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规划:管理乡村变化的挑战 被引量:35
1
作者 房艳刚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3,共9页
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主要的乡村变化与乡村问题,及其对乡村规划的挑战;然后解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过程,以及乡村规划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的响应;最后系统探讨了中国乡村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体系... 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主要的乡村变化与乡村问题,及其对乡村规划的挑战;然后解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过程,以及乡村规划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的响应;最后系统探讨了中国乡村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及编制策略。笔者认为,现阶段乡村规划的总体价值取向仍应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适当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乡村规划应当转变为全域性的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规划;乡村规划必须成为真正的参与式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地域合作和组织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规划 乡村变化 乡村问题 乡村治理 中国
下载PDF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敬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2,共7页
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在农村的全面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党建基础各有不同,各地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实践工作面临诸多具体问题。其中,... 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在农村的全面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党建基础各有不同,各地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实践工作面临诸多具体问题。其中,“一肩挑”候选人产生办法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张力及其与群众长期形成的观念之间的冲突、农村党建工作的短板、监督制度的缺失等,是当前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面临的主要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构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肩挑” 乡村变迁 乡村治理挑战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孔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6-99,共4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农民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如农村基层党员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威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农村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结构、农民价值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如农村基层党员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威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基本素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和领导方式、提升农民认同等措施,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变迁 基层党组织 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
下载PDF
《声音史》对“现代性焦虑”的审美观照
4
作者 赵新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罗伟章的《声音史》以边缘人杨浪特异的听觉能力与声音模仿能力,还原了乡村变迁的历史,呈现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凋敝与荒芜。小说既有对乡土的深切缅怀,又审视了现代性价值引发的焦虑问题,具体有因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盛行产生的生态... 罗伟章的《声音史》以边缘人杨浪特异的听觉能力与声音模仿能力,还原了乡村变迁的历史,呈现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凋敝与荒芜。小说既有对乡土的深切缅怀,又审视了现代性价值引发的焦虑问题,具体有因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盛行产生的生态焦虑、失去故土的精神焦虑以及城乡失衡导致的进城者与返乡者的双重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焦虑 罗伟章 《声音史》 乡土变迁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变迁——基于南沙岛的考察与思考
5
作者 毛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8-56,共9页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南沙岛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仅在地理格局上,原有岛内村落形态被打破,而且在乡村传统产业结构上,亦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农村,振兴农村经济是实现传统乡村经...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南沙岛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仅在地理格局上,原有岛内村落形态被打破,而且在乡村传统产业结构上,亦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农村,振兴农村经济是实现传统乡村经济转型、推进城市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保护原有村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区,也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化 乡村变迁
下载PDF
传统、转型与革命: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一种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岳谦厚 张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农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亦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政治头脑的中国人 ,乃至中国历代政权始终关怀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此也显示了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其解决过程中所遭遇的巨大窒碍。本文以《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 农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亦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政治头脑的中国人 ,乃至中国历代政权始终关怀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此也显示了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其解决过程中所遭遇的巨大窒碍。本文以《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书为入口 ,考察本世纪前半期中国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走势 ,探索本问题研究的可操作性理论模式。而前者仅是前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村社会研究 借贷关系 乡村变动 研究模式 社会发展规律 农村问题 李金铮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的跨学科考察——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郭常英 姚兆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6-101,共6页
