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被引量:68
1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3 位作者 李凤林 李建芬 赵长荣 林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82,共26页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共区分出9次海面波动,分辨率达500~800a级;第Ⅲ海相层存在5次海面波动,与深海O同位素的5a、5c、5e分期的峰值大体对应。在海相层中,海陆过渡相层位占较大比例,其中的石膏结晶和黄铁矿晶簇是该相的重要指相矿物。所见的Ⅰ、Ⅱ、Ⅲ海相层皆为平均海平面下数米的浅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海面波动 海陆过渡相 指相矿物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特征:来自地球化学及岩溶的证据 被引量:38
2
作者 鲍志东 金之钧 +9 位作者 孙龙德 王招明 王清华 张清海 时晓章 李伟 吴茂炳 顾乔元 武新民 张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73,共8页
下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内最有潜力找到大油气田的层位。通过盆地内48口钻至下古生界钻井的沉积层序与沉积相分析、9800km地震剖面的地震相分析、大量Sr、C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以世或期为单位的... 下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内最有潜力找到大油气田的层位。通过盆地内48口钻至下古生界钻井的沉积层序与沉积相分析、9800km地震剖面的地震相分析、大量Sr、C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以世或期为单位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定性探讨海平面变迁。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地球化学定量探讨海平面的波动。分析表明,早古生代塔里木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与海退过程,寒武纪和奥陶纪各经历了一次。每个海侵与海退过程内各包含了两个较高频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即早寒武世早期海侵—早寒武世中期至中寒武世晚期海退、中寒武世末期海侵—晚寒武世晚期海退、早奥陶世早期至中奥陶世中期海侵—中奥陶世晚期海退、晚奥陶世早期海侵—晚奥陶世中至晚期海退。在上述2次大规模的海侵与海退以及4个较高频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中,两次大的海侵分别发育于早寒武世早期以及晚奥陶世早中期,三次较大的海退出现于中寒武世晚期、晚寒武世末期、晚奥陶世早期。岩溶在地层格架中的发育支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波动 沉积地球化学 岩溶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下载PDF
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以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鲍志东 齐跃春 +8 位作者 金之钧 张先龙 胡广成 张清海 时晓章 李伟 杨帆 潘文庆 孙玉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岩溶成因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展布预测,是全球石油地质家一直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内极有潜力赋存大油气田的储集体。本文以岩溶类型研究为基础、以海平面波动史构建为切入点、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 岩溶成因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展布预测,是全球石油地质家一直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内极有潜力赋存大油气田的储集体。本文以岩溶类型研究为基础、以海平面波动史构建为切入点、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开展了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研究。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海平面下降期均发育了准同生岩溶。准同生岩溶为埋藏岩溶和风华壳岩溶提供了良好的溶蚀介质输导孔隙。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塔北下奥陶统的两期风化壳岩溶叠加于先期的准同生岩溶作用之上。海平面波动史的重建及岩溶格架分析表明,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与岩溶发育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储层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响应 海平面波动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30
4
作者 汪凯明 罗顺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8,共8页
以冀北坳陷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共采集94件碳酸盐岩样品,分析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化学特征,并结合高于庄组沉积特征,研究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锶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的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与... 以冀北坳陷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共采集94件碳酸盐岩样品,分析锶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化学特征,并结合高于庄组沉积特征,研究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锶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的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与岩石地层学分析的结论一致。高于庄初期为发育范围广泛的浅水碳酸盐潮坪,中期区域海平面上升,盆地水域增大,形成较深水碳酸盐台盆相沉积,晚期海平面下降,水体有相对变浅的趋势。87Sr/86Sr的变化与同期海平面的升降呈负相关关系,锶同位素可以作为海平面变化的指示剂,进而可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序的划分研究。代表陆源碎屑黏土矿物的微量元素K、Ti、V、Rb、Th和Sc对环境变化敏感,具有随沉积水深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可用于海平面变化分析和古环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锶同位素 微量元素 海平面变化 中元古界
下载PDF
上扬子石炭纪锶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铝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崔秉荃 卢武长 杨绍全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3-38,共6页
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锶、碳同位素与海平面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碳同位素反应灵敏。此外,微量元素Al的变化也是海侵海退旋回的良好标志。
关键词 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石炭纪
下载PDF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张华 过仲阳 陈中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6,共6页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第Ⅰ层 ) ,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结束 ,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 ;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Ⅰ层改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波动 残留沉积 东海陆架 沉积特征 古环境意义 地层对比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锶、碳同位素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秉荃 卢武长 杨绍全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8,共8页
