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科技投入、区域内产学研协同与创新效率 被引量:36
1
作者 杨柏 陈银忠 +1 位作者 李爱国 陈伟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35-1344,共10页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推断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DEA-SBM算法、灰靶理论模型和Tobit模型,利用2009-2017年间的统计数据加以检验。结果显示,政府科技投入抑制了总体创新效率和东、中、西部的...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推断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DEA-SBM算法、灰靶理论模型和Tobit模型,利用2009-2017年间的统计数据加以检验。结果显示,政府科技投入抑制了总体创新效率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创新效率;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对总体的创新效率存在提升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不存在显著影响。据此,结合科技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主体结构,制定完善的科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协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区域内部的协同创新,以提升中国各区域创新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科技投入 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度 创新效率 科技治理机制
原文传递
责任式创新:“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 被引量:32
2
作者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式创新 共性理论 科技治理 “内涵-理论-方法”框架
原文传递
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的理论构架与政策蕴含 被引量:29
3
作者 樊春良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共21页
健全和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考察科技治理思想和科技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分析为方法,以治理理论、创新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和科学与社会为理论视角,结合国际... 健全和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考察科技治理思想和科技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分析为方法,以治理理论、创新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和科学与社会为理论视角,结合国际上科技治理实践和体系建设的实践,阐述了科技治理体系意义及其构成要素,对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做了理论探索。研究得出结论: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多重目标,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由战略—领域—研究计划—研究活动—结果及影响等几个层面的治理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理论研究表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政策措施要沿着明确治理的方向性、加强宏观战略治理和政策协调、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性和完善主要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国家科技治理体系 科技伦理治理
原文传递
省部科技合作:从国家科技管理迈向“国家-区域”科技治理 被引量:22
4
作者 曾婧婧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20-1026,共7页
中国的科技管理模式经历了中央指令型科技管理和政府引导型科技管理两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省部合作、科技治理阶段3个阶段。导致这一演化的因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建立,部分科技产品的准公... 中国的科技管理模式经历了中央指令型科技管理和政府引导型科技管理两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省部合作、科技治理阶段3个阶段。导致这一演化的因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建立,部分科技产品的准公共属性以及我国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分散性与浪费等。省部科技合作具有主体上的多中心,对象上的准公共属性以及网络化特征。应建立府际或者跨区域科技协调机构,明确合作治理机制中"中央-地方"的角色定位,以及构建"垂直省部、水平跨域、公私合作"的科技治理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部科技合作 国家-区域层级 科技治理
下载PDF
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 被引量:22
5
作者 薛桂波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2-26,共5页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为我国构建新型科技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以"科技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处理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为科技创新进步提供了重...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为我国构建新型科技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以"科技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处理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为科技创新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但是,转型时期科技治理的相关运行机制和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应继续深化和践行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通过有效途径积极完善科技治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治理
下载PDF
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二维逻辑——基于监管科技与科技驱动型监管视角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江涛 罗航 王蕊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金融科技潜在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甚至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迫使监管者改变原有的事后总结性监管模式。然而,现有法律体系和技术手段难以与监管方式高度匹配,以规则治理和原则治理,以及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为核心的传统监... 金融科技潜在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甚至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迫使监管者改变原有的事后总结性监管模式。然而,现有法律体系和技术手段难以与监管方式高度匹配,以规则治理和原则治理,以及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为核心的传统监管体系在应对去中心化的交易现状时显得相对滞后和无效。因此,在传统监管维度外,将科技治理纳入监管方式,形成二维监管体系以应对金融科技内涵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挑战势在必行。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治理方式将重塑现有的监管体系,数据驱动的监管核心将构筑智能化监管平台,突破传统模式的监管窘境,实现分布式平等监管,最终以创新式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风险防范 科技驱动型监管 科技治理
下载PDF