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几次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20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变迁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方面。交叉性、时代性、前瞻性,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20世纪 农业发展 农村变迁 会议综述
下载PDF
涉农“三个全面”与中国乡村变迁的基本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沐雨 陈瑾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9-52,共4页
中国乡村变迁的基本方向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意味着农业“产业园区化”、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应用与渗透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展现的是复合型愿景、乡愁的留与消以及作为一种现... 中国乡村变迁的基本方向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意味着农业“产业园区化”、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应用与渗透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展现的是复合型愿景、乡愁的留与消以及作为一种现代乡愁意象的公共服务的长足发展;农民全面发展要求农民成为适应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农村劳动力结构将以“城市向乡村逆转”的方式受到调整,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科研体制的重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全面” 乡村变迁 产业园区化 公共服务 农民职业化
下载PDF
乡土变迁和“次生群体”
9
作者 刘爱琳 王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1,共4页
"城市化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衡量现代化的指标。正是在醉心于城市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由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外部性问题:乡土变迁和"次生群体"。乡土变迁呈现出多样性,次生群体则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重视城市... "城市化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衡量现代化的指标。正是在醉心于城市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由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外部性问题:乡土变迁和"次生群体"。乡土变迁呈现出多样性,次生群体则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重视城市化对乡土社会变迁的影响,解决流动农民与失地农民这一次生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变迁 次生群体 失地农民 流动农民
下载PDF
从矛盾书写看《金枝》中百年变迁
10
作者 李玥姗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邵丽在长篇小说《金枝》中以一种“自叙传”的书写态度,从个人经验出发,铺陈周氏家族在中原城乡关系下的百年变迁。通过矛盾书写,搭建城乡矛盾的横向对抗与消融、时代矛盾中代际冲突与传承的结构框架,并将个体和他者的身份矛盾,个体和... 邵丽在长篇小说《金枝》中以一种“自叙传”的书写态度,从个人经验出发,铺陈周氏家族在中原城乡关系下的百年变迁。通过矛盾书写,搭建城乡矛盾的横向对抗与消融、时代矛盾中代际冲突与传承的结构框架,并将个体和他者的身份矛盾,个体和社会的叙事矛盾填补其中,从而在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人生选择、命运起伏的钩沉中,回应百年历史变迁下的城乡倒影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枝》 矛盾 家族叙事 个人经验 城乡变迁
下载PDF
城乡变迁中的境与人——读于永铎的长篇小说《蓝湾之上》
11
作者 吴金梅 崔晶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9-25,共7页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历史承载性,作家在建构作品内容时自觉地承担起了历史书写的重任,于永铎的长篇小说《蓝湾之上》便是如此。他笔下与时代冲突的人物及其故事扩延了历史发展脉络,这一历史承载性构成了作品表达的使命。小说中呈现出历史...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历史承载性,作家在建构作品内容时自觉地承担起了历史书写的重任,于永铎的长篇小说《蓝湾之上》便是如此。他笔下与时代冲突的人物及其故事扩延了历史发展脉络,这一历史承载性构成了作品表达的使命。小说中呈现出历史社会演变的必然性特点,这一特点被融入作者对时间的哲理思考中。此外,文章采用了双线结构和梦幻式叙事的呈现方式,试图超越以往小说在具体时间与经验局限的表达,以达到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湾之上》 城乡变迁 精神世界 人性 艺术
下载PDF
农民典型形象塑造与百年农村变迁描写——评陶少鸿长篇小说《大地芬芳》
12
作者 余三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1-25,共5页
陶少鸿的长篇小说《大地芬芳》,成功塑造了主人公陶秉坤这一典型中国农民形象,同时生动地描写出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民与世事、与政治、与时势、与社会变迁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关键词 陶少鸿 《大地芬芳》 陶秉坤 百年农村变迁 艺术感染力
下载PDF
城乡变迁中的孙惠芬小说之伦理观
13
作者 郑斯扬 林丹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城乡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孙惠芬绕不开的一个写作主题。面对城乡变迁中出现的颠覆传统伦理的变化,作者凭借自我经验与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体验,并通过把握自己情感反应来对传统生存伦理和现代经济理性之间的纠葛,血脉亲情弱化和... "城乡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孙惠芬绕不开的一个写作主题。面对城乡变迁中出现的颠覆传统伦理的变化,作者凭借自我经验与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体验,并通过把握自己情感反应来对传统生存伦理和现代经济理性之间的纠葛,血脉亲情弱化和孝道伦理变迁,做出关注具体情境的关心关怀式的情感书写。女作家孙惠芬就此亮出了一种具有关怀伦理思想的道德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惠芬 城乡变迁 关怀伦理
下载PDF
应对不确定性:日本城乡变动中职业转换政策的启示
14
作者 李全鹏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8,共12页
日本战后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却不得不面临着人身事故高发的风险。此后,随着大城市过密化与乡村过疏化的加剧,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推动城乡间的对流以挽救颓废的乡村社会。日本在这前后两轮的城乡变动中,通... 日本战后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却不得不面临着人身事故高发的风险。此后,随着大城市过密化与乡村过疏化的加剧,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推动城乡间的对流以挽救颓废的乡村社会。日本在这前后两轮的城乡变动中,通过安全教育与技能训练等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农民应对职业转换的不确定性,于2000年后针对扎根到乡村的新农人的职业生涯更是进行了全方位的帮扶。半个多世纪的对策史,其核心理念逐渐凝结为运用政策的确定性来抵消城乡变动这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而言,这一政策路径可应用于官民共建的机制以应对职业转换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乡村振兴事业上也可参照日本"地域振兴协力队"制度对从城市移居到乡村的新农人的脱嵌与再嵌入进行的帮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城乡变动 职业转换 不确定性 地域振兴协力队 新农人
