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7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71
1
作者 刘永强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异常 季节变化 合成分析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0
2
作者 邓莲堂 束炯 李朝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80,共8页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要周期和12小时的次周期,一般是夜间热岛强于白天;其季节变化亦较显著,平均热岛强度秋冬季节较强,夏季较弱;热岛中心存在位置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日变化 季节变化 位置漂移 上海 城市气象
下载PDF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被引量:106
3
作者 曾庆存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48,共16页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性差异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输的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推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1。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两半球 大气 相互作用 季风 大气环境
下载PDF
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103
4
作者 张慧智 史学正 +4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黄宝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土壤温度从春季到夏季变化最大,20℃等温线的纬度跳跃接近25°,而由冬季到春季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缓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中土壤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在温带区域和青藏高原区,气温是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区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季节变化 区域分异 气温 降水 中国
下载PDF
苏州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3
5
作者 王念飞 陈阳 +6 位作者 郝庆菊 王欢博 杨复沫 赵晴 薄宇 贺克斌 姚玉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482-4489,共8页
2015年在苏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共87套,用重量法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F-、Cl-、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共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观测期间,苏州市PM_(2.5... 2015年在苏州市城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共87套,用重量法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离子色谱法分析了颗粒物中F-、Cl-、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共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观测期间,苏州市PM_(2.5)的年均质量浓度为(74.26±38.01)μg·m-3,其季节特征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9种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为(43.95±23.60)μg·m^(-3),各离子的浓度高低顺序为NO_3^->SO_4^(2-)>NH_4^+>Na^+>Cl^->K^+>Ca^(2+)>F->Mg^(2+);SNA(SO_4^(2-)、NO_3^-和NH_4^+三者的简称)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SO_4^(2-)、NO_3^-和NH_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们在PM_(2.5)中主要是以NH_4NO_3和(NH_4)_2SO_4的结合方式存在.苏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源、燃烧源、二次过程和建筑土壤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2.5 苏州 季节变化 来源
原文传递
2001~2003年间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被引量:90
6
作者 杨复沫 贺克斌 +5 位作者 雷宇 马永亮 余学春 田中茂 奥田知明 岩濑珠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8-541,共4页
为了了解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与时间变化特征,连续进行了2年的降雨采样与分析.在65个降雨样品中,12%的降水呈酸性;全年降水的酸度主要取决于夏季的降水.SO42-、NH4+与Ca2+是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其平均浓度均接近或超过200礶q/L.比较分... 为了了解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与时间变化特征,连续进行了2年的降雨采样与分析.在65个降雨样品中,12%的降水呈酸性;全年降水的酸度主要取决于夏季的降水.SO42-、NH4+与Ca2+是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其平均浓度均接近或超过200礶q/L.比较分析表明,在近几年,SO42-对降水酸度的贡献显著降低,降水的硫污染特征减弱,而NO3-的贡献显著增加.人为污染元素和地壳元素的浓度均在冬春季较高,在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化学组成 季节变化 污染特征 北京
下载PDF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5
7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江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4
8
作者 梁威 吴振斌 +1 位作者 詹发萃 邓家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ite saus-tralis)、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等湿地系统植物根区、无植物对照基质微生物分布状况以及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系统根区微生物数量不同,其湿地净化效果也不同;(2)季节变化显示湿地系统秋季的细菌总数量比夏季高;但对照系统夏季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秋季;(3)湿地系统总磷(TP)的去除率夏季高于秋季;(4)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的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根区微生物数量与TP、CODCr和凯氏氮(KN)的去除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湿地系统 净化效果 去除率 凯氏氮 COD 污水处理系统 秋季 夏季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9
作者 贾小龙 王谦谦 周宁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4-171,共8页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存在 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 12 .5 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 ,同时还存在 2 6~ 2 8a、4~ 6 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 ;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 ,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 (5 0、70、90年代 ) ,也存在地域差异 (6 0、80年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异常 空间分布 诊断分析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深圳大气VOCs浓度的变化特征与化学反应活性 被引量:87
10
作者 朱少峰 黄晓锋 +2 位作者 何凌燕 陆思华 冯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40-2148,共9页