文章将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即四个地层层序,建立了该区泥盆纪海相碳酸盐锶、碳同位素地层曲线,并将同位素演化与沉积旋回结合起来研究该区泥盆纪的海平面变化。
关键词 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泥盆纪
下载PDF
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来源的高分辨率常量元素记录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兆凯 常凤鸣 +3 位作者 李铁刚 南青云 蒋富清 李安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82,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北部24ka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PC-1孔进行了402个常量元素和粒度及344个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其平均样品分辨率高达百年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北部24ka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PC-1孔进行了402个常量元素和粒度及344个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其平均样品分辨率高达百年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3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并记录到了7.3和12.7cal.kaBP时的两次火山事件;物源判别图解及R型因子分析则揭示出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陆源物质输入,而热液活动和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及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特别是不同陆源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与海平面波动及对马暖流形成演化间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但期间的典型古气候事件却并未明显改变沉积物中的陆源物质组成,从而为揭示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地区陆源物质输入演化历史,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物质来源 海平面波动 对马暖流 冲绳海槽
下载PDF
海平面变化定量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秦玉娟 贾振远 蔡忠贤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0-465,共6页
海平面变化规律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全球海平面变化比相对海平面变化更具对比意义.用求构造沉降的方法,结合沉积物负载、压实、水深、水载等校正,通过数学计算定量地求出R1曲线(经压实、水深和水载荷校正,只含热影... 海平面变化规律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全球海平面变化比相对海平面变化更具对比意义.用求构造沉降的方法,结合沉积物负载、压实、水深、水载等校正,通过数学计算定量地求出R1曲线(经压实、水深和水载荷校正,只含热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潜在的局部构造事件等因素引起的沉降).用最小二乘法去除热引起的构造沉降,获R2海平面变化曲线,近似地反映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再经最佳多项式拟合,去掉长期波动的海平面变化效应,获R3曲线,可识别三级层序可容空间的变化.为了比较,绘制Fischer点图(略称F.P.)及校正的F.P.(F.P.′)等曲线.进一步证明,沉降分析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寒武纪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压实校正 构造沉降 定量研究
下载PDF
从SX97孔分析深圳沿海近3万年来海平面及气候变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小强 李华梅 余素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在对深圳地区SX97孔进行沉积物岩相分析和磁性测试的基础上,结合Fe元素含量、石英和粘土矿物含量变化,对钻孔进行了高频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可以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准层序)和6个五级层序。每个层序代表了一次海平面的升降旋回... 在对深圳地区SX97孔进行沉积物岩相分析和磁性测试的基础上,结合Fe元素含量、石英和粘土矿物含量变化,对钻孔进行了高频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可以划分为1个四级层序(准层序)和6个五级层序。每个层序代表了一次海平面的升降旋回。四级层序的海退沉积与末次冰期的后期对应,海平面下降最大时期是末次冰期最盛期(LGM)的反映,时间大约在21kaB.P.左右;海侵沉积对应着气候的回升,发生在约13.8kaB.P.。在四级层序的海退沉积中,包含2个五级层序,实质上反映了两次气候的暖、冷旋回,但从时间上无法与Heinrich事件相对比。在四级层序的海侵过程中,包含4个比较明显的五级层序,也是4次比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旋回。其中,从五级层序4的海侵开始到五级层序5的海侵结束,时间约从6.5~2.3kaB.P.,是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之后从2.3~1.7kaB.P.是气候相对变冷时期。这些主要气候事件与我国其他地区的非同时性,反映了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等对深圳地区气候变化的多重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古气候 季风 广东 深圳市 沉积物
下载PDF
海河河口地区全新世环境及其地层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元芳 牛修俊 李庆春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3-375,共13页
全新世初期本区为淡水湖沼或冲积平原,距今9200年前海侵开始影响到本区,约8000年前海面急剧上升,本区成为古渤海的一部分,至7700年前发生海退,嗣后较稳定,大规模海侵发生在6300—5800年前,当时这里成为浅海,5400年前再次海退成... 全新世初期本区为淡水湖沼或冲积平原,距今9200年前海侵开始影响到本区,约8000年前海面急剧上升,本区成为古渤海的一部分,至7700年前发生海退,嗣后较稳定,大规模海侵发生在6300—5800年前,当时这里成为浅海,5400年前再次海退成陆。5000年以来,海面仍有波动,在环境演变中主要表现为岸线不断地向东退却。全新世下限以距今12000年为宜,本区地层可分上、中、下全新统,下和中全新统又可分为上、下两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环境 地层 海面波动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多幕次甲烷渗漏作用的底栖有孔虫同位素响应——以IODP 311航次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清 王家生 +2 位作者 蔡峰 陈祈 胡高伟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6,共8页
