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161
1
作者 李明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0,共8页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移的相态主要是油相,天然气可以是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石油以油相运移、天然气以气相运移最为有效,无需相态转变就能直接成藏。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微裂隙。并不是所有可渗透岩石都是二次运移通道,有效运移通道和主流向是二次运移的特征。断层在活动时具通道性,活动期后的封闭与成岩作用有关,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油气运移动力的积蓄与释放和通道的开启与封闭交替出现,决定了排烃和二次运移都是幕式的,从而决定了充注圈闭和成藏的幕式性,这已得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证实。油气幕式运移与地流体的幕式流动都与地壳的幕式构造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油气运移是发生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事件,因此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目前油气运移研究仍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总结各类盆地的运聚规律、提高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运移研究 综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被引量:97
2
作者 闵琪 付金华 +4 位作者 席胜利 刘新社 王涛 姬红 李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29,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煤系气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在晚三叠世进入生气门限,早中侏罗世进入排气门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排气高峰期。上古生界最大埋深时古异常超压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是微裂缝排...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煤系气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在晚三叠世进入生气门限,早中侏罗世进入排气门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排气高峰期。上古生界最大埋深时古异常超压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是微裂缝排气的主要动力。由于排气较晚,天然气的初次运移主要为扩散排气和微裂缝排气。二次运移期间,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出现较大面积的异常高压,形成了阻止天然气向上穿层运移扩散的压力封闭;而部分地区上古生界内部的异常高压为上古天然气向下穿层运移进入奥陶系提供了动力。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流体势分布对天然气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后认为,地史期紧邻生气中心、处于构造高部位上的相对低势区及低压区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这一认识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形成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8
3
作者 李荣西 段立志 +3 位作者 张少妮 陈宝 石彬 阎改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64-37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成藏 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动力条件 被引量:64
4
作者 刘新社 席胜利 +2 位作者 黄道军 张清 王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的动力以浮力、异常压力为主。侏罗系延安组各类储集层油柱连续高度与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柱的高度较为接近,而三叠系延长组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相连续长度远大于目前延长组下部已发现油藏含...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的动力以浮力、异常压力为主。侏罗系延安组各类储集层油柱连续高度与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柱的高度较为接近,而三叠系延长组计算的克服毛细管压力所需油相连续长度远大于目前延长组下部已发现油藏含油带宽度。根据对100多口井泥岩压实曲线的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泥岩存在异常压力,在北西向高压异常带两侧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了大油田,说明石油在致密的延长组中下部储集层中运移的主要动力是异常压力。因此,侏罗系和延长组上部储集层石油运移动力以浮力为主;延长组中下部储集层在石油大量生成时已非常致密,地层基本丧失水交替能力,曾普遍发育的异常压力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二次运移 水动力条件 浮力 异常压力
下载PDF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被引量:56
5
作者 李传亮 张景廉 杜志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油气藏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中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姜建群 胡建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93-196,共4页
流体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的一大基本要素。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时,必须考虑烃源岩、流体输导层、封闭层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然后才能建立起流体输导体系的整体... 流体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的一大基本要素。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时,必须考虑烃源岩、流体输导层、封闭层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然后才能建立起流体输导体系的整体格架。论述了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流程,包括源岩分析、输导网络、流体势、异常压力以及流体示踪技术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强调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流体输导体系的必要性,给出了流体输导体系研究在莺-琼盆地中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层 含油气系统 流体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
下载PDF
石油和天然气运移、聚集的特征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明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虽然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不同,诸如:密度、粒度、溶解度、表面张力、扩散性等等,从而引起它们在运移和聚集特征上也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天然气勘探的时空领域比石油更广阔,然而却比石油... 虽然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不同,诸如:密度、粒度、溶解度、表面张力、扩散性等等,从而引起它们在运移和聚集特征上也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天然气勘探的时空领域比石油更广阔,然而却比石油更难于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电气运移 油气藏
下载PDF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3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黄延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二次运移 运移模式 影响因素 模拟实验
