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裸露沙质农田土壤风蚀量动态与变异特征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华 李锋瑞 +2 位作者 张铜会 李玉霖 苏永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A01期29-32,79,共5页
以春季风蚀活动高发期为特定研究时段 ,采用地面埋设容器的“陷阱诱捕”法 ,对秋收后翻耕的裸露沙质农田春播前的土壤风蚀量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 ,同时对影响土壤风蚀的关键因子表土层紧实度和含水量以及风速动态也进行了同步观测。主要... 以春季风蚀活动高发期为特定研究时段 ,采用地面埋设容器的“陷阱诱捕”法 ,对秋收后翻耕的裸露沙质农田春播前的土壤风蚀量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 ,同时对影响土壤风蚀的关键因子表土层紧实度和含水量以及风速动态也进行了同步观测。主要研究结果是 :(1)观测期内 ,平均土壤日风蚀量为 2 4 1.2 0 kg/ hm2 ,土壤日有机碳和氮素损失量平均分别为 1.5 2 ,0 .15 kg/ hm2 。 (2 )土壤风蚀过程以细微土粒的跃移和悬移运动为主 ,损失掉的主要是表层土壤中的细砂 (粒径 0 .1~ 0 .0 5 mm)、粉粒 (粒径 0 .0 5~ 0 .0 0 2 mm)和粘粒 (粒径 <0 .0 0 2 mm)等富含营养元素的细微颗粒 ,分别占风蚀沉积物的 4 6 .0 1% ,2 1.0 3%和 2 1.74 %。这表明土壤风蚀导致了农田的粗化。 (3)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风蚀量与表土层含水量呈一定的负相关 ;土壤风蚀量与表土层紧实度呈微弱的负相关。然而 ,土壤日风蚀沉积量与日平均风速呈高度正相关 ;同样 ,土壤日风蚀沉积量与日可蚀风持续时数亦呈高度正相关。利用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式 ,可以定量地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沉积量 风速 可蚀风持续时数 土表紧实度 沙质农田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玉米水氮用量配合试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苏永中 张智慧 杨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07-2015,共9页
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不同灌溉水平(常规灌溉,12000m^3hm^-2;节水10%,10800m^3hm^-2;节水20%,9600m^3hm^-2)和施氮水平(0、150、225、300和375kgNhm^-2)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 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不同灌溉水平(常规灌溉,12000m^3hm^-2;节水10%,10800m^3hm^-2;节水20%,9600m^3hm^-2)和施氮水平(0、150、225、300和375kgNhm^-2)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常规高量灌溉(12000m^3hm^-2)和节水10%和20%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在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基础上,施氮量150~375kgN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74.8%~108.6%,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平均氮肥利用率(NUE)为50.6%~83.7%,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超过225kgNhm^-2时显著降低。在施用氮肥时,玉米灌溉水生产力(WP)为0.97~1.35kgm^-3,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灌溉水生产力不再显著增加。水肥配合有显著的交互效应,高量的水氮配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水肥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对每次灌溉前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3个灌溉水平下0~1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常规高量灌溉并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高量灌溉下,0~200cm土壤剖面中NO3^-;-N的积累量低于节水灌溉处理,表明高量灌溉使更多的NO3^--N淋溶至更深的土层,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大。从水肥高效利用、降低氮污染风险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水肥调控、适度降低灌溉量和氮肥投入是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合理选择。通过合理的水肥调控,沙地农田仍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氮肥用量 玉米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沙地农田
下载PDF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5-623,共9页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00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灌农 田利用方式 沙地土壤硝态氮
原文传递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晓丹 吴祥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38-240,共3页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农田防护林 营建 景观
下载PDF
旱作农田改为水浇地对沙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哈林 刘任涛 +2 位作者 赵学勇 张铜会 周瑞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4,共6页
为了了解旱作农田改作水浇地对沙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调查比较了灌溉农田与旱作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旱作农田改为水浇地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 为了了解旱作农田改作水浇地对沙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调查比较了灌溉农田与旱作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旱作农田改为水浇地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种群密度分别由4目12科和35.2只/m2增加到5目15科和83.2只/m2,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也分别增加了4.2%、16.9%和11.8%;2)旱作农田改为水浇地后,有5个类群因不适应农田灌溉而消失,有8个新的类群侵入,优势类群由拟步甲科更替为蚁科,亚优势类群由叩甲科和蚁科更替为皿蛛科和蚁甲科,群落发生演替;3)群落中捕食性和杂食性类群比重分别由20.8%和15.4%增至40.0%和26.7%,植食性类群比重由30.8%降至20.0%,群落中捕食性和杂食性密度比重分别由18.2%和18.2%增至30.8%和51.9%,植食性动物密度比重由54.5%降至9.6%;4)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和pH值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旱作农田改为水浇地可以增加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改变群落功能群结构,降低土壤节肢动物对作物危害的风险,其作用机制主要源于灌溉可以明显改善土壤质地、水热条件和土壤养分状况,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pH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沙质农田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构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吴祥云 孙晓辉 +1 位作者 李玉航 刘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共2页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样性构建的目的是确保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文中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样性构建的目的是确保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文中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例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农田防护林 构建 景观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质农田的土壤环境与生产力形成过程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哈林 张铜会 周瑞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环境的特征和生产力形成过程 ,结果表明 :(1 )在科尔沁沙地 ,5种主要类型农田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是沙壤土水浇地 (A) (1 2 .4% ) >壤性风沙土水浇地 (E) (9....