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体单元多级细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建国 孙大乐 陈良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87-1490,共4页
传统方法采用六面体单元进行局部细化,模型准备时间长,对于复杂边界处容易造成单元畸变,甚至需要四面体单元过渡,大大降低了求解精度.在h法和原有单元过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单元多级细化方法,并给出了实现形式,然后通过与Hertz法和常... 传统方法采用六面体单元进行局部细化,模型准备时间长,对于复杂边界处容易造成单元畸变,甚至需要四面体单元过渡,大大降低了求解精度.在h法和原有单元过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单元多级细化方法,并给出了实现形式,然后通过与Hertz法和常规细化法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多级细化带来的边界过刚度问题,采用扩大细化区的方法予以解决,并以轧机辊系接触问题为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细化 h法 三维多级细化 边界过刚度 辊系接触
下载PDF
关于辊系接触问题的单元细化研究
2
作者 赵建国 孙大乐 陈良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1-724,共4页
通过单元局部细化,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因此在h法和原有单元过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级细化方法,并详细给出了实现形式.针对该方法在细化边界上的局部过刚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提出了细化尺度的概念,得出了... 通过单元局部细化,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因此在h法和原有单元过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级细化方法,并详细给出了实现形式.针对该方法在细化边界上的局部过刚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提出了细化尺度的概念,得出了计算精度随细化尺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两者的函数关系式,一方面能够预测模型求解精度,另一方面为确定单元细化程度提供了依据,实现了效率与精度的平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机辊系 接触分析 h法 局部细化 细化尺度
下载PDF
辊形配置对辊间接触压力与板形调控影响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尚飞 李申光 李艳琳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135,共12页
为系统分析不同辊形配置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热轧生产线使用的2种典型辊形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对应的辊系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带钢规格与调控手段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分析得出常规凸度支撑辊对应的... 为系统分析不同辊形配置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热轧生产线使用的2种典型辊形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对应的辊系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带钢规格与调控手段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分析得出常规凸度支撑辊对应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CVC工作辊辊形呈现出明显的对应性,且压力分布形式受轧制规格与调控手段的影响明显小于CVC支撑辊。利用接触压力峰值和不均匀度表述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将不同规格与调控手段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更为具体的不同参量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对分布特征的整体影响趋势。同时还对2种辊形配置下不同辊间接触压力对轧机板形调控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得出CVC支撑辊对应辊形配置的弯辊力与窜辊位置在板形调控能力上均强于常规凸度支撑辊辊形配置,而不同辊形配置对辊缝形状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引入辊间接触压力边中比得到调控特性与辊间接触压力之间的具体关系,并结合现场的实际生产数据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现场辊形配置与板形调控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辊形配置 辊间接触压力 压力分布 压力峰值 压力不均匀度 压力边中比 凸度调控
原文传递
基于影响函数法的20辊森吉米尔轧机辊系变形解析
4
作者 王军生 白金兰 +3 位作者 赵阳 宋君 孙杰 王国栋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2,121,共10页
为了实现轧辊-轧件一体化的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提出简支梁和悬臂梁相结合的模型,计算支撑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采用影响函数法建立了20辊森吉米尔轧机的辊系变形计算模型。计算过程中,针对每个单元压下量的微小差距,选用Bland-Hill模型逐... 为了实现轧辊-轧件一体化的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提出简支梁和悬臂梁相结合的模型,计算支撑辊弹性弯曲影响函数,采用影响函数法建立了20辊森吉米尔轧机的辊系变形计算模型。计算过程中,针对每个单元压下量的微小差距,选用Bland-Hill模型逐单元计算轧制力后合成为总轧制力,将轧件变形考虑进来,实现轧辊-轧件一体化辊系变形计算。以鞍钢SENDZIMIR MILL ZR22B54"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验证,计算了轧制力及其横向分布、辊间压力分布以及出口轧件横向厚度分布,计算结果与现场设定值偏差在3%以内,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分析20辊森吉米尔板形控制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辊森吉米尔轧机 支撑辊影响函数 辊系变形计算 影响函数法 辊间压力分布 轧件横向厚度分布
原文传递
六辊CVC板带冷连轧轧机ANSYS有限元仿真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震 戚新军 +1 位作者 宋九梅 张玉琴 《河南冶金》 2011年第5期34-36,共3页
