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不遇”的屈骚解读及其在汉代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于浴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解读 汉代士人 仿骚 悼骚 士不遏
下载PDF
屈原情结的汉代嬗变
2
作者 严国荣 《唐都学刊》 2003年第4期15-19,共5页
作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对汉代文人的人格与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它萌生于商周之际,型塑于屈原,嬗变于两汉。从外放到内敛,从对抗到顺应是其嬗变的总趋势,而逃避、执著、超越则是其分化出的三种心理流向。
关键词 屈原情结 汉代文人 嬗变 逃避 执著 超越
下载PDF
汉儒从祀文庙与清代官方的汉学评价
3
作者 李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39,共9页
有清一代,汉儒郑玄、许慎、刘德与赵岐先后从祀文庙,尤其是清朝褒扬郑玄、许慎、赵岐三位东汉儒生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嘉靖九年确立的文庙从祀独重西汉传经之儒的标准,这对清代汉学具有鼓舞、提振的意义。但是,是否得到朱熹的赞许,... 有清一代,汉儒郑玄、许慎、刘德与赵岐先后从祀文庙,尤其是清朝褒扬郑玄、许慎、赵岐三位东汉儒生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嘉靖九年确立的文庙从祀独重西汉传经之儒的标准,这对清代汉学具有鼓舞、提振的意义。但是,是否得到朱熹的赞许,或者是否有助于宋儒发明义理,成为清代官方考虑汉儒能否从祀文庙的条件,也是评价汉学价值的重要尺度。清朝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修书籍中展现出汉宋兼采的态度,但在讨论汉儒从祀文庙这一议题时,则凸显出宋学居于汉学之上的秩序观念。清代官方的汉学评价,在不同语境中存在有微妙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儒 汉学 宋学 从祀文庙
原文传递
两汉学者的屈骚批评
4
作者 邹然 李元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8-53,共6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两汉时段,出现一个独特的理论内容———屈骚批评,即诸多学者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各抒己见,发表评论,做出思想和学术意义上的价值评判,客观上呈现出批评与反批评的论辩态势,形成了较早的学术探讨热点。其中的学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两汉时段,出现一个独特的理论内容———屈骚批评,即诸多学者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各抒己见,发表评论,做出思想和学术意义上的价值评判,客观上呈现出批评与反批评的论辩态势,形成了较早的学术探讨热点。其中的学理与情趣饶有兴味,反映了汉代先贤的政治思想、文艺观念与生命意识,值得当下学人深思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学者 屈骚批评
下载PDF
明刻四种汉人集非原本旧貌考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7年第1期83-89,共7页
通过明刻单行本贾谊、东方朔、董仲舒和扬雄四家集子的考察,明本远非六朝古本和隋唐以来旧本之貌,在所收文章篇目、卷第和集子的构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时段的汉人集的文本面貌,也透露出编集子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 通过明刻单行本贾谊、东方朔、董仲舒和扬雄四家集子的考察,明本远非六朝古本和隋唐以来旧本之貌,在所收文章篇目、卷第和集子的构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时段的汉人集的文本面貌,也透露出编集子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分合性""累积性"和"纯体性"三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集 原本 考述
下载PDF
坑儒一事真伪辨——与李开元先生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代国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坑儒一事的记载,是可靠的。坑儒一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起于方士讥议,秦始皇因此意识到士人非议时政之风颇盛,遂从非议时政者中选出四百六十余人,集中将其杀害,以警示天下人不可非议时政、诽谤皇帝。由于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坑儒一事的记载,是可靠的。坑儒一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起于方士讥议,秦始皇因此意识到士人非议时政之风颇盛,遂从非议时政者中选出四百六十余人,集中将其杀害,以警示天下人不可非议时政、诽谤皇帝。由于立场不客观,东汉儒生对坑儒一事有不少误解和夸张,误认为是秦始皇为了彻底灭绝《诗》、《书》,遂活埋儒生,甚至是活埋了所有儒生。东汉儒生对坑儒一事的认识,尽管严重偏离了历史事实,但仍然属于历史认识,与故意伪造的谎言有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儒 司马迁 东汉儒生 历史认识
下载PDF
明刻四种丛编本汉人集考论
7
作者 刘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7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以司马相如、冯衍、班固和张衡四人集为例,考察各集原本(主要是唐本)的旧貌,揭示校勘整理汉魏六朝人集不宜单纯依据丛编本,还需爬梳其原始文本资料。司马相如集的校勘表明选择丛编本作为参校本仍有其必要性。南朝隋唐时期存在文人赋作... 以司马相如、冯衍、班固和张衡四人集为例,考察各集原本(主要是唐本)的旧貌,揭示校勘整理汉魏六朝人集不宜单纯依据丛编本,还需爬梳其原始文本资料。司马相如集的校勘表明选择丛编本作为参校本仍有其必要性。南朝隋唐时期存在文人赋作注本的单行本,推测因具备两人共同创作的文本属性而入"总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编本 汉人集 原本旧貌 赋作注本 总集类 明刻本
下载PDF
东汉士人远行的生命体验及文学书写
8
作者 杨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0,共7页