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环境的特征和生产力形成过程 ,结果表明 :(1 )在科尔沁沙地 ,5种主要类型农田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是沙壤土水浇地 (A) (1 2 .4% ) >壤性风沙土水浇地 (E) (9.5 % ) >沙壤土旱坡地 (B) (8.87% ) >沙壤土旱平地 (C)(6.5 5 % ) >风沙土旱平地 (D) (5 .70 % )。 0~ 60cm土壤温度是D(2 2 .0 4℃ ) >C(2 1 .73℃ ) >B(2 1 .40℃ ) >E(2 1 .0 8℃ ) >A(2 1 .0 5℃ )。土壤养分综合指数高低的顺序是A(93 .9) >C(84.3 ) >E(84.2 ) >B(65 .3 ) >D(4 8.4) ;(2 ) 5种类型农田玉米植株高 (cm)和生物量 (kgm- 2 )都是E(2 70 ,2 .96) >A(2 45 ,2 .70 ) >B(2 2 5 ,2 .1 2 ) >C(2 2 0 ,1 .86) >D(1 81 ,1 .3 2 ) ;(3 )玉米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速效N、P、K的相关系数为 0 .860 ,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为 0 .83 7,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为 0 .75 3 ,而与地温的相关系数为 -0 .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质农田 土壤环境 生产力 形成过程
下载PDF
农作制度对黑河中游沙质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为研究沙地农田不同土壤耕作、覆盖方式和轮作对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积累的影响,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典型沙地进行农田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传统的三耕两耱的耕作方式,减少秋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没有显... 为研究沙地农田不同土壤耕作、覆盖方式和轮作对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积累的影响,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典型沙地进行农田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传统的三耕两耱的耕作方式,减少秋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对于地膜覆盖处理,麦秆覆盖处理使玉米减产11.3%~18.8%,使大豆产量增加6%;不同处理0~40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作物收获后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硝态氮的平均积累量比少耕处理低8.5%~22.7%,覆膜处理比覆麦秆处理低7.0%~8.8%,玉米连作处理比玉米-大豆轮作处理高54.9%。分析结果表明,减少秋耕、麦秆代替地膜覆盖均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在作物根系集中层的积累,玉米大豆轮作对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失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该试验研究的继续深入将对维持绿洲农田环境的健康和提高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秸秆覆盖 轮作 沙地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abandoned farmland in southeastern Horqin Sandy Land,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Peng Meng Jing Liu Xuefeng B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75-486,共12页
With changes in global climate and land use,the area of desertified farmland in southeastern Horqin Sandy Land(HSL)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and farmlands are being abandoned.These abandoned farmlands(AFs)nega-tiv... With changes in global climate and land use,the area of desertified farmland in southeastern Horqin Sandy Land(HSL)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and farmlands are being abandoned.These abandoned farmlands(AFs)nega-tively impact the local ecology.Therefore,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elect suitable trees and shrubs for those AF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tendency.In this study,three AFs were fenced for 2 years,then 37 arbor and shrub species or varieties of 21 families were planted in the fenced AFs and grown for 10 years.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the species was evaluated and ranked using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AF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2 years of fencing;the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perennial grasses and forbs were 1.45 and 3.6 times higher,respectively,than for the unfenced AF.Among all species planted in fenced AFs,nine tree species had posi-tive comprehensive F(CF)values;Pinus sylvestris(Russian Shira steppe provenance),Populus alba‘Berolinensis’and Gleditsia triacanthos had CF greater than 1,and the first(PC1),second(PC2)and third(PC3)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s(F_(1),F_(2),F_(3))were all positive.Among the shrubs,only Lespedeza bicolor and Rosa xanthina f.normalis had CF greater than 0.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encing improves biodiversity and that planting trees and shrubs that have higher CF values on the basis of fenc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green and beautify AFs in H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Fenced abandoned farml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ree species selection
