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反腐事件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70个网络反腐案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0
1
作者 文宏 黄之玞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0,152-153,共10页
政府回应行为在网络反腐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政府回应梳理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从行政系统内外部的五个方面——政治压力、舆论压力、爆料人压力、政府透明度和官员影响力建立理论模型,探究影响因素,基于2008—2015年170个网络反... 政府回应行为在网络反腐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政府回应梳理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从行政系统内外部的五个方面——政治压力、舆论压力、爆料人压力、政府透明度和官员影响力建立理论模型,探究影响因素,基于2008—2015年170个网络反腐案例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网络反腐事件中政府回应不及时。网络反腐事件中的中央反腐力度、网络平台类型、信息源类型、涉案官员职位、涉案官员级别显著影响政府回应的及时性,而地方领导支持度、数字鸿沟区位、政府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表明,网络反腐事件中政府回应性压力来自中央政府、网络舆论和爆料人,具有较强的"人治"色彩,腐败官员的级别和职务影响也可能对纪检监察机构的调查介入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由此,应将规范政府回应行为作为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反腐 政府回应 及时性 回应性压力 “人治”
原文传递
传统司法中“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 被引量:26
2
作者 苏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62,共14页
《元剧选》中以及明代的公案剧在原则上赞美清官司法的同时 ,不经意中也展示了这一司法人治模式的一系列局限 ,展现了这一模式的另一如今容易为人忽视的侧面 :司法错误的严格责任 ;但这种严格责任不仅很难带来司法的改善 ,相反 ,在一定... 《元剧选》中以及明代的公案剧在原则上赞美清官司法的同时 ,不经意中也展示了这一司法人治模式的一系列局限 ,展现了这一模式的另一如今容易为人忽视的侧面 :司法错误的严格责任 ;但这种严格责任不仅很难带来司法的改善 ,相反 ,在一定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官员 严格责任 “人治” 官司 不负责任 法人 条件 公案剧 元杂剧 元剧
原文传递
语义与实践: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进路探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梁平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9,共11页
总体上,法治文化既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律设施,又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以社会福祉、公平正义、法律至上、权力规制、权利保... 总体上,法治文化既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律设施,又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以社会福祉、公平正义、法律至上、权力规制、权利保障、良法善治等为基本内容,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的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建设应当在文化自信、文化自主、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达到国情语境下的多元融合,其实践既依赖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共治,又需要通过优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广泛的法治宣传教育,最终使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和自觉行为,内化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律文化 人治 德治
原文传递
论人治 被引量:21
4
作者 丁士松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67-572,共6页
人治在形式上表现为掌权者个人意志之治,实质上则是不受法律制约的绝对权力之治。在人治国家,最高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本原性与至上性,在理念与现实中均先于、高于法律。因最高掌权者的行为不受既定规则的规范,而完全... 人治在形式上表现为掌权者个人意志之治,实质上则是不受法律制约的绝对权力之治。在人治国家,最高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本原性与至上性,在理念与现实中均先于、高于法律。因最高掌权者的行为不受既定规则的规范,而完全受其个人意志或主观好恶支配,故其行为不具有可预见性。正因为如此,人治政治生活充斥着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广大国民只能终日生活于对国家权力及其执掌者的恐惧之中。人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或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将其划分为常态与非常态、体制性与技术性、显性与隐性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特征 类型
下载PDF
河长制的得失、争议与完善 被引量:15
5
作者 詹云燕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19年第4期93-98,共6页
河长制从地方性实验到获得全国推广并正式写入法律,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河长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河湖管理保护"多龙治水"的困局,并调动了地方政府治水的积极性。但河长制也面临着高度依赖河长个人与考核制度的隐忧,其发展... 河长制从地方性实验到获得全国推广并正式写入法律,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河长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河湖管理保护"多龙治水"的困局,并调动了地方政府治水的积极性。但河长制也面临着高度依赖河长个人与考核制度的隐忧,其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应急机制与长效机制之辩,以及重奖励轻惩罚、强化权力集中弱化公众参与的评价。提升与完善河长制可以从制度内与制度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度内的提升是指河长制内部机制的改良,包括考核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制度外的提升是指与河长制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包括环保行政队伍与行政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与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市场工具、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人治 法治 考核制度 公众参与
下载PDF
“德治”“法治”与当代法律文化建设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树臣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4期7-17,共11页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法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核心。秦汉以后儒家法家思想相融合,形成古代正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同酿造了中华法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法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核心。秦汉以后儒家法家思想相融合,形成古代正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同酿造了中华法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良法善治"的基本理念,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离不开"道德建设"即"人的建设"。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倡导人民群众的深度参与,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民主的法治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仁政 人治 自治 教化