研究建立了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六辊CVC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进而以1750mm冷轧机组为对象,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数百个工况下的数据,研究此类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和辊间接触压力。
关键词 辊系变形 接触变形 有限元 CVC轧机
下载PDF
辊间接触总压力及单位宽压力不变时轧辊弹性变形
6
作者 胡衍生 程晓茹 +4 位作者 李虎兴 庞先进 商存亮 刘微 周敏 《冶金设备》 2005年第6期22-24,63,共4页
从辊间接触总压力保持不变和辊间接触单位宽压力保持不变二方面讨论了轧辊变形随轧件宽度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变形计算中是基于辊间接触应力相等的原则进行的。通过对轧辊变形规律的讨论,认为对于设计一套适合于中厚板生产的辊型,有必要... 从辊间接触总压力保持不变和辊间接触单位宽压力保持不变二方面讨论了轧辊变形随轧件宽度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变形计算中是基于辊间接触应力相等的原则进行的。通过对轧辊变形规律的讨论,认为对于设计一套适合于中厚板生产的辊型,有必要引入压力加权系数和板宽加权系数参入设计计算。经实际生产应用表明,按此轧辊变形规律和思想设计出的辊型明显地改善了轧辊磨损和板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板宽 轧辊间接触压力 轧辊变形
原文传递
夹送辊接触应力分析计算 被引量:8
7
作者 万飞 《中国重型装备》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对夹送辊在带钢刚咬入而又未到达卷筒之前的受力,以及卷取3~5圈后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目的是计算夹送辊和带钢的接触应力,并检验在此接触应力下是否损坏带钢的表面质量。
关键词 夹送辊 压力 拉力 接触应力
下载PDF
2250mm带钢热连轧机板形调控性能改善与提高 被引量:6
8
作者 魏钢城 张清东 陈先霖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9,共4页
以2250mm热连轧精轧机为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针对末机架在轧制薄带钢时因出现工作辊端部压靠而引起的整机板形控制性能劣化问题,进行了多种工况的定量研究,得出轧件规格和轧制力对工作辊端部压靠的产生及压靠程度的影响,揭示了工作辊... 以2250mm热连轧精轧机为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针对末机架在轧制薄带钢时因出现工作辊端部压靠而引起的整机板形控制性能劣化问题,进行了多种工况的定量研究,得出轧件规格和轧制力对工作辊端部压靠的产生及压靠程度的影响,揭示了工作辊端部压靠对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的严重负面影响。通过比较研究轧机抵抗工作辊端部压靠的能力,提出了采用基于变接触轧制策略的变接触支承辊初始辊形设计的技术对策,并在投入实际生产使用后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辊压靠 板形调控性能 有限元 热连轧机
下载PDF
中厚板轧制过程头部弯曲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被引量:6
9
作者 田勇 王国栋 +1 位作者 赵忠 王昭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79-1582,共4页
针对国内中厚板轧机普遍存在的头部弯曲问题,通过对轧制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轧件上下表面温差和上下辊辊径比对轧件头部弯曲的影响规律,建立轧件头部弯曲曲率、轧机上下辊辊径比和轧件上下表面温差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根据轧制... 针对国内中厚板轧机普遍存在的头部弯曲问题,通过对轧制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轧件上下表面温差和上下辊辊径比对轧件头部弯曲的影响规律,建立轧件头部弯曲曲率、轧机上下辊辊径比和轧件上下表面温差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根据轧制参数预测轧件弯曲曲率,为现场配辊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一种采用CCD摄像机测量轧件弯曲曲率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轧制过程 头部弯曲 配辊 接触弧
下载PDF
对辊成型机挤压辊受力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孟辉 李聪杰 +3 位作者 卜培培 任亚楠 朱世峰 马艳梅 《矿山机械》 2015年第10期137-141,共5页
辊套及辊轴的强度和变形量是对辊成型机挤压辊设计的重要参数,笔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辊套及辊轴装配的有限元模型,根据辊套和辊轴过盈配合装配下辊套及辊轴的强度、变形量和接触压力,对辊轴进行了设计优化。并针对设计优化后对辊... 辊套及辊轴的强度和变形量是对辊成型机挤压辊设计的重要参数,笔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辊套及辊轴装配的有限元模型,根据辊套和辊轴过盈配合装配下辊套及辊轴的强度、变形量和接触压力,对辊轴进行了设计优化。并针对设计优化后对辊套及辊轴,分析过盈装配的挤压辊在挤压力作用下的强度及变形量;分析在挤压力作用下辊套与辊轴过盈配合时的强度及变形量变化,为成型机的辊套辊轴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辊 过盈配合 强度 变形量 接触压力
原文传递
退火热处理对Cr_(3)C_(2)-FeCrBSi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姜自滔 杨康 +4 位作者 辛越 易新林 张世宏 王硕煜 倪振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7,共13页
目的 针对冷轧辊表面的循环应力、摩擦磨损的特殊服役环境,设计空气燃料超音速火焰喷涂(HVAF)制备Cr_(3)C_(2)-FeCrBSi复合涂层来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方法 利用HVAF技术在冷轧辊用合金钢板表面制备不同尺寸陶瓷颗粒混合的Cr_(3... 目的 针对冷轧辊表面的循环应力、摩擦磨损的特殊服役环境,设计空气燃料超音速火焰喷涂(HVAF)制备Cr_(3)C_(2)-FeCrBSi复合涂层来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方法 利用HVAF技术在冷轧辊用合金钢板表面制备不同尺寸陶瓷颗粒混合的Cr_(3)C_(2)-Fe CrBSi的复合涂层,并在600、700、800℃进行退火处理后得到退火态涂层。利用XRD、SEM、显微硬度计、电子拉伸试验机、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接触疲劳试验机,考察了不同陶瓷含量和不同退火温度下涂层的相组成、组织结构、机械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接触疲劳失效形式。