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贷的减贫增收效应: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 被引量:66
1
作者 王小华 王定祥 温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0-55,共16页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QR)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2010年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农户信贷、财政支出等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减贫增收效果。结果显示,农户信贷对非贫困县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相反,贫困县...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QR)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2010年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农户信贷、财政支出等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减贫增收效果。结果显示,农户信贷对非贫困县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相反,贫困县的农户信贷却并没能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显著资源要素,且随着分位数条件分布的不断提高,其影响系数服从明显的倒"U''形分布。财政支出仅仅对非贫困县的中高收入和最高收入组的农民增收有积极影响,但对其他收入层次及贫困县农民增收效应均显著为负;农村资本形成对非贫困县最低、中低收入组以及贫困县(最高收入组除外)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信贷 财政支出 贫困 农民收入
原文传递
产业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珍珍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5,共6页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产业转移、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的关系,并运用2005-2014年22个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倍数与当地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由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产业转移、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的关系,并运用2005-2014年22个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倍数与当地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由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选择省外务工,其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并不能带动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确实能够有效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但产业转移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交互作用对当地城镇化水平产生的边际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农村居民收入 城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才云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0年第8期54-59,共6页
基于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只是存在单... 基于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只是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 JOHANSEN协整检验
下载PDF
中国农村内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晓锋 霍学喜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7年第10期9-11,共3页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成因。文章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不同收入来源中...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成因。文章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不同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性最强,其组间贡献波动幅度也最大;家庭经营收入的分布最为平均,组间贡献也最小;虽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他们自身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文章建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保证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增收。在稳定现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兼顾农民增收和公平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泰尔指数 分解方法
下载PDF
农村电商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5
作者 许玲玲 魏君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87-191,共5页
为探究我国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利用2016—2020年我国25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异质性,对较低收入的农村居民群体影响促进作... 为探究我国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利用2016—2020年我国25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异质性,对较低收入的农村居民群体影响促进作用更强;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农村电商对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存在异质性影响,即农村电商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依次递减。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商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深度融合以及制定具有细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结构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演变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力源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8-82,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经历了1978年~1984年收入爆发式增长、1985年~1991年收入增长遭遇瓶颈、1992年~1996年收入再次增长、1997年~2003年收入增长反复以及2004年至今收入连续增长等几个不同阶段。总体来看,虽然农村居民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经历了1978年~1984年收入爆发式增长、1985年~1991年收入增长遭遇瓶颈、1992年~1996年收入再次增长、1997年~2003年收入增长反复以及2004年至今收入连续增长等几个不同阶段。总体来看,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快有慢,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成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国家政策的保障效果越来越好,而'两个百年'目标推进更是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获得了持久的动力等因素。相对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值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且收入增长的动力还不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不容忽视。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等措施,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来 农村居民收入 增长演变
下载PDF
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基于皖南、皖中、皖北地区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仙美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9-42,共4页
通过安徽省各地区2010-2017年度数据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体系,对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处于中低水平,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以皖南、... 通过安徽省各地区2010-2017年度数据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体系,对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处于中低水平,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以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进行比较,发现皖南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其次为皖北,而皖中较低,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提出促进普惠发展、较小区域差异及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安徽省 普惠金融发展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市农户小额贷款实施现状分析——基于大兴农场的调查
8
作者 宋冬旭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3-35,共3页
中央[2014]1号文件继续强调通过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以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户小额贷款为例,选取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大兴农场为代表,随机抽取了100户农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实地调研数据,以此来分析小额贷款实施... 中央[2014]1号文件继续强调通过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以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户小额贷款为例,选取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大兴农场为代表,随机抽取了100户农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实地调研数据,以此来分析小额贷款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从而寻求提高小额贷款实施绩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小额贷款 农户收入
下载PDF
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龙翠红 洪银兴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笔者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外溢引起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外溢;由于农村人力资... 笔者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外溢引起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外溢;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充分条件。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人力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外溢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下载PDF
改进的灰色模型及其实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爱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196-198,202,共4页
目的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的特点,建立我国1996~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种灰色预测模型。方法应用函数变换理论和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同时运用遗传算法计算变换函数中的参数。结果引入了3种变换函数,建立了以平均相对... 目的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的特点,建立我国1996~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种灰色预测模型。方法应用函数变换理论和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同时运用遗传算法计算变换函数中的参数。结果引入了3种变换函数,建立了以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目标的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建立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种改进灰色预测模型。结论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经线性函数f=px^(0)(k)+q变换、复合函数f=p√x^(0)(k)+q和f=√px^(0)(k)+q的变换建立的3种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均优于传统GM(1,1)的模型,可以在实际中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人均纯收入 变换函数 灰色模型 预测精度
下载PDF
教育收益率差异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盛基 曲秉春 金露 《税务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教育数量和质量的收益率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教育数量和质量的收益率具有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均高于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教育数量或者教育质量的提... 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教育数量和质量的收益率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城乡教育数量和质量的收益率具有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均高于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教育数量或者教育质量的提高均能够促进吉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数量可以通过教育质量的改善提高其投资回报率。教育数量和质量交互项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缩小城乡各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应从确立城乡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育 收益率 居民收入
