%、60%、80%)和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下)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贡献指数阐明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对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的响应,并提出植被配置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提高植被有效覆盖度是减小土壤侵蚀的重要举措,且当植被分布在下坡位时坡面土壤侵蚀最少;(2)植被盖度可以有效减少产沙量。小雨强时,柠条和长芒草随盖度增加对泥沙的拦截率分别从38%增加到90%,64%增加到96%;中、大雨强时,植被盖度小于20%或者大于80%时,长芒草坡面产沙量大于柠条坡面。盖度为40%—60%时,长芒草坡面产沙量小于柠条坡面;(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位和植被盖度对坡面侵蚀产沙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当植被是长芒草时,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有显著影响(P<0.01),植被是柠条时,坡位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作用不显著;(4)通过模拟柠条和长芒草不同配置情景得出:长芒草分布在坡面下部产沙量较小,且当柠条和长芒草配比为1∶2时产沙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坡位 产沙量 植被配置
下载PDF
新情势下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及优化配置初探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德招 刘杰 +2 位作者 张俊勇 程海峰 王珍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74,共6页
结合近年来长江口面临的诸多新情势,初步分析了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并探讨了其优化配置的可能实现途径和相应的支持保障措施。主要研究表明,长江口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用于滩涂开发的泥沙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江口沙源禁采范围大,优... 结合近年来长江口面临的诸多新情势,初步分析了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并探讨了其优化配置的可能实现途径和相应的支持保障措施。主要研究表明,长江口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用于滩涂开发的泥沙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江口沙源禁采范围大,优质砂源少,泥沙的供给途径及供给量相对有限,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因此日趋紧张。未来一段时间内,港口航道疏浚土产生量大且较稳定,充分合理利用港口航道疏浚土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缓解长江口泥沙供需矛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泥沙资源 疏浚土 供需关系 优化配置
下载PDF
江心洲平衡形态水动力条件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晓芳 黄河清 邓彩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3,共7页
江心洲在何种水动力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形态一直是河床演变学中的核心问题,采用河道形态变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分汊型河流在水流连续方程、阻力方程、推移质输沙方程和总流能量方程控制下的自动调整机理。以长江中下游两汊不对称的江心洲... 江心洲在何种水动力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形态一直是河床演变学中的核心问题,采用河道形态变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分汊型河流在水流连续方程、阻力方程、推移质输沙方程和总流能量方程控制下的自动调整机理。以长江中下游两汊不对称的江心洲为研究对象,将其形态概化为规则的等腰三角形,详细数理分析发现,主汊的分沙比大于分流比是这类江心洲达到平衡的必要条件。当分汊河道达到平衡状态时,江心洲的形态会随着汊道间水沙分配比例的调整而变化,且分流比与分沙比越接近,江心洲越窄长。另外,利用长江中游监利汊道的实测水沙资料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心洲形态的理论计算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符合程度较好,相对误差为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流 分流比 分沙比 变分方法 江心洲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干流汊道泥沙分配及变化——以西、北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小红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6,共5页
通过对 6 0年代和 90年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典型汊河泥沙分配变化的对比分析 ,认为 (1)珠江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来自陆相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和随潮流挟带的上溯泥沙 ,其中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和物质 ,起... 通过对 6 0年代和 90年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典型汊河泥沙分配变化的对比分析 ,认为 (1)珠江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来自陆相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和随潮流挟带的上溯泥沙 ,其中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和物质 ,起着主导作用 ,而珠江河口区由径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又主要来自西江。 (2 )西北江干流部分汊河道的输沙量分配比率基本上保持不变 ,磨刀门仍为各口门中输沙量最大的口门。 (3)珠江河口区的泥沙处于逐年淤积的总趋势 ,其中河流段冲淤变化不大 ,过渡段有冲有淤 ,以淤为主 ,潮流段则是普遍淤积。 (4)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河道输水输沙的变化 ,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干流汊道 泥沙 分配 变化
下载PDF