对深圳2010年4个季节大气中VOCs进行了监测,研究了VOCs组分、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烷烃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VOCs物种,占总VOCs的50%以上,其他依次是芳香烃和烯烃.总VOCs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和夏季最低,日变化特征则... 对深圳2010年4个季节大气中VOCs进行了监测,研究了VOCs组分、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烷烃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VOCs物种,占总VOCs的50%以上,其他依次是芳香烃和烯烃.总VOCs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和夏季最低,日变化特征则表现为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峰值出现在早晨7:00左右,最低值则出现在下午14:00.通过VOCs物种间的比值特征分析了部分物种的来源,结果显示,反式-2-丁烯和顺式-2-丁烯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甲苯和正己烷则受到了溶剂挥发的影响.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了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大气各类VOCs的OFP芳香烃最高、其次为烯烃,烷烃最低,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烯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在VOCs物种中排名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臭氧生成潜势 深圳
下载PDF
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11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西部边境区域。其中,东南近海区域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并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我国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而言,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并以8月份最为活跃,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冬季最弱,并在11月份出现闪电活动的最小值。在各个季节,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我国的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而少数地区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发现多种微塑料及其沉降通量差异 被引量:86
12
作者 周倩 田崇国 骆永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3902-3909,共8页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海陆环境问题.微塑料的大气污染研究在国际上鲜见报道,在中国尚属空白.本文基于大气沉降样品的收集和分析,报道了中国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类型、沉降通量及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成果.分离和鉴定结果表...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海陆环境问题.微塑料的大气污染研究在国际上鲜见报道,在中国尚属空白.本文基于大气沉降样品的收集和分析,报道了中国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类型、沉降通量及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成果.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采样点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有4种形貌类型,即纤维类、碎片类、薄膜类和发泡类,绝大部分为纤维类,占95%;这些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类)、聚氯乙烯(纤维类和薄膜类)、聚乙烯(碎片类)和聚苯乙烯(发泡类).在粒径上,春、夏、秋、冬四季均以小于0.5 mm的颗粒为主,占50%以上.大气微塑料沉降通量可达1.46×10~5个/(m^2 a),其中纤维类达1.38×10~5个/(m^2 a);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沉降通量变幅在0~6.02×10~2个/(m^2 d),以纤维类的最高.微塑料沉降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本研究认为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可能会通过沉降进入陆海环境,成为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未来需要加强大气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沉降规律及生态效应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滨海城市 大气环境 形貌类型 沉降通量 季节性变化
原文传递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分析秦岭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82
13
作者 贾晓东 刘雪华 +5 位作者 杨兴中 武鹏峰 Melissa Songer 蔡琼 何祥博 朱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45,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利用18台红外相机收集到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川西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 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利用18台红外相机收集到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川西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6种有蹄类动物的照片数据,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了它们的活动规律及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6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8.71%,其中羚牛的相对丰富度是28.02%,川西斑羚13.24%,毛冠鹿10.08%,中华鬣羚4.21%,小麂2.26%,林麝0.90%。(2)6种有蹄类动物的月相对丰富度反映了其年活动格局,其中羚牛、川西斑羚、毛冠鹿、中华鬣羚、小麂表现出一致性,即夏季活动最为频繁,秋季减弱,冬季达到活动低谷,春季逐渐回升;而林麝则在冬季活动最为频繁,夏季最弱。(3)日时间段相对丰富度反映了动物全年的日活动规律,其中川西斑羚和羚牛相似,主要以白天活动为主;毛冠鹿、小麂、林麝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中华鬣羚活动高峰出现在02:00–06:00和20:00–22:00,以夜间活动为主。(4)分析不同季节6种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规律,羚牛在春季出现一定的差异,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川西斑羚、毛冠鹿、中华鬣羚在冬季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活动高峰相对延迟或者提前;小麂春季表现出差异,活动主要集中在00:00–10:00和18:00–20:00;林麝由于数据相对较少,在4个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5)夜行性分析得到中华鬣羚具有较强的夜间活动能力,夜间相对丰富度达到了65.81%。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机陷阱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原文传递
东灵山油松纯林和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2
14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1 位作者 渠春梅 黄建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203,共9页
利用 PVC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测定了北京东灵山地区一个油松纯林和一个油松 -辽东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无机氮库、氮素净矿化 /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以及年度净矿化 /硝化量。结果发现 :1)两个生态系统的土壤无机氮库和氮素净矿化 ... 利用 PVC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测定了北京东灵山地区一个油松纯林和一个油松 -辽东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无机氮库、氮素净矿化 /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以及年度净矿化 /硝化量。结果发现 :1)两个生态系统的土壤无机氮库和氮素净矿化 /硝化速率都存在比较明显且比较一致的季节动态 ,但个别时期也存在较大差异 ;2 )纯林与混交林土壤 NH+ 4 - N浓度在各月都没有显著差异 ,而 NO- 3 - N浓度 ,除了 1995年 11月和 1996年 8月纯林显著高于混交林外 ,其它月份也都差异不显著 ;3)无论是年度净矿化总量 (纯林 ,2 2 .7kg· hm- 2 ;混交林 ,5 5 .5 kg·hm- 2 )及其占总全 N量的百分比 (纯林 ,0 .6 94% ;混交林 ,2 .12 8% ) ,还是年度净硝化总量 (纯林 ,2 6 .7kg· hm- 2 ;混交林 ,44 .6 kg· hm- 2 )及其占总全 N量 (纯林 ,0 .815 % ;混交林 ,1.70 7% )的百分比 ,油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均显著大于油松纯林 ,高达后者的两倍左右 ,而净硝化氮占净矿化氮的百分比则相反 ,油松纯林 (10 0 % )显著高于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 (80 .2 % )。上述结果表明 :油松 -辽东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的氮素有效性 (即土壤的供氮能力 )以及维持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氮素的能力都显著高于油松纯林。物种构成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林下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灵山 油松 针阔混交林 矿化/硝化作用 季节动态 土壤 氮素