结果 喷涂态涂层的显微硬度、结合强度随着Cr_(3)C_(2)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陶瓷相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涂层最佳,显微硬度、结合强度分别为459.6HV0.3、42.8 MPa。选取Cr_(3)C_(2)(质量分数10%)-FeCrBSi涂层经过退火处理后,涂层的硬度、断裂韧性、抗磨损性能均有提升,其中摩擦因数由原先的0.89降低至0.80~0.75。此外在700℃下退火3 h得到的涂层,显微硬度可达490.3HV0.3,断裂韧性由2.81 MPa·m1/2提升至3.15 MPa·m1/2,磨损率为6.80×10^(-14) m^(3)/(N·m),与喷涂态涂层相比,磨损率降低了15%。喷涂态、退火态涂层的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接触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退火态复合涂层的接触疲劳失效形式主要有剥落和分层,同时剥落失效情况下涂层的接触疲劳寿命更长,可达2.07×10^(5)转。结论 Cr_(3)C_(2)-Fe Cr BSi复合涂层良好的抗磨损和耐接触疲劳性能主要取决于Cr_(3)C_(2)硬质耐磨颗粒的加入。而退火热处理可以促进涂层向平衡态的转变、同时析出的二次碳化物(Cr, Fe)7C3起到沉淀强化的作用,使得退火态涂层具有更好的抗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AF 冷轧辊 退火 摩擦磨损 接触疲劳
下载PDF
风电塔筒滚弯成形数学建模及实验研究
12
作者 刘继坤 管延锦 +5 位作者 翟继强 梁涛 张红伟 展保同 马正伦 梅录春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32,共11页
针对海洋风电塔筒等厚板构件板材较厚、成形半径较大的滚弯成形特点,建立了滚弯成形过程的简化模型和考虑弯曲中性层偏移的修正模型,进行了滚弯成形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形过程中弯曲中性层的偏移,导致简化模型与修正模型所得到的... 针对海洋风电塔筒等厚板构件板材较厚、成形半径较大的滚弯成形特点,建立了滚弯成形过程的简化模型和考虑弯曲中性层偏移的修正模型,进行了滚弯成形工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形过程中弯曲中性层的偏移,导致简化模型与修正模型所得到的接触角和下压量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下辊中心距的增大,使得达成目标半径所需的接触角和下压量增加,下压力减小。由于回弹的影响,相同弯曲曲率下较厚的板材需要更大的下压量来成形,并且随着板材厚度与下压量的增加,考虑弯曲中性层偏移的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下压量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弯 海洋风电塔筒 数学模型 中性层偏移 接触角 下压量
原文传递
Cambering of Four High Cold Mill with the View of Reducing Roller Ends Contact and Preventing Complex Waves 被引量:1
13
作者 Zhenhua Bai Hongxin Si +1 位作者 Xiaodong Shi Qingtian Zhou 《Engineering(科研)》 2011年第4期359-363,共5页
Based on lots of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fully thinking the equipment and production craft characters of four high cold mill, a new cambering scheme for four high cold mill is advanced in this pape... Based on lots of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fully thinking the equipment and production craft characters of four high cold mill, a new cambering scheme for four high cold mill i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This scheme considered the need of production of multi-specification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control of roller ends contact. The most homogeneous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of front tension is the control target and the homogeneous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tween rollers is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In this technology, working roll curve adapt the combination of cosine curve and high order curve, backup roll adapt the combination of cosine curve, straight line and high order curve. The cosine subentry of working roll and the high order curve subentry are used to control edge wave, the high order curve subentry of working roll is used to control the roll contact, the cosine subentry of backup roll is used to reduce the center wave. That’s the features of this technology. On-site testing shows that the new cambering and combination can not only manage the complex waves of normal four high cold mill effectively, but also will reduce the contact between roller ends and minish roll consumption. This technology has created economic benefits for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WAVES Strip Shape roll Contour roll contact roll Consumption
下载PDF
热轧带钢平整机工作辊磨损规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光义 杨荃 +3 位作者 王晓晨 张喜榜 王凤美 王秋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4-59,共6页
