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ve型槽波的基本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钱建伟 李德春 《中国煤炭地质》 2013年第9期52-54,共3页
以三层对称地层模型为例,求解Love型槽波频散方程,并根据该模型参数绘制了Love型槽波频散曲线,以及振幅深度分布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Love型槽波在煤层中的能量分布规律与煤层对Love型槽波的滤波特性。研究表明:Love型槽波具有频散特... 以三层对称地层模型为例,求解Love型槽波频散方程,并根据该模型参数绘制了Love型槽波频散曲线,以及振幅深度分布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Love型槽波在煤层中的能量分布规律与煤层对Love型槽波的滤波特性。研究表明:Love型槽波具有频散特性,传播速度随频率发生变化,且在煤层中能量分布不均匀,煤层中心能量最强;煤层对Love型槽波的滤波作用类似于高通滤波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波地震勘探 Love型槽波 频散特性 振幅深度分布 滤波特性
下载PDF
基于巴拉素井田多孔抽水试验的含水层特征及水力联系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方刚 刘柏根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0,67,共6页
抽水试验是获取地下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准确掌握各含水层特征及水力联系,以巴拉素井田为例,通过抽水试验、理论分析、水质化验等方法对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内开采煤层富水情况、各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力联... 抽水试验是获取地下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准确掌握各含水层特征及水力联系,以巴拉素井田为例,通过抽水试验、理论分析、水质化验等方法对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内开采煤层富水情况、各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力联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未来开采的2、3、8号煤的富水性均较弱;主要含水层中,除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中~强、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以外,其它含水层均富水性弱;第四系含水层和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密切,侏罗系直罗组含水层与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侏罗系直罗组含水层与2号煤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3号煤与8号煤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本次抽水试验成果,为矿井未来水文地质及防治矿井水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周边条件类似矿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试验 煤层 含水层 水文地质特征 水力联系
下载PDF
窄间隙焊缝跟踪电弧传感方法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加友 朱征宇 +1 位作者 任彦胜 杨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0,共4页
为了推广应用高效高质量的窄间隙电弧焊方法,迫切需要解决焊缝跟踪问题。针对新型高速旋转电弧焊接工艺,建立了一种窄间隙焊缝跟踪电弧传感检测方法及系统,并分析了电弧传感器的工作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计算电弧旋转中心前点两侧一... 为了推广应用高效高质量的窄间隙电弧焊方法,迫切需要解决焊缝跟踪问题。针对新型高速旋转电弧焊接工艺,建立了一种窄间隙焊缝跟踪电弧传感检测方法及系统,并分析了电弧传感器的工作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计算电弧旋转中心前点两侧一定区域内电弧电流(或电压)信号的积分差,旋转电弧传感系统能够有效地检测出焊缝偏差,其传感检测灵敏度受电弧电信号积分域和被检电信号种类(电弧电流或电压)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间隙焊接 焊缝跟踪 高速旋转电弧 电弧传感器 传感特性
下载PDF
Ⅰ型轨道板端离缝对轨道结构及车辆动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俊斌 刘学毅 +1 位作者 刘永孝 代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37,512,共7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Ⅰ型轨道板端部与CA砂浆层间的离缝现象对钢轨、轨道板及车辆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车辆-Ⅰ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轮轨力、钢轨位移及加速度、轨道板位移,拉应力及加速度、车辆加速度为评...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Ⅰ型轨道板端部与CA砂浆层间的离缝现象对钢轨、轨道板及车辆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车辆-Ⅰ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以轮轨力、钢轨位移及加速度、轨道板位移,拉应力及加速度、车辆加速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离缝长度和高度工况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板端离缝长度越短,轨道板越容易脱空受力;轨道板脱空受力时的离缝高度等于该离缝长度下板的竖向最大位移;离缝长度及高度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及车辆的受力状态均有影响,但离缝长度的影响更大;长度不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主要使钢轨及轨道板的变形及受力状态恶化,长度大于0.6 m的板端离缝也会使车辆的振动加速度超过容许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轨道 离缝 轨道板脱空 动力特性
下载PDF
黔西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煤层变形响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明 姜波 +2 位作者 林寿发 陈玮胤 张贵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68-1673,共6页