下载PDF
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鲍玉海 贺秀斌 +3 位作者 杨吉华 孙成楠 李红云 宗萍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在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标尺法对3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和对照地的土壤风蚀量进行观测,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13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土壤风蚀量81%,260m&#... 在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标尺法对3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和对照地的土壤风蚀量进行观测,测定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13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土壤风蚀量81%,260m×3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8%,300m×400m林网相对于对照减少75%,即随着网格面积的增加对风蚀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土壤风蚀程度与测定期间Et平均风速〉4m/s的出现频率有密切关系,土壤风蚀量与风速之间的最佳拟合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5以上。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5.0~5.9m/s范围内的风速引起的土壤风蚀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冲积沙地 农田防护林网 土壤风蚀
下载PDF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月兴 张宝丽 魏永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2-85,共4页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气温偏低影响玉米生长的问题,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较对照表现为白天降温晚上增温的效应,增温效果与土壤深度呈抛物线形,15-20 cm增温效果最好。整个生育期表现为拔节...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气温偏低影响玉米生长的问题,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较对照表现为白天降温晚上增温的效应,增温效果与土壤深度呈抛物线形,15-20 cm增温效果最好。整个生育期表现为拔节期前降温,拔节后增温的效应。前期降温影响大于后期增温影响,玉米各生育期生物性状均差于对照,说明该地区秸秆覆盖处理对玉米生长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西部 风沙土 坡耕地 秸秆覆盖 地温 生物性状
下载PDF
黑河绿洲新垦沙地农田灌溉与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琦 李锋瑞 赵文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57,共7页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灌溉量作为主处理,施氮量作为副处理,在黑河流域新垦沙地农田进行了春小麦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与施氮对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水分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在各施氮处理下,春小麦产量、...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灌溉量作为主处理,施氮量作为副处理,在黑河流域新垦沙地农田进行了春小麦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与施氮对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水分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在各施氮处理下,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产量、单粒质量与粒数在0.6ET(ET为估算春小麦生育期耗水的灌溉量)处理分别比1.0ET处理下降21.98%、14.68%与9.10%。0.6ET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0.8ET和1.0ET,0.8ET与1.0ET两者相差不显著。在各灌溉处理中,施氮221kg/hm^2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其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最高,同时,各灌溉处理最佳经济施氮量相差不大(226.8~227.9kg/hm^2),小于最大产量的施氮量(277.4~305.1kg/hm^2)。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新垦沙地农田以0.6ET灌溉与221kg/hm^2施氮组合可以获得相对高的产量与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施氮 春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新垦沙地农田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退耕还林地的植被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魏兴琥 雷俐 +2 位作者 邹学勇 严平 张春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4-612,共9页
本文选择京津风沙源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大兴安岭南部亚区2004年退耕的榆树-小叶锦鸡儿林及山杏林和浑善达克沙地亚区2002年退耕的榆树-小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退耕林及榆树疏林沙地设置监测样地,对植被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 本文选择京津风沙源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大兴安岭南部亚区2004年退耕的榆树-小叶锦鸡儿林及山杏林和浑善达克沙地亚区2002年退耕的榆树-小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退耕林及榆树疏林沙地设置监测样地,对植被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南部亚区,退耕后4~7年,榆树-小叶锦鸡儿林总盖度和总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的蒿类草地(p<0.0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山杏人工林总盖度在前期低于天然胡枝子灌丛,但后期优于对照;山杏人工林总生物量逐年增加,并在2010年和2011年显著大于胡枝子灌丛(p<0.05)。榆树-小叶锦鸡儿和山杏人工林及其对照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波状变化,差异不显著。在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退耕后6~9年,榆树-小叶锦鸡儿林地的总盖度显著高于小叶锦鸡儿和榆树疏林沙地(p<0.05),但榆树疏林沙地在年际间的变化更稳定,榆树疏林沙地总生物量在2008—2010年间均高于榆树-小叶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但人工林逐年增加的趋势更明显。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和榆树疏林沙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榆树-小叶锦鸡儿林地,并且都呈波状增加趋势,而榆树-小叶锦鸡儿林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与降雨变化同样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源 浑善达克沙地 退耕还林 植被
原文传递
