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下游扬中河段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丽荣 陈涟 李荣辉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0年第12期6-12,共7页
本文基于实测资料,从汊道分流、岸线、冲淤、主流、横断面等方面分析长江扬中河段演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河道演变影响因素,对治理思路提出了初步探讨。结论表明:扬中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及两岸岸线总体基本稳定,除局部河床有所调整外,整... 本文基于实测资料,从汊道分流、岸线、冲淤、主流、横断面等方面分析长江扬中河段演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河道演变影响因素,对治理思路提出了初步探讨。结论表明:扬中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及两岸岸线总体基本稳定,除局部河床有所调整外,整体上已形成基本稳定的河势格局。治理研究应重点关注嘶马弯道险工段以及近年来新形成的崩岸及险工段,改造局部丁坝,加固已实施的护岸,增加新守护,对新出现的崩岸及险工段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中河段 河床演变 冲淤变化 影响分析
下载PDF
3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uspended load transport by turbulent flows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12
2
作者 LU Yongjun1,DOU Guoren1,HAN Longxi2,SHAO Xuejun3 & YANG Xianghua1,3 1.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210029,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3.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237-256,共2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3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uspended load transport in turbulent flows. Based on Dous stochastic theory of turbulent flow, numerical schemes of Reynolds stresses for anisotropic turbulent flows we... This paper presents a 3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uspended load transport in turbulent flows. Based on Dous stochastic theory of turbulent flow, numerical schemes of Reynolds stresses for anisotropic turbulent flows were obtained. A refined wall function was employed to treat solid wall boundaries. The equations for 2D suspended load motion and sorting of bed material have been expanded into 3D cases. Numerical results are validated by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Gezhouba Project, and prove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The present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simulate sedim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he dam area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and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siltation process and deposition pattern in the near-dam area of the reservoir,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s and bed material, and flow field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ields at different time and elevations are predicted.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in physical model studies. Thus, a new method is established for 3D simulation of sediment motion in dam areas of multi-purpose water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flows Dou's stochastic theory NONUNIFORM suspended load riverbe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3D MATHEMATICAL model Three Gorges Project.
原文传递
钱塘江河口水流-河床相互作用及对盐水入侵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潘存鸿 张舒羽 唐子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42,共8页
通过长系列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钱塘江河口上段河床具有大冲大淤和洪冲潮淤的演变特性,影响河口上段的潮汐强弱,进而影响盐水入侵。若年内丰水期径流量大,则河床出现"大冲",河床容积增大,潮汐增强,导致秋季强潮期盐水入... 通过长系列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钱塘江河口上段河床具有大冲大淤和洪冲潮淤的演变特性,影响河口上段的潮汐强弱,进而影响盐水入侵。若年内丰水期径流量大,则河床出现"大冲",河床容积增大,潮汐增强,导致秋季强潮期盐水入侵加剧;反之,若年内丰水期径流量小,河床容积较小,导致秋季强潮期盐水入侵减弱。结果表明,钱塘江径流对盐水入侵存在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盐水入侵与径流量成反比;间接影响是通过径流冲刷河床,引起潮汐增大,间接导致盐水入侵加剧,这是钱塘江河口大冲大淤以及对潮汐巨大反作用的特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河口 河床冲淤 盐水入侵 水流-河床相互作用
下载PDF
河道实测冲淤量不同计算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段光磊 彭严波 郭满姣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3,118,共7页
