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CT技术的砂岩数字岩石物理实验 被引量:89
1
作者 刘向君 朱洪林 梁利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3-1140,共8页
数字岩石物理技术可弥补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的诸多不足,为岩石物理学研究提供一个新平台.本文以常规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微CT扫描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具有真实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数字岩芯模型;应用Avizo软件内含的多种形态学算... 数字岩石物理技术可弥补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的诸多不足,为岩石物理学研究提供一个新平台.本文以常规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微CT扫描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具有真实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数字岩芯模型;应用Avizo软件内含的多种形态学算法进行数字岩芯孔隙结构量化及表征研究,统计获取了孔隙度、孔隙体积分布及孔径分布特征,建立了等价孔隙网络模型;将Avizo与多场耦合有限元软件Comsol完美对接,实现了孔隙尺度的渗流模拟并计算获得绝对渗透率,对于考虑固相充填孔隙的情况,模拟计算了岩石有效弹性参数,并与近似Gassmann方程良好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将Avizo与Comsol结合使用的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数字岩石物理研究手段,为其大规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石物理 砂岩 孔隙结构 微CT扫描 岩石物理参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宁生 任晓娟 +2 位作者 魏金星 康有新 张存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根据储层岩石的层理构造产状将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分为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和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3种类型。对各类岩层的成因、组成、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类型的混积岩层对... 根据储层岩石的层理构造产状将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分为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和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3种类型。对各类岩层的成因、组成、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类型的混积岩层对应3种沉积环境。岩层的岩石类型组合决定了储层岩石的微结构构造,而微结构构造决定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裂缝发育程度,进而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的储层物性最好;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次之;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储层物性最差,这种储层必须配合以发育的构造裂缝才有实际意义。本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储层的岩性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 混积岩 岩石类型 孔隙结构 油气分布
下载PDF
砂岩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 被引量:56
3
作者 贾海梁 项伟 +4 位作者 谭龙 张伟丽 曾雯 曹慎 程超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895,共17页
由于岩石性质的复杂性和环境条件的多变性,岩石冻融损伤并不是单一机制造成的,应是各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往往存在主导性的机制。首先对已有冻融损伤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分析各自的适用条件。之后探讨多孔岩石(以砂岩为例)的孔隙结构... 由于岩石性质的复杂性和环境条件的多变性,岩石冻融损伤并不是单一机制造成的,应是各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往往存在主导性的机制。首先对已有冻融损伤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分析各自的适用条件。之后探讨多孔岩石(以砂岩为例)的孔隙结构对冻融损伤机制的控制性作用,并定义"特征冻融损伤单元"。利用热力学原理分析不同的冻结条件下砂岩内部可能发生的冻融损伤机制和主导机制。当冻结速率低时,毛细管机制(理论)和结晶压机制(理论)应在岩石的冻融损伤中起主导作用,而体积膨胀机制则受到抑制;当冻结速率高时,体积膨胀机制和静水压机制应在岩石的冻融损伤中起主导作用,而毛细管机制和结晶压机制则受到抑制。最后利用砂岩的冻融损伤试验——包括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砂岩孔隙结构及冻融损伤的微观观察和利用应变片对砂岩的冻胀变形过程的监测,对砂岩的冻融损伤机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融损伤理论 砂岩冻融损伤 孔隙结构 热力学原理 损伤的微观观察 冻胀变形试验
原文传递
酸性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物性参数特征 被引量:52
4
作者 庞彦明 章凤奇 +1 位作者 邱红枫 战剑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7,共6页
综合利用大量铸体薄片及储层物理实验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酸性火山岩储集空间与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孔喉比超大的特征。该区酸性火山岩储层具有束缚... 综合利用大量铸体薄片及储层物理实验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酸性火山岩储集空间与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孔喉比超大的特征。该区酸性火山岩储层具有束缚水饱和度高、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等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储层物性对应力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火山岩 微观孔隙结构 孔喉比 渗流特征 低渗透储层 营城组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岩石的等效孔隙纵横比反演及其应用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宏兵 张佳佳 姚逢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8-615,共8页