远行是东汉士人常见的生活形态。游学、游宦、交游、避难以及流放是此期士人远行的主要原因,灾害、瘟疫、战争的频繁发生是远行士人的生存境遇。远行途中,士人常有孤独之感与忧生之嗟,他们继而将现实生活的远行拓展至精神世界之遨游,渐... 远行是东汉士人常见的生活形态。游学、游宦、交游、避难以及流放是此期士人远行的主要原因,灾害、瘟疫、战争的频繁发生是远行士人的生存境遇。远行途中,士人常有孤独之感与忧生之嗟,他们继而将现实生活的远行拓展至精神世界之遨游,渐生发出悲凉的"远行客"意识。士人大规模的远行、远行中的生命体验成了当时文学书写的主题。从自述羁旅之悲到代他者立言、从摹写自然山水至描绘异域空间,是这一时期远行书写面向的展开。较之先前的文学书写,这些作品更多展示出个体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需求,更多对自我的关注和对灵魂的安顿。这与魏晋之"文的自觉"相承接,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士人 远行 生命体验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内圣外王”与王莽之成败
9
作者 党会先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莽 “内圣外王” 西汉儒生
下载PDF
“正变系乎时”——论叶燮对汉儒“风雅正变”的原创性阐释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81,共7页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是在思考方式上都突破了前人的桎梏,对"风雅正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释。文章在梳理历代诗论家对汉儒学说不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叶燮如何创造性地阐释汉儒思想,并进一步探究他的诗学立场以及对清初时政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风雅正变 正变 汉儒 正变系乎时 中国古代诗学
下载PDF
试证注古书不可轻易否定汉儒成说——以《论语》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逢彬 《长江学术》 201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王力先生认为,不能轻易否定汉儒的故训。我们在研究《论语》疑难词句时发现,当清儒之说和汉儒之说不同时,往往汉儒正确。本文选取上述研究中篇幅较小且较有代表性的12例,以为管中窥豹,证明王力先生之说是正确的。这提醒我们,当清儒及现... 王力先生认为,不能轻易否定汉儒的故训。我们在研究《论语》疑难词句时发现,当清儒之说和汉儒之说不同时,往往汉儒正确。本文选取上述研究中篇幅较小且较有代表性的12例,以为管中窥豹,证明王力先生之说是正确的。这提醒我们,当清儒及现代学者的结论与汉儒不同时,采纳前者的考释成果必须慎重。本文"罗列若干同时代同一句式的句子进行归纳,然后再验证"的研究方法对古籍词句考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训 汉儒 清儒 高邮王氏父子 证伪
下载PDF
司马迁与汉代文士精神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5-60,共6页
司马迁生逢大汉盛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正当他年富力强、事业即将有成时,却惨遭宫刑,于是他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方式,来彰显自我人生价值。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立言为文... 司马迁生逢大汉盛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正当他年富力强、事业即将有成时,却惨遭宫刑,于是他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方式,来彰显自我人生价值。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立言为文,司马迁都是汉代文士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在汉代,乃至我国古代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司马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代文士的生活处境,而且可以窥视出古代文士的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汉代文士 立身 立言 精神
下载PDF
试从仲长统的“乐志”诗文看汉末士人的理想栖居
13
作者 杨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立场及文学上的新动向。这种理想栖居与先秦儒家之"乱世则隐"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因士阶层自身...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立场及文学上的新动向。这种理想栖居与先秦儒家之"乱世则隐"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因士阶层自身经济地位的局限性,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长统 “乐志”诗文 汉末士人 理想栖居
下载PDF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14
作者 孙少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q...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关系的辩证对立;其外在动因或社会动机,则是文艺"政教""教化"功能的需要。"六艺同道",也是文艺政教功能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诸子 文道 政教
下载PDF
“游”的下行与“文”的上升--论东汉士人流动的下行趋势及其文章史意义
15
作者 杨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3-140,共8页
东汉士人的流动相对战国、西汉时期的士人流动呈现出"下行"趋势,具体表现为游学群体的"平民化"、游学地点的"民间化"和游学目的的"俗世化"。士人流动、士人流动的"下行"促成了文章... 东汉士人的流动相对战国、西汉时期的士人流动呈现出"下行"趋势,具体表现为游学群体的"平民化"、游学地点的"民间化"和游学目的的"俗世化"。士人流动、士人流动的"下行"促成了文章写作群体的生成与文章体裁的新变,并带来了东汉文章写作的繁荣。伴随着大量士人的流动与写作群体的生成,非实用类文章也日渐增多,表现为文章抒情功能的提升。后世所言的真正的"文学"这一意识形态,日益脱离史学、经学而走向自觉与独立,最终促成了"文"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士人 流动 下行 文章史 上升