下载PDF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2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 ,直到运移结束 ,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 ;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路径 二次运移 孔隙介质 润湿性 机理 物理实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席胜利 刘新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其不整合面附近。结论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的成藏规模和富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运移 不整合面 断裂 运移通道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制约研究——以王府凹陷为例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方文 卢双舫 +2 位作者 徐运亭 邬在宇 魏向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9,共5页
为弄清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选取构造特征典型、油源单一的王府凹陷为例,按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王府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分为4种类型,即地堑-反向断阶组合、地堑-反向-顺向断阶组合、地堑-地垒-... 为弄清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选取构造特征典型、油源单一的王府凹陷为例,按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王府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分为4种类型,即地堑-反向断阶组合、地堑-反向-顺向断阶组合、地堑-地垒-反向断阶组合和地堑-地垒-顺向断阶组合.通过分析断裂密集带中油气显示情况,探讨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二次运移具有横向遮挡、侧向输导作用,并制约油气聚集.当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平行时,其两侧地垒、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优势部位;当其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垂直时,靠近生烃凹陷一侧的地垒、反向断阶优先捕捉油气,断裂密集带交汇处是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府凹陷 扶杨油层 二次运移 断裂密集带
原文传递
油气运聚定量模拟技术现状、问题及设想 被引量:22
12
作者 石广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对于定量模拟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首先简要讨论初次运移(排烃),然后主要重点放在二次运移(烃类运移聚集)。关于初次运移,建议采用简单但争议少的方法计算排烃,其正确性由二次运移的模拟结果是否接近勘探实际来判别。关于二次运移,目前有4... 对于定量模拟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首先简要讨论初次运移(排烃),然后主要重点放在二次运移(烃类运移聚集)。关于初次运移,建议采用简单但争议少的方法计算排烃,其正确性由二次运移的模拟结果是否接近勘探实际来判别。关于二次运移,目前有4种运聚定量模拟技术:多相达西流法、流径法、混合法(多相达西流法+流径法)和侵入逾渗法。然而,这4个技术近10年来虽然各自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在克服各自的最大缺点问题上基本上没有突破:①多相达西流法虽有完整的时间模拟功能,但因受计算机资源所限而实用价值较差;②流径法和侵入逾渗法基本上没有时间模拟功能,即模拟对象通常仅是现今(0 Ma)的地质体,而能在关键时间(≠0 Ma)进行模拟尚在探索中;③由于混合法的实用价值主要来源于流径法,故严格来说混合法也基本上没有时间模拟功能。对于每一技术,概要介绍其技术背景、技术方法和应用效果;通过对比,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为未来研发提出改进方案。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具有时间模拟功能的运聚定量模拟技术方案:在全时空的三维网格上,采用单相(水)达西流法技术计算超压,在数据稀少时采用流径法,在数据密集时采用侵入逾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西流法 流径法 混合法 侵入逾渗法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盆地模拟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相态类型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13
作者 包友书 张林晔 +2 位作者 张守春 王宇蓉 张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0-535,共6页
根据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相图特征,研究了东营凹陷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排油气相态类型不同,其相态类型包括稠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沙三段烃源岩则全部处... 根据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相图特征,研究了东营凹陷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排油气相态类型不同,其相态类型包括稠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沙三段烃源岩则全部处于生排常规油相阶段。对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变化主要包括油溶天然气出溶和原油稠化。油溶天然气出溶主要受地层温度、压力和油气流体组成控制,生物降解可加速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确定了东营凹陷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资源的垂向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油气资源 油气相态 生排烃 油溶天然气出溶 原油稠化 生物降解 二次运移
下载PDF
致密油二次运移动力和阻力实验研究——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庞正炼 陶士振 +6 位作者 张琴 杨家静 张斌 吴松涛 陈瑞银 黄东 韦腾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为阐明非常规致密油二次运移动力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为例,基于实际地质参数解剖,采集研究区岩心样品开展了两类动力学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地质参数揭示了致密油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特征.认为在致密油的二次运移中,传统动力... 为阐明非常规致密油二次运移动力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为例,基于实际地质参数解剖,采集研究区岩心样品开展了两类动力学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地质参数揭示了致密油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特征.认为在致密油的二次运移中,传统动力浮力无法克服运移阻力,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则能克服阻力成为主要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二次运移阻力在模拟实验中数值处于10 MPa数量级,对应地区浮力上限仅0.090 65 MPa.同时,现场致密油层中含水率极低,两个油田80%的产井含水率低于5%,表明浮力缺乏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烃增压实验则表明,研究区源岩生烃增压峰值可达38 MPa,足以克服阻力促使石油运移.生产数据表明,与烃源岩层紧密接触的致密油层异常高压越大,石油越富集,单井产量越高,揭示致密油的聚集受生烃增压的明显控制.运聚动力的不同,导致致密油与常规石油在运移距离和分布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成藏规律,对于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开展差异化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运移 动力 致密油 四川盆地 侏罗系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上古生界含气性 被引量:21
15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2,共5页
