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微拉伸黏结强度实验,检测Nd:YAG激光联合3种不同黏结系统处理的硬化牙本质与复合树脂的黏结强度。方法:选择15颗硬化牙本质视觉分级为3级以上的面磨损牙,将面硬化牙本质分为面积近似相等的两部分,随机分为A(A1、A2)、B(B1...目的:通过微拉伸黏结强度实验,检测Nd:YAG激光联合3种不同黏结系统处理的硬化牙本质与复合树脂的黏结强度。方法:选择15颗硬化牙本质视觉分级为3级以上的面磨损牙,将面硬化牙本质分为面积近似相等的两部分,随机分为A(A1、A2)、B(B1、B2)、C(C1、C2)3组,以1W、10Hz Nd:YAG激光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后,按照随机数字表,使每颗牙分割的两部分进入不同的处理组,A2、C1联合ScotchbondTM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A1、B1联合Adper Prompt L-Pop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B2、C2联合Clearfil SE Bond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h后,制作微拉伸试件,测试黏结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并分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试件微拉伸黏结强度值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d:YAG激光联合3种黏结剂处理后的微拉伸黏结强度分别为ScotchbondTM(A2、C1)处理组(22.96±4.93)MPa,Adper Prompt L-Pop(A1、B1)处理组(18.73±4.71)MPa,Clearfil SE Bond(B2、C2)处理组(19.81±5.36)MPa。ScotchbondTM处理组微拉伸黏结强度大于其他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断裂多发生于树脂-牙本质黏结界面。结论:Nd:YAG激光联合ScotchbondTM处理的硬化牙本质,树脂-牙本质微拉伸黏结强度大于联合Adper Prompt L-Pop和Clearfil SE Bond处理后的黏结强度。展开更多
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纳米微渗漏情况。方法选取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选取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纳米微渗漏情况。方法选取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选取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人工形成楔状缺损,随机分为3组。选用3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即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CB)、Xeno Ⅲ(XB),按照厂家说明分别应用于牙本质楔状缺损表面。自凝树脂封闭根尖,6组试样分别浸泡于0.1%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的50%乙醇溶液中24h,慢速砂片切割后CLSM下进行观察。结果粘接剂种类、牙本质类型对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正常牙本质还是硬化牙本质,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CB和XB,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X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与硬化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而CB、XB作用于正常牙本质上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硬化牙本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类型粘接系统均有纳米渗漏发生,硬化牙本质的粘接界面下纳米渗漏多发生在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硬化牙本质三者结合处的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结合界面。展开更多
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选用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制备人造楔状...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选用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制备人造楔状缺损。使用Single Bond(SB,全酸蚀单瓶系统)、Clearfil SE Bond(CB,自酸蚀底胶系统)、XenoⅢ(XB,自酸蚀一步粘接系统)粘接系统处理牙面,以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为荧光素,使用CLSM观察粘接界面的混合层与树脂突的微观结构。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粘接剂种类、牙本质类型对粘接界面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是正常牙本质还是硬化牙本质,全酸蚀粘接剂(SB)产生的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剂(CB、XB),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和XB间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相差不多,二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化牙本质相对于正常牙本质形成的混合层较薄或者没有,树脂突短、少。全酸蚀粘接系统与自酸蚀粘接系统作用同类型的牙本质上,自酸蚀比全酸蚀形成的混合层薄,树脂突短。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微拉伸黏结强度实验,检测Nd:YAG激光联合3种不同黏结系统处理的硬化牙本质与复合树脂的黏结强度。方法:选择15颗硬化牙本质视觉分级为3级以上的面磨损牙,将面硬化牙本质分为面积近似相等的两部分,随机分为A(A1、A2)、B(B1、B2)、C(C1、C2)3组,以1W、10Hz Nd:YAG激光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后,按照随机数字表,使每颗牙分割的两部分进入不同的处理组,A2、C1联合ScotchbondTM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A1、B1联合Adper Prompt L-Pop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B2、C2联合Clearfil SE Bond处理,Z350复合树脂充填。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h后,制作微拉伸试件,测试黏结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并分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试件微拉伸黏结强度值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d:YAG激光联合3种黏结剂处理后的微拉伸黏结强度分别为ScotchbondTM(A2、C1)处理组(22.96±4.93)MPa,Adper Prompt L-Pop(A1、B1)处理组(18.73±4.71)MPa,Clearfil SE Bond(B2、C2)处理组(19.81±5.36)MPa。ScotchbondTM处理组微拉伸黏结强度大于其他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断裂多发生于树脂-牙本质黏结界面。结论:Nd:YAG激光联合ScotchbondTM处理的硬化牙本质,树脂-牙本质微拉伸黏结强度大于联合Adper Prompt L-Pop和Clearfil SE Bond处理后的黏结强度。
文摘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纳米微渗漏情况。方法选取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选取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人工形成楔状缺损,随机分为3组。选用3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即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CB)、Xeno Ⅲ(XB),按照厂家说明分别应用于牙本质楔状缺损表面。自凝树脂封闭根尖,6组试样分别浸泡于0.1%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的50%乙醇溶液中24h,慢速砂片切割后CLSM下进行观察。结果粘接剂种类、牙本质类型对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正常牙本质还是硬化牙本质,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CB和XB,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X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与硬化牙本质上SB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而CB、XB作用于正常牙本质上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硬化牙本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类型粘接系统均有纳米渗漏发生,硬化牙本质的粘接界面下纳米渗漏多发生在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硬化牙本质三者结合处的树脂与正常牙本质结合界面。
文摘目的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颈部硬化牙本质在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选用12颗因牙周病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上颌前磨牙为实验组;12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为对照组,制备人造楔状缺损。使用Single Bond(SB,全酸蚀单瓶系统)、Clearfil SE Bond(CB,自酸蚀底胶系统)、XenoⅢ(XB,自酸蚀一步粘接系统)粘接系统处理牙面,以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为荧光素,使用CLSM观察粘接界面的混合层与树脂突的微观结构。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粘接剂种类、牙本质类型对粘接界面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是正常牙本质还是硬化牙本质,全酸蚀粘接剂(SB)产生的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剂(CB、XB),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和XB间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相差不多,二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化牙本质相对于正常牙本质形成的混合层较薄或者没有,树脂突短、少。全酸蚀粘接系统与自酸蚀粘接系统作用同类型的牙本质上,自酸蚀比全酸蚀形成的混合层薄,树脂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