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崖柏和侧柏幼苗对自然降温的生理生化反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莉 郭泉水 +3 位作者 金江群 刘建锋 李志勇 颜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6,共7页
以崖柏和侧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特征,并比较两树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由12.50℃降至-13.96℃,崖柏幼苗... 以崖柏和侧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特征,并比较两树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由12.50℃降至-13.96℃,崖柏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增强,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没有变化,而侧柏的SOD和POD活性同时增强;两树种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崖柏的增加幅度低于侧柏;两树种叶片MDA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但崖柏增加幅度较大。日最低气温与侧柏的SOD、POD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相关,但仅与崖柏的SOD极显著相关,表明在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侧柏比崖柏更能够建立较完善的防御系统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低温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崖柏迁地保存和栽培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柏 侧柏 自然降温 生理生化 反应
下载PDF
崖柏幼苗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对自然降温的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莉 郭泉水 +3 位作者 金江群 刘建锋 李志勇 许格希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5,共7页
以从原生地(30°43′N,108°50′E,海拔1 585.2m)迁入中国林科院(39°57′N,116°17′E,海拔57.5m)的崖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形态、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迁入地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迁入地... 以从原生地(30°43′N,108°50′E,海拔1 585.2m)迁入中国林科院(39°57′N,116°17′E,海拔57.5m)的崖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形态、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迁入地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迁入地持续低温降到日均温-7.77℃,最低温度-13.96℃时,大部分崖柏幼苗叶片卷曲,出现明显地冻害症状;在叶片受害症状出现之前,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等均呈下降变化趋势。胞间CO2浓度(Ci)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暗呼吸速率(Rd)逐渐增强。当持续低温降至日平均气温-6.40℃,日最低气温-10.46℃时,崖柏幼苗的净光合值接近于0。光合机构受损是崖柏幼苗在迁入地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柏幼苗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自然降温 光合响应
下载PDF
季节性温差变化对非控温PN-Anammox工艺稳定脱氮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祥 高佳琦 +1 位作者 黄勇 徐杉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73-3278,共6页
采用具有自回流的分区式部分亚硝化(PN)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工艺,利用季节性温度的变化,研究了逐步降温对耦合工艺整体脱氮效能及各区域氮素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由35℃降低到25℃时,因厌氧区Anammox的氮去除速率由18 k... 采用具有自回流的分区式部分亚硝化(PN)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工艺,利用季节性温度的变化,研究了逐步降温对耦合工艺整体脱氮效能及各区域氮素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由35℃降低到25℃时,因厌氧区Anammox的氮去除速率由18 kg·m^-3·d^-1下降到9 kg·m^-3·d^-1,导致耦合工艺的整体氮去除速率大幅度下降,由1 kg·m^-3·d^-1下降到0.5 kg·m^-3·d^-1.当温度降低到20℃时,联合工艺的脱氮速率下降趋势趋于缓慢,但好氧区的NO-2-N生成速率开始明显下降,由0.9 kg·m^-3·d^-1下降到0.2 kg·m^-3·d^-1.同时,亚硝化菌(AOB)的优势生长被打破,硝化菌(NOB)开始大量增长,出水NO-3-N浓度迅速增大.运用Arrhenius公式对联合工艺总氮去除速率及各个区域氮转化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非线性拟合,发现厌氧区Anammox的氮去除速率的温度特征系数比好氧区NO-2生成速率的温度特征系数大,表明温度对PN-Anammox工艺的Anammox的效能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降温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 脱氮速率
原文传递
季节性降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俊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26-31,共6页
应用人工智能控温系统模拟春季季节性降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季节性降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倒2叶露尖期、打苞期、开花期接受降温干预后,小麦品种扬麦23和徐麦35的产量比未接受降温干预的对照下降了31.41%~42.20%;采用... 应用人工智能控温系统模拟春季季节性降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季节性降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倒2叶露尖期、打苞期、开花期接受降温干预后,小麦品种扬麦23和徐麦35的产量比未接受降温干预的对照下降了31.41%~42.20%;采用拔节期喷洒抗倒酯或在降温前后施加氮肥的措施可以减弱季节性降温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在上述3种应对措施中,在季节性降温前采用预防性施加氮肥的措施能更好地缓解低温带来的小麦减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降温 小麦 产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 氮肥施用
下载PDF
寒冷地区土壤冷源直接供冷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郑茂余 李忠建 +1 位作者 王芳 韩宗伟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110,共4页