近年公布的中国第一大气田苏里格,以及山西的沁水气田的产气层均为石炭-二叠系,在石炭-二叠系沉积时整个华北克拉通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三个带,烃源条件具有广泛性。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华北克拉通分割成六个“地块... 近年公布的中国第一大气田苏里格,以及山西的沁水气田的产气层均为石炭-二叠系,在石炭-二叠系沉积时整个华北克拉通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三个带,烃源条件具有广泛性。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华北克拉通分割成六个“地块”,各地运聚条件差别很大。在构造简单且有三叠系覆于石炭-二叠系之上时,对气田(藏)保护有利。在鄂尔多斯和沁水应扩大勘探成果,在渤海湾应深入研究二次生烃和再次运移,在南华北盆地、汾河地堑盆地和巴音浩特等盆地应突破找气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沉积 含气性 气藏 二次生烃 运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二次运移动力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丁晓琪 张哨楠 +1 位作者 易超 谢世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储层致密、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西南缘中生界具有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通...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储层致密、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西南缘中生界具有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通过埋藏史、泥岩压实曲线及物性特征等研究,认为长8段超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上覆烃源岩的异常压力,通道主要为渗透层;长6段特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主要为下伏烃源岩的异常压力,局部为浮力,通道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渗透层;而延安组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浮力,通道为裂缝、不整合面和渗透层。对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指向,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运移 浮力 异常压力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毛管压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吗?——与李明诚教授商榷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3期17-20,共4页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毛管压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后认为,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动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基本上不起作用,而仅仅在初次运移向二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也...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毛管压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后认为,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动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基本上不起作用,而仅仅在初次运移向二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阻力,而是在二次运移向三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阻力(封堵)作用,该封堵作用对油气成藏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毛管压力
下载PDF
三维三相烃类二次运移模型 被引量:18
18
作者 石广仁 张庆春 +2 位作者 马进山 米石云 杨秋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42,共5页
提出一个关于烃类二次运移的三维 (x_y_z)和三相 (油 气 水 )模型 ,适用于具有一定数量的井和地震剖面的勘探地区。解决了一维和二维模型不能历史地在三维空间中指出烃类的分布位置及其聚集量的问题。该三维三相模型主要基于连续性方... 提出一个关于烃类二次运移的三维 (x_y_z)和三相 (油 气 水 )模型 ,适用于具有一定数量的井和地震剖面的勘探地区。解决了一维和二维模型不能历史地在三维空间中指出烃类的分布位置及其聚集量的问题。该三维三相模型主要基于连续性方程、流动势、达西定律和状态方程 ,并考虑了沉积压实、排烃量、流动势、浮力及毛细管力等主要驱动力 ,以及岩性、断层、裂缝及不整合对运移聚集的影响。其软件已实现了真三维模拟与真三维可视化 ,能历史地提供关于油、气、水的势、压力、饱和度、运移速率及流线的各种图件 ,以及烃类聚集量及其分布。讨论了有限差分、有限元及有限体积三种数值解法。这个三维三相模型在满加尔坳陷成功应用 ,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预测出的一些有利勘探目标已被最近的勘探结果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二次运移 三维三相模型 满加尔坳陷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油气运移路径观察与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苗盛 张发强 +2 位作者 李铁军 罗晓容 侯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47,共4页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圆管填玻璃珠物理模型内油的运移过程 ,对成像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后 ,可以定量地观察和分析运移路径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的油饱和度。实验结果表明 ,被油占据的运移路径在整个通道内的比例取决于路径的形态 ,而路...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圆管填玻璃珠物理模型内油的运移过程 ,对成像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后 ,可以定量地观察和分析运移路径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的油饱和度。实验结果表明 ,被油占据的运移路径在整个通道内的比例取决于路径的形态 ,而路径内的油饱和度并非 10 0 %。在实验模型的尺度上 ,运移路径上的油饱和度在运移过程中可达 80 %以上 ;在运移结束后 ,因运移路径收缩、分离 ,油饱和度只占 2 0 %~ 4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原油 二次运移 孔隙介质 饱和度 运移路径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深部流体活动对油气运移影响初探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国勇 张刘平 金之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近年来,深部流体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很多沉积盆地都发现了深部流体活动的证据。当这种流体出现在沉积盆地中时,必定会对盆地的地质构造、岩石演化、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产生重大影响,油气运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不例... 近年来,深部流体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很多沉积盆地都发现了深部流体活动的证据。当这种流体出现在沉积盆地中时,必定会对盆地的地质构造、岩石演化、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产生重大影响,油气运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不例外。研究表明,深部流体在地幔和深部地壳以超临界态存在,这种相态的流体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它可以萃取和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并直接运移。其次,深部流体对生烃有显著的加氢作用,通过大量生烃而促进油气初次运移。再次,流体与围岩或储层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显著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促进油气二次运移。此外,深部流体熔融地壳岩石形成的火成岩可以形成盖层,遮挡油气使其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流体活动 超临界状态 排烃 二次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