下载PDF
广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9
15
作者 李军 张干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3,共7页
对广州市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多环芳烃 (PAHs)进行了连续一年的采样观测 .结果表明 ,气态和颗粒态样品中PAHs的平均浓度值分别为 312 9ng/m3 和 2 3 7ng/m3 ,即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气相中 ,占大气总PAHs年平均的 92 5 % ,且在夏季的比... 对广州市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多环芳烃 (PAHs)进行了连续一年的采样观测 .结果表明 ,气态和颗粒态样品中PAHs的平均浓度值分别为 312 9ng/m3 和 2 3 7ng/m3 ,即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气相中 ,占大气总PAHs年平均的 92 5 % ,且在夏季的比重要高于冬季 .所检出的的气态多环芳烃以芴、菲、蒽等低环数化合物为主 ,其中菲占了总含量的 6 0 %以上 ;颗粒态多环芳烃则以高环数的化合物为主 ,各化合物所占的比重相当 ,其相对浓度无显著差别 .气态多环芳烃在夏季达到高值 ,冬季降为低值 ;而颗粒态与其相反 ,夏季低值 ,冬季达到高值 .在所测定的气象条件中 ,温度在影响气态多环芳烃浓度变化的因素中占了绝对优势 ,其次为风速 ,其它气象因素未观测到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 ;对颗粒态多环芳烃来说 ,则无绝对的影响因素 ,温度、风速和湿度同为重要影响因素 ,但随着分子量的增加 ,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略有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多环芳烃 广州市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2012~2013年间北京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时空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1
16
作者 杨懂艳 刘保献 +3 位作者 张大伟 陈圆圆 周健楠 梁云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773,共6页
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北京市包括城市背景、城区、郊区以及边界传输点在内的9个监测点位进行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共获得486个有效样本及9种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观测期间9种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60.5μg·m-3,... 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北京市包括城市背景、城区、郊区以及边界传输点在内的9个监测点位进行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共获得486个有效样本及9种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观测期间9种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60.5μg·m-3,浓度水平高低顺序分别为NO-3>SO2-4>NH+-4>Cl->Na+>K+>Ca2+>F->Mg2+;其中SO2-4、NO-3和NH+4(三者简称SNA)占全部所测水溶性离子的88%;NO-3是全年波动范围最大的二次离子.对所测阴、阳离子相关性研究发现,阴、阳离子总体相关性良好,春、冬季阴、阳离子相关性要好于夏、秋季.对不同颗粒质量级别中的水溶性离子研究发现,SNA积累活跃,相对于SO2-4的积累,NO-3和NH+4在二次离子的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NO-3是重污染过程累积效应比较明显且贡献相对较高的二次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2.5 北京 相关性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81
17
作者 薛国强 朱彬 王红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33-1643,共11页
为探讨南京市PM10、PM2.1和PM1.1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和其主要来源,分别在南京市区和北郊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得到了南京市城郊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①南京市区和北郊PM10、PM2.1、PM1.1颗... 为探讨南京市PM10、PM2.1和PM1.1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和其主要来源,分别在南京市区和北郊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得到了南京市城郊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①南京市区和北郊PM10、PM2.1、PM1.1颗粒物浓度顺序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夏秋季节3种颗粒物浓度北郊高于市区,冬季相反.②检测的10种离子SO2-4、NO-3、Ca2+、NH+4、Cl-、K+、Na+、F-、NO-2、Mg2+总质量浓度为市区46μg·m-3,北郊39.6μg·m-3,对市区和北郊PM1.1、PM1.1~2.1、PM2.1~10的贡献率分别为56%、49.5%、20.4%和42.5%、37.9%、18.3%.③主要离子SO2-4、NO-3、NH+4、Ca2+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在市区冬季高,夏季低,在北郊春季高,夏季低,南京地区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市郊两地的复杂下垫面和人为因素是影响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④NH+4、SO2-4、NO-3的前体物NH3、SO2、NOx的转化夏季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冬季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二者比重相近.Cl-在冬季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夏秋季和Na+一起主要来自海盐输送,Ca2+、Mg2+多为地面扬尘和建筑扬尘等地壳源,K+、F-、NO-2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水溶性离子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4
18
作者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变化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季节变化 绿洲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 被引量:78
19
作者 王凯博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985-4991,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著。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著,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著。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季节变化 燕沟流域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广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6
20
作者 谭吉华 毕新慧 +3 位作者 段菁春 唐晓玲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55-862,共8页
采集广州五山、荔湾(20020612~20030631)2个采样点共112个PM10样品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2采样点全年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8.11~106.26ng·m-3,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PAHs化合物的相对分布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5~6环PAHs的... 采集广州五山、荔湾(20020612~20030631)2个采样点共112个PM10样品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2采样点全年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8.11~106.26ng·m-3,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PAHs化合物的相对分布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5~6环PAHs的比重夏季比冬季高,而3~4环PAHs的比重冬季比夏季高.冬季PAHs可分为2种模式,不同模式之间PAHs的浓度和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广州市多环芳烃浓度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风速(当温度<20℃时)和温度(当温度>20℃时)是影响多环芳烃浓度最主要的因素.此外,本研究还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广州市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多环芳烃 季节变化 广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