黄河泥沙合理配置方案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绪坚 胡春宏 +1 位作者 安毓琪 张治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黄河泥沙合理配置对于黄河综合治理和泥沙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黄河泥沙配置综合评价方法,按照新水沙系列和配置模式条件,采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计算黄河泥沙配置方案,对各种泥沙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建... 黄河泥沙合理配置对于黄河综合治理和泥沙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黄河泥沙配置综合评价方法,按照新水沙系列和配置模式条件,采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计算黄河泥沙配置方案,对各种泥沙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建议配置方案及合理的泥沙配置比例。结果表明,入黄水沙量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明显影响,抬高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对泥沙配置状况影响不大,黄河上中游水库建设对泥沙配置状况明显改善,下游防护堤治理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所改善。结合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水库建设和跨流域调水,维持四站入黄年平均水量约250亿m^(3)和沙量约3亿t,可以维护黄河河道均衡稳定。现状水库河道条件建议方案对黄河泥沙的合理配置比例为水库拦沙35%、引水引沙21%、滩区放淤3%、挖沙固堤4%、河道冲淤3%、输沙入海34%;合理空间分布为上游20%、中游30%、下游14%、河口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合理配置 配置方案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状况及其资源化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延贵 胡春宏 史红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20-26,共7页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运动过程和水沙分布特点,给出了流域泥沙配置单元,指出流域泥沙配置单元的配置量随着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径流条件等不断变化;1950—1999年,流域水土保持滞沙、水库拦沙、河道滞沙、两岸引沙用沙、河口淤积与入海泥... 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运动过程和水沙分布特点,给出了流域泥沙配置单元,指出流域泥沙配置单元的配置量随着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径流条件等不断变化;1950—1999年,流域水土保持滞沙、水库拦沙、河道滞沙、两岸引沙用沙、河口淤积与入海泥沙等配置单元年均配置沙量占流域产沙量(17.63亿t)的14.24%、14.05%、12.19%、10.56%和50.77%;阐述了水库拦沙多、河道淤积严重是黄河流域泥沙配置现状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指出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是维护黄河健康的重要途径;结合黄河下游长期泥沙处理与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淤临淤背、河道治理与河槽维护、引洪淤灌与土壤改良、灌区堆沙高地农田化、建筑材料转化、河口泥沙造地和疏浚泥沙利用、湿地塑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配置 配置单元 泥沙资源化 资源化途径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泥沙沉积及外源镉Cd输入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宋红丽 王立志 +1 位作者 郁万妮 吴希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10-3916,共7页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临退化等的生态问题,调水调沙为湿地补充淡水恢复退化湿地的同时,也改变了沉积环境,并带来大量外源重金属,从而对植被生长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选择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区试...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临退化等的生态问题,调水调沙为湿地补充淡水恢复退化湿地的同时,也改变了沉积环境,并带来大量外源重金属,从而对植被生长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选择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泥沙沉积深度(0、3、6、12 cm)及不同Cd输入量(0、0.5、1.0、1.5 mg·kg^(-1))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浅层埋深叶绿素含量高,利于碱蓬生长,而过量的埋深叶绿素含量低,并对碱蓬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随着Cd输入量的增加,碱蓬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泥沙沉积为0 cm、3 cm及Cd输入为0 mg·kg^(-1)、0.5 mg·kg^(-1)时,CAT和SOD活性增强,但随着胁迫的增加,SOD活性减弱,且在最大埋深处理(12 cm)时,大量的Cd输入(1.0 mg·kg^(-1)、1.5 mg·kg^(-1))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高62.66%和58.56%,CAT活性在最大埋深(12 cm)和最大Cd输入(1.5 mg·kg^(-1))时取得最大值(15.76 U·m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d输入对碱蓬蛋白含量、CAT和SOD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泥沙埋深对蛋白含量及SOD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CAT和SOD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带来的泥沙沉积和外源重金属输入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碱蓬也能够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及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沉积 Cd输入 生物量 抗氧化酶活性 叶绿素
原文传递
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龙义 陶玲 +1 位作者 李伟 刘贵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在野外池塘中,利用3种不同营养状况的底质研究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菹草面对底质营养盐的胁迫出现了急性的生理生化反应,在生长初期叶片总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肥沃的底质上高于贫营养底质上;根、茎、叶... 在野外池塘中,利用3种不同营养状况的底质研究底质营养盐对菹草生长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菹草面对底质营养盐的胁迫出现了急性的生理生化反应,在生长初期叶片总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肥沃的底质上高于贫营养底质上;根、茎、叶和石芽各构件都具有异速生长现象,并且表现规律不一样;菹草的根冠比随底质营养盐的不同而变化;随着营养条件对菹草生长胁迫加重,根、冠的异速生长愈明显,同时石芽的N∶P和C∶N比率显著受底质营养盐的影响,而菹草叶片和茎N∶P和C∶N比率不受底质肥力的影响,这些响应将改变石芽第2年的命运和影响种群的维持;在胁迫生境下,菹草首先分配资源到无性繁殖体———石芽上以便维持种群的延续,以回避策略应对底质营养盐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底质 植物石芽 胁迫 物质分配
下载PDF
小东江底泥中挥发酚的垂向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树功 谢镜明 +3 位作者 吴群河 麦志勤 吴家众 罗振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19,共3页
