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盐量及含水量对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炜韬 王明年 +2 位作者 王鹰 李姝 王玉锁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盐渍土作为一类特殊的工程地质体,其抗剪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含盐量和含水量条件下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含盐量、含水量对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含水量达到一定量时,随着... 盐渍土作为一类特殊的工程地质体,其抗剪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含盐量和含水量条件下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含盐量、含水量对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含水量达到一定量时,随着CaCl2含量的增加,氯盐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值是先减小后增大,达到最小值时的土体临界含盐量为10.36%;在含盐量一定的情况下含水量从8%增到10%时,抗剪强度参数值减小幅度比较大,而从10%增到15.56%时,抗剪强度参数值减小幅度明显变小;土中易溶盐相态的变化,从土颗粒间溶液的离子浓度和土体骨架作用两方面影响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当含盐量一定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土粒间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使得扩散层厚度增大,粘结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氯盐盐渍土 含盐量 含水量 易溶盐 扩散层 路基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不同土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刘继龙 刘璐 +5 位作者 马孝义 付强 王海江 张振华 张玲玲 虞鹏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5-312,共8页
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尺度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尺度增大,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程度由弱变异变为中等变异,空间相关范围增加,0~20cm土层空间相关性由中等... 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尺度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尺度增大,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程度由弱变异变为中等变异,空间相关范围增加,0~20cm土层空间相关性由中等变为强烈,20~40cm土层空间相关性均为中等.随土层深度增加,不同尺度2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相关范围均大于0~20cm土层,田间尺度上不同土层空间相关性均为中等,区域尺度上空间相关性由强烈变为中等.区域尺度上0~2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布比较离散,20~40cm土层自西向东先降后增.不同尺度上0~20cm土层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性不显著,2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在田间尺度上与粗粉粒和砂粒含量的相关性显著,在区域尺度上与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尺度 土层
原文传递
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郭建宇 郝洪文 李晓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6-922,共7页
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后漂移期4个阶段,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同裂谷期的湖相源岩... 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后漂移期4个阶段,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同裂谷期的湖相源岩为最重要的生油岩,过渡期发育的盐岩层对油气的成藏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均位于盐下同裂谷期的陆相碎屑岩和湖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南美东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可以按油气潜力分为3类,最有潜力区位于巴西东海岸的中南部盆地群。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在本区进行油气藏勘探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洲 被动大陆边缘 油气潜力 盐岩层
下载PDF
渤南洼陷膏盐层发育与深层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海龙 《河南石油》 2005年第2期14-16,i001-i002,共5页
从膏岩层的发育、分布特征研究入手,分析膏盐层对深部地层温度、压力的影响,研究了渤南洼陷膏 盐层分布发育与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层段的关系,同时利用测井资料对研究区深层孔隙进行了预测,认为渤 南洼陷在5 000-6 000 m的深度段内的孔隙... 从膏岩层的发育、分布特征研究入手,分析膏盐层对深部地层温度、压力的影响,研究了渤南洼陷膏 盐层分布发育与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层段的关系,同时利用测井资料对研究区深层孔隙进行了预测,认为渤 南洼陷在5 000-6 000 m的深度段内的孔隙度仍可保留在4.34%-6.44%之间,这为深层油气的储集提 供了很好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层 次生孔隙 渤南洼陷
下载PDF
降雨及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殷小琳 丁国栋 张维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40-44,共5页