通过融合Gassmann方程和由微分等效介质理论建立的干岩石骨架模型——DEM解析模型,本文提出根据纵波(和横波)速度反演岩石等效孔隙纵横比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和横波速度预测的方法.首先,利用Gassmann方程和DEM解析模型建立岩石的纵、... 通过融合Gassmann方程和由微分等效介质理论建立的干岩石骨架模型——DEM解析模型,本文提出根据纵波(和横波)速度反演岩石等效孔隙纵横比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和横波速度预测的方法.首先,利用Gassmann方程和DEM解析模型建立岩石的纵、横波速度与密度、孔隙度、饱和度和矿物组分等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其次,将岩石孔隙等效为具有单一纵横比的理想椭球孔,应用非线性全局寻优算法来寻找最佳的等效孔隙纵横比使得理论预测与实际测量的弹性模量之间的误差最小;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等效孔隙纵横比代入到Gassmann方程和DEM解析模型中构建横波速度.实验室和井孔测量数据应用表明,反演得到的等效孔隙纵横比可准确反映储层的孔隙结构,对于裂缝型储层如花岗岩,其孔隙纵横比通常小于0.025,而对于孔隙型储层如砂岩,其孔隙纵横比通常大于0.08.只利用纵波与同时利用纵、横波反演得到的孔隙纵横比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而且由纵波构建的横波与实测横波吻合良好,说明本文提出的等效孔隙纵横比反演及其横波速度预测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纵横比 横波速度预测 GASSMANN方程 干岩石骨架模型 储层孔隙结构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分析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0,共3页
岩石核磁共振t2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孔隙特征,通过岩石压汞曲线与核磁共振t2分布建立的转换关系无法统一转换系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较大误差。从岩石核磁共振弛豫机理入手,合理制作了标准物理模型,并通过图像及核磁共振分析建立... 岩石核磁共振t2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孔隙特征,通过岩石压汞曲线与核磁共振t2分布建立的转换关系无法统一转换系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较大误差。从岩石核磁共振弛豫机理入手,合理制作了标准物理模型,并通过图像及核磁共振分析建立了砂岩核磁共振t2值与孔隙半径之间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了转换系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核磁共振分析岩石孔隙特征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岩石孔隙结构 孔径分布
下载PDF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3
7
作者 甘利灯 张昕 +2 位作者 王峣钧 孔丽云 杨廷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在分析构造、岩性地层和非常规勘探领域对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从勘探领域变化与地震技术储备之间的关系阐明当前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地震波的定义出发,基于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前提假设与实际勘探领域介质之间... 在分析构造、岩性地层和非常规勘探领域对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从勘探领域变化与地震技术储备之间的关系阐明当前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地震波的定义出发,基于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前提假设与实际勘探领域介质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给出整体技术发展建议:即以连续、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及其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强化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和资料保真处理研究;研发基于衰减与频散以及方位相关地震属性的储层预测特色技术;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形成面向复杂岩性地层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地震储层预测配套技术;做好储层预测质控,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勘探领域 介质 地震岩石物理 地震资料保真处理 孔隙形态与结构 频散与衰减
下载PDF
孔隙型与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何健 康毅力 +2 位作者 刘大伟 雷鸣 疏壮志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93,共4页
与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深入程度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来才引起重视。以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典型孔隙型及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为对象,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两类储层的应力敏感特性,采用应力敏感系数评价... 与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深入程度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来才引起重视。以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典型孔隙型及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为对象,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两类储层的应力敏感特性,采用应力敏感系数评价应力敏感程度,从孔隙结构和裂缝特征阐述了二者应力敏感行为的差异。研究表明,裂缝—孔隙型储层岩样应力敏感系数比孔隙型的大。前者应力敏感程度为中等偏强,后者应力敏感程度为弱。孔隙型岩样的形变基本上属于弹性形变。裂缝—孔隙型岩样的形变属于塑性形变的范畴。有效应力增加时,裂缝首先被压缩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裂缝性储层 孔隙结构 储层损害 应力敏感性
下载PDF
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2
9
作者 印兴耀 刘欣欣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9-325,共17页
岩石物理建模是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双相介质和等效介质理论,将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的理论框架分为岩石基质、岩石骨架、孔隙填充物和饱和岩石四部分,在该理论框架下对现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基本理论及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 岩石物理建模是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双相介质和等效介质理论,将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的理论框架分为岩石基质、岩石骨架、孔隙填充物和饱和岩石四部分,在该理论框架下对现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基本理论及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和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针对碎屑岩、碳酸盐岩、致密砂岩、页岩等不同类型储层岩石的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及孔隙填充物性质等,在探讨岩石物理建模现状及难点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适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在充分考虑储层微观特征、有效利用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可有效描述储层微观物性特征和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储层定量解释、流体识别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模型 等效介质理论 孔隙结构 非均质储层 弹性参数 XU-WHITE模型
