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管理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智慧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光国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7-948,共12页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阴/阳"是一种"根源性的隐喻",源生自道家有关宇宙万物生成的"宇宙论",而不是"本体论"。以"阴/阳"这种"前现代"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可以发展出中国传统&qu...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阴/阳"是一种"根源性的隐喻",源生自道家有关宇宙万物生成的"宇宙论",而不是"本体论"。以"阴/阳"这种"前现代"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可以发展出中国传统"有机论"的科学,但却发展不出现代"机械论"的科学。倘若中国的社会科学家对近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有相应的理解,能够以之作为基础,建构本土社会科学的"微世界",则"阴/阳思维"将变成一种"后现代的智慧",有助于华人管理者解决他们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到的各项管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源性隐喻 有机论的科学 科学哲学 后现代智慧 宇宙论 本体论
下载PDF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 被引量:16
2
作者 庄孔韶 方静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文化概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主线是文化从自足的、平衡的实体概念变成了动态的、无边界的过程概念。于是,文化在被引入组织研究之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组织本身的变迁和对组织认识的递增,激发了不同的研究旨趣和侧...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文化概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主线是文化从自足的、平衡的实体概念变成了动态的、无边界的过程概念。于是,文化在被引入组织研究之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组织本身的变迁和对组织认识的递增,激发了不同的研究旨趣和侧重,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视角,即文化作为变量和文化作为根隐喻。文化作为独立变量或属性的视角进入组织研究,催生了组织文化研究;将文化作为根隐喻的观点,则提供了认识组织构拟与转换的新角度。近十余年来,中国人类学家一方面扩大了对多类型组织的田野剖析,探讨多样性文化根隐喻之含义,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学院派文化诠释的可能的应用性意义与实践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组织文化 作为文化的组织 根隐喻 类(泛)家族主义
下载PDF
“水”意象的隐喻衍生机制——兼谈中西方“水喻”文化差异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方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7-62,共6页
从解析中国文化根隐喻——"水"的概念隐喻特征入手,揭示宗教、古代文学和成语、惯用语等不同语体类型中"水喻"的主要特征,并藉此探寻"水喻"衍生的机制以及中西方隐喻衍生方式的异同。中国文化中的"... 从解析中国文化根隐喻——"水"的概念隐喻特征入手,揭示宗教、古代文学和成语、惯用语等不同语体类型中"水喻"的主要特征,并藉此探寻"水喻"衍生的机制以及中西方隐喻衍生方式的异同。中国文化中的"水喻"倾向于以水的自然属性抽象出的概念特征为衍生的基点。比较而言,西方的"水喻"衍生方式相对简单,少了一种哲理化的意蕴,但多了一份与自然抗争之意。研究发现支持了"文化制约隐喻思维"的文化隐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喻” 根隐喻 衍生 中西差异
下载PDF
论关键象征符号
4
作者 谢里·奥尔特纳 卢芳芳(译) 《前沿》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是人类学家谢里·奥尔特纳教授(Sherry Ortner)发表于《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3,75(5):1338-1346)的《论关键象征符号》(On Key Symbols)一文的中译。以谢里·奥尔特纳的关键象征符号理论为对话比较... 本文是人类学家谢里·奥尔特纳教授(Sherry Ortner)发表于《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3,75(5):1338-1346)的《论关键象征符号》(On Key Symbols)一文的中译。以谢里·奥尔特纳的关键象征符号理论为对话比较的参照,对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象征符号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学术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象征符号理论和中国式象征符号话语体系。其一,奥尔特纳对符号学的贡献在于:廓清了对符号的分类,归纳概括出与之对应的两种功能,对于符号的认知具有原理性意义。她指出,对各类符号的第一个主要分类,是沿着一个连续统,并且把它的两端分别称为“总括”和与之相对的“细化”。她强调这是一个连续统,同时要从这个理想型的两端入手。其二,奥尔特纳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符号类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这对于我们在跨文化语境中认知、了解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关键符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视野和学理路径。她认为,细化象征符号类型之所以受到珍视,主要是因为它意指有助于在文化群体中正确、顺利生活的那些明确无误的行动模式。其三,奥尔特纳对关键符号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了清晰的划分,为我们从观念与实践层面把握关键符号提供了学理支撑。她提出符号分类模式具有不平衡的结构,其中根隐喻可能暗示特定的行动模式或有限的可能行动模式;关键场景预设了某些有序思维假设。这有助于我们从理念与实践角度把握“总括符号”与“细化符号”,理解不同文化的关键场景。(卢芳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关键象征符号 根隐喻 谢里·奥尔特纳 人类学
原文传递
“良知”与“种子”:王阳明思想之中的植物隐喻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立胜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15,共5页
能近取譬是儒学生命智慧运思的风格。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种子”的隐喻一直贯穿于其良知教论说过程之中。它既贴切地指示出良知的自发性、自然性,又生动地表示出良知实现的次第性,更准确的显示出致良知功夫的亲近性、简易性。
关键词 良知 种子 根喻
下载PDF
Water, Plant, Light, and Mirror: On the Root Metaphors of the Heart-Mind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被引量:1
6
作者 BAO Yongl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年第1期95-112,共18页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the metaphors of plant and light work together for Wang to form a coher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ystem of xin (heart-mind). This method is also a good way to unravel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that are intermingled in his thinking. By using this methodology Wang's attempts to harmonize several ancient traditions of heart-mind that appear as possibly polarized to modem readers, are illuminated (though they did not appear contradictory to the Neo-Confu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Yangming root metaphor heart-mind innate knowledge human nature SELF-CULTIVATION
原文传递
试论气之原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向田和弘 本桥京子 鲁兆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将气作为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中医界普遍的"常识"。但对其本身的解释与理解已经脱离了它作为掌握人体的媒介的目的,已呈现貌合神离的地步。本文从气功能的角度探讨气的本质与原型。