为探索不同材料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在白蜡林地树穴底部布设炉渣和沙子作为隔盐层,比较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和总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和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变化规律不同,表层主要受降雨和... 为探索不同材料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在白蜡林地树穴底部布设炉渣和沙子作为隔盐层,比较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和总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和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变化规律不同,表层主要受降雨和蒸发影响,底层则同时还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1个雨季中,土壤表层强降雨的淋洗作用极为明显,表层不同隔盐层的差异性不太明显,但离表层30 cm处各隔盐层隔盐和抑制返盐的效果非常明显,设置炉渣隔盐层处理的电导率从5月份的591 m s/m下降到了10月份的493 m s/m,沙子隔盐层处理的电导率从558 m s/m下降到501 m s/m;离表层60 cm处炉渣隔盐层从810 m s/m下降到582 m s/m,沙子隔盐层从607 m s/m下降到560 m s/m。从减小电导率的幅度上来看,炉渣的隔盐效果好于沙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水盐运动 隔盐层 滨海盐碱地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区块生物礁特征与识别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玲 张研 +2 位作者 吴蕾 马晓宇 徐明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33,共4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从单井上识别礁体;引入"地震相"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属性,对礁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根据上覆膏盐层厚度变化、目的层碳酸盐岩厚度的变化,采用"时差厚度"法进行礁体识别,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该区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礁体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生物礁的识别精度,在该区块相继发现了一批可供钻探的生物礁,钻遇生物礁的探井成功率从中方接手前的33%提高到现今的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区块 土库曼斯坦 生物礁 碳酸盐岩 膏盐层 地震勘探 识别
下载PDF
高陡构造克深206井钻井提速配套技术 被引量:14
7
作者 许京国 郑淑杰 +3 位作者 陶瑞东 刘立超 张志湖 王狮军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2,共4页
克深206井是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带克深1-2号构造的一口五开生产评价直井,该井面临着上部地层倾角大易井斜、吉迪克组含砾地层机械钻速低、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膏层段易卡钻、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机械钻速低、压力窗口窄、井壁... 克深206井是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带克深1-2号构造的一口五开生产评价直井,该井面临着上部地层倾角大易井斜、吉迪克组含砾地层机械钻速低、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膏层段易卡钻、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机械钻速低、压力窗口窄、井壁不稳、易卡易漏等钻井技术难题。针对上述难点,应用了PDC优选技术、垂直钻井技术、穿盐膏层钻井液体系优选等钻井提速配套技术。通过应用钻井提速配套技术,克深206井钻井速度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钻井周期250 d11h,较区块平均周期相比缩短47.5%。克深206井钻井提速配套技术为今后克深1-2构造钻井施工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深1-2构造 深井 垂直钻井 油基钻井液 盐膏层 PDC钻头优选
下载PDF
Straw layer burial to alleviate salt stress in silty loam soils: Impacts of straw forms 被引量:11
8
作者 ZHANG Hong-yuan LU Chuang +3 位作者 PANG Huan-cheng LIU Na ZHANG Xiao-li LI Yu-y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Salt stress can be alleviated by straw layer burial in the soi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straw layer for optimal regulation of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because of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fie... Salt stress can be alleviated by straw layer burial in the soi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straw layer for optimal regulation of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because of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field tests. Here, the following four straw forms with compaction thickness of 5 cm buried 40–45 deep were studied: no straw layer(CK), segmented straw(SL, 5 cm in length), straw pellet(SK), and straw powder(SF). The three straw forms(SL, SK and SF)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infiltr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down the column profile by 71.20–134.3 h relative to CK and the migration velocity of the wetting front under SF was the slowest. It took longer for the wetting front to transcend SK than SL but shorter for it to reach the bottom of soil column after water crossed the straw layer. Compared with CK, the averag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creased by 6.45% under SL, 1.77% under SK and 5.39% under SF. The desalination rates at the 0–40 and 0–100 cm soil layers increased by 5.85 and 3.76% under SL, 6.64 and 1.47% under SK and 5.97 and 4.82% under SF.