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 被引量:3
1
作者 畅冰蕾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44-50,共7页
网络用户侵犯他人著作权案件中,著作权人难以追究直接侵权主体的侵权责任,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此类案件中客观上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条件,如果其主观上对侵权事实有过错,可以追究其间接侵权责任,并为其设定其免责条件,平衡著作权... 网络用户侵犯他人著作权案件中,著作权人难以追究直接侵权主体的侵权责任,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此类案件中客观上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条件,如果其主观上对侵权事实有过错,可以追究其间接侵权责任,并为其设定其免责条件,平衡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和网络信息自由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都对此有所规制,但存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类型化规范不统一、通知规则和知道规则规定模糊等问题。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承担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的原因及我国立法现状,要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类型化规范。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指导下,细化通知规则,合理解释知道规则,提高法条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 通知规则 知道规则
下载PDF
“无意入镜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以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权益为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素素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61,共13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民更加频繁地用镜头记录其日常生活。在公共场所,拍摄者有可能也将他人摄入镜头之中,构成了"无意入镜者"的情形。我国《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未将"无意入镜者"在公共场所中的个人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民更加频繁地用镜头记录其日常生活。在公共场所,拍摄者有可能也将他人摄入镜头之中,构成了"无意入镜者"的情形。我国《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未将"无意入镜者"在公共场所中的个人信息权益与非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权益进行区分对待,无论个人信息是否属于私密,都可以得到保护。在"无意入镜者"个人信息权益与拍摄者权益平衡的问题上,应对我国《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告知同意规则进一步做出解释。公共场所本身的属性,意味着"无意入镜者"存在自行公开个人信息的可能。对于被认定为自行公开的个人信息,拍摄者无需再取得"无意入镜者"的同意。除此之外,在公共场所中,履行告知同意义务既应当像服务提供商或者公权力机构采集民事主体个人信息一样严苛,同时可以适用默示同意的推定行为的空间而无需取得"无意入镜者"的明示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公共场所 告知同意规则 隐私权 合理期待
原文传递
商业自动化决策规制的私法困境及其完善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东方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128,共9页
商业自动化决策中被决策主体不享有算法解释权。商业自动化决策的私法规制框架是以告知同意规则-事前告知义务、个人信息处理知情权-事后说明义务和自动化决策结果拒绝权为核心进行的规范体系构建。但这种规范以保障被决策主体知情为逻... 商业自动化决策中被决策主体不享有算法解释权。商业自动化决策的私法规制框架是以告知同意规则-事前告知义务、个人信息处理知情权-事后说明义务和自动化决策结果拒绝权为核心进行的规范体系构建。但这种规范以保障被决策主体知情为逻辑起点,不能有效解决自动化决策中普遍存在的算法黑箱问题。商业自动化决策需公私法协同规制。首先,私法层面应着眼于自动化决策的一般逻辑(框架层面),细化数据主体事前告知义务和事后说明义务的范围,明确自动化决策结果拒绝权的适用情形。在自动化决策前,商业决策主体不仅应向被决策主体主动告知自动化决策的一般逻辑,还应主动告知该自动化决策可能引发的风险。在自动化决策后,商业决策主体应对影响被决策主体权益的相关信息进行具体说明。此外,自动化决策结果拒绝权的行使需受“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与“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的双重限制。其中,是否“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为是否严重改变了被决策主体的利益状态;而是否“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则需纳入商业决策主体的事前告知义务范围。其次,公法层面应着眼于自动化决策的具体逻辑(算法层面)并进行穿透式监管,即通过算法备案-实质审查和算法备案-动态监管的方式解决算法黑箱可能带来的侵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自动化决策 算法解释权 告知同意规则 算法黑箱 公私法协同规制
下载PDF
行政立法非正式听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郎佩娟 汤捷 郝丽娜 《行政与法》 2005年第8期86-88,共3页
行政立法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实质性区别在于行政立法主体受听证笔录拘束的程度。基于行政立法自身的特点,行政立法应当更多地采用非正式听证。任何行政程序都需要有具体程序制度的支持,因此,应当建立支持行政立法非正式听证的各项... 行政立法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的实质性区别在于行政立法主体受听证笔录拘束的程度。基于行政立法自身的特点,行政立法应当更多地采用非正式听证。任何行政程序都需要有具体程序制度的支持,因此,应当建立支持行政立法非正式听证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公告制度、评议制度、相对案卷排他制度和效力制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立法 非正式听证 非正式听证制度
下载PDF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场景化路径研究——基于告知同意规则“无差别”适用的反思
5
作者 郭兵 黄静雯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03-711,共9页