由于工艺和结构的特殊性,带钢热轧平整机的工作辊磨损演变规律与热连轧过程有显著差别。然而,目前对工作辊磨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轧,对热轧平整机磨损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少。为此,从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的磨损特点出发,结合现场大量实测磨... 由于工艺和结构的特殊性,带钢热轧平整机的工作辊磨损演变规律与热连轧过程有显著差别。然而,目前对工作辊磨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轧,对热轧平整机磨损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少。为此,从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的磨损特点出发,结合现场大量实测磨损数据,分析磨损的形成与发展机理。通过ABAQUS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建立单机架四辊热轧平整机的辊系-轧件耦合计算模型,揭示不同磨损阶段工作辊接触应力对磨损演变的作用规律。通过与某厂1 580 mm热轧平整机的实际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工作辊磨损演变规律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生产过程的磨损情况,为热轧平整机轧辊磨损理论的发展与磨损预报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平整机 工作辊 磨损演变规律 有限元分析 接触应力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interference fit value on entire roller embedded shapemeter roll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海淼 刘宏民 +1 位作者 于丙强 杨利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503-4508,共6页
For entire roller embedded shapemeter ro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interference fit and the sensor pre-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shapemeter roll were analyzed by elasticity theo... For entire roller embedded shapemeter ro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interference fit and the sensor pre-pressure, and the pressur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shapemeter roll were analyzed by elasticity theory during the cold reversible rolling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trip temperature on the interference fit, the distributions of contact pressure of the framework's top surface and the sensor pre-pressure on different values of interference fit were analyz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act pressure of the framework's top surface and the sensor pre-pressur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alue of interference fit. When the value of interference fit is between 0.05 mm and 0.09 mm, roll body's inner hole surface, the framework and pressure magnetic sensitive component don'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sensor works in the linear seg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rve, so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hapemeter roll is guarant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ible rolling shapemeter roll value of interference fit contact pressure finite element
下载PDF
高速瓦楞辊的磨损失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虹 朱宝亮 刘家浚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本文对进口的高速瓦楞辊的磨损失效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磨损形式是磨粒磨损,即齿侧为滑动磨粒磨损,齿底为应变疲劳磨粒磨损,而齿顶则包括了这两种磨损形式;齿顶和齿根两侧都是磨损最严重的部位;磨粒主要是纸中夹带的SiO_2砂粒。... 本文对进口的高速瓦楞辊的磨损失效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磨损形式是磨粒磨损,即齿侧为滑动磨粒磨损,齿底为应变疲劳磨粒磨损,而齿顶则包括了这两种磨损形式;齿顶和齿根两侧都是磨损最严重的部位;磨粒主要是纸中夹带的SiO_2砂粒。文章最后还明确指出,瓦楞辊的返修期应当定在其出现非均匀磨损之前,但是由于楞齿承受弯曲应力而诱发疲劳裂纹,故此返修次数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辊 滑动接触 磨粒磨损 耐磨性
下载PDF
带状色差对冷轧低碳钢板表面性能影响
17
作者 尹红顶 王志登 《重型机械》 2023年第3期20-25,共6页
研究冷轧低碳钢表面带状色差区域与正常区域的表面性能以及带状色差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采用表面接触角、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辉光放电能谱、三维形貌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分析清洗前后冷轧钢板表面接触角、表面及表层元素组成、微... 研究冷轧低碳钢表面带状色差区域与正常区域的表面性能以及带状色差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采用表面接触角、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辉光放电能谱、三维形貌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分析清洗前后冷轧钢板表面接触角、表面及表层元素组成、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等。结果显示轧硬钢板和退火钢板清洗前后,表面接触角均由80°以上降至35°以下,说明表面残留物均可被清洗去除,达到润湿一致性表面。退火钢板表层10 nm内有C和Mn元素富集,其带状色差区域面粗糙度为0.588μm、面最大峰高为2.964μm、面最大谷深为-3.873μm,均高于正常区域。同时,带状色差区域的腐蚀电流、阻抗、晶面衍射峰和表面金相等数据显示与正常区域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带状色差是根植产品表面的外观形貌特征,并非异物富集所致,差异从轧硬钢板遗传至退火钢板表面,主要体现为表面形貌的粗糙特征,不影响清洗性和电化学活性,也不改变钢板的晶面和金相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色差 冷轧 低碳钢板 表面性能 接触角
