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3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址论 被引量:44
1
作者 喻学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5-49,共5页
遗址是历史的化石,文明的碎片,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对象。对遗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弘扬传统,开发旅游,保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末,我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口号。在新的世纪初,我们是否可以提“遗址... 遗址是历史的化石,文明的碎片,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对象。对遗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弘扬传统,开发旅游,保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末,我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口号。在新的世纪初,我们是否可以提“遗址旅游”的口号,从而推动各类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价值 遗址旅游 开发利用 定义 类型 遗址保护 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下载PDF
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 被引量:61
2
作者 常青 《时代建筑》 2009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文章以批判的历史意识和保护价值观,对历史建筑保存和修复在观念背景和操作策略上的演进作了深度探讨;对修复中辩证看待历史"真实性"提出了个人见解;并对历史建筑废墟复原和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和澄清。
关键词 历史建筑 真实性 修复 废墟 重建
下载PDF
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军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0-57,共8页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概念设计
下载PDF
心灵废墟——师陀早期创作的精神特质喻晓薇 被引量:5
4
作者 喻晓薇 《开封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29-34,共6页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墟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墟的批判、对文化废墟的...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师陀早期创作中废墟意象高度密集,而这正是师陀独特的精神气质———废墟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来自于其幼年时代形成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心理特质体现为对现实中废墟的批判、对文化废墟的检省、对生命废墟的咏叹。这种独有的废墟精神特质使师陀在现代文坛优秀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早期创作 精神特质 现代文学史 废墟意象 废虚心理 文化废虚 生命废墟
下载PDF
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艳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对遗址旅游解说系统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遗址旅游解说系统是由遗址旅游解说内容、旅游解说媒介和旅游解说受众组成的有机整体.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 对遗址旅游解说系统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遗址旅游解说系统是由遗址旅游解说内容、旅游解说媒介和旅游解说受众组成的有机整体.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解说 旅游解说系统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延边地区渤海国遗址预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董振 金石柱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以延边地区的渤海国遗址为研究对象,借助GIS软件获取同遗址分布相关的高程、坡度、坡向、与河流之间的距离、与村屯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值,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延边地区渤海国遗址预测模型,并分析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准... 以延边地区的渤海国遗址为研究对象,借助GIS软件获取同遗址分布相关的高程、坡度、坡向、与河流之间的距离、与村屯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值,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延边地区渤海国遗址预测模型,并分析预测结果.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89.7%,采用自然分裂法(Jenks)分级的高概率区面积占研究区域的14.7%.高概率区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海兰江流域、布尔哈通河流域、嘎呀河流域、牡丹江流域、图们江干流流域等.高概率区相对比重高的地区有龙井、图们、延吉、珲春等县市,而高概率区绝对比重高的地区有敦化、汪清、珲春、龙井、安图等县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渤海国考古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渤海国 LOGISTIC回归模型 预测模型 延边地区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描述及其文本背后的思考——以贾樟柯《三峡好人》、《东》和刘小东《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金丹元 杨国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3,共7页
在以"废墟"为描述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既有对颓废与伤感的实体性存在的"废墟"进行展示,又有借"废墟"现象来折射社会变革中人的生存状态的。但对"废墟"描述的艺术思考其实更耐人寻味。伴随着三峡... 在以"废墟"为描述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既有对颓废与伤感的实体性存在的"废墟"进行展示,又有借"废墟"现象来折射社会变革中人的生存状态的。但对"废墟"描述的艺术思考其实更耐人寻味。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如期建设,三峡"废墟"引起艺术家们对过往的追思以及对历史的寻问,对三峡"废墟"的表现也构造了一种"对话":与自己的对话或者与社会的对话。三峡"废墟"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对"精神废墟"的重建,对精神故乡的寻找。抑或也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中对三峡"废墟"的表现,也属于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方法和一个侧面。然而,对在"城建"中出现的新的因人为破坏所形成的"废墟",包括仿古造假的所谓"艺术性开发"等等,理当应予以毫不妥协地尖锐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艺术作品 三峡题裁 废墟 当代艺术精神 审美文化
下载PDF
陕西三桥汉代木桥遗址出土木材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冯德君 赵泾峰 王自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5-178,共4页
西安西郊三桥湾子村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木桥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冷杉属木材(Abies sp.)、樟科桢楠属木材(Phoebe spp.)、紫葳科梓属木材(Catalpa spp.)、壳斗科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 prinus)、楝科香椿属香椿(Toon... 西安西郊三桥湾子村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木桥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冷杉属木材(Abies sp.)、樟科桢楠属木材(Phoebe spp.)、紫葳科梓属木材(Catalpa spp.)、壳斗科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 prinus)、楝科香椿属香椿(Toona sinensis)、榆科榆属木材(Ulmus sp.)。该鉴定结果对陕西三桥汉代木桥的考证、陕西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遗址 出土木材