下载PDF
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 被引量:41
10
作者 马新仿 张士诚 郎兆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56,60,共4页
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推导了储层岩石不同孔隙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用分段回归的方法计算了不同... 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推导了储层岩石不同孔隙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用分段回归的方法计算了不同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能更好地反映孔隙结构的实际情况。若孔隙大小相差不大,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相等或比较接近;若孔隙大小相差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得到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储层岩石 毛细管压力曲线 毛管压力曲线 非均质性 定量描述 分段 大小 分形维数 孔隙分布
下载PDF
致密岩油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震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7-595,650,共10页
致密岩油是我国石油勘探比较现实的接替领域。致密岩油研究的难点在于:致密化过程与不同级别孔隙对石油迁移的影响,石油可否发生明显运移;是否全部为连续性油气聚集。近年来,人们总结出国内致密岩油的主要地质特征,初步探索了致密岩油... 致密岩油是我国石油勘探比较现实的接替领域。致密岩油研究的难点在于:致密化过程与不同级别孔隙对石油迁移的影响,石油可否发生明显运移;是否全部为连续性油气聚集。近年来,人们总结出国内致密岩油的主要地质特征,初步探索了致密岩油的形成分布、富集成藏特征,逐步建立了纳米级孔喉的观测技术。国外研究认为,致密岩层内的流体流动受控于优势孔隙—喉道的分布,中孔网络与有机质内的大孔相连,提高了致密岩层的渗透性;致密油在富集过程中也会发生明显的侧向运移;连续性油气聚集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威利斯顿盆地和大绿河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今后应关注:岩石致密化过程和微米—纳米级孔喉的形成分布、致密岩油的赋存状态和运移成藏机理、我国致密岩油的资源潜力评价指标等3个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岩油 孔隙结构 赋存状态 运移和成藏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谢武仁 杨威 +5 位作者 杨光 杨玉凤 谢增业 金惠 朱秋影 沈珏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40,共6页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及孔...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及孔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蚀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和微裂缝6种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4种类型,即:Ⅰ类粗歪双峰式—大孔中粗喉型、Ⅱ类中歪双峰式—中孔中细喉型、Ⅲ类细歪双峰式—中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单峰式—小孔微细喉型,这4种孔隙类型分别对应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型、溶孔+铸模孔型和微孔型孔隙组合类型;其中Ⅰ类粗歪双峰式和Ⅱ类中歪双峰式位于有利的峰点结构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为中高产能储层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上三叠统 岩石类型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原文传递
页岩基质微观孔隙结构分析新方法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永飞 王晨晨 +3 位作者 姚军 胡蓉蓉 孙海 赵建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7-1073,共7页
页岩基质孔隙主要包含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页岩油气在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中的渗流机理不同,对页岩中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实验分别获... 页岩基质孔隙主要包含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页岩油气在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中的渗流机理不同,对页岩中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实验分别获取具有代表性的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扫描电镜图像,其中,无机孔隙相对较大,其图像的分辨率较低,有机孔隙相对较小,其图像的分辨率较高;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MCMC)法重构出相应的无机孔隙数字岩心和有机孔隙数字岩心,并提出局部叠加法构建同时包含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的页岩基质孔隙数字岩心;最后对无机孔隙数字岩心、有机孔隙数字岩心和基质孔隙数字岩心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叠加法构建的页岩基质孔隙数字岩心能够同时描述页岩中的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结构特征,无机孔隙本身连通性较差,有机孔隙本身连通性较好,有机孔隙的局部孔隙度和局部渗透率较高,对页岩中的流体渗流有着重要作用.该方法为页岩中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描述和油气在纳米尺度孔隙中的传输模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基质 扫描电镜 数字岩心 孔隙结构分析 局部叠加法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控制作用的定量描述 被引量:30
14
作者 蒲秀刚 黄志龙 +2 位作者 周建生 肖敦清 柳飒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5-17,25,共4页