关键词 本喻 世界观 原型
下载PDF
语源学视域下的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根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忠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02-106,111,共6页
首先指出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根结合研究的不足,然后探讨语源学、认知隐喻与词根三者结合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采用语源学视域、历时和共时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隐喻与词根可以拓展单个词汇的语义,解释概念隐喻理论的部分渊源,深化对单个概念... 首先指出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根结合研究的不足,然后探讨语源学、认知隐喻与词根三者结合研究的可能性。通过采用语源学视域、历时和共时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隐喻与词根可以拓展单个词汇的语义,解释概念隐喻理论的部分渊源,深化对单个概念隐喻的理解,在方位隐喻中单独存在或与结构隐喻并存,有助于认清不同概念隐喻的内在联系和把握概念隐喻与认知转喻的关系,充当语源论证修辞方式的必要因素,以及成为音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源学 词根 概念隐喻 音义学
下载PDF
“根”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9
作者 徐梁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基于丰富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汉英语言中"根"概念的隐喻投射,揭示"根"与"root"的概念隐喻投射在两种语言中同异并存的现象。两者隐喻的高度相似性证明了人类生活体验、认知思维的... 基于丰富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汉英语言中"根"概念的隐喻投射,揭示"根"与"root"的概念隐喻投射在两种语言中同异并存的现象。两者隐喻的高度相似性证明了人类生活体验、认知思维的共通性,同时,汉英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又使两者具有了各自特有的隐喻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 概念隐喻 文化 汉英对比
下载PDF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Root”Metaphor Translation in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10
作者 LIU Xi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Both the study of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has taken an empirical turn in the past decade,corpus-based method has provided a practical and objective way for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and co... Both the study of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has taken an empirical turn in the past decade,corpus-based method has provided a practical and objective way for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root”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rough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a Chinese classic novel—Dream of the Red Mansion,the two translations are completed by a native Chinese speaker an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respectively.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devoted to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ypical examples selected from th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online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with the online corpus analysis tool Wmatrix,two deductions have been drawn through the analysis concerning the cognition difference in root perception:(1)the integral perception of root and a plant in Chinese VS the binary cognition in English;(2)the concreteness of“root”metaphor in Chinese VS the abstractness in“root”metaphor application in English.Then the two deductions ar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rough corpus-assisted study of“root”metaphor in large online corpuses.The differences in root metaphor usage as well as the cognitiv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emphasis not only on the dominant conceptual root metaphors,but also the semantic preference of the collocated words of the metap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metaphor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analysis cognitive structure
下载PDF
多义名词“root”和“根”的隐喻对比分析
11
作者 唐珍珍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通过对多义名词"root"和"根"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少部分映射则为英语或汉语所各自独有。"root"和"根"的隐喻映射范围主要包括了事物域、...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通过对多义名词"root"和"根"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少部分映射则为英语或汉语所各自独有。"root"和"根"的隐喻映射范围主要包括了事物域、人体域、抽象域、社会文化域和社会关系域等。这一对比分析反映了英汉语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两种语言在认知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由于本身的特点及各自文化上的差异,认知角度和参照点会有所不同,最终导致认知语义的不同。这也启示研究者词汇的教学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域 英语意义 汉语意义
下载PDF
根的情怀 无尽的爱——《我的根在草原》赏析
12
作者 欧文静 《职大学报》 2012年第5期54-56,共3页
草原歌曲《我的根在草原》:歌词标题直抒胸意,歌词正文简洁纯朴、亲切感人,把鲜明的民族风格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强烈地反映出了时代精神,使人对草原之情之爱油然而生。
关键词 草原 对比 比喻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精神表达与话语秩序——以韩少功《爸爸爸》与《女女女》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茂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名重一时,通过对韩少功两部经典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些作家要寻找的"根"与其说是家族或族系的根,不如说是文化和历史的根。作为一种精神表达,这些小说都有着强烈的"理念设计",努力展示一个...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名重一时,通过对韩少功两部经典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些作家要寻找的"根"与其说是家族或族系的根,不如说是文化和历史的根。作为一种精神表达,这些小说都有着强烈的"理念设计",努力展示一个乌托邦式的话语秩序,反映了创作主体对自己的社会作用的犹疑和焦虑,彰显出他们政治上的窘迫、美学上的困境和"致命的自负"的精神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民族隐喻 乌托邦 理性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