为了探索底栖有孔虫壳体同位素特征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中多幕次甲烷渗漏作用的响应,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5个站位(U1325、U1326、U1327、U1328和U1329)沉积物岩心中底栖有孔虫种属Uvigerina peregrina和Bulimi-na me... 为了探索底栖有孔虫壳体同位素特征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中多幕次甲烷渗漏作用的响应,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5个站位(U1325、U1326、U1327、U1328和U1329)沉积物岩心中底栖有孔虫种属Uvigerina peregrina和Bulimi-na mexicana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发现2个种属的壳体碳氧同位素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2‰^-0.22‰(PDB)和3.4‰~4.91‰(PDB),异常负偏的碳同位素和正偏的氧同位素特征指示了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的甲烷气体在沉积物中发生厌氧氧化作用(AOM)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底栖有孔虫的壳体同位素特征。5个站位的多个层位中有孔虫壳体异常同位素特征,较好地指示了水合物地质系统的多幕次甲烷渗漏作用,通过与海平面升降对比发现,该多幕次甲烷渗漏作用与10万a尺度的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相一致,很好地印证了间冰期、冰期的交替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对于水合物地质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负偏 多幕次甲烷渗漏 海平面升降 水合物地质系统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党皓文 翦知湣 Franck assino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8-1085,共8页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精细的年龄模式,发现浊流沉积层段主要与末次盛冰期、冰期Heinrich变冷事件以及氧同位素4期等低海平面时期相对应,推测与千年尺度北半球气候冷期相关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西菲律宾海浊流沉积的触发原因。这对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果和开展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海平面波动 快速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洲 罗晓容 +6 位作者 周进高 胡子见 魏柳斌 李靖 师平平 曹斌风 吕玉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白云岩获得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展示出马四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薄片、工... 鄂尔多斯盆地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白云岩获得天然气勘探新发现,展示出马四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该层系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岩心、薄片、工业CT、U-Pb定年、物性分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预测了该盆地白云岩储层分布和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马四段主要发育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斑状白云岩储层,其中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岩性为砂砾屑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储层岩性为斑状粉—细晶白云岩、斑状粉晶白云岩和斑状灰质白云岩。(2)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含少量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5.06%;斑状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含少量晶间溶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为2.46%。(3)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微生物丘和颗粒滩控制,并经历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改造,斑状白云岩储层发育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控制。(4)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丘滩体发育、生物扰动作用程度和白云石化流体的形成。结论认为,马四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主要沿中央古隆起和神木—志丹低隆起规模分布,其中神木—志丹低隆起马四段白云岩储层位于岩性相变带上,其储盖配置关系好,是天然气富集区,预测有利区储层面积18 0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四段 白云岩储层 构造古地理格局 海平面升降变化
下载PDF
全球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家园 梁昆 +1 位作者 王玉珏 郄文昆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泥盆纪是地史时期海洋生物迅速演化的时期之一,以发育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生物礁生态系统及其彻底崩溃为重要特征。泥盆纪的生物礁经历了吉维特-弗拉期和法门期的繁盛,造礁生物分别以珊瑚-层孔虫和菌藻类为主导;在吉维特中晚期、弗... 泥盆纪是地史时期海洋生物迅速演化的时期之一,以发育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生物礁生态系统及其彻底崩溃为重要特征。泥盆纪的生物礁经历了吉维特-弗拉期和法门期的繁盛,造礁生物分别以珊瑚-层孔虫和菌藻类为主导;在吉维特中晚期、弗拉-法门期(F/F)之交和泥盆纪-石炭纪(D/C)之交,则遭受多次生物灭绝事件的打击,随后在石炭纪的杜内早-中期生物礁基本消失,而后生动物礁直到13 Myr之后(维宪期)才再次出现。通过最新的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发现,中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适宜、大陆风化程度较低。因此,全球后生动物礁规模空前,异常繁盛;而晚泥盆世海水表层温度及大陆风化程度较高,导致法门期后生动物礁衰落,而菌藻类生物礁繁盛。通过灭绝事件的详细研究表明,Taghanic事件中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温度的急剧升高造成珊瑚和层孔虫消失,后生动物礁数量大幅减少;Kellwasser事件中的温度突变、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以及缺氧等因素则引发了后生动物礁彻底崩溃;而Hangenberg事件中短暂复苏的后生动物礁受温度降低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而最终消失。因此,在众多影响泥盆纪生物礁发育的因素中,全球性的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生物礁 温度变化 海平面波动 生物灭绝事件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鲍志东 朱井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47,共5页
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锶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于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均支持锶同位素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沉积层序中发育相应的沉... 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锶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于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均支持锶同位素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沉积层序中发育相应的沉积地球化学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海平面波动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地层