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冲淤量结果往往差别很大,部分河段、部分时段甚至存在冲淤性质相反情况。采用大量的实测水沙、地形资料,运用断面地形法、网格地形法和输沙量平衡法3种方法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坝下游宜昌至监... 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冲淤量结果往往差别很大,部分河段、部分时段甚至存在冲淤性质相反情况。采用大量的实测水沙、地形资料,运用断面地形法、网格地形法和输沙量平衡法3种方法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坝下游宜昌至监利河段的实测河床冲淤量,对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和影响计算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对河床起伏程度与断面代表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输沙量平衡法需对悬沙测验成果进行改正,并考虑泥沙测验定线误差、水量不平衡、河道采砂和分流洪道冲淤;断面地形法需在弯道、汊道、河道急剧放宽和束窄的局部河段布置相对较密的断面;网格地形法需选择适宜的插值方法,且网格尺寸不宜大于施测断面点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冲淤量 计算方法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道冲淤时空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晓敏 丁贤荣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8年第2期44-46,共3页
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法进行冲淤计算已成为冲淤计算的主流方法。首先建立符合精度要求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冲淤计算,构建冲淤分析的系统化平台。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栅格数据的表结构,对河道的冲淤预测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为快速有... 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法进行冲淤计算已成为冲淤计算的主流方法。首先建立符合精度要求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冲淤计算,构建冲淤分析的系统化平台。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栅格数据的表结构,对河道的冲淤预测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为快速有效地分析河道冲淤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利用冲淤空间分布图进行冲淤规律定量分析,为河道冲淤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 时空分析 DEM 冲淤预测
下载PDF
取水工程附近河床冲淤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占峰 胡德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35,45,共6页
取水口处的泥沙淤积问题关系到取水工程能否安全运行,从水流、河势角度论证了取水口布置的合理性,并减少取水对航道及防洪影响的必要性。以长江九江湖口水道某电厂取水口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取水口附近局部流态、河床... 取水口处的泥沙淤积问题关系到取水工程能否安全运行,从水流、河势角度论证了取水口布置的合理性,并减少取水对航道及防洪影响的必要性。以长江九江湖口水道某电厂取水口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取水口附近局部流态、河床冲淤、取水工程处悬沙含量等的变化规律,并对附近河床近期变化进行了预测。计算条件采用丰、中、枯典型年和典型系列年水沙条件,系列年考虑三峡工程和上游水库调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计算结果,选择了较优取水口方案,并推荐了适宜的取水口标高。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河段取水工程处河床冲淤规律受来水来沙条件和取水工程位置处的局部地形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水工程 河床冲淤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大凌河中下游输沙特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维东 孙丽玲 +4 位作者 姚庆宇 赵光昱 刘冰 王绪刚 范远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4,89,共4页
基于大凌河流域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选取上窝堡、朝阳、义县、凌海等4个主要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流域特征,分析大凌河输水输沙能力,同时结合流量与输沙率变化关系图、主槽平均面积比较表、各河段主槽宽度多年变化关系图、各河段不同... 基于大凌河流域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选取上窝堡、朝阳、义县、凌海等4个主要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流域特征,分析大凌河输水输沙能力,同时结合流量与输沙率变化关系图、主槽平均面积比较表、各河段主槽宽度多年变化关系图、各河段不同时期的主槽容量表,从输水输沙能力和横纵向冲淤变化的角度上分析大凌河河床形态。结果显示:大凌河的河口以凌海为顶点,先向南再向北发展,体现出反复摆动的特征;河道平滩河槽和枯水河槽的过流能力由上游到下游沿程逐步增加;河道主槽的宽度反复变化,趋于逐渐变窄,主槽面积逐年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凌河 河床形态 输水输沙 冲淤变化
下载PDF
基于断面地形法和网格地形法的河道冲淤计算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泳 张政 黄卫蓝 《广东水利水电》 2014年第3期31-34,共4页
河道的冲淤量及其分布是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和防洪决策的基本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冲淤计算一般是采用断面地形法。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三维表面的建模和表面分析已逐渐成熟,为推广网格地形法计算河槽冲淤量创造了条件。该文通过对比断面地... 河道的冲淤量及其分布是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和防洪决策的基本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冲淤计算一般是采用断面地形法。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三维表面的建模和表面分析已逐渐成熟,为推广网格地形法计算河槽冲淤量创造了条件。该文通过对比断面地形法、网格地形法两种方法计算的河道冲淤量,分析其误差来源及解决方法,评估其方法的适宜性和可靠性,得出GIS支持下的网格地形法计算河道冲淤可视化强,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地形法 网格地形法 河道冲淤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时空演变规律
9