灌溉与施氮对黑河中游新垦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琦 李锋瑞 张智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37-2045,共9页
研究了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量(分别为估算春小麦生育期需水量的0.6、0.81、.0倍)和不同施氮量(0、140、221和300 kg·hm^-2)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硝态氮淋... 研究了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量(分别为估算春小麦生育期需水量的0.6、0.81、.0倍)和不同施氮量(0、140、221和300 kg·hm^-2)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硝态氮淋溶的决定因素,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在0-140 kg·hm^-2之间时,硝态氮的淋溶较为缓慢,而在221-300 kg·hm^-2范围时硝态氮的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当施氮量高于221 kg·hm^-2时易引起硝态氮的淋溶.收获期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开花期,且硝态氮存在显著差异的土层深度变浅.在综合4个施氮处理的情况下,不同灌溉处理同一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灌溉量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淋溶过程的影响要小于施氮量.不同灌溉处理同一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差异因施氮水平的不同而异,多数情况下,低灌溉处理(I0.6)与中等灌溉处理(I0.8)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高灌溉处理(I1.0),同时具有显著硝态氮含量差异的土层深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说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硝态氮向下淋溶量也相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施氮 硝态氮动态 新垦沙地农田
下载PDF
灌溉与施氮对黑河中游新垦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琦 李锋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48-2159,共12页
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与施氮量(0、140、221kgNhm-2和300kgNhm-2,分别为N0、N140、N221和N300)对2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和分布、春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8... 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新垦沙地农田不同灌溉与施氮量(0、140、221kgNhm-2和300kgNhm-2,分别为N0、N140、N221和N300)对2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和分布、春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8~504mm灌溉水平下,当施氮量大于221kghm-2(超过作物吸氮量)时会导致收获期NO3--N在根层土壤剖面的显著积累(50~140kghm-2);在灌溉量为630mm时,收获期各处理根层土壤NO3--N的积累量(25~47kghm-2)要低于播种前(58~63kghm-2)。当施氮量超过221kghm-2时,春小麦籽粒产量、地上干物质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生理效率均不再显著增加,N221与N0、N140、N300相比,其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6.7%、41.3%与9.5%,地上干物质量分别提高31.3%、25.2%与3.5%。灌溉水生产力的变化介于2.0~5.3kghm-2mm-1,氮肥生产力的变化介于6.3~10.8kgkg-1。研究还表明,灌溉与施氮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不显著,在378mm低灌水量时,小麦产量与地上干物质量无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在黑河流域新垦沙地农田系统低灌溉(灌溉量378mm)与221kghm-2施氮是最优的水肥耦合组合,因为在此管理模式下不仅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而且灌溉水和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硝态氮的积累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施氮 硝态氮积累 氮素利用率 新垦沙地农田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荣 苏永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8-1222,共5页
通过田间调查的方式,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杂草分布状况,并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记录杂草16种,隶属10科。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群落基本组成为藜(Chenopodium album)+牛筋草(Eleusineind... 通过田间调查的方式,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杂草分布状况,并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记录杂草16种,隶属10科。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群落基本组成为藜(Chenopodium album)+牛筋草(Eleusineind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与当地传统的地膜覆盖、秋耕和玉米连作耕作方式相比,秸秆覆盖、减少秋耕和玉米-大豆轮作均可增加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优势度(P<0.05)。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秸秆覆盖可增加杂草群落中牛筋草优势度比,降低藜和反枝苋优势度比;减少秋耕可增加狗尾草、反枝苋、灰绿藜(C.glaucum)和米瓦罐(Silene conoidea)优势度比,降低牛筋草优势度比;玉米-大豆轮作可增加米瓦罐优势度比。不同耕作方式对偶见种杂草在田间的分布和组成影响不明显。可以看出,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物种较少,群落组成单一;不同耕作方式对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有明显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沙地农田杂草合理防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绿洲 新垦沙地 农田杂草 耕作方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基于地学规律的科尔沁沙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凤荣 周建 +1 位作者 徐艳 陈竞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1,共7页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科尔沁大草原,现在是农牧交错区,该区的土地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该区域“坨甸相间”地貌特点造成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通过卫星影像数据解译出土地利...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科尔沁大草原,现在是农牧交错区,该区的土地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该区域“坨甸相间”地貌特点造成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通过卫星影像数据解译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与土壤图进行叠加,获得了显性沙地和隐性沙地数量与分布信息。首先保留耕地以外的其他地类,再利用卫星影像数据反映不同降水年型耕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偏欠水年NDVI低于平均值的耕地退耕还草,消除这些耕地的冬春沙化风险,以进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这种直接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耕地的NDVI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方法,十分简单实用。本文还根据地貌和沙地降水入渗快的特点,提出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不同但与区域地理环境相吻合的农田整治模式,即利用自然沙丘作为区域风沙防护工程,土地开发不做大平整,不修建灌溉系统,发展雨养农业。以上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和确定农田开发建设模式,可将农业生产与荒漠化防治和谐结合在一起,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荒漠化防治 土地利用布局 农田工程设计 方法