油气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的直接观察和对应的孔渗物性分析揭示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岩石孔渗性能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由常规压汞法可以提取多项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使用对应分析数... 油气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的直接观察和对应的孔渗物性分析揭示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岩石孔渗性能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由常规压汞法可以提取多项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使用对应分析数学地质手段筛选出主控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获得了储集岩孔隙度、渗透率与其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储集岩孔隙度与其孔隙结构参数及矿物组成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关系证明了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的明显控制作用,为储集岩孔渗性能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油气储集层 孔隙结构 物性 定量关系
下载PDF
煤岩超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江丙友 林柏泉 +2 位作者 吴海进 朱传杰 陆振国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28,共5页
煤岩超微孔隙结构对煤的吸附和强度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对其进行精确测定,采用了高精度压汞仪对来自8种不同硬度的煤样进行压汞法实验,测定得出超微孔隙结构的所有特征参数.根据压汞法基本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理论建立了切合... 煤岩超微孔隙结构对煤的吸附和强度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对其进行精确测定,采用了高精度压汞仪对来自8种不同硬度的煤样进行压汞法实验,测定得出超微孔隙结构的所有特征参数.根据压汞法基本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理论建立了切合实际的煤孔隙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利用孔隙特征参数计算出各硬度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研究发现:煤孔隙结构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煤体越松软,分形性越好,用分形规律研究煤岩孔隙结构越精确;随着煤体硬度的增加,孔隙分形维数不断降低,煤体抗压强度不断增大;建立硬度与孔隙分形维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可以用硬度定量描述煤的吸附性和抗压强度.研究结论对于煤层瓦斯的运移、瓦斯抽放以及瓦斯突出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超微 孔隙结构特征 分形规律 rock 孔隙分形维数 硬度 微孔隙结构 抗压强度 压汞法 煤体 结构分形维数 煤孔隙结构 分形几何学 定量关系式 吸附 瓦斯突出 瓦斯抽放 强度性能 煤层瓦斯
原文传递
冻融循环对麦积山石窟砂砾岩微观结构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鸿锐 刘平 +3 位作者 孙博 仪志毅 王家杰 岳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5-555,共11页
冻融循环作用是影响麦积山石窟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和研究开放条件下麦积山石窟饱水砂砾岩在3种温度区间(-5℃~20℃,-10℃~20℃,-15℃~20℃)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波速损失率、质量损失率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采用CT和数... 冻融循环作用是影响麦积山石窟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和研究开放条件下麦积山石窟饱水砂砾岩在3种温度区间(-5℃~20℃,-10℃~20℃,-15℃~20℃)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波速损失率、质量损失率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采用CT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岩样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引入均化应力概念,将结晶压力与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对比,作为岩石是否发生破坏的判据。结果表明:(1)岩石质量、波速、抗拉强度均与冻融循环次数呈反比,但与冻融循环最低温度呈正比。(2)提出温度区间是岩石冻融劣化的关键性环境控制因素,岩石原始胶结结构的破坏以及形成的孔隙是影响岩石冻融劣化的关键性内在因素。(3)结晶均化应力与岩石屈服强度的对比,能够较好的用于判断冻融作用对岩石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望为石质文物冻融风化机制以及相关保护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麦积山石窟 冻融损伤 CT图像 孔隙结构 均化应力
原文传递
基于图像描述的煤岩裂隙CT图像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27
17
作者 宫伟力 安里千 +1 位作者 赵海燕 毛灵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1-376,381,共7页
基于煤岩孔隙系统多尺度结构特征对深入认识多尺度流体运移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图像描述的煤岩CT图像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精细描述方法。采用了图像的多策略分割技术提取目标,利用Freeman链码对目标的边界进行表达,研究了由形态学、统... 基于煤岩孔隙系统多尺度结构特征对深入认识多尺度流体运移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图像描述的煤岩CT图像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精细描述方法。采用了图像的多策略分割技术提取目标,利用Freeman链码对目标的边界进行表达,研究了由形态学、统计矩、链码、计盒维数构造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占有区域与边界的图像描绘子、以及分形描绘子;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对煤岩CT图像中的大尺度宏观裂纹目标、小尺度细观裂隙目标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宏观裂纹可由灰度阈值法实现目标提取;小尺度细观裂隙需采用较复杂的分割策略,如基于索贝尔梯度算子的分水岭变换;进一步应用链码表达、图像描绘子和分形描绘子,实现了煤岩孔隙结构在欧氏空间与分形空间的多尺度精确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隙结构 CT 图像描述 多尺度分析
下载PDF
大庆火山岩孔隙结构及气水渗流特征 被引量:25
18
作者 胡勇 朱华银 +2 位作者 万玉金 韩永新 王玉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65,89,共4页