中国应对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挑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洁勉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0,155,共18页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政治和安全挑战增加,科技冷战和集团对抗的阴影加重,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面临美国单边主义及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叠加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急剧上升。中国从国际关系的方...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政治和安全挑战增加,科技冷战和集团对抗的阴影加重,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面临美国单边主义及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叠加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急剧上升。中国从国际关系的方向、目标和道义高度认识和提倡多边主义,形成了对多边主义主要内涵、基本路径的科学认识,多边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的有效实施、体系变革、内涵更新和国际努力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作为利益攸关方,需要长期坚持和创新多边主义,增强全球治理的实践和理性认识,共同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更加积极有效地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多边主义 科技治理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从当代科技治理看公民科学素质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正风 《科普研究》 2020年第1期5-10,104,共7页
当代科技发展引发了诸多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科技治理。科技治理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公众的共同参与,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当代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不但要重新认识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而且要提高公... 当代科技发展引发了诸多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科技治理。科技治理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公众的共同参与,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当代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不但要重新认识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而且要提高公民参与科技治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公众参与 科学素质
原文传递
科技治理:西北七县荒漠化防治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立华 杨爱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0-136,117,共8页
基于对中国西北七县的调查和文献整合分析,研究发现科技治理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理所需要的三种最重要的知识依次是:有关荒漠化与沙尘暴的一般科技知识、对当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具体知识、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四种最重要... 基于对中国西北七县的调查和文献整合分析,研究发现科技治理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理所需要的三种最重要的知识依次是:有关荒漠化与沙尘暴的一般科技知识、对当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具体知识、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四种最重要的学者型群体依次是:治沙站工作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其他各种技术人员、各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等。要解决当前科技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科技研究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科技利用效益与推广价值,建立更好的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加强专家学者等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并提高对当地民众和当地知识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治理 荒漠化 社科知识 地方知识
下载PDF
“负责任创新”的伦理内涵与实现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婵娟 翟渊明 刘博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99,94,158,共7页
全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的复杂性与技术应用的脆弱性之间正呈现出冲突和矛盾的状态,技术理性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无限担忧。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在伦理道德层面展开对现代科学"技术行为&qu... 全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的复杂性与技术应用的脆弱性之间正呈现出冲突和矛盾的状态,技术理性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无限担忧。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在伦理道德层面展开对现代科学"技术行为"的探究,建立"负责任创新"模式,合理的避免由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与伦理问题,认清人类本身存在的真实境遇,寻求符合伦理观念的道德规范,并同时解决技术理性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责任创新 科学技术治理 新伦理生态
下载PDF
论科技治理工具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婧婧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1-807,共7页
从国际和国内视角探讨科技治理工具。国际科技治理工具包括超国家法律、嵌套性规则、监管式自治、集水区规则、规则转移、联合规则、相互认可与调试等7种;国内科技治理工具包括结构式控制工具、合同式诱导工具以及互动式影响工具3种。... 从国际和国内视角探讨科技治理工具。国际科技治理工具包括超国家法律、嵌套性规则、监管式自治、集水区规则、规则转移、联合规则、相互认可与调试等7种;国内科技治理工具包括结构式控制工具、合同式诱导工具以及互动式影响工具3种。国际上,科技治理各工具之间的区分度不明显,且大都嵌套使用;1990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治理工具的使用呈现出市场化、制度化、参与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治理工具 国内 国际
原文传递
试论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本用 陈喜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49,共6页
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柔性治理架构,以责任文化和科学精神为价值取向,倡导科技治理主体进行平等互动与民主协商... 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科技治理的柔性模式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柔性治理架构,以责任文化和科学精神为价值取向,倡导科技治理主体进行平等互动与民主协商,以灵活多样的治理工具为载体,构建多层次政策学习机制,进而加快科技体制深化改革进程和提升治理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柔性模式 治理工具 政策学习
原文传递
转译社会学视角下的技术治理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荣茂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08-1614,共7页
转译社会学用"实践建构"代替"社会建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以社会的最后形成来认识技术的治理,也于此体现了不同于布鲁尔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提出转译社会学,拉图尔认为,科学决策者之所以能实现技术治理,是由于他们... 转译社会学用"实践建构"代替"社会建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以社会的最后形成来认识技术的治理,也于此体现了不同于布鲁尔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提出转译社会学,拉图尔认为,科学决策者之所以能实现技术治理,是由于他们组成了强大而稳固的由不同成员结成的行动者网络,而它的成功建构在于他们转换相关行动者的兴趣并赢得其支持。对作为科学决策者的巴斯德的炭疽疫苗技术发明的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社会"认识转译社会学的技术治理,并且对于人们更好地开展技术治理能够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科学决策者 转译 技术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葛海涛 安虹璇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1-30,共10页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出台为标志,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通过分析政策执行、主体...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出台为标志,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通过分析政策执行、主体责任、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推动形成多方共治、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治理 科技创新 科技政策
