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6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76
1
作者 鲍名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7-1067,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90年代江淮流域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作者还初步讨论了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年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指出:70年代末开始的华北暴雨减少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关,而90年代长江以南暴雨增多则可能与热带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热对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季风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影响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75
2
作者 林惠娟 张耀存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利用1956~2000年的热带气旋(简称TC,下同)资料对影响我国TC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我国的TC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60年代影响我国的TC数明显偏少,而后进入偏多期,1990年代又相对偏少。影响我国的TC强度... 利用1956~2000年的热带气旋(简称TC,下同)资料对影响我国TC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我国的TC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60年代影响我国的TC数明显偏少,而后进入偏多期,1990年代又相对偏少。影响我国的TC强度多集中于980~999 hPa,华东的闽、浙一带TC登陆比华南晚,但强度较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我国的TC年个数与太平洋海温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个相关较密切的区域: 西太平洋暖池(120~150 E, 10~20 N)正相关区、赤道中东太平洋(180 ~90 W, 10 S^5 N)负相关区,这两个相关区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的TC在El Ni駉年与La Ni馻年的气候特征发现,El Ni駉年影响我国的TC数较少,但强度较大,La Ni馻年则相反,影响我国TC多年和少年对应的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形势分别与La Nia年和El Nio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形势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气候特征 海温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9
3
作者 康丽华 陈文 +1 位作者 王林 陈丽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3,共9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变化型(EOF1)和南北反相变化型(EOF2)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0%以上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全国一致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海陆气压差的改变以及与此相关的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和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中国近海的海温则更多的是被动地随气温改变。与南北反相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显著的北极涛动特征,这一模态的出现会使得次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以30°N为界南北反相变化的形态;而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这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虽然与年代际尺度上的分布非常相似,但它们的相对强弱和对应的环流却有很大的差异。分析显示,全国一致变化型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而南北反相变化型更多地表现出年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还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是受不同因子影响的。因此,在研究我国冬季气温变化时,将不同的时间尺度分开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利用基于表温因子的栖息地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 被引量:78
4
作者 陈新军 刘必林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李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13,共7页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栖息地模型 表温 表温水平梯度 渔场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近30年渤海水文和气象状况的长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6
5
作者 方国洪 王凯 +4 位作者 郭丰义 魏泽勋 范文静 张冬生 毕家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5-523,共9页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沿岸 7个海洋站 1 965— 1 997年实测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及地面气温和降水等 4个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得出渤海在这 32年期间海表温度年变率为 0 .0 1 5℃ /a ,由此推算得出 32年升...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沿岸 7个海洋站 1 965— 1 997年实测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及地面气温和降水等 4个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得出渤海在这 32年期间海表温度年变率为 0 .0 1 5℃ /a ,由此推算得出 32年升高 0 .48℃ ;海表盐度年变率为 0 .0 4 2 /a ,32年升高 1 .34;气温年变率为 0 .0 34℃ /a ,32年升高 1 .0 9℃ ;降水年变率为- 2 .73mm/a,32年减少 87mm。这 4个要素之间及其与厄尔尼诺指数之间的超前 /滞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海温与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关系最密切 ,相关系数达到 76.5 % ,置信度高于0 .99。其次是盐度与降水 ,它们之间亦有良好关系。同年盐度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43.6% ,盐度落后降水一年时相关系数为 - 39.2 % ,置信度均高于 0 .95。由此可推知 ,盐度变化平均落后降水约半年。渤海水文气象状况变化与厄尔尼诺有一定关系 ,其中以降水与厄尔尼诺关系最密切 ,1 982— 1 983年厄尔尼诺期间渤海气温和水温较高 ,降水显著偏少且海水盐度显著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水温 盐度 气温 降水 长期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69
6
作者 王林 冯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5-1116,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的一致变化(EOF1)和华南、西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位相振荡的变化(EOF2)两个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总方差的49.6%和17.3%,并具有显著的2~4年周期。此外,这两个模态也有明显的年代际信号,EOF1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1988年之后转为偏多,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接近历史平均值并有再次转为偏少的趋势,而EOF2表现为1980年至2005年新疆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增多,而华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EOF1与EN-SO循环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ENSO处于其暖(冷)位相的冬季时,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EOF2相联系的环流表现为欧亚大陆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一个波列,该波列对应于东亚沿岸的异常北(南)风,进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和华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南正(负)北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挪威海地区的SST异常分别与这两个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对这两个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主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及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47
