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柴益民 邱勋永 +2 位作者 林崇正 马心赤 陈彦堃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0,i002,共3页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为 15cm× 8cm~ 5cm× 4cm ,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上方 8~ 2 0cm处。随访 6~ 1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为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新型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蒂 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 皮肤缺损 大隐静脉
原文传递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9
2
作者 潘云川 王和驹 +2 位作者 柴益民 吕国坤 陈彦堃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方法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结果临床应用6例,修复小腿足踝部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6cm×8cm... 目的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方法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结果临床应用6例,修复小腿足踝部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6cm×8cm。经6~20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根据皮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供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为小腿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岛状皮瓣 修复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筋膜穿支 远端蒂皮瓣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关系探讨 被引量:31
4
作者 罗浩 敖英芳 +4 位作者 彭立彬 林春阳 张继英 傅欣 余家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296,i0004,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取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CL重建术中取腱切口方向为纵行者35例,斜行者25例。术后取...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取腱切口方向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取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CL重建术中取腱切口方向为纵行者35例,斜行者25例。术后取钉时间9~31个月,平均14.5±4.72个月。测量手术切口疤痕长度。令29例存在小腿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将障碍区域标出,测量其面积,并做相应的象限分析。解剖15具尸体的膝关节,测量其隐神经髌下支与鹅足腱上缘的距离。结果:纵行切口组与斜行切口组手术切口疤痕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纵行切口组皮肤感觉有障碍者23例(65.7%),斜行切口组6例(24.0%),纵行切口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小腿皮肤感觉障碍(P<0.001)。尸体膝关节解剖结果显示隐神经髌下支走行与鹅足腱上缘近似平行(由内上至外下),二者之间距离平均为0.6cm。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纵行切口取腱较斜行切口更易损伤隐神经髌下支,术后患者易出现患肢小腿皮肤感觉障碍。术前有必要告知患者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是ACL重建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隐神经 神经损伤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董秋月 姚新宇 +3 位作者 陈双涛 宋倩 陈志良 柴叶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25 ml,置入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诱导后插入喉罩,术中静-吸复合全麻维持,术毕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首次下地时间,行走距离,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天数;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B组[(25.4±2.1)h vs(34.0±2.7)h],行走距离明显多于B组[(7.6±1.8)步vs(3.7±1.3)步,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12 h:(75.8±4.3)°vs(65.4±4.7)°,24 h:(93.3±4.2)°vs(81.8±4.3)°,48 h:(102.1±4.1)°vs(95.1±2.6)°,P<0.05];且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3±1.2)d vs(7.4±1.4)d,P<0.05];补救镇痛药物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可以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隐神经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下载PDF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6
作者 唐茂林 钟桂午 +4 位作者 王国文 蒋穗斌 肖建中 曹朝辉 李素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大隐静脉 隐神经 神经血管复合体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下载PDF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田万成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动脉网 内踝区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玉发 朱清远 +2 位作者 李峰永 李锐 张为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研究利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内踝上缘至股骨内髁连线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形状及部位设计皮瓣,修复7例下肢皮肤缺损。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1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 目的研究利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内踝上缘至股骨内髁连线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形状及部位设计皮瓣,修复7例下肢皮肤缺损。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6-1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受区皮肤接近;7例均恢复了负重、行走和原先工作。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具有可靠的血液供应,操作简便,为下肢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皮肤缺损 皮瓣修复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 血管蒂皮瓣 研究利用 部分坏死 受区皮肤 血液供应
原文传递
铍针治疗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86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梁朝 林新晓 +5 位作者 闫立 董福慧 温建民 刘劲松 程桯 吴夏勃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0期595-596,共2页
目的 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因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松解治疗,依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86例患者平均随访1.2年,治疗前HSS分值平均... 目的 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因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松解治疗,依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86例患者平均随访1.2年,治疗前HSS分值平均56.7分,治疗后85.4分;其中优23例,良46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80.2%。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可以导致膝关节疼痛,铍针疗法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卡压综合征 膝关节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谢言虎 周玲 +1 位作者 章敏 柴小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9-165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膝部以下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30):...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膝部以下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30):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B组则仅阻滞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术毕(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B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要明显高于A组;且A组患者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A组满意度比B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以下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若追加隐神经阻滞,则能缩短起效时间,镇痛更加完善,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 隐神经 阻滞 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手术麻醉的效果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日永 徐旭仲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隐神经;EA组行L3-4间隙硬膜外阻滞。2组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5 m L+0.75%罗哌卡因10 m L,分3次给药,共计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及心率(HR)变化,术后24 h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结果:2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组间优良率、感觉与运动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EA组长(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未被阻滞,而EA组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被阻滞;NB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麻醉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和HR低于麻醉前(P<0.05);NB组术后24 h NRS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应用于DF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循环稳定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隐神经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浩宇 高峻青 +3 位作者 何斌 付记乐 李卓伟 曾颖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旋转点,同时保留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的岛状皮瓣修复小腿...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旋转点,同时保留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的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皮瓣面积为19cmx11cm~11cm×8cm。皮瓣切取范围上界可达髌骨上缘水平,皮瓣下界可达内踝上缘,前可至小腿前正中线,后可至小腿后正中线。皮瓣最远端可修复创面达趾跖关节。结果1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期再次行皮瓣修复后创面痊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血运、质地良好,无破溃。全部病例皮瓣不同程度恢复了痛觉与深触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不破坏胫后动脉主干血管,同时保留了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双重供血来源,扩大了胫后动脉穿支的供血范围,使该皮瓣切取水平高,保证了皮瓣血液循环,可以修复小腿和踝足部大面积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隐神经 小腿 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小腿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2
