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
11
1
作者
焦树林
高全洲
刘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5,共7页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μmol/L、1 637μmol/L和-11.75‰、-12.44‰;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μmol/L、1 383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同位素组成
珠江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
10
2
作者
焦树林
罗福家
+6 位作者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54,共5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总溶解物质(TDS)的年输出通量达到2.68×1011 g,其化学侵蚀模数为1.02×108 g/(km2.a),流域断面的DIC年输出量为1.88×109 mol,其流域DIC的输出模数达到7.12×105 mol/(km2.a)。按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对河水中DIC的贡献率为98%计算,约消耗大气二氧化碳9.56×108 mol,流域碳汇模数达到3.63×105 mol/(km2.a),其中雨季6-11月的碳汇约占92%,其碳汇强度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2~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流域
喀斯特
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河流溶解无机碳
碳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流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中国河流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武恩鹏
孙会国
+1 位作者
刘文景
徐志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共10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已被广泛用于辨识流域内碳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通过综合现有文献,系统梳理河流δ^(13)C_(DIC)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论证了该指标能够真实、敏感反映...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已被广泛用于辨识流域内碳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通过综合现有文献,系统梳理河流δ^(13)C_(DIC)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论证了该指标能够真实、敏感反映流域环境特征及各种地表过程,可用于重建流域碳循环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由于河流碳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复杂性,关于河流δ^(13)C_(DIC)的影响机理仍有较多细节尚未探明。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主要河流的δ^(13)C_(DIC)数据发现,在全国尺度上我国河流δ^(13)C_(DIC)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变化格局,基本反映了我国地质、气候及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地区河流δ^(13)C_(DIC)整体上比其他地区明显偏高,关于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可将δ^(13)C与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联用并加强水体DIC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流DIC同位素示踪理论及其在揭示碳循环过程和机理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流域过程
人类活动
中国河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
11
1
作者
焦树林
高全洲
刘昆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5,共7页
基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1027,4047112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03669)
文摘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μmol/L、1 637μmol/L和-11.75‰、-12.44‰;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μmol/L、1 383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同位素组成
珠江流域
Keywords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the
Pearl
River
basin
分类号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
10
2
作者
焦树林
罗福家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罗甸县环境保护局
六盘水市水文水资源局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54,共5页
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计(2009)2251&省合[2012]7005)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0201)
+1 种基金
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特助基金项目(TZJF(2009)25)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项目(2008)
文摘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总溶解物质(TDS)的年输出通量达到2.68×1011 g,其化学侵蚀模数为1.02×108 g/(km2.a),流域断面的DIC年输出量为1.88×109 mol,其流域DIC的输出模数达到7.12×105 mol/(km2.a)。按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对河水中DIC的贡献率为98%计算,约消耗大气二氧化碳9.56×108 mol,流域碳汇模数达到3.63×105 mol/(km2.a),其中雨季6-11月的碳汇约占92%,其碳汇强度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2~10倍。
关键词
乌江源流域
喀斯特
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河流溶解无机碳
碳汇
Keywords
Wujiang
river
source
drainage
basins
area
Karst
hydrologic
process
chemical
weathering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the
atmospherical
CO2
consumption
分类号
X1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P95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流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中国河流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武恩鹏
孙会国
刘文景
徐志方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出处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A0607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402)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资助项目(Y2023014)。
文摘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已被广泛用于辨识流域内碳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通过综合现有文献,系统梳理河流δ^(13)C_(DIC)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论证了该指标能够真实、敏感反映流域环境特征及各种地表过程,可用于重建流域碳循环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由于河流碳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复杂性,关于河流δ^(13)C_(DIC)的影响机理仍有较多细节尚未探明。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主要河流的δ^(13)C_(DIC)数据发现,在全国尺度上我国河流δ^(13)C_(DIC)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变化格局,基本反映了我国地质、气候及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地区河流δ^(13)C_(DIC)整体上比其他地区明显偏高,关于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可将δ^(13)C与放射性碳同位素(Δ^(14)C)联用并加强水体DIC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河流DIC同位素示踪理论及其在揭示碳循环过程和机理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河流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流域过程
人类活动
中国河流
Keywords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table
carbon
isotope
watershed
processes
human
activities
rivers
in
China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焦树林
高全洲
刘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焦树林
罗福家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河流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中国河流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武恩鹏
孙会国
刘文景
徐志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