作者 马嘉怿 李志威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深泓线的演变规律对于揭示冲积河流河床演变与河势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深泓纵剖面的变化规律,基于2002—2020年173个观测断面的深泓高程资料,对比分析18年内深泓线高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来水来沙情况剖... 深泓线的演变规律对于揭示冲积河流河床演变与河势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深泓纵剖面的变化规律,基于2002—2020年173个观测断面的深泓高程资料,对比分析18年内深泓线高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来水来沙情况剖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普遍冲刷下切,2008年之后深泓高程下切幅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来水来沙较多时会出现回淤现象。2002—2020年上荆江枝城至新厂河段平均冲刷深度达4.62 m,下荆江河道冲淤交替频繁,然而上荆江相对冲淤强度为10%,小于下荆江,其主要原因是枝江河段河床组成为粗沙和卵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冲刷的发展,下段为沙质河床,较易受到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泓线 纵剖面 河床冲刷 水沙变化 冲淤强度
下载PDF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城区段河床演变研究
10
作者 石瑞花 张志崇 张羽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黑龙江黑河市城区河段河道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河床演变复杂。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水沙变化趋势。基于实测水文和泥沙资料,对河床稳定性及冲淤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属于少沙河流,结雅... 黑龙江黑河市城区河段河道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河床演变复杂。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水沙变化趋势。基于实测水文和泥沙资料,对河床稳定性及冲淤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属于少沙河流,结雅河口以上年径流和输沙量随时间呈减小趋势,结雅河口以下年径流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年输沙量呈减小趋势。自然状态下,河段岸线和深泓线位置基本稳定,河床冲淤变化不大,以约10年为一个周期,基本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在人类活动及支流汇入影响下,黑河水位站至长发岛段纵向不稳定,预测会引起该段未防护岛屿洲滩的岸线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水沙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双累积曲线法 河床稳定性 冲淤演变 黑河市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时空规律与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逸 吴保生 +2 位作者 王彦君 覃超 郑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35-2749,共15页
1999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其时空变化过程复杂。基于滞后响应模型单步模式推导得到了黄河下游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公式,2000—2020年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达0.99。当前,黄河下游处于持续冲刷之中... 1999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其时空变化过程复杂。基于滞后响应模型单步模式推导得到了黄河下游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公式,2000—2020年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达0.99。当前,黄河下游处于持续冲刷之中,冲刷速度逐渐变慢,当前时段的平衡值与计算值的差异减小,河床冲刷正在逐渐趋向于平衡。基于悬移质泥沙不平衡输沙方程得到了黄河下游主槽单位河长累计冲刷量空间分布的计算公式,2003—2015年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在0.98~0.99之间,相对误差多年平均值为6.2%。结果表明,在当前黄河下游来沙减少,河道发生持续冲刷的背景下,就多年平均情况而言,累计淤积量调整完成一半所需的时间约为3.0 a,完成95%所需的时间约为13.0 a;且随着冲刷的持续发展,黄河下游累计冲刷量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匀。本文的结果可为分析黄河下游复杂时空变化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床冲淤 滞后响应模型 不平衡输沙方程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河网动力变化敏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俊勇 《人民珠江》 2018年第12期68-75,共8页
近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出现一些变化,如河网分流比变化,出海口门段局部水位壅高,部分河网汊道行洪断面明显缩窄,水流不畅,河床冲淤变化等等。以上变化中,哪种变化对整个河网系统影响最大,或者最为敏感?这里借助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建立... 近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出现一些变化,如河网分流比变化,出海口门段局部水位壅高,部分河网汊道行洪断面明显缩窄,水流不畅,河床冲淤变化等等。以上变化中,哪种变化对整个河网系统影响最大,或者最为敏感?这里借助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建立珠江三角洲河网一维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与分析,得出:思贤滘分流节点对河网的影响最为敏感,具有全局性影响,直接影响河网各水道水流动力分布格局,进一步影响入海口门的分流与动力格局;河网内部局部汊道分流变化也会对部分水道或整个河网分流格局产生影响;局部、小幅度的潮位变化或河床冲淤变化对三角洲河网有影响,但影响有限,较大幅度的潮位变化或较大规模的河床冲淤变化也可能影响到整个河网分流与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动力 敏感因素 分流比 潮位 河床冲淤
下载PDF
黄河宁夏段游荡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及冲淤计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璐璐 李春光 +4 位作者 景何仿 乔桥 柳明洋 陈绍卓 丁昌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60,共7页