下载PDF
Effect of chemical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a newly cultivated farmland 被引量:7
18
作者 YANG Rong SU Yong-zhong +1 位作者 WANG Tao YANG 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658-666,共9页
Increased food demand from the rapidly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has caused intensive land transition from desert to farmland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n this developing ecosystem, the optimized fertilizatio... Increased food demand from the rapidly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has caused intensive land transition from desert to farmland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n this developing ecosystem, the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are becoming an urgent need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vity, efficient resources use, together with the delivery of ecosystems services including soil carbon(C) and nitrogen(N) accumulation. Through a 7-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9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 a newly cultivated farmland, we tested wheth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soil C and N accumulation in this developing ecosystem, and also investigated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is influ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lying organic manure in cultivated farml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C and N accumulation rates; this influence was greater when it was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accumulating 2.01 t C and 0.11 t N ha^(–1) yr^(–1) in the most successfu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These high rates of C and N accumulation were found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put of C and N,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 accumulation rate and N input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improv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as observed under only organic manure and integrat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nd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C or N an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also foun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newly cultivated farmland, long term organic manure and integrated fertilization can yield significant benefits for soil C and N accumulation, and deliver additional influenc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and N accumulation sandy farmland chemical fertilizer manur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下载PDF
施肥对新垦绿洲风沙土肥力及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NPK3),及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中、低量有机肥9个处理(NPK1M3,NPK2M2,NPK3M1),测定分析10年后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特征及有机碳动态。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容重下降0.13 g·cm^-3,田间持水量提高6.7%,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4.8%、36.3%和64.9%、49.5%。高量施用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处理全磷含量最高,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高量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有效钾含量。连续施肥处理10年后,SOC含量提高了1.68~2.84倍,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单施化肥及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有效钾含量下降。SOC的积累速率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27、0.59,0.87 g·kg^-1·a^-1。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肥投入、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是绿洲沙地农田土壤肥力持续提升的施肥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土壤肥力变化 土壤有机碳动态 绿洲沙地农田
原文传递
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柴成武 贺访印 +3 位作者 魏林源 尉秋实 李昌龙 仲生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8-211,215,共5页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被的恢复模式,但该模式需在灌水抚育一定年限后才能去掉灌水措施进行自然封育;"柽柳+乌拉尔甘草"(TGPM)和"柽柳+苜蓿模式"(TMPM)属纯粹人工恢复模式,需造林初期加大造林密度,在后期抚育中通过间伐措施来降低生态压力而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柽柳+花花柴"(TKPM)和"柽柳+黑果枸杞"模式(TLPM)以较低的生态成本达到了较高的生态效益,是生态恢复模式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盐碱退耕地 生态恢复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