下载PDF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木材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冯德君 杨军凯 +1 位作者 赵泾峰 孙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松属油松(Pinustabulae formis),麻栎属麻栎类木材(QuercusSect.cerris),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Sect.pri nus),桦属木材(Betulasp),鹅耳枥属鹅耳枥类木材(CarpinusSect.sp),桑属桑...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松属油松(Pinustabulae formis),麻栎属麻栎类木材(QuercusSect.cerris),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Sect.pri nus),桦属木材(Betulasp),鹅耳枥属鹅耳枥类木材(CarpinusSect.sp),桑属桑木(Morussp)等14类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遗址 出土木材
下载PDF
活态流变:废墟与建筑遗产评估及再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之宇 詹旭军 《中外建筑》 2024年第1期118-125,共8页
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原以废墟形式存在的建筑遗产逐渐复现在大众视野下。基于对废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价值论,对其进行内在价值与可用性评估,选取武汉翟雅阁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利用性评估权重问卷,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再引入模糊... 从汉口开埠到老城新生,原以废墟形式存在的建筑遗产逐渐复现在大众视野下。基于对废墟的审美经验与文化价值论,对其进行内在价值与可用性评估,选取武汉翟雅阁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利用性评估权重问卷,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再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F-AHP)与Critic赋权法对翟雅阁进行判断矩阵组合赋权,最后以云理论为基础构建建筑遗产评估模型,从中探求最小化遗产价值流失的方法策略与流程,活化利用、以古为新,冀借他山之石为启发相关建筑遗产保护的同类研究提供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评估 废墟 模糊层次分析法 云模型 组合赋权
下载PDF
试论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以湖南城头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建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7,32,共7页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头山 遗址 中国 早期文明 产生
原文传递
考古学视角下的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尹利欣 高宜生 《城市建筑》 2020年第19期180-182,共3页
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建设遗址博物馆对遗址发掘和保护、考古研究、文化教育、体现城市文物古迹特色、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探讨了考古学与遗址... 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建设遗址博物馆对遗址发掘和保护、考古研究、文化教育、体现城市文物古迹特色、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探讨了考古学与遗址博物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从选址、功能设置、建筑造型、参观流线4个方面探讨基于考古学视角下的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加以说明,希望本研究能对我国遗址博物馆设计及建设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遗址 遗址博物馆 建筑设计
下载PDF
红色遗产:遵义市长征遗址遗迹的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友富 彭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34-37,共4页
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遵义市停留了三个月之久,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等众多著名的遗址遗迹,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考察。这些红色遗产所独具的红色价值在当下旅游大发展的热... 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遵义市停留了三个月之久,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等众多著名的遗址遗迹,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考察。这些红色遗产所独具的红色价值在当下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中正在造福当地人民并泽润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市 长征 遗址遗迹 旅游开发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视角下遗址文化重现研究
14
作者 何冲 韩禹锋 《包装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50-151,共2页
遗址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是人们的公共休闲场所,也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文化名片。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简单的遗址建筑展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完整的遗址文化重现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数字化设计能够借助科技... 遗址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是人们的公共休闲场所,也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文化名片。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简单的遗址建筑展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完整的遗址文化重现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数字化设计能够借助科技手段,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将藏于物象遗址下的隐性历史文化直观地重现。本文以数字技术和景观设计为支撑,围绕遗址文化重现这一主题,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遗址保护、遗址文化传播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遗址 景观设计 文化重现
原文传递
Ruin Theory for the Risk Process Described by PDMPs 被引量:2
15
作者 Guo-jingWang Chun-shengZhang RongWu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SCIE CSCD 2003年第1期59-70,共12页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risk process that is described by a piecewise deterministic Markov processes (PDMP). We firs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isk process and then discuss some ruin problems for...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risk process that is described by a piecewise deterministic Markov processes (PDMP). We firs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isk process and then discuss some ruin problems for this new kind of risk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words Risk process survivor function ruins probability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 supremum distribution bevor ruin
原文传递
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毕静文 孙雪飞 《设计》 2023年第21期123-126,共4页