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traw forms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Furthermore, the salt leaching efficiency(SLE, g mm^–1 h^–1) above the 40 cm layer under SL was 0.0097,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SF(0.0071) by 37.23%. Salt storage under SL, SK and SF in the 40–45 cm layer accounted for 4.50, 16.92 and 7.43% of total storage in the 1-m column profile. Cumulative evaporation under SL and SF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41.20 and 49.00%, with both treatments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salt accumulation(resalinization rate being 36.06 and 47.15% lower than CK)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traw layers have desalting effects under high irrigation level(446 mm). In particular, SL and SF performed better than SK in promoting deep salt leaching and inhibiting salt accumulation on the soil surface. However, SL was simpler to imp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layer segmented straw with 5 cm length straw pellet straw powder infiltration evaporation water and sal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1
9
作者 苗忠英 陈践发 +3 位作者 张晨 史基安 邵毅 战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2,123-124,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发育优质膏盐岩区域盖层,分析其下的烃源岩特征和储集条件,对于选择有利勘探区带和降低勘探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下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垂向上下奥陶统马家...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发育优质膏盐岩区域盖层,分析其下的烃源岩特征和储集条件,对于选择有利勘探区带和降低勘探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下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垂向上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一段烃源岩质量最好;平面上膏盐湖沉积微相有机质丰度最高(0.26%)、局限海次之(0.24%)、开阔海第三(0.235%)、含膏云坪最低(0.2%);相同沉积微相在不同层段有机质丰度有差别,其原因可能与烃源岩泥质含量有关;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和偏腐泥混合型为主,成熟度较高(VRo>2%),主体已进入过成熟阶段;白云岩为主要储集体,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也有溶解缝和构造缝。结论认为:奥陶系膏盐岩发育层段,天然气成藏潜力以马五段最高、马一段次之、马三段最低;无膏盐岩发育层段,马二段成藏潜力好于马四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奥陶世 盐膏层 烃源岩 储集层 成藏潜力 有机质丰度 沉积微相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S区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洛夫 尚晓庆 +4 位作者 孟江辉 陈治军 宁松华 王萍 李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4-311,共8页
S区块位于滨里海盆地的东南部,油气富集,但是近年来勘探工作突破不大。从地震和地质资料及其油气藏解剖入手,系统研究了本区块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盐岩的特点为:就整个盆地而言,盐岩的形成模式属... S区块位于滨里海盆地的东南部,油气富集,但是近年来勘探工作突破不大。从地震和地质资料及其油气藏解剖入手,系统研究了本区块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盐岩的特点为:就整个盆地而言,盐岩的形成模式属于深盆浅水成盐模式;S区块盐构造的形成模式主要属差异负荷模式,其次为断层阻挡的顺层流动模式;盐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次性;S区块盐岩层厚度总体表现为东南薄、西北厚,即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加厚;S区块盐窗较为发育,总体上表现为东部盐窗面积大,西部盐窗面积小。盐岩对S区块盐上层系(包括盐上地层和盐间地层)油气成藏的影响很大,盐岩控制了S区块盐上层系圈闭的类型及分布,盐窗的规模对周围的油藏或含油气构造的聚集程度产生影响。对比盐上层系各种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关系,可以推断本区盐上层系的油气藏共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三叠纪末期至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末期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盐上层系 油气成藏 下二叠统空谷阶 S区块 油气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河西地区盐渍土路基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后乐田 左强 +1 位作者 赵飞龙 蔡乾东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2年第1期93-98,共6页
通过对河西地区七瓜项目沿线盐渍土类型、分布特点、损坏特征及盐胀机理的分析,按照"防盐、隔盐与消胀"为一体处治思路,首次大面积采用反渗透脱盐净水技术、闷料及非盐砂砾土填料、"两布一膜"与未筛分碎石阻断层、... 通过对河西地区七瓜项目沿线盐渍土类型、分布特点、损坏特征及盐胀机理的分析,按照"防盐、隔盐与消胀"为一体处治思路,首次大面积采用反渗透脱盐净水技术、闷料及非盐砂砾土填料、"两布一膜"与未筛分碎石阻断层、消胀槽、桥涵台背回填、防排水及边坡防护等技术措施,提出了不同技术措施的作用机理、技术特点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建立了河西地区盐渍土路基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后期类似工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有积极行业示范效益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路基 盐胀 隔断层 两布一膜 未筛分碎石 消胀槽 施工质量控制
下载PDF
Missan油田盐膏层钻井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军伟 赵景芳 +2 位作者 杨鸿波 马德新 桑华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3年第6期92-94,5-6,共3页
Missan油田盐膏层含有高压盐水层,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受其影响,钻井过程中出现了井漏、溢流、井眼缩径等多种复杂情况和事故。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盐膏层蠕变速率和地层破裂压力确定了钻井液密度范围,选用复合有机盐钻井液体系,并进行了... Missan油田盐膏层含有高压盐水层,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受其影响,钻井过程中出现了井漏、溢流、井眼缩径等多种复杂情况和事故。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盐膏层蠕变速率和地层破裂压力确定了钻井液密度范围,选用复合有机盐钻井液体系,并进行了抗钙侵、沉降稳定性试验,使用具有井壁修整和倒划眼功能的钻具组合,采用双级固井技术且制定了固井防漏措施。经过现场应用,达到了防止漏失、压稳高压盐水、抑制地层蠕变的目的,固井质量合格,钻井工期从平均100.4d缩短至15.5d。这些技术对策有效解决了窄钻井液密度窗口条件下高压盐水对盐膏层钻井造成的困难,为同类地层钻井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san油田 盐膏层钻井 高压盐水 钻井液密度窗口