13
作者 钟云祥 钟强 +4 位作者 张雄辉 蔡国雄 周鸿志 刘文常 杨国雄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小腿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行清创、VSD治疗1~2个疗程,二期应用小腿皮神经皮瓣(隐神经皮瓣5例,腓肠神经皮瓣13例)逆行移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小腿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行清创、VSD治疗1~2个疗程,二期应用小腿皮神经皮瓣(隐神经皮瓣5例,腓肠神经皮瓣13例)逆行移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6.0 cm^8.0 cm×10.5 cm。结果 18例中16例皮瓣成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1例大部分坏死,患者拒绝再手术。17例患者经3~24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皮瓣外形及足踝部功能满意,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外形满意。9例随访12个月时皮瓣恢复部分感觉。结论 VSD可以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小腿皮神经皮瓣提供良好成活条件;小腿皮神经皮瓣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良好手段;二者联合应用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外科皮瓣 隐神经 腓肠神经 踝损伤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1,i006,共4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应用解剖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内侧 大隐静脉 肌间隙支 胫后动脉 解剖学依据 内踝前动脉 解剖观测 胫前动脉 血管丛 外径 皮穿支 浅静脉 深筋膜 多源性 吻合 骨膜
下载PDF
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外侧感觉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新潮 丁忠良 +3 位作者 王吉力 彭裕文 沈灏 蒋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 15具 3 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 ,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 ,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 ,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 ,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韧带 前交叉韧带 隐神经 髌下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成栋 刘群 +1 位作者 江海滨 李彦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10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隐神经阻滞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隐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B组(股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和C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S躁动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术后恢复及镇痛情况。结果A、B组术后6、12、24、48 h VAS静态评分和动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B组和C组[(74.8±8.1)°比(68.4±8.2)°和(63.2±7.0)°、(77.4±10.9)°比(73.0±10.0)°和(68.6±8.3)°、(82.6±10.4)°比(77.4±9.6)°和(73.2±8.3)°、(91.8±6.1)°比(86.8±6.6)°和(82.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12、24、48 h RS躁动量表评分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B组[(20.9±3.0)h比(27.4±3.5)h],行走距离长于B组[(7.1±1.6)m比(5.2±1.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单侧TAK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促进定向力及膝关节活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人工 神经传导阻滞 隐神经 超声引导 老年人
原文传递
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陶圣祥 喻爱喜 +4 位作者 郑晓晖 余国荣 邓凯 张奕 张建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顺行及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小腿内侧区浅层中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中有1~2支较粗大的肌皮支,2支者起始处动... 目的探讨顺行及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组织瓣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小腿内侧区浅层中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中有1~2支较粗大的肌皮支,2支者起始处动脉外径为(1.1±0.3)mm,由该肌皮支发出2-3个肌支,外径为(0.5±0.2)mm,穿入比目鱼肌肌质中,与肌内的血管网吻合;骨皮支2支,起始处外径为(1.2±0.3)mm,均发出1~2支骨膜支分布于胫骨骨膜;同时,比目鱼肌中有3~4支肌皮穿支穿出肌质,外径为(0.3±0.2)mm,出肌质后在筋膜内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吻合。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携带比目鱼肌内侧部肌质、胫骨(膜),应用该组织瓣进行转位术修复特殊类型的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是值得推荐的良好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外科皮瓣 修复 解剖学
原文传递
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在荣 王达利 +4 位作者 王玉明 祁建平 孙广峰 王波 唐修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的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带隐神经肌腱的足内侧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 目的探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的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带隐神经肌腱的足内侧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12例,7例以带隐神经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5例同时携带隐神经和蹲趾展肌腱修复部分跟腱以及皮肤缺损。供区游离植皮。结果足内侧动脉分为深支和浅支,其直径分别为(1.5±0.3)mm和(1.0±0.2)mm。18侧肢体深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2侧肢体浅支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深支无大的分支。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临床应用12例,皮瓣全部存活,8例获随访1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功能良好。结论带隐神经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解剖恒定,手术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动脉 隐神经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志军 段立鹏 +2 位作者 徐惠青 闫彩云 贾若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5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35例拇外翻需要手术治疗且不需要大腿止血带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n=18)与对照组(n=17)。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脊麻),试验组采用超...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35例拇外翻需要手术治疗且不需要大腿止血带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n=18)与对照组(n=17)。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脊麻),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的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前、术中、术毕Bromage及VAS评分;术者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记录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阻滞后10 min T1,阻滞后20 min T2,阻滞后30 min T3,手术开始T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T5的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能够满足拇外翻手术的需求,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腘窝上坐骨神经 隐神经 拇外翻
下载PDF
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直视下隐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泽峰 徐杰 +2 位作者 罗奋棋 俞国雨 林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592-1597,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下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5,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2,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P<0.05)。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股内侧肌下入路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下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隐神经 股内侧肌下入路 疼痛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