在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告知同意规则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但该规则具有“无差别”适用的特点。囿于这种“无差别”适用特点,隐私政策存在着“充分告知难”和“同意效果差”的规则适用困境。相较于《中华人民共... 在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告知同意规则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但该规则具有“无差别”适用的特点。囿于这种“无差别”适用特点,隐私政策存在着“充分告知难”和“同意效果差”的规则适用困境。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消费者个人信息处理提供了场景化规则适用的制度空间,上海“亮剑浦江”专项执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这种场景化规则适用的实践探索。为了更好地平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有必要从消费者个人信息和产品服务功能两方面入手优化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场景化规则适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 个人信息保护 告知同意规则 场景化 规则适用
下载PDF
个人信息网络侵权中知情同意的边界问题
6
作者 尹洋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知情同意规则是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规则,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逐渐泛化,使其成为个人信息流动最广泛的基础。其原因既有知情同意规则本身的结构失衡,也有隐私政策的格式条款性质加剧了知情同意规则的形式化特征。这些问题的持... 知情同意规则是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规则,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逐渐泛化,使其成为个人信息流动最广泛的基础。其原因既有知情同意规则本身的结构失衡,也有隐私政策的格式条款性质加剧了知情同意规则的形式化特征。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使知情同意规则既不能促进个人信息流通,也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导致功能性受损。为此,文章通过概述知情同意规则在网络空间适用的内涵,进而指出知情同意规则网络的异化,最后结合信息区分学说,对知情同意规则的网络适用进行场景类型化构建,以达到明确适用边界、恢复应有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知情同意规则 隐私政策
下载PDF
人脸识别场景下人脸信息的侵权救济保护
7
作者 杨亚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应受到法律保护。人脸识别场景下人脸信息侵权风险较大,侵权救济较难。人脸信息的特殊性导致人脸信息侵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须具体分析。侵权行为的判断、免责事由的确立、损害结果的认定、因果关系的证... 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应受到法律保护。人脸识别场景下人脸信息侵权风险较大,侵权救济较难。人脸信息的特殊性导致人脸信息侵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须具体分析。侵权行为的判断、免责事由的确立、损害结果的认定、因果关系的证明是人脸识别场景下人脸信息侵权的重要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予以明晰,有利于保障信息主体的人脸信息权益、平衡信息处理者和信息主体之间的利益,推动人脸识别技术的长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信息 知情同意规则 实质性损害 因果关系推定
下载PDF
已公开个人信息二次处理的规制完善——基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7条的考量
8
作者 王茹仪 俞元恺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66,共6页
当前已公开个人信息不当的二次处理和过度传播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造成侵害之余,更催生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7条首次专条明确了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但囿于条文保护模式的局限与相关标准的模糊性,其保护力度... 当前已公开个人信息不当的二次处理和过度传播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造成侵害之余,更催生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7条首次专条明确了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但囿于条文保护模式的局限与相关标准的模糊性,其保护力度与实效性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参照GDPR等域外先例,引入数据处理主体二元划分的模式;其次解释并调整专门条款27条的规则内容,破除“合理范围+主体拒绝”的保护模式,合理运用知情同意规则,细化具体标准;最后通过专条赋予个人信息主体拒绝权和提供去标识化技术,为已公开个人信息提供补充性的保障措施,平衡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价值与个人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公开个人信息 公开时用途 知情同意规则 拒绝权 去标识化
下载PDF
Cookie技术下知情同意规则适用之研究——兼评劳埃德诉谷歌案
9
作者 王黎黎 《警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2-30,共9页
英国劳埃德诉谷歌案是各国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后的最新生效判决。通过剖析该案件的事实及争议焦点可以发现,网络服务公司依然存在通过技术性处理绕过隐私设置而收集个人的网络相关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使得在个... 英国劳埃德诉谷歌案是各国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后的最新生效判决。通过剖析该案件的事实及争议焦点可以发现,网络服务公司依然存在通过技术性处理绕过隐私设置而收集个人的网络相关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使得在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的背景下,知情同意规则面临着法律适用的困境,我们应当重新思考知情同意规则的法律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KIE技术 知情同意规则 个人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