下载PDF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16
作者 高丹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围绕"正始之音"的各种争议,说明"正始"时期思想文化的魅力以及复杂性,对此进行渊源追溯。"正始之音"的来源与先秦思想、两汉士人的精神历程及正始年代的特定情境密切相关。只有从历史上进行探讨,才能全... 围绕"正始之音"的各种争议,说明"正始"时期思想文化的魅力以及复杂性,对此进行渊源追溯。"正始之音"的来源与先秦思想、两汉士人的精神历程及正始年代的特定情境密切相关。只有从历史上进行探讨,才能全面评价"正始之音"的本来面貌,确立它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始之音 先秦思想 两汉士人精神 正始风云
原文传递
论汉末清议思潮与社会转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昆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9-44,共6页
清议思潮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廷大权,以太学生为主的后备官吏集团发起了针砭时政、抨击宦官专权和评议人物的政治活动。最终遭到当局以党锢的方式从肉体加以打击,从思想意识上加以禁止。但清议从未停止,一直持续到... 清议思潮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廷大权,以太学生为主的后备官吏集团发起了针砭时政、抨击宦官专权和评议人物的政治活动。最终遭到当局以党锢的方式从肉体加以打击,从思想意识上加以禁止。但清议从未停止,一直持续到汉末。清议是东汉中后期自下而上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活动,它改变了世人的传统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加速了汉末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清议 大学生 社会转型
下载PDF
东汉士人群体自觉意识形成原因考察
18
作者 胡克森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中国古代士人的群体自觉意识,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面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其兴起之原因,一是土地私有化的完成,地主庄园经济的出现,尤其是东汉士人对劳动态度的改变,使士人生存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使其在经济上有了独立性,为其人格独立打... 中国古代士人的群体自觉意识,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面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其兴起之原因,一是土地私有化的完成,地主庄园经济的出现,尤其是东汉士人对劳动态度的改变,使士人生存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使其在经济上有了独立性,为其人格独立打下了物质基础;二是东汉统治者对士人尤其是对归隐士人的相对宽容,为士人自觉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三是士人队伍的扩大,尤其是中央官学规模的扩大和校舍的扩充,为士人个体自觉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提供了中心场所;四是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又为士人群体自觉意识的激发和张扬提供了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士人 群体自觉意识 士人生存方式的变化 太学中心场所 宦官外戚专权
下载PDF
《诗序》编撰时代考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梅显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0-93,共4页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序》。周代采编《诗》这部乐歌总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乐章以备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乐歌这种辞乐一体...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序》。周代采编《诗》这部乐歌总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乐章以备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乐歌这种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重在乐调之别,其乐辞作为文本意义并不突出,故无须作序。至汉代则有了作《序》的必要,《诗序》也打上了汉儒编撰的痕迹。故《诗序》虽不能确指为何人所作,但可断定必为汉儒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序》 《诗论》 编撰时代 汉儒
下载PDF
汉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转型与赋家之心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24,共9页
出于对大一统政治现实的理性觉识,本有划策之才的吴梁藩府士人开始了对自我策士身份的消解,表现出谏止藩王"阴谋"以缓解藩王与汉廷对抗的共同心态。因处于藩府特定的政治境况中,邹阳、枚乘等人变口谏为文谏,并在文谏中采取了... 出于对大一统政治现实的理性觉识,本有划策之才的吴梁藩府士人开始了对自我策士身份的消解,表现出谏止藩王"阴谋"以缓解藩王与汉廷对抗的共同心态。因处于藩府特定的政治境况中,邹阳、枚乘等人变口谏为文谏,并在文谏中采取了非直语的微谏方式,开始了由口辩之士向文辩之士的精神转型。藩府士人变战国权略之术为两汉赋家之才,表明了中华民族经战国分裂、秦末变局、汉初藩国谋乱而即将进入真正大一统的汉武盛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藩府士人 策士 文士 大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