下载PDF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可控Cr层的形成机制及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龙涛 董应虎 +1 位作者 张瑞卿 甘海潮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通过对金刚石表面盐浴镀Cr,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并分析镀层的形貌、生长、结构及结合力,并研究了镀层厚度的可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镀层的形成先由Cr与金刚石表面的C原子反应生成碳化物,反... 通过对金刚石表面盐浴镀Cr,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并分析镀层的形貌、生长、结构及结合力,并研究了镀层厚度的可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镀层的形成先由Cr与金刚石表面的C原子反应生成碳化物,反应充分后碳化物层主要为Cr7C3相;镀层反应扩散充分后表面吸附多余的Cr形成一层纯Cr相层。最佳盐浴镀覆工艺在750~850℃保温60 min,通过改变镀覆温度或保温时间可得到可控厚度的镀层,其厚度为0.75~3μm。另外,当镀层厚度超过3μm在冷却过程中会直接开裂开脱。在形成包覆较好的镀层下,镀层厚度越薄与基体的结合能力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浴 镀层 结合力 化学结合
原文传递
北大港水库水-土界面盐分释放规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海明 陈健健 +1 位作者 李银 李群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0,共4页
为了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机理,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大港水库蓄水时底质与上覆水体之间盐分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质向上覆水体释放盐分时水体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盐分渐变区(扩散边界层),该层位于水... 为了研究天津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机理,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大港水库蓄水时底质与上覆水体之间盐分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质向上覆水体释放盐分时水体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盐分渐变区(扩散边界层),该层位于水-土界面以上10cm的范围,底质中释放出的盐分有60%集中在边界层,边界层以上水体盐分垂直变化较小;底质中盐分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形式,试验运行前50天中盐分累积释放量占底质盐分总释放量的80%左右;水-土界面处盐分释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周期性,每个周期内均呈现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盐分扩散 累积释放量 释放通量 边界层
下载PDF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圈闭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万桂梅 余一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圈闭 膏盐层 油气成藏模式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文301井钾基聚磺饱和盐水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金云 郭明贤 +2 位作者 庄义江 胡晓津 夏文华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56,共2页
文301井为评价井,位于东濮凹陷文西断层下降盘文301断块,完钻井深为4000 m,穿过S1段盐层、S2段上部盐层、S32段盐层、S33段盐层等多套盐膏层,累计厚度达998 m,且盐间物性差别很大,泥膏盐较多,断层多,易盐溶、坍塌、缩径,地层条件相当复... 文301井为评价井,位于东濮凹陷文西断层下降盘文301断块,完钻井深为4000 m,穿过S1段盐层、S2段上部盐层、S32段盐层、S33段盐层等多套盐膏层,累计厚度达998 m,且盐间物性差别很大,泥膏盐较多,断层多,易盐溶、坍塌、缩径,地层条件相当复杂。针对纯度低、盐层簿的S1段盐层,采用淡水复合胶液钻井液。针对埋藏深、厚度大的S32段、S33段破碎泥膏盐混杂结合体,配制钾基聚磺饱和盐水钻井液,从而抑制了盐膏泥层水化膨胀,防止了因层间膨胀性不一致而引起的地层掉块、坍塌,保证了井壁稳定,井径规则,满足了含长盐层段深井优质、安全、快速施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3O1井 钾基聚磺饱和盐水 钻井液 盐溶 井眼稳定 性能
下载PDF
Main Structural Style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Southern China 被引量:5
17
作者 TANG Liangjie GUO Tonglou +2 位作者 JIN Wenzheng YU Yixin LI Ru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43-553,共11页
The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and Leikoupo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ck salt layers. Thre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detachment layers of Lower-Middle Triassic salt b... The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and Leikoupo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ck salt layers. Thre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detachment layers of Lower-Middle Triassic salt beds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i.e. the sub-salt sequence composed of Sinian to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the salt sequence of the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and Mid-Triassic Leikoupou Formation, and the supra-salt sequence composed of continental clastics of the Upper-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A series of specific structural styles, such as intensively deformed belt of basement-involved imbricated thrust belt, basement-involved and salt-detached superimposed deformed belt, buried salt-related detached belt, duplex, piling triangle zone and pop-up,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The relatively thin salt bed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might act as a large decollement layer.