下载PDF
铝热轧偏导辊辊面铝粉堆积原因与改善措施
18
作者 路纪轩 孔军 +2 位作者 陈祚启 陈欢 张学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5-17,共3页
从设备、工艺方面分析铝热轧偏导辊辊面出现的铝粉堆积现象。偏导辊辊面温度过高、带材与偏导辊速度不匹配、带材表面油量太多以及偏导辊辊面粗糙度较大,都会加重辊面铝粉堆积。通过降低偏导辊辊面的温度、保证带材与偏导辊速度的一致... 从设备、工艺方面分析铝热轧偏导辊辊面出现的铝粉堆积现象。偏导辊辊面温度过高、带材与偏导辊速度不匹配、带材表面油量太多以及偏导辊辊面粗糙度较大,都会加重辊面铝粉堆积。通过降低偏导辊辊面的温度、保证带材与偏导辊速度的一致性、控制带材表面带油的均匀性、减少带材表面油量、降低偏导辊辊面的粗糙度等措施,减轻了偏导辊辊面的铝粉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导辊 润湿性 表面张力 铝粉堆积 接触角
下载PDF
冷轧带钢板形分段接触式检测过程的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清东 文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5-241,254,共8页
建立了冷轧带钢板形应力分段接触式检测过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引入欧式距离方法表征检测误差,分析了在不同板形缺陷模式下,板形辊弯曲变形、板形辊分段区域宽度、板形辊直径、带钢包角、带钢厚度、卷取张力、带钢张力横向分布不对度等... 建立了冷轧带钢板形应力分段接触式检测过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引入欧式距离方法表征检测误差,分析了在不同板形缺陷模式下,板形辊弯曲变形、板形辊分段区域宽度、板形辊直径、带钢包角、带钢厚度、卷取张力、带钢张力横向分布不对度等因素对板形检测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板形辊弯曲变形程度的增大,板形应力检测精度大幅度降低。随着板形辊分段区域宽度的增大,板形检测精度大幅度降低;而随着板形辊分段区域宽度的减小,板形检测精度提高,但提高的幅度随着分段区域宽度的减小而越来越小。卷取工艺张力越低,板形检测精度越低;且当卷取张力增大到某一值时,再继续增大卷取张力对板形检测精度影响甚小。随着卷取张力横向分布不对称度的增大,板形检测精度降低。板形检测辊直径大小、带钢包角的变化以及带钢厚度的变化对板形检测精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形缺陷 板形检测 板形辊 分段接触式 有限元法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Model and Cambering Technology for UCM Temper Mill (I)——Development of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Model and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of Flatness for UCM temper mill
20
作者 Zhenhua Bai Hongxin Si +5 位作者 Xiaodong Shi Linfang Han Ruibing Long Shoumin Wu Xiujun Li Dongdong Zhang 《Engineering(科研)》 2011年第7期736-742,共7页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and overmuch roll consumption are the widespread problems in temper rolling process of thin strip for two-stand UCM temper mill. Fully thinking th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and overmuch roll consumption are the widespread problems in temper rolling process of thin strip for two-stand UCM temper mill. Fully thinking th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UCM temper mill, we took the newly-built 1220 UCM temper mill of Baoste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and a calculation model of flatness for UCM temper mill are established after a great deal of site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this basis, an optim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roll shape which is suited for UCM temper mill is developed. Working roll curve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sine curve and high order curve. The cosine subentry is used to control edge wave, the high order curve subentry is used to control roller ends forced-contact. Furthermore, the chamfering curve of middle roller end is optimized. Those are the innovations.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technology,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tween rollers caused by the shift of middle roll becomes more homogeneous, pressure peak disappeared, working life of roll is improved effectively as well. Relevant technologies have been used to the practice of 1220 UCM temper mill of Baosteel and have achieved good use effects, which is of further extending application value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M Temper Mill Forced-contact roll Shape roll Consum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