下载PDF
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其生态构建——从人治、法治到善治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2
7
作者 史利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29,共4页
大学治理内在逻辑从"人治"到"法治"再到"善治"的发展,不仅展现了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过程,也反映了大学治理内涵与外延发展的终极目标追求。同时,如果只追求"善治"而不关照"善治生态&q... 大学治理内在逻辑从"人治"到"法治"再到"善治"的发展,不仅展现了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过程,也反映了大学治理内涵与外延发展的终极目标追求。同时,如果只追求"善治"而不关照"善治生态"的构建,也会使"善治"缺乏"延展性"和"生命力"。唯有构建良好的"善治生态","人治"与"法治"在走向"善治"的过程中才能和谐共生,才能使"人治"得到规范的指引与匡正,"法治"彰显德行的渗透与化育。欲使大学治理形成"善治生态",就需促使学校、政府和市场等多元力量在推进大学治理结构建设和大学治理性格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人治 法治 善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人治德治礼治法治考论 被引量:10
8
作者 江畅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0,共8页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初重视人治和德治,后来有了礼治和法治,传统治理方式是人治、德治、礼治和法治四种治理方式的有机统一。德治、礼治和法治是人治的三种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之中,德治是根本,礼治是为了实现德治,而法治则是礼治的补...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初重视人治和德治,后来有了礼治和法治,传统治理方式是人治、德治、礼治和法治四种治理方式的有机统一。德治、礼治和法治是人治的三种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之中,德治是根本,礼治是为了实现德治,而法治则是礼治的补充和保障。传统治理方式从作为人治的德治,逐渐走向了作为人治的非德治(礼治)。导致这种境况的根源则在于人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治理方式,必须变"人治"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于"法治"的"法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人治 德治 礼治 法治
原文传递
论法治、人治与德治的关系——中国与西方人治、法治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苗延波 《天津法学》 2010年第2期17-27,共11页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法治观 法治 人治 德治 比较
下载PDF
现代大学中“人格之治”的特殊意蕴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弼成 欧阳鹏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7,共6页
现代大学治理日趋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治理者具备高尚人格发展水平,注重治理方式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关注治理所涉及主体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人格之治"的内涵和外延,以"人格之治"的古今... 现代大学治理日趋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治理者具备高尚人格发展水平,注重治理方式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关注治理所涉及主体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人格之治"的内涵和外延,以"人格之治"的古今中外存在状态、发展脉络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人格之治"和"人治"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了"人格之治"对于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这就是:"人格之治"能促使政府的教育行政从"过度"向"有限"转变,要求校长实现从"官本位"到"教育本位"的角色转换,明确教师的行政追求与学术追求的界限,敦促学生主动参与治理并以此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依据这一特殊性,现代大学可以从"人格之治"的原理出发,改进治理方式,明确治理目的,优化治理途径,建设启迪人性的大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之治 人治 特殊性 大学治理 教育本位 大学共同体
下载PDF
人治下的法治:梁启超法治主义的憧憬与幻灭
11
作者 段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 梁启超的法治主义,是一种法政主张,以及促进中国近代民主与法治发展洪流产生的进步思想。梁启超的法治主义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中穿行,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法治主义,是承载反专制思维和意识的法治主义,也是最终改弦更张地从反专制到求开明专制的法治主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也可称为“人治下的法治”,本质上希望通过行人治的方式,实现一种训政下的法治;通过强势政治人物的法治意识觉醒以及威权统治手段,来实行法治;通过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体制机制,达到威权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并重的法政局面。人治下的法治,是一种美好的过渡时期的法治设想,也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设想,只不过,这样一条法治主义之路,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走得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法治 人治 法治主义
下载PDF
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 被引量:5
12
作者 诸葛忆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6-141,共6页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淹此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不成体系。《上执政书》提出六点具体变革应对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庆历新政"的内容在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有完整体现。这次条陈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宋人种种关于政治革新的言论或作为,可以概括为"择吏为先"四字。范仲淹的变革思想沿着这条线索演变。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社会,要变革官僚阶层,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体制根本性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 择吏 人治
原文传递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要超越历史的周期律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德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9,共11页