在野外和井下构造观测,以及煤层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探讨了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层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发耳矿区以"带块相间,菱形组合"的构造格局为主要特征。虽然发耳矿总体构造... 在野外和井下构造观测,以及煤层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探讨了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层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发耳矿区以"带块相间,菱形组合"的构造格局为主要特征。虽然发耳矿总体构造相对简单,但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活动性现象明显。燕山中期强烈的NWW-SEE向构造挤压,造成了大部分区域近NE向的褶皱和逆断层的形成以及边界断裂两侧NW向构造的发育;燕山晚期NNE-SSW向挤压及右旋剪切作用对早期构造有所强化和改造,NW-SE向的伸展作用则造成了NE向正断层的普遍发育。煤层构造变形形成了碎裂煤、碎斑煤和揉皱煤,其变形特征分别表现为多组节理和碎斑结构以及韧性揉皱的发育。早期煤层割理经燕山中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普遍发育的垂直于层面的节理,燕山晚期顺层滑动节理的发育和对前期构造的差异改造造成了构造煤变形特征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耳矿区 构造演化 煤层 变形特征 构造煤
下载PDF
煤层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景林波 王恩元 +2 位作者 李忠辉 冯俊军 李学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为了研究高应力作用下具有冲击特性的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利用YDD16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仪对煤体卸压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将煤岩体抽象成Maxwell粘弹性体,推导了地震波在Ma... 为了研究高应力作用下具有冲击特性的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利用YDD16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仪对煤体卸压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将煤岩体抽象成Maxwell粘弹性体,推导了地震波在Maxwell粘弹性体中传播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主频率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呈现幂级递减;在单一煤层中,地震波主频率是影响地震波波速幅值衰减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且与主频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地震波振幅随距离的增加呈幂级递减,且衰减速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爆破地震波 传播特征 频域
下载PDF
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_1煤煤层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盛建海 苏现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7,共5页
从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煤厚、煤岩组成、煤级、煤体结构、裂隙系统、渗透性、吸附/解吸特性和含气量等方面对河南省的主采煤层——二1 煤的煤层气地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镜质组含量较高、割理比较发育、外生裂隙... 从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煤厚、煤岩组成、煤级、煤体结构、裂隙系统、渗透性、吸附/解吸特性和含气量等方面对河南省的主采煤层——二1 煤的煤层气地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镜质组含量较高、割理比较发育、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渗透性最好,是最有利的储层;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无烟煤是有利储层;碎粒煤为不利储层;糜棱煤为不可开发储层;临界解吸压力较高、含气量较高的中煤级煤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煤层气 含气量 地质特征 河南
下载PDF
基于缝口强度的丝绸面料缝纫形式与参数设计 被引量:6
8
作者 陆鑫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3-35,共3页
选取薄厚不同的两种真丝面料,采用实验方法,选择常用的平缝、压缉缝、内包缝以及垫布缝4种缝纫形式,以及线迹密度、缝纫线细度2个因素,其余缝纫条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一致,进行单因素下5次以上的测试实验,测试不同缝纫条件下真丝面料的... 选取薄厚不同的两种真丝面料,采用实验方法,选择常用的平缝、压缉缝、内包缝以及垫布缝4种缝纫形式,以及线迹密度、缝纫线细度2个因素,其余缝纫条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一致,进行单因素下5次以上的测试实验,测试不同缝纫条件下真丝面料的接缝强力、断裂伸长率等特性。研究表明,随着线迹密度的增大,织物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缝纫线细度变细,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均减小;薄型丝织物面料的缝纫外观等级随着面料厚度的增加有所改善。以实际生产为例,找出了最佳工艺参数,提出了改善与提高真丝面料缝口性能的理论与方法,为真丝面料实际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纫 缝纫形式 缝纫参数 缝口特性 丝绸面料
下载PDF
A rapid and accurate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underground coal seam gas content based on dynamic diffusion theory 被引量:6
9
作者 Yanwei Liu Yang Du +4 位作者 Zhiqiang Li Fajun Zhao Weiqin Zuo Jianping Wei Hani Mit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799-810,共12页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frequently measured in quantity dur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operation and coalbed methane(CBM)exploration as a significant basic parameter.Due to the calculation error of lost gas and resid...