利用CT成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铸体薄片等实验技术,对大庆火山岩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气水渗流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表明:大庆火山岩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孔隙易被喉道控制,喉道大小决定储层的渗透性,储集空间可以分为孔隙型、裂... 利用CT成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铸体薄片等实验技术,对大庆火山岩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气水渗流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表明:大庆火山岩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孔隙易被喉道控制,喉道大小决定储层的渗透性,储集空间可以分为孔隙型、裂缝型、致密型三种类型,不同孔隙类型岩样的储集空间、气水渗流特征明显。大庆火山岩残余水饱和度较高,气水渗流显著特征是裂缝型岩样两相渗流区间小,但在高含水饱和度下,气相仍具备一定的渗流能力,表明裂缝具有较好的导流能力,孔隙型岩样两相渗流区间较大,在残余水饱和度下,气相相对渗透率较高,储渗物性较好;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两种类型的岩样气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均比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孔隙结构 气水渗流 实验研究 大庆
下载PDF
Microscopic damage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under freeze-thaw environment 被引量:25
19
作者 周科平 李斌 +2 位作者 李杰林 邓红卫 宾峰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254-1261,共8页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ck microscopic damage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bjected to recurrent freeze-thaw cycles, experiments for five groups of homogeneous sandstone under different freeze-thaw cycles were c...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ck microscopic damage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bjected to recurrent freeze-thaw cycles, experiments for five groups of homogeneous sandstone under different freeze-thaw cycles were conducted. After freezethaw,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tests and impact 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rom which microscopic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ros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number, the rate of porosity growth descends at the beginning of freeze-thaw, yet accelerates after a certain number of cycles. The proportion of pores with different sizes changes dynamically and the multi-scale distribution of pores tends to develop on pore structure with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freeze-thaw and thawing.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curve of sandstone undergoing freeze-thaw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and the phase of compaction is inconspicuous compared with the static curve. Elastic modulus and dynamic peak intensity of sandstone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freeze-thaw cycles, while peak strain increases. The higher the porosity is, the more serious the degradation of dynamic intensity is. The porosity is of a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dynamic peak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freeze-thaw cycl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pore structur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y dynamic compression stress-strain curve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泥岩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20
作者 苗建宇 祝总祺 +1 位作者 刘文荣 卢焕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0-336,共7页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的岩心样品,进行了X衍射全岩物相测试,有机碳测定,孔隙度、渗透率测定及扫描电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泥岩中普遍含碎屑矿物,其中长石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以碎屑粘土为主,泥岩中碳酸盐矿物...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泥岩的岩心样品,进行了X衍射全岩物相测试,有机碳测定,孔隙度、渗透率测定及扫描电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泥岩中普遍含碎屑矿物,其中长石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以碎屑粘土为主,泥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泥岩中各种面状孔隙是主体孔隙,由微孔隙构成,孔隙含量较高,分布较均匀。泥岩孔隙结构基本可归纳为细孔喉型、粗孔喉型及混合过渡型等三种类型。最后分析探讨了影响泥岩孔隙结构主要因素为:①碳酸盐含量使孔隙基本面貌产生差异;②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欠压实对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③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及赋存状态与溶蚀孔隙发育关系密切相关;④有机质富集有利于异常压力发育,对孔隙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泥岩 孔隙度 渗透率 有机碳 扫描电镜 孔隙结构 压实作用 有机质 成熟度 赋存状态 石油 天然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