下载PDF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研究——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玉恒 宋传垚 +1 位作者 阎佳玉 黄惠倩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959,共9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下,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乡村病"问题凸显,影响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重视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适宜路径,对促进乡...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下,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乡村病"问题凸显,影响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重视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适宜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探究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中心集聚性与成长性,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发现:①伴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乡村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明显高于乡镇政府驻地与县城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强度;②生产要素在城、镇、村间不均衡集聚的特征明显,导致县城邻近地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乡村地区的中心集聚性依次降低;③受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县城邻近地区、区位较好的乡镇以及交通干线附近地区更易于集聚生产要素,成为乡村成长性的高值区;④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减地增"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文章强调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城乡联系,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推进村镇化发展,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培育乡村社会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衰退 乡村演化 可持续发展 村镇化 河北
原文传递
资源双重转换: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纵向治理逻辑
16
作者 张丹婷 庾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以吉登斯的资源转换理论为视角,以扶贫资源从中央落入乡村的纵向分配和转化过程为逻辑主线,发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性在于政党驱动与乡村变迁之间的纵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以项目资源和组织资源两类能够突破体制束缚的流动... 以吉登斯的资源转换理论为视角,以扶贫资源从中央落入乡村的纵向分配和转化过程为逻辑主线,发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性在于政党驱动与乡村变迁之间的纵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以项目资源和组织资源两类能够突破体制束缚的流动性资源为要素,以党政科层体制为载体,借助县域和村域两个“时空束集”实现中央项目资源—县级组织资源—乡村产业资源之间二重转换的纵向驱动关系。基于此,尝试提出“政党驱动—乡村变迁”纵向乡村贫困治理理论,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有效衔接”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治理 政党驱动 乡村变迁 资源分配 资源转换
下载PDF
组织统合:乡村慈善的发展逻辑与治理效能——以福建省晋江市A村为例
17
作者 杜鹏 《社会建设》 2023年第1期70-82,共13页
乡村慈善发展折射了乡村社会变迁的轨迹。福建省晋江市村庄的宗族底色孕育了富有伦理性的慈善形态,市场化进程中的村庄分化提供了乡村慈善适应性发展的契机,在基层组织统合之下形成精英动员、动力调控和社会吸纳的机制。乡村慈善逐渐从... 乡村慈善发展折射了乡村社会变迁的轨迹。福建省晋江市村庄的宗族底色孕育了富有伦理性的慈善形态,市场化进程中的村庄分化提供了乡村慈善适应性发展的契机,在基层组织统合之下形成精英动员、动力调控和社会吸纳的机制。乡村慈善逐渐从主体的伦理实践升华为面向村庄的公益实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贯通了国家与社会,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因此,乡村慈善是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治理效应。作为治理媒介,乡村慈善不仅激发了乡村社会活力,而且维系了村庄心态秩序均衡,将村庄分化中的竞争导入乡村公共秩序再生产的轨道,再造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慈善 乡村治理 公共性 基层组织 乡村变迁
下载PDF
1940-1970年代文学中的“乡村变迁”
18
作者 刘卫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1940-1970年代文学书写"乡村变迁"的传统中,作家不断用文本阐释现实,弥补二者间的裂隙。赵树理的作品建立了一个有待完善、补充的"新乡村空间"。"新乡村空间"召唤与之匹配的超越现实的"新人",... 1940-1970年代文学书写"乡村变迁"的传统中,作家不断用文本阐释现实,弥补二者间的裂隙。赵树理的作品建立了一个有待完善、补充的"新乡村空间"。"新乡村空间"召唤与之匹配的超越现实的"新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其中代表。对于"乡村变迁"来说,《金光大道》以叙述高大泉"解放前苦难史"的方式解释了他祛除"私心"的原因。"新人"高大泉既是领导者和参与者,又是原因和结果,具有"乡村变迁""代言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变迁 "新乡村空间" 新人 "私心"
下载PDF
要重视土地改革对乡村社会的深远影响——读《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有感
19
作者 武力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18,127,共3页
最近10年来,随着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溯和研究“三农”历史的论著也层出不穷,最近读了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瑞芳研究员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写成的《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 最近10年来,随着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追溯和研究“三农”历史的论著也层出不穷,最近读了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瑞芳研究员以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写成的《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感到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乡村变革 土地制度 书评
原文传递
农村“三变”改革与集体经济增长:理论逻辑与实践启示 被引量:101
20
作者 张应良 徐亚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8,共11页
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讨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五个理论条件:产权明晰、产权激励、拓宽市场、延长链条和维持特色,并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与理论条件相违背。农村"三变"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就是改变中... 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讨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五个理论条件:产权明晰、产权激励、拓宽市场、延长链条和维持特色,并指出当前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与理论条件相违背。农村"三变"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就是改变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使其与理论条件相符合。具体而言,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资源资产登记制度、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产品中地域特色的引入等措施,实现集体经济的增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除了要思考资源产权问题外,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市场化经营资源。本文的研究拓宽了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变”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 理论逻辑 实践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