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frequently measured in quantity dur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operation and coalbed methane(CBM)exploration as a significant basic parameter.Due to the calculation error of lost gas and residual gas in the direct method,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methods are not inadequate to the large area multi-point measurement of coal seam gas content.This paper firstly deduces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dynamic model for calculating lost gas based on gas dynamic diffusion theory.Secondly,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gas dynamic diffusion from coal particle a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And sampling procedure of representative coal particle is improved.Thirdly,a new estimation method of residual gas content based on excess adsorption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theory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error of calculating the losing gas content by using the new simplified model is only 4%.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gas diffusion law,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collected coal sample is below 0.25 mm,which improves the measurement speed and reflects the safety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ample.The determination time of gas content reduced from 36 to 3 h/piece.Moreover,the absolute error is 0.15–0.50 m^3/t,and the relative error is within 5%.A new engineering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al seam gas content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eam gas content Dynamic diffusion model Determination method Lost gas content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国内薄煤层采煤机的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0
作者 翟雨生 《煤矿机械》 2015年第2期1-3,共3页
简要介绍了国内薄煤层采煤机的现状,分析了现有2种总体布置方式的结构特点,得出了其各自适应的煤层条件。最后对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给薄煤层采煤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薄煤层 采煤机 结构特点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大同煤田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辛成华 《山西煤炭》 2013年第3期77-78,共2页
分析了大同煤田北部含煤地层赋存规律,揭示了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层的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其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的了解,为同煤集团开采石炭-二叠纪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并给煤田规划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同煤田 石炭-二叠纪 煤层 特征
下载PDF
沧县隆起中南段煤系地层分布区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苑守成 彭朝晖 +1 位作者 张家奇 肖金平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8-201,210,共5页
通过综合分析沧县隆起中南段上的重磁与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与钻探资料,并通过与已知的大城煤田的比较,认为本区大面积赋存煤系地层与煤层。尽管煤层埋藏较深,但分布稳定连续,资源量大,有进一步勘探的价值。
关键词 沧县隆起 煤系地层 地球物理特征
下载PDF
阳泉矿区3^#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防治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立平 梁润所 齐贵明 《煤炭技术》 CAS 2003年第3期64-66,共3页
从阳泉矿区 3#煤层煤化变质程度、围岩组合特征、地质构造、盖层条件等主要地质因素出发 ,分析瓦斯富集、突出的内在因素及赋存特征 。
关键词 煤层 瓦斯 赋存特征 防治 围岩 地质构造 煤化变质作用 盖层条件
下载PDF
鸳鸯湖矿区延安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建国 何伟 郑毅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3期57-60,65,共5页
分析了宁夏鸳鸯湖矿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沉积特征,说明其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三段式充填特点,可划分为5个岩性段和9个充填层序,各岩性段以沉积间断面或稳定煤层的顶界面作为分界。煤层沉积主要受古地理环境影响,局部受构造控制明显,沉积... 分析了宁夏鸳鸯湖矿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沉积特征,说明其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三段式充填特点,可划分为5个岩性段和9个充填层序,各岩性段以沉积间断面或稳定煤层的顶界面作为分界。煤层沉积主要受古地理环境影响,局部受构造控制明显,沉积环境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湖泊三角洲,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废弃的三角洲平原上,在第1、第3岩性段形成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主要煤层。通过分析鸳鸯湖矿区延安组地层沉积环境演化及聚煤规律,说明延安组沉积特征垂向上显示浅湖三角洲体系分布在含煤地层中部,而河流体系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下部和顶端,总体上构成聚煤程度随充填演化过程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湖矿区 延安组 煤层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
下载PDF