7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52,共17页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江淮流域地区则为弱区。当海温呈ElNi o分布时 ,则相反。数值试验的结果是 :在 1 998年实际海温强迫下 ,模式十分成功地模拟了该年夏季流场的基本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的日期及强度皆与实际十分符合 ,印度季风也偏弱。特别是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 1 998年长江流域 6~ 7月的强降水 ,距平百分率达到 1 0 0 %以上。改变热带海温 ,分别用气候海温代替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实际海温。结果发现 ,在用赤道东太平洋气候海温取代实际海温时 ,与 1 998年实况相比 ,印度季风与南海季风明显加强 ,长江流域降水趋于正常值。即如果 1 998年不出现ElNi o现象 ,或者海温异常的强度减弱 ,则长江流域降水就会大大减弱。 1 998年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季风的影响与热带东太平洋十分相像。暖洋面将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强降水 ,而不利于南海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 夏季风 长江流域 降水 数值试验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 被引量:62
8
作者 张秀芝 裘越芳 吴迅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使用Hadley中心1901~2004年1°×1°海表温度(SST)资料,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选择代表区域研究中国近海海温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近100年多来各海区呈增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渤、黄、东海... 使用Hadley中心1901~2004年1°×1°海表温度(SST)资料,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选择代表区域研究中国近海海温的长期变化.研究发现,近100年多来各海区呈增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渤、黄、东海年平均和1月海温、东海7月海温变化基本呈阶梯型,20世纪初至30年代冷、50年代较暖、6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上升;7月渤、黄海海温呈2波型,20世纪第一个10年和80年代冷,30~50年代和90年代暖;南海20世纪初至70年代海温变化不显著.除东海年平均海温外,各海区年、季海温均具有2~4年的显著变化周期和准7年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温变化 增温趋势
下载PDF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64
9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王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雨型分布主要有3种,这些雨型的时间变化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降水从1965年左右开始减少,特别是大约1976年后有显著的减少。SVD分析揭示的我国夏季降水和全球海温异常的耦合关系表明,这种耦合关系最主要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夏季降水从1976年前后明显减少,与之显著关联的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海水,从1976年前后也明显增暖。本研究揭示的华北持续干旱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耦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我国夏季降水和海温的耦合关系,还表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著相关上。当南海和黑潮区域以及相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热带和北大西洋海温也为正异常;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偏涝;反之,该地区则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海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被引量:57
10
作者 余克服 蒋明星 +1 位作者 程志强 陈特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06-510,共5页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 ,近 4 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 (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存在 3~ 4年与 7~ 8年的变化周期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涠...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 ,近 4 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 (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存在 3~ 4年与 7~ 8年的变化周期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 .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 ,加上人类活动 (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 )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 ,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 .此外 ,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温度 人类活动 珊瑚礁 生态影响 涠洲岛 生态系统 气候变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与冬夏季风变异及其相互联系的物理诊断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陈乾金 高波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7-492,共16页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过东亚Hadley环流引起南海南部积云对流活动的异常 ,结果造成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出现变异并引发SS TA位相和副高活动及夏季风强度的显著不同 ,由此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分布产生影响。最后给出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可能对我国夏季风影响的一个初步模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雪盖 -环流 -SST -雨带的相互联系及其可能的“隔季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环流 海温 雨带 青藏高原 冬夏季风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40
12
作者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5,共11页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 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轮式耦合”。基于此, 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 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轮式耦合”。基于此, 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 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 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信号通过印- 太齿轮组合(GIP) 作为桥梁(atm ospheric bridge), 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 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 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 海气系统 齿轮式耦合 厄尔尼诺
下载PDF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南部初夏降水及初夏亚洲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肖子牛 晏红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 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 9L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并完成了赤道太平洋暖异常海温和印度洋地区的不同结构异常海温的强迫试验.以研究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海温异常分布对初夏亚洲季风及我国南部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EINio位相期间印度洋异常海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 El Nio位相期间,印度洋不同的海温结构对越赤道气流异常,对印度、中南半岛及中国南方的降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利用NCEP的资料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面温度 季风 数值模拟 中国 降水 亚洲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表层海温变异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5
14