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included regional compression and shortening, plastic flow and detachment, tectonic upwelling and erosion, gravitational sliding and spreading.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re strata underlying the salt layer, such as the Cambrian, Silurian and Permia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Triassic salt controlled the styles of traps for hydrocarb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traps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might have a bearing upon the Lower-Middle Triassic salt sequences which were favorable to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The salt layers in the Lower-Middle Triassic formed the main cap rocks and are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hydro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style deformation mechanism detachment layer salt-related strucrur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单罐熔融盐蓄热装置蓄热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耿直 苗亿文 +6 位作者 李仁凤 张丽娜 马震宇 张翔 王正鹤 刘浩晨 顾煜炯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3,共6页
针对单罐熔融盐蓄热装置的斜温层厚度增加导致蓄热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Fluent仿真软件,对蓄热流体在不同进口流速、进口温度、多孔介质的比热和导热系数下的斜温层厚度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增大进口流速会增大斜温层厚度,而... 针对单罐熔融盐蓄热装置的斜温层厚度增加导致蓄热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Fluent仿真软件,对蓄热流体在不同进口流速、进口温度、多孔介质的比热和导热系数下的斜温层厚度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增大进口流速会增大斜温层厚度,而增大进口温度会略微降低斜温层厚度;添加多孔介质可以降低斜温层的厚度,并且多孔介质材料的比热越大、导热系数越小,蓄热效率降低效果越明显;在进口温度700 K、进口速度0.01 m/s时,添加比热为2000 J/(kg·K)、导热系数为1 W/(m·K)的多孔介质材料,可以使斜温层厚度由32.5 cm降至22.5 cm;同样情况下,比热为1600 J/(kg·K)、导热系数为10 W/(m·K)的多孔介质材料只能使斜温层厚度降至29.5 cm。因此,选用进口速度较小、进口温度较大的蓄热流体或者选用比热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多孔介质材料更有利于减小斜温层厚度并提高蓄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罐蓄热 熔融盐 斜温层 蓄热效率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T 1井膏盐层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祝学飞 周华安 +2 位作者 孙俊 黄念义 舒义勇 《天然气与石油》 2017年第4期88-93,共6页
CT 1井膏盐层埋藏深度在7 106~7 806.5 m,层位为寒武系,无任何邻井钻井液资料可借鉴,井底温度170℃,钻进过程中出现掉块、垮塌、井漏、流变性复杂等问题。针对井底高温与井下复杂情况,对传统的欠饱和盐水磺化体系进行优化,引入磺化褐煤... CT 1井膏盐层埋藏深度在7 106~7 806.5 m,层位为寒武系,无任何邻井钻井液资料可借鉴,井底温度170℃,钻进过程中出现掉块、垮塌、井漏、流变性复杂等问题。针对井底高温与井下复杂情况,对传统的欠饱和盐水磺化体系进行优化,引入磺化褐煤SMC替代稀释剂进行流型改善,解决深井后期因使用稀释剂致强分散、强依赖性而出现"加-放-加"难题;引入功能型纳米乳液TYRF-1,利用纳米乳液的特点改变胶体颗粒界面性质,解决高温起泡问题,同时增强体系润滑性能,与高软化点的复合沥青结合增强封堵能力,控制高温高压滤失量,解决井壁失稳及其破碎带掉块难题;在易漏井段使用酸容性堵漏剂SQD-98、刚性堵漏剂KGD-1/2/3/4、纤维复配避免恶性井漏的发生。经优化后的钻井液体系保障了CT 1井膏盐层的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层 高温 优化 SMC 纳米乳液 井壁失稳 井漏
下载PDF
NaCl盐对Ti_2AlNb合金表面渗镀Al层热腐蚀行为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蓓蕾 缪强 +2 位作者 梁文萍 夏金姣 胡荣耀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7,共7页
为提高Ti_2AlNb合金的实际使用温度,采用加弧辉光等离子渗镀技术在合金表面制备渗镀Al层,研究渗镀Al层在750℃下涂盐Na_2SO_4和Na_2SO_4+25%NaCl的热腐蚀行为。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腐蚀产物的形貌进行观察,并结... 为提高Ti_2AlNb合金的实际使用温度,采用加弧辉光等离子渗镀技术在合金表面制备渗镀Al层,研究渗镀Al层在750℃下涂盐Na_2SO_4和Na_2SO_4+25%NaCl的热腐蚀行为。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腐蚀产物的形貌进行观察,并结合X射线衍射对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镀Al层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涂层可分为明显的3个区域:最外层Al_2O_3薄膜、次表层纯Al沉积层和内层Al-Ti-Nb扩散层。扩散层主要包括Al_3Ti﹑Al_3Nb和AlNb_2等相。渗镀Al层试样在750℃的Na_2SO_4盐热腐蚀100 h后,仅增重约2 mg/cm^2,表现出良好的抗热腐蚀性能;而在Na_2SO_4+25%NaCl混合盐中,试样则先增重后逐渐减重,整个涂层出现明显开裂和剥落,其原因是Cl–的渗入使表面形成的Al_2O_3膜被破坏,进而加速消耗涂层中的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腐蚀 NaCl盐 渗镀Al层 Ti2AlNb合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