潘集矿区煤层层滑构造特征及其与潘集背斜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乐琪浪 林承灏 +1 位作者 杨为民 陈萍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对潘集矿区构造特征及矿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对潘集背斜两翼的潘北井田和潘一井田中的层滑构造进行研究,将矿区分为10个主层滑区及29个层滑亚区。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层滑构造的产生与南北向主应力场及大型断裂所构建的局部应力场密切相... 通过对潘集矿区构造特征及矿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对潘集背斜两翼的潘北井田和潘一井田中的层滑构造进行研究,将矿区分为10个主层滑区及29个层滑亚区。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层滑构造的产生与南北向主应力场及大型断裂所构建的局部应力场密切相关;层滑构造导致矿区形成近东西向薄煤带,发育以Ⅱ和Ⅲ类型为主的构造煤;层滑构造多发育在背斜两翼,且以断滑型和揉皱型为主,而在背斜核部则以断裂型为主;在纵向上,层滑构造类型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相对浅的区域,层滑构造以断裂型为主,往下是断滑型,而在较深部位及断裂构造交汇处,则主要表现为揉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层滑构造 潘集背斜 发育特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织金以那矿区煤层灰分与硫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明方平 《煤质技术》 2008年第6期11-13,共3页
重点对以那煤矿主要可采煤层灰分、硫分的变化原因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煤层灰分与硫分有一定的相关性,灰分、硫分变化与聚煤环境有明显的关系。
关键词 煤层 煤质特征 沉积环境 以那煤矿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开采垮落带破坏特征与法向高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阎跃观 戴华阳 +3 位作者 王忠武 朱国维 陈宏忠 徐翀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6,共4页
为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带破坏特征,以大台煤矿急倾斜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2台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分别研究了急倾斜煤层深部局部开采和浅部—深部全部开采垮落带的破坏特征和法向高度,并利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测了大台煤... 为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带破坏特征,以大台煤矿急倾斜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2台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分别研究了急倾斜煤层深部局部开采和浅部—深部全部开采垮落带的破坏特征和法向高度,并利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测了大台煤矿深部开采垮落带的破坏形态和法向高度。结果表明,该矿急倾斜煤层深部局部开采垮落带易形成梯形拱形结构,法向高度约为煤厚的2.5倍,急倾斜煤层浅部—深部全部开采,垮落带呈带状分布,法向高度增大并趋于稳定,约为煤厚的5.0~6.0倍,物探成果表明煤层顶板垮落区与煤层近似平行,呈带状分布,顶板垮落带法向高度约为煤厚的5.6倍,与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垮落带 破坏特征 法向高度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断层构造对煤层裂隙发育影响研究——以棋盘井煤矿(东区)为例
18
作者 刘海洋 鲁欣 +3 位作者 安又新 王占军 祁凯 刘鹏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1期37-41,48,共6页
为揭示断层构造对煤层中裂隙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国能蒙西棋盘井煤矿(东区)为例,现场实测裂隙条数,通过裂隙分布与断层面距离的相关性曲线,分析断层对裂隙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构造对煤层裂隙发育具有控制作用,不同强度正、逆断层对... 为揭示断层构造对煤层中裂隙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国能蒙西棋盘井煤矿(东区)为例,现场实测裂隙条数,通过裂隙分布与断层面距离的相关性曲线,分析断层对裂隙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构造对煤层裂隙发育具有控制作用,不同强度正、逆断层对煤层裂隙发育具有差异性;断层上下盘对煤层裂隙发育影响不同,正断层上盘裂隙发育数量多、产状大,分布曲线呈多峰型,而下盘裂隙密集区少,分布曲线呈单峰型;逆断层上盘裂隙发育呈先增大再减小后趋于稳定形式;依据不同强度断层落差大于4 m时,裂隙分布曲线为多峰型,而落差小于4 m时,分布曲线显示为单峰型。研究结果对科学指导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构造 煤层 裂隙发育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湖北省青木沟钒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培辉 《甘肃冶金》 2011年第2期78-81,共4页
通过对青木沟钒矿床的普查评价和进一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沉积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其产出层位、成矿机理、矿质来源及赋存状态,与邻区著名的杨家堡钒矿床基本相同。该类型钒矿主要赋存在古生界寒武系下统中部(庄子沟组)的炭硅泥质黑... 通过对青木沟钒矿床的普查评价和进一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沉积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其产出层位、成矿机理、矿质来源及赋存状态,与邻区著名的杨家堡钒矿床基本相同。该类型钒矿主要赋存在古生界寒武系下统中部(庄子沟组)的炭硅泥质黑色岩系建造中,在不同矿石类型中钒的赋存状态有所差异,成矿后的构造变动对含矿地层及矿层的产出特征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沟 钒矿层 黑色岩系 特征 成因
下载PDF
煤层深部开采瓦斯赋存规律与临界采深研究
20
作者 邹永洺 《煤》 2024年第10期10-13,55,共5页
文章以多所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测试和现场应用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煤层瓦斯赋存特征,进而对深部开采的临界深度进行分类。首先基于原生孔隙结构特征,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孔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进行了煤层瓦斯... 文章以多所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测试和现场应用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煤层瓦斯赋存特征,进而对深部开采的临界深度进行分类。首先基于原生孔隙结构特征,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孔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进行了煤层瓦斯吸附特征研究,确定了不同温度、压力和埋藏深度条件下深部煤层瓦斯吸附规律;最后,分析了孔隙率、视密度、真密度和吸附特征与煤层埋深的关系,对深部煤层开采临界线进行了划分,确定了临界线为870 m,验证了我国煤矿的深部资源开采深度可界定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深部开采 瓦斯赋存规律 临界采深 吸附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