提出了用土壤作冷源直接供冷的新构想,并在哈尔滨地区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系统。经过一个供冷季的实验,该系统的季节供冷系数为9.85,平均供冷率为0.93kW,取冷井的热作用半径小于3m;本文所提出的土壤冷源直接供冷空调系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提出了用土壤作冷源直接供冷的新构想,并在哈尔滨地区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系统。经过一个供冷季的实验,该系统的季节供冷系数为9.85,平均供冷率为0.93kW,取冷井的热作用半径小于3m;本文所提出的土壤冷源直接供冷空调系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直接供冷系统 实验研究 节能 季节供冷系数
下载PDF
空调蓄冷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宝龙 石文星 李先庭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2,共7页
简要综述了国内空调用蓄冷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冰蓄冷装置的发展和完善为空调蓄冷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高温相变材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使得蓄冷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蓄冷技术在应用方向的长足进步为空调... 简要综述了国内空调用蓄冷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冰蓄冷装置的发展和完善为空调蓄冷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高温相变材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使得蓄冷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蓄冷技术在应用方向的长足进步为空调蓄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蓄冷 相变材料 季节性蓄冷 被动蓄冷
下载PDF
土壤季节性蓄存自然冷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茂余 刘威 +1 位作者 韩宗伟 孔凡红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117,共5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土壤蓄存自然冷量的方法,建立了深层土壤长期蓄冷实验系统,研究了季节性蓄冷过程中土壤蓄冷效率和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探讨了提高蓄冷效率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 自然冷源 土壤蓄冷 季节性蓄冷 深层土壤 实验系统 季节性 冷量 蓄冷过程 土壤温度场 冷效
下载PDF
矿井季节性热害治理技术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易欣 王振平 +2 位作者 宋先明 冯小平 孙庆峰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6,共4页
针对地面气候条件变化对矿井气候的影响,提出了矿井季节性热害的概念。通过对矿井季节性热害影响因素分析,按原岩温度大小将其季节性热害划分为4类。根据矿井热害严重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矿井降温方法,以济三煤矿为例,探讨了采用地面... 针对地面气候条件变化对矿井气候的影响,提出了矿井季节性热害的概念。通过对矿井季节性热害影响因素分析,按原岩温度大小将其季节性热害划分为4类。根据矿井热害严重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矿井降温方法,以济三煤矿为例,探讨了采用地面集中风冷系统,降低进风温度,将湿度留在地面,解决矿井季节性热害治理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季节性热害 降温方法
下载PDF
自然冷源季节性土壤蓄冷取冷工况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涛 郑茂余 刘威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4,共4页
建立了自然冷源季节性土壤蓄冷实验系统,对取冷前工况和夏季取冷工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夏季取冷量、取冷时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和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该实验系统的COP为4.78。
关键词 自然冷源 季节性土壤蓄冷 地埋管换热器
下载PDF
New soil thermal stabilization systems for building fundamen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10
作者 Illia P. Rilo Grigory M. Dolgikh Vladimir F. Vlasov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4期387-392,共6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that utilize soil thermal stabilization reghnes to compensate for negative environmental wanning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at impair fundament stability. Based ... This paper describe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that utilize soil thermal stabilization reghnes to compensate for negative environmental wanning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at impair fundament stability. Based on long-standing research, the Funda- mentstroyarkos Company (FSA) of Tyumen, Russia has developed four primary seasonally active cooling devices (SCDs) that maintain soil in the frozen state, which are now extensively used on oil and gas facilities located in cold regions of Russia.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testing and validation of these SCDs i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is basis, desigqls and technologies for building bases and foundations on permafrost with use of soil thermal stabilization systems, using carbon dioxide as the heat-transfer agent, wer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stabilization system seasonally-active cooling devices carbon dioxide thermal stabilization system perma-frost soi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