原文传递
宜春市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角度
12
作者 王小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15,218,共3页
以泰尔指数衡量宜春市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并且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业是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宜春市应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以泰尔指数衡量宜春市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并且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业是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宜春市应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从而进一步缩小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内部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泰尔指数 灰色关联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抑制与农民内部收入不平等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静 胡宗义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4,共11页
以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抑制造成金融市场上穷人和富人生产投资机会选择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和富人财富增长出现&... 以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工具变量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抑制造成金融市场上穷人和富人生产投资机会选择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和富人财富增长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加剧了农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抑制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高及以上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相对较小,其收入呈正向增长;最低收入层次农民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最大,其收入呈负向增长。金融抑制进一步加剧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内部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抑制 收入不平等 连片特困地区 IVQR
下载PDF
城市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14
作者 魏君英 何蒲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800-3805,共6页
以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为基础,从城市化发展水平、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的角度,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1979-2011... 以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为基础,从城市化发展水平、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的角度,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1979-2011年二者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在2003年出现,2004年及以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出现了扭转迹象。并且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也表明,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现阶段应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以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CHOW检验 转折点
下载PDF
流通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公有制经济调节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63
15
作者 谢莉娟 万长松 武子歆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127,共17页
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流通业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以及公有制经济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基于2006-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公有制经济能够强化这一效应;异质... 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流通业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以及公有制经济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基于2006-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公有制经济能够强化这一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流通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主要表现在批发零售行业和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有制经济的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物流运输行业和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且集体经济的调节效应更突出。进一步从收入视角看,流通业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而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公有制经济正向调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未来应强化公有制经济在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展,以进一步放大流通业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 城乡收入差距 公有制经济 农村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
原文传递
财政分权与农村公路供给--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成奎 王朝才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4,共7页
农村公路供给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上具有信息优势,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将有利于农村公路供给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农村公路供给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财政分权水平... 农村公路供给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上具有信息优势,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将有利于农村公路供给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农村公路供给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财政分权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以及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民主程度等。中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公路供给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小,公共产品决策中的民主程度对供给效应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农村公路供给 农民收入 乡镇企业 民主决策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城镇化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温桂荣 黄纪强 吴慧桢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4,共10页
运用我国1998—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将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将消费分为八大类,基于莫兰散点图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消... 运用我国1998—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将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将消费分为八大类,基于莫兰散点图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增强趋势,但交通、教育和医疗消费在第四阶段(2013—2018:经济新常态)的"虹吸效应"减弱,空间集聚状态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形态;农村居民的交通、教育和医疗消费结构与城镇相似,但其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变化趋势不大。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发现: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显著,存在正向直接效应,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较强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地域广阔,为保证区域协调发展,应避免较强的"虹吸效应",保证经济要素有效流动,促使要素资源在城乡及省域之间多向流动;各省份需要提高自身发展能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避免消费等资源外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消费 空间结构演变 空间效应 城镇化 空间杜宾模型 居民收入 非农就业
原文传递
江西省县域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叶长盛 黄建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57,共5页
将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和GIS技术相结合,揭示了1980-2009年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明显缩小,空间结构呈纺锤型(中间集中型),集中于中上收入区、中下收入区... 将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和GIS技术相结合,揭示了1980-2009年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明显缩小,空间结构呈纺锤型(中间集中型),集中于中上收入区、中下收入区和低收入区3种类型,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县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集中分布,高收入区集中于浙赣铁路及京九铁路北段沿线,低收入区集中在赣南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53.85%、69.23%、65.93%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县域单元 空间差异 ESDA 江西省
下载PDF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贫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石新 高嘉蔚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1年第4期5-11,共7页
当前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无疑对农村贫困产生了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非农收入增加、农业资源重组和资金技术回流推动了农村贫困减少,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则使农业发展乏力且阻碍了农村贫困减少进程。理论分... 当前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无疑对农村贫困产生了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非农收入增加、农业资源重组和资金技术回流推动了农村贫困减少,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则使农业发展乏力且阻碍了农村贫困减少进程。理论分析及其验算表明,1992至2008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而基于ADL模型的统计检验更是得出明确的结论:1994至2008年农村劳动力流动所降低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占总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的3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村贫困 农村居民收入 农业生产
下载PDF
不同来源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迅 高晓兵 《技术经济》 2011年第11期63-67,116,共6页
采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其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三... 采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其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各种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最后提出,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应针对各地区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制定能体现出区域差异性的农村居民消费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 收入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