德法并举在中国历史上有长久的传统,也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一直是德治、法治的更替循环,严重遏制了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应该超越德法并治的历史周期律。这就要求在依法治... 德法并举在中国历史上有长久的传统,也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一直是德治、法治的更替循环,严重遏制了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应该超越德法并治的历史周期律。这就要求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的同时,坚持民主先行。依法治国应该以民主为基础,法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发展。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执政党的坚定理念,还必须有民主基础和法治保障。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得到长足发展,才可超越传统德治和法治之往复循环的周期律,建立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良性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西方自然法观念与我国现代法治理念的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瑞灵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西方自然法学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特别强调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强制工具和手段,还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弘扬法的形而上价值,展现法律的终极关怀,提升人们对法的尊重和信仰,这... 西方自然法学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特别强调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的功能和作用不仅是强制工具和手段,还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弘扬法的形而上价值,展现法律的终极关怀,提升人们对法的尊重和信仰,这是我国法治建设重要的社会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客观法 人定法 西方自然法学 法治理念
下载PDF
论法律至上 被引量:3
15
作者 池海平 《河北法学》 2002年第3期6-9,共4页
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 ,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转变的过程中 ,树立起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 ,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转变的过程中 ,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至上 历史转变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执政方式 治国方式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重大 必然要求 观念
下载PDF
学生权利在学校中的实现状况调查研究——基于赛亚·伯林两种自由观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6
作者 班建武 檀传宝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4,共10页
现代公民理性权利意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日常生活土壤。考察学生权利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实际状况对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十分关键。本研究主要根据赛亚·柏林的两种自由观,将学生的权利区分消极权利和积极权... 现代公民理性权利意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日常生活土壤。考察学生权利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实际状况对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十分关键。本研究主要根据赛亚·柏林的两种自由观,将学生的权利区分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类型,分别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运行三个方面设计了针对中国内地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在面对学校权力的代表——德育处时,主要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实际上表明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消极权利并未得到学校的有效保护。作为消极权利代表的学生隐私权和个性发展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学校权力的损害。而在以关心和参与班级事务为代表的积极权利的实现上,学生自觉追求的主动性并不高。学生会作为学生权利运行的重要组织,实质上是受到学校权力的高度控制。研究认为,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缺位是都导致学生权利在学校中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则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权利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学校权利意识教育的不足所导致的学生权利意识的缺乏则是制约学生主动追求自我权利实现的内在观念障碍。破除这些困境的必由之路是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法制的现代公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权利 积极权利 应试教育 人治
下载PDF
法治和德治关系断想
17
作者 张建民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 ,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 ;作为国家治理手段 ,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 ,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 ;作为国家治理手段 ,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德治 社会治理形态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论法治、德治与人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14-21,共8页
现代人通常认为,德治就是人治,两者都与法治相对立;然而在古希腊人那里,法治并不与德治对立,两者都与人治对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而澄清这个问题。法治与人治的竞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明确地提出来了,他认为法治比人治要好。... 现代人通常认为,德治就是人治,两者都与法治相对立;然而在古希腊人那里,法治并不与德治对立,两者都与人治对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而澄清这个问题。法治与人治的竞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明确地提出来了,他认为法治比人治要好。由于古代法律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勇敢、节制、慷慨与正义等美德,从而法治就是德治,两者具有形质不可分的关系。法治是让理性去统治,故而法治与人治的对立就意味着理性与欲求的对立。虽然其强调了立法者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治,立法者也是美德与理性的化身。到了现代社会,法律不再关乎美德与理性,从而美德与人治相连,并且与法治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人治 理性 权利
下载PDF
论荀子礼治、法治、人治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4-37,共4页
荀子是战国晚期传承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师。周公、孔孟主张建立的礼治社会模式,荀子将其发展为礼法合治、王霸兼用的社会治理模式。荀子所提出的"人治"思想,强调的是"人"在法律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人治"... 荀子是战国晚期传承儒学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师。周公、孔孟主张建立的礼治社会模式,荀子将其发展为礼法合治、王霸兼用的社会治理模式。荀子所提出的"人治"思想,强调的是"人"在法律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人治"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历史上曾为尊君服务,但当代法治不能因此忽视人的主体作用。荀子提出的"人治"更多的是对人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要求,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时重视其道德素养和司法实践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对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治 人治 礼法合治 社会治理
下载PDF
从人治走向法治——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自力 《改革与开放》 2009年第6X期8-8,10,共2页
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经历了法律工具主义理念、法律虚无主义理念、法律功利主义理念、法律至上主义理念四个阶段,在法治化进程中,必须弄清法治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法制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