将沿小东江流域布点采集到的底泥样 ,根据其理化性质 ,从上到下分为A( 0~ 10cm)、B( 10~ 2 0cm)、C( 2 0~ 35cm)、D( 35~ 65cm)层 ,分析发现 :挥发酚含量B >A >C >D层 ;A~D层挥发酚含量最高点分别对应的是细砂土、面砂土... 将沿小东江流域布点采集到的底泥样 ,根据其理化性质 ,从上到下分为A( 0~ 10cm)、B( 10~ 2 0cm)、C( 2 0~ 35cm)、D( 35~ 65cm)层 ,分析发现 :挥发酚含量B >A >C >D层 ;A~D层挥发酚含量最高点分别对应的是细砂土、面砂土、砂粘土和面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挥发酚 垂向分布 小东江 河流污染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新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方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绪坚 安毓琪 王小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来沙量大幅减少,为了维护黄河下游河槽均衡稳定、治理"二级悬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开展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研究。采用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数学模型,按照新水沙条件和...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来沙量大幅减少,为了维护黄河下游河槽均衡稳定、治理"二级悬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开展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研究。采用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数学模型,按照新水沙条件和配置模式,计算了黄河下游泥沙均衡配置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来水来沙条件对泥沙配置状况的影响较大,一般年来水量约260亿m3条件下,如果年来沙量少于4亿t左右,黄河下游河槽不淤积萎缩,修建防护堤对增大平滩流量有一定作用,滩区放淤可以改善泥沙分布状况。通过对各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提出了建议方案及不同配置方式的泥沙配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泥沙均衡 配置方案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外源氮输入及泥沙沉积对黄河三角洲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晓蝶 宋红丽 +2 位作者 王岩 郭婧 安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外源氮输入及泥沙沉积对黄河三角洲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氮输入(0、3、6、9 g/m^2)和泥沙沉积(0、3、6、12 cm)对... [目的]研究外源氮输入及泥沙沉积对黄河三角洲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性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氮输入(0、3、6、9 g/m^2)和泥沙沉积(0、3、6、12 cm)对碱蓬生物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适度的埋深会使植物根系所占的比例增加,也使碱蓬叶绿素含量增加,利于碱蓬生长。适当的N输入,会促进碱蓬的生长,使蛋白质含量和总生物量增加。而过度深埋和N输入则会对碱蓬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泥沙沉积和外源N输入对抗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泥沙沉积为0和3 cm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酶(P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增强,但随着泥沙沉积厚度的增加,3种酶的活性减弱。当外源N输入量为6和9 g/m^2时,随埋深深度的增加,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POD和SOD活性均在N 3M 3(N为9 g/m^2,泥沙深度为12 cm)时明显降低,分别比对照低41.77%和34.08%,CAT活性在埋深深度为6 cm和最大N输入(9 g/m^2)时出现最小值(2.38 U/m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输入、泥沙沉积及其交互作用对碱蓬总生物量及CAT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而N输入、泥沙沉积对POD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调水调沙带来的外源N输入和泥沙沉积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碱蓬能够通过自身的生理变化,适应多变的环境,但当环境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碱蓬的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输入 泥沙沉积 碱蓬 生物量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拦减粗泥沙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冉大川 左仲国 上官周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50,共8页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淤地坝配置比例与减沙比例关系的变化后认为:淤地坝是快速减少入黄粗泥沙的首选工程措施和第一道防线,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功能。只要河龙区间坝地的配置比例保持在2%左右,其减沙比例即可达到45%以上。当四大典型支流淤地坝配置比例平均达到2.5%时,淤地坝减沙比例平均可以达到60%。因此,为有效、快速地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应采用以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与坡面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淤地坝的配置比例应保持在2%以上。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河龙区间 淤地坝 粗泥沙 淤地坝配置比例 减沙比例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配置体系的滞洪减沙效应 被引量:28
15
作者 姚文艺 茹玉英 康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1,共4页
主要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皇甫川流域为例,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不同类型配置体系下的滞洪减沙效应。提出了"措施配置比"和"流域治理效应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类型配置方案有关"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皇甫川流域为例,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不同类型配置体系下的滞洪减沙效应。提出了"措施配置比"和"流域治理效应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类型配置方案有关"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体系中,若单项措施的配置比不同,措施体系的滞洪减沙作用是不同的;当淤地坝配置比<2%时,流域治理的减沙效益很低;若坝库控制面积小于总流域面积的10%,尽管其它措施的治理度达45%左右,但对于面平均降水量>35mm、最大日降水量>50mm的暴雨洪水,流域治理措施体系的控制作用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配置体系 滞洪减沙效应 措施配置比
下载PDF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研究(Ⅰ)——理论与模型 被引量:20
16
作者 胡春宏 陈绪坚 +1 位作者 陈建国 郭庆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63,共11页