本文着重于研究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废墟美学的概念,阐述了中西方废墟美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墟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以及表现形式。通过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图案、面料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 本文着重于研究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废墟美学的概念,阐述了中西方废墟美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墟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以及表现形式。通过废墟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图案、面料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废墟美学的服装设计方法。为服装设计风格的内在特质提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服装本身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墟 美学 服装设计 文化 设计方法
下载PDF
环境调控下的“废墟”——基于时间的新纪念性表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镌 《新建筑》 2023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可变性是现代公共建筑在表现新纪念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因素介入建筑的一种方式。通过形式自身蕴含的纪念性、不同时间并置所带来的可变性,人造“废墟”概念回答了新纪念性的形象问题。环境调控技术既可以从物质上促成“废... 可变性是现代公共建筑在表现新纪念性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因素介入建筑的一种方式。通过形式自身蕴含的纪念性、不同时间并置所带来的可变性,人造“废墟”概念回答了新纪念性的形象问题。环境调控技术既可以从物质上促成“废墟”的形成,也可以是其形式的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在新地域主义语境下,现当代建筑师如何依托被动式环境调控技术,利用时间的加速来实现具象的“废墟”,利用时间的层叠来呈现抽象的“废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建筑 新纪念性 可变性 时间 废墟 新地域主义 环境调控技术
下载PDF
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地区分布概况与开发现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文生 唐春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62-65,共4页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重新划定了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地域范围,包含了广西、贵州、云南的8个市(州)。这些地区更加完整的囊括了百色起义时期建立的红七军、红八军的活动范围,红...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重新划定了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地域范围,包含了广西、贵州、云南的8个市(州)。这些地区更加完整的囊括了百色起义时期建立的红七军、红八军的活动范围,红色资源丰富。除此之外,该区域还有众多红军长征遗址、旧址,抗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的遗迹等红色资源。为加大对该区域的研发力度,急需对左右江革命老区新范围的红色资源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本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开发现状做出了简要介绍,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江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旅游 遗迹
下载PDF
废墟岁月价值缺失性认知隐含的文化观念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汶 陈烨 《住宅科技》 2020年第9期52-56,共5页
在国内以往的城市化中,只有少量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废墟得到保护,而大量饱含城市集体记忆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存在。研究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机制原理,可以为保护这类建筑... 在国内以往的城市化中,只有少量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废墟得到保护,而大量饱含城市集体记忆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存在。研究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机制原理,可以为保护这类建筑遗产的弱势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生死观”和“传统废墟观”展开研究,前者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的建造材料和重“式”轻“代”的营造方式,进而无意识地影响了岁月价值的有效累积。后者使废墟成为传统文化的消极符号,使人们有意识地忽视了岁月价值的历时性。应转变这种传统认知,选择性地对具有潜力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进行活化,使其重获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墟 岁月价值 文化观念 生死观 传统废墟观
下载PDF
Raised into Ruins: Transforming Debris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from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Xavier Ortells-Nicola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63-297,共35页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 has displayed a recurrent engagement with urban ruins. Painting, performance, film, and photography have turned the rubble of demolition and constru...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 has displayed a recurrent engagement with urban ruins. Painting, performance, film, and photography have turned the rubble of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 works, an outcome of the vast urban development programs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into a powerful symbol of China's contemporary milieu. Critical and academic approaches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ave rightly inquired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se ruins, in a process that has also reevaluated the place of these images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traditions of China. Starting with these academic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situates images of ru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dialogue with transnational debates on the meaning and epistemology of the ruin, to argue for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constructedness i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uins. Photographic series by Wang Qingsong, Jiang Pengyi, and Yang Yongliang are analyzed as examples of an active appropriation of the process of ruin creation from a critical stance. Recycling urban wasteful rubble into an aesthetic object, these photo artists generate alternative vis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consequent demoli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negot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ru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constructedness ruins JiangPengyi Wang Qingsong Yang Yonglia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