下载PD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late Ordovician drowned carbonate platform margin and its responses to sea-level fluctu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Tarim Basin 被引量:8
17
作者 Yang Xiaofa Lin Changsong +8 位作者 Yang Haijun Han Jianfa Liu Jingyan Zhang Yanmei Peng Li Jing Bing Tong Jianyu Wang Haiping Li Huanp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23-336,共14页
The Tazhong Uplift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s a drown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The carbonate rock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 The Tazhong Uplift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s a drowned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The carbonate rock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zhong regio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etroliferous intervals. Based on petrofacies, depositional cycles, natural gammaray spectrometry and carbon/oxygen isotope data from the Lianglitage Formation, one 2nd-order, three 3rd-order and several 4th-order sequ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the late Ordovician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 curv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sequences O3 1-1 and O3 1-2 on the platform are composed of highstand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but lack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The sequence O3 1-3 is a drowning sequence. The sequence O3 1-1 overlapped the eroded slope and pinched out to the northwest and landward.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in the sequence O3 1-2 consists of low-angle sigmoid and high-angle shingled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 Major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clude reef and shoal in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lagoon,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coral-sponge-stromatoporoid reef complex, sand shoal, lime mud mound, and intershoal sea. Reefs, sand shoals and their complex are potential reservoir facies. The reefs and sand shoals in the sequence O3 1-1 developed in the upper of its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In the sequence O3 1-2,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with an internal prograding configuration is a response to the lateral shifting of the complex of reef and sand shoal.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in particular the sand shoals, developed widely on the slope of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interior. The reefs in the sequence O3 1-3 migrated towards high positions and formed retrograding reefs in the western platform and low relief in the platform interior. Basinward lateral migration of the reefs and pure carbonate rock both characteriz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nd show that the rise of the relative sea-level was very slow. Shingled prograding stacking pattern of the 4t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late Ordovician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sea-level fluctuation
下载PDF
湖北三峡地区黄陵隆起北缘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及古环境演化
18
作者 范承蒙 杨海林 +6 位作者 杨洋 温汉捷 樊海峰 张洪杰 李方会 肖蛟龙 周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6-1270,共15页
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震旦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转折期古环境的重要对象。文中通过对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岩相分析解释,识别... 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震旦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转折期古环境的重要对象。文中通过对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岩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云质微生物岩、云质微礁岩、云质微屑岩等的9个岩石微类,以云质微生物岩为主。根据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及其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4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建立了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纪晚期以潮坪相、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模式。该发育模式与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相似,明显特征为凝块石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以下的潮下带低能环境,较深于云质层纹石和云质叠层石。综合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沉积组合特征及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古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推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可能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之后氧含量增高以及微生物大量发育的海洋岩石形成的响应,同时也可能与石板滩生物群的出现和以微生物为食的后生动物演化导致微生物含量减少密切相关。分析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类型,不仅可以约束震旦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研究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下一步油气储集层的探索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隆起 震旦系 微生物碳酸盐岩 古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Stratigraphy of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in the mid-western North Yellow Sea 被引量:4