在分析1950年以来6个不同时期黄河空间泥沙分布状况及存在的主河槽淤积比例偏大、主河槽萎缩、河道输沙能力下降、排沙入海比例减少等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泥沙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确定了黄河泥沙... 在分析1950年以来6个不同时期黄河空间泥沙分布状况及存在的主河槽淤积比例偏大、主河槽萎缩、河道输沙能力下降、排沙入海比例减少等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泥沙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确定了黄河泥沙配置的1个总目标、2个子目标、6个评价指标、7种配置方式和10个配置单元。研发了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河道水沙动力学模型和泥沙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两个子模型构成。河道水沙动力学模型计算河道平滩流量、滩槽冲淤量和引水含沙量等,泥沙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由综合目标函数和配置约束条件构成。优化配置方案由两个子模型联合计算而得。本文介绍了优化配置模型的计算过程和采用的计算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优化配置 理论方法 数学模型 黄河治理
下载PDF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研究(Ⅱ)——潜力与能力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春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9-389,共11页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系统研究了2050以前不同水沙系列条件下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潜力与能力及经济投入指标。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河道的输沙潜力与能力较大,2008—2050年下游河道利津站的年最大输沙潜力为10...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系统研究了2050以前不同水沙系列条件下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潜力与能力及经济投入指标。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河道的输沙潜力与能力较大,2008—2050年下游河道利津站的年最大输沙潜力为10.22~18.08亿t/a,年平均输沙能力为3.46~6.24亿t/a,河口造陆的容沙潜力为254亿t,深海输沙能力为1.74~2.57亿t/a。河道输沙是长期的,应充分利用河道输沙能力输沙到河口造陆和输沙深海。水库拦沙的潜力与能力也较大,干支流水库的拦沙潜力为531.06亿t,小浪底水库的年平均拦沙能力为5.07~5.94亿t/a,古贤水库的年平均拦沙能力为3.42~5.45亿t/a,水库拦沙库容是有限的,应合理利用水库的拦沙能力改善河道冲淤。滩区放淤潜力与能力相对较大,干流滩区放淤的潜力为192.1亿t,下游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0.34~0.64亿t/a,小北干流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1.07~1.42亿t/a,温孟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0.43~1.06亿t/a,滩区放淤是有条件的,应合理利用滩区放淤能力改善滩槽泥沙分布。黄河干流具有一定规模的引水引沙潜力与能力,干流年最大引水引沙潜力为2.8亿t/a,年平均引水引沙能力为1.62~2.54亿t/a,引水引沙也是有条件的,并对河道冲淤有影响。经分析,排沙入海的经济投入较低,其次为水库拦沙,滩区放淤的经济投入较高。研究成果为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可定量的约束条件和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优化配置 潜力与能力 经济投入 黄河治理
下载PDF
青山水库底泥磷释放与库区水体磷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紫雯 陈昌军 蔡胜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2-164,共3页
通过对青山水库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实验结果分析 ,对照库区水体浓度监测的数据 ,确定了库区各测点底泥磷释放量与水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进而为库区环境总量控制与各支流的分配计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防止水库的进一步富营养化 。
关键词 底泥磷释放 浓度相关性 环境总量分配 背景浓度区分 青山水库 水体污染 水质监测
下载PDF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研究(Ⅲ)—模式与方案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春宏 陈绪坚 +1 位作者 陈建国 安催花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4-523,共10页
本文提出了黄河干流泥沙未来可能的4种配置模式及相应的基本配置方案。应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对组合的14个优化配置方案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基本方案一至四的黄河泥沙空间分布状况具有不断改善的趋势。提出了黄河泥沙配置... 本文提出了黄河干流泥沙未来可能的4种配置模式及相应的基本配置方案。应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对组合的14个优化配置方案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基本方案一至四的黄河泥沙空间分布状况具有不断改善的趋势。提出了黄河泥沙配置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结果在2020年古贤水库投入运用,2050年前采用基本方案三进行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若2020年古贤水库未投入运用,2050年前采用基本方案二进行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基本方案三优于基本方案二,共配置方式的顺序和平均配置沙量比例分别为:水库拦沙量41.0%、河口造陆沙量18.0%、深海输沙量17.8%、引水引沙量10.4%、人工(机械)放淤沙量6.9%、主河槽冲淤沙量3.8%、洪水淤滩沙量2.1%。相应地,提出了各方案不同时期黄河各河段的配置沙量比例与顺序。研究成果试图为黄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优化配置 配置模式 配置方案 黄河治理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大文 杨雨亭 +2 位作者 高光耀 黄建平 江恩慧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4-551,共8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循环和陆面过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水资源和泥沙形成、分布和演变均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并将影响流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揭示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循环和陆面过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水资源和泥沙形成、分布和演变均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并将影响流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揭示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循环与水土过程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流域水循环和水土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与水土过程耦合效应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方向,为未来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循环 水土过程 生态水文过程 水资源配置 水沙调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