作者 蔡榕硕 陈际龙 谭红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均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了位相转折,之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主要升温区位于东海,而夏季则位于黄海,冬季升温明显强于夏季。进一步分析发现,1955~2006年冬季东海的SST上升了1.96°C,1971~2006年夏季黄海的SST上升了1.10°C。其次,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也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除有2~4a的年际振荡周期外,分别自1980年代和1970年代末以来出现明显的年代际减弱趋势。第三,中国近海SST对东亚季风EOF模态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冬季SST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异的关系要强于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关系,且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减弱有利于中国近海特别是东海及附近海域SST的年代际上升,而中国近海夏季SST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异则没有明显关系。中国近海SST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相关区域主要为南海区域,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且南海冬、夏季SST与经向南北风和副热带反气旋(高压)的年际变异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东亚季风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东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于非 许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7-481,共5页
通过对卫星海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东海存在41个月左右的变化周期,并与ENSO有一定的关系。海表面温度变异最大的区域在东海北部由长江口至济州岛南部区域。
关键词 东海 海表面温度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9
16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6,共12页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为暖(冷)异常时,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偏多),而东北南部的降水偏多(减少)。并且,本文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上述关系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暖(冷)异常,将使得我国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增加),而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等地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此外,本文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对上述关系的大气环流变异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上述海域的升温或降温对东亚地区上空的纬向和经向环流有较明显的影响。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升温时,除了在该海域东部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产生上升运动外,还在其西部的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引起低空辐散,高空辐合,产生下沉运动,这将引起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等地夏季降水的减少;并在华南、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地区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从而产生上升运动,这使得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夏季降水的增加。反之,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降温时,上述区域出现相反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热力状态可能是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东中国海 海温 气候模式
下载PDF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樊伟 张晶 周为峰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6-371,共6页
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 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5.8℃,中位数为27.0℃,多数渔场区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22~29℃;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分布偏向高温区,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分布变化一致,温度为17~18℃的海域渔场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最高;不同温度下总渔获量分布呈双峰型,分别为20℃和29℃附近海域;捕捞群体在高温海域(≥24℃)和低温海域(<24℃)有所不同,高温海域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相对较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南方涛动指数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 延绳钓 海表温度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异常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崇银 咸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58-273,共16页
对应北太平洋海表温度 (SST)年代际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 ,即 2 5~ 35年模和7~ 1 0年模 ,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形势。其结果极为清楚地表明 ,对应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模的正、负位相 ,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形势都近乎相... 对应北太平洋海表温度 (SST)年代际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 ,即 2 5~ 35年模和7~ 1 0年模 ,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形势。其结果极为清楚地表明 ,对应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模的正、负位相 ,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形势都近乎相反 ,充分说明SST年代际模的重要作用 ;由于北太平洋SST的两个年代际模有十分相近的水平结构特征 ,它们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也有十分相似的特征 ;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呈正压结构特征 ,而在热带地区的响应主要有斜压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 年代际模 大气环流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年代际模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30
19
作者 咸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1-868,共8页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O模”明显不同。同时 ,两个年代际模都有呈西北—东南向振荡和沿海盆作顺时针旋转的共存活动 (演变 )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温 年代际变化 模态 演变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与主要海洋环境因子关系探讨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炜 张健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5,共5页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掌握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是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根据2001年1-5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数据和各主要环境因子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专用软件...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掌握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是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根据2001年1-5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数据和各主要环境因子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专用软件Marine Explore 4.0按0.5°×0.5°的格式绘制了CPUE与海表温度(SST),叶绿素(CHL),盐度,海表面高度(SSH)四个主要环境因子关系的分布图。结果显示:1-5月产量主要分布于44°~54°S,56°~66°W,3月产量达到最高;各月份最适SST分别为:13~14.5℃、12.5~14℃、9~13.5℃、8~13℃、6.5~10℃;各月份最适叶绿素为:0.5~1 mg/m3、0.9~1.6 mg/m3、0.3~1 mg/m3、0.1~0.6 mg/m3、0.1~0.8 mg/m3;各月份最适海面高度分别为:-22^-8 cm、-20^-8 cm、-18~2 cm、-20~4 cm、-26^-2 cm;各月份最适盐度为:33.75~33.95、33.75~33.95、33.7~34.0、33.5~34.0、33.35~34.1。K-S检验法表明,各因子与CPUE的差异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西南大西洋 海表温度 盐度 海表高度 叶绿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