19
作者 CHEN Xiaohui LI Rihui +1 位作者 LAN Xianhong WANG Y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130-2153,共24页
The North Yellow Sea(NYS)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land-sea intera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with sea-level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owever, large-time scale depositional stratigraphy in t... The North Yellow Sea(NYS)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land-sea intera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with sea-level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owever, large-time scale depositional stratigraphy in this are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level changes remain unresolv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from NYS were subdivided into eleven seismic units(U1 to U11 in descending order). A 70.6-m-long borehole(DLC70-2) from localities on seismic profiles, analyzed for lithology,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and geochronology, comprises eleven sedimentary units(D1 to D11 in descending order), which were cl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eleven seismic units. These units constitute four distinctive sequences(SQ1 to SQ4 from top to bottom) bounded by three sequence boundaries(S3, S5 and S10) with obvious depositional hiatus, correlated with sea-level lowstands of MIS2, MIS4 and MIS6, respectively. The lowermost SQ4 below S10, has been identified only upper part of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D11, tidal flat facies in early MIS6). SQ3 overlying S10 consists of a set of lowstand systems tracts(LST)(D10, fluvial to incised-channel filling facies in late MIS6), TST and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HST)(D9 to D6, interactive deposits of neritic and littoral facies in MIS5 and early MIS4). SQ2 above S5 is composed of LST(D5, channel-filling facies in late MIS4) and TST(D4, littoral to estuary facies in early-middle MIS3), but lack of HST resulting from subaerial exposure and channel incising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The uppermost SQ1 overlying S3 comprises LST(D3, channel-filling to flooding plain or marsh facies in MIS2), Holocene TST(D2, littoral and tidal sand ridge facies) and HST(D1, neritic facies). The unusual depositional stratigraphy was largely dominated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and the Bohai Strait topography.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TSTs are relative continu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while LSTs vary considerably in thickness and lateral extent since MIS6 in N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QUATERNARY seismic STRATIGRAPHY North YELLOW sea sea-level fl uctuation
下载PDF
西沙西科1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新宇 邵磊 +2 位作者 史德锋 侍文芳 欧阳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7,共10页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石岛碳酸盐岩台地为研究对象,对1 268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早中新世以来沉积学特征,研究其与海平面升降的响应关系。实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常量元素(Na_(2)O/K_(2)O、Na_(2)O/SiO_(2)、P_...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石岛碳酸盐岩台地为研究对象,对1 268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早中新世以来沉积学特征,研究其与海平面升降的响应关系。实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常量元素(Na_(2)O/K_(2)O、Na_(2)O/SiO_(2)、P_(2)O_(5))及微量元素(B/Ga、Zr/Al、Li、V)分析的古盐度、古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和酸碱度及海平面变化,与岩石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分析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进而可应用于孤立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层序划分;受限于复杂的白云岩化作用,Mg/Ca难以反映海平面变化。Na_(2)O/K_(2)O、Na_(2)O/SiO_(2)、P_(2)O_(5) B/Ga、Zr/Al、Li、V等指标表明,早中新世初期三亚组水深逐渐加深,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中中新世早期梅山组二段海平面第1次达到最高值,礁盘随之扩大,形成较深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台地,以潟湖相和内侧滩相为主;随后水体于中中新世晚期梅山组一段逐渐变浅,持续至晚中新世早期黄流组二段,生物礁受淋滤剥蚀形成礁-滩相沉积;晚中新世晚期黄流组一段海平面再次持续上升,于上新世达到第2次最高值,直至更新世水深才逐渐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科1井 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