原文传递
为何要引入公众参与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的三种逻辑: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正 肖遥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1年第1期115-136,共22页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科学 目的性逻辑 地方性知识 专家知识 科技治理
下载PDF
法制化视域下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廖欢 刘伟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0-258,共9页
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为应对技术发展与应用中日益凸显的伦理矛盾,科技伦理治理迎来了法治建构的新任务。鉴于科技法律治理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底层逻辑有着一定差异性,以适度法制化作为切入点,分析科技伦理... 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为应对技术发展与应用中日益凸显的伦理矛盾,科技伦理治理迎来了法治建构的新任务。鉴于科技法律治理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底层逻辑有着一定差异性,以适度法制化作为切入点,分析科技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融合机制。通过厘清科技伦理治理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足于法律治理与科技治理的关联性,指出科技伦理治理法制化能够为科技活动划定边界,有效回应并规范涉及科技应用行为,推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同时,科技伦理法制化要求在法律层面上作出伦理规范,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关注新兴科技领域相关伦理问题,因此从实体化权利义务、多层次规范体系的构建等角度出发,提出依托法律规范、伦理委员会运转、科技伦理审查等治理有效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增强伦理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伦理治理 治理机制 法制构建 伦理委员会 新兴技术伦理 科技治理
下载PDF
科技治理的模式:一种国际及国内视角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曾婧婧 钟书华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从全球视角来看,科技治理的是基于国际研发合作以及贸易这两方面的诉求产生。从国内视角来看,科技治理是源于国家使命地方化的以及地方利益区域化的诉求产生。根据不同的诉求,国际科技治理可以分为基于研发的科技治理模式与基于贸易的... 从全球视角来看,科技治理的是基于国际研发合作以及贸易这两方面的诉求产生。从国内视角来看,科技治理是源于国家使命地方化的以及地方利益区域化的诉求产生。根据不同的诉求,国际科技治理可以分为基于研发的科技治理模式与基于贸易的科技治理模式2种;国内科技治理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纵向科技治理模式、地方间政府横向科技治理模式以及多主体间网络化科技治理模式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治理模式 国际 国内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治理理论蕴含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志耘 李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共15页
从治理发展的历史中抽绎出治理的演变规律、变革动因与逻辑,然后由一般到特殊,开展中国特色科技治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科技治理变革的动力源自科技—产业—社会的相互作用,根本原因是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工具化... 从治理发展的历史中抽绎出治理的演变规律、变革动因与逻辑,然后由一般到特殊,开展中国特色科技治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科技治理变革的动力源自科技—产业—社会的相互作用,根本原因是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工具化是科技治理调试的逻辑起点;治理的基本目标是趋利避害,表现在科技治理中则是增进人类福祉和促进科技向善,这决定了科技治理推进的3个主要方向,即创新加速、赋能加速以及风险防范;范式变革下,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复杂系统中,要求体系化推进科技治理;对应当前亟待解决的5类问题,中国科技治理体系需要至少具备4种功能,对应构建4大治理系统,并通过运行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完善来重塑各主体的利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科技治理 演变规律 调试逻辑 科技治理体系
下载PDF
科技治理范式下的人才评价:理论指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杨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当前,以科技管理范式为应然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于科技治理改革实然,导致人才评价实践中衍生诸多问题,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治理需要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但是,由于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尚未厘清,对于人才评价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当前,以科技管理范式为应然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于科技治理改革实然,导致人才评价实践中衍生诸多问题,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治理需要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但是,由于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尚未厘清,对于人才评价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为阐明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实践进路,本文首先从目标、行动、话语、组织、规范5个维度对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应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作为评价目标、以网络结构重塑评价主客体关系、面向合作重构人才评价标准、以平等对话改良评价方式、在行动中规范人才评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科技管理 人才评价 范式
下载PDF
近十年国外科技治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喜乐 朱本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153,共6页
随着跨地区及国际间科技问题的逐渐增多,加之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呈现出复杂化、民生化与多主体参与等特点,从治理视角解读科技管理已成为西方学界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能源、转基因、纳米技术等领域。但我国学者对科技... 随着跨地区及国际间科技问题的逐渐增多,加之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呈现出复杂化、民生化与多主体参与等特点,从治理视角解读科技管理已成为西方学界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能源、转基因、纳米技术等领域。但我国学者对科技治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体系构建,还是科技治理参与主体、组织机制及国际性治理等均刚刚起步。因此,厘清近10年国外科技治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国外学者在科技治理模式构建、机制建设、政策工具应用和政策学习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能为我国科技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治理 治理模式 治理对策 科技政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