银川市外滩区域属黄河宁夏段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右岸设置格宾石笼用于保护外滩景区,但石笼断裂加速了水下根石的侵蚀。为研究该河段岸坡失稳后的河势发展,对布设护岸工程后的脆弱区河岸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利用“河猫”系统等仪器对24个预... 银川市外滩区域属黄河宁夏段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右岸设置格宾石笼用于保护外滩景区,但石笼断裂加速了水下根石的侵蚀。为研究该河段岸坡失稳后的河势发展,对布设护岸工程后的脆弱区河岸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利用“河猫”系统等仪器对24个预设典型横断面的水动力学要素进行实测,并采用地形断面法进行河道冲淤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道水下地形左低右高,右岸受护岸作用保护,岸线基本稳定,近岸处河床淤积;左岸岸线及主流线不断左移且摆动剧烈,左岸冲刷严重,发生崩岸现象;沿程断面形态由W形演变为V形;河段横断面流场基本朝向左岸,未形成螺旋运动;河道在10个月的时间内总淤积量为5.6940万m3,平均淤积厚度为1.20 m。因此,护岸的水下根石可以有效阻止河岸的冲刷下切,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淤积,应做好排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游荡型河段 河床演变 泥沙冲淤 黄河宁夏段
下载PDF
潼关河段冲淤对渭河下游冲淤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根广 林劲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2-86,共5页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渭河下游仍在淤积发展,究竟是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淤积发展,还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造成潼关高程的缓慢上升,一直是三门峡问题的焦点。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渭河下游与潼关断面两者间水位...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渭河下游仍在淤积发展,究竟是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淤积发展,还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造成潼关高程的缓慢上升,一直是三门峡问题的焦点。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渭河下游与潼关断面两者间水位变化和河段冲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渭河下游与潼关河段水力泥沙要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潼关河段(或潼关断面)若发生冲淤,通常会引起华阴以下河段发生沿程冲淤,并随之引起华阴以上河段发生较大范围的溯源冲淤;此外,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累计淤积量及河床比降减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 冲淤变化 累计淤积量 沿程冲淤 溯源冲淤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效果
15
作者 王丽华 恽才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3-161,共9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和2005年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竣工,分别达到8.5和10.0 m通航水深。自2006年三期工程实施以来,北槽航道中段连续4a发生严重淤积,年疏浚维护量平均达6×107m3,影响三期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和2005年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竣工,分别达到8.5和10.0 m通航水深。自2006年三期工程实施以来,北槽航道中段连续4a发生严重淤积,年疏浚维护量平均达6×107m3,影响三期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平台,建立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属性数据库,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过程前后的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和工程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长江口南港北槽深水航道近期淤积的泥沙来源、淤积过程、主要淤积原因和淤积部位,从而为工程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 数字高程定量分析 河床冲淤变化
下载PDF
近70a来椒江河口河床冲淤调整机理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伯根 王才洪 +2 位作者 周鸿权 武小勇 杨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100,共12页
利用近70 a来19个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技术进行数字化冲淤分析,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人类活动,探讨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过程。研究表明,近70 a来无论是在河床纵横剖面还是在平面上,冲淤调整经历了较明显的四个... 利用近70 a来19个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技术进行数字化冲淤分析,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人类活动,探讨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过程。研究表明,近70 a来无论是在河床纵横剖面还是在平面上,冲淤调整经历了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可是平面上比纵横剖面上的平均冲淤速率更趋于整体性:(1)以自然作用为主,处于缓慢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5.4%,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2.3 cm/a,年均冲刷量为53.7×104m3;(2)受支流永宁江上游建库蓄水影响,从缓慢冲刷转为较明显的淤积状态,淤积区占66.2%,全区年均淤积速率为2.2 cm/a,年均淤积量为50.4×104m3;(3)受航道整治完成的部分工程作用,由淤积又转为轻微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2.6%,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1.8 cm/a,年均冲刷量为41.4×104m3;(4)受航道和支流永宁江的综合整治作用,从轻微冲刷朝加速冲刷方向发展,冲刷区占71.5%,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5.6 cm/a,年均冲刷量为130.8×104m3。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受人为影响比受自然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河口 纵横剖面 河床平面 冲淤调整 GIS
下载PDF
渭河下游淤积上延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根广 林劲松 赵克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共5页
从河道累积淤积量对洪水位的影响及河道断面间的冲淤变化情况两方面论证了渭河下游的淤积上延范围 ;并进一步根据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淤积机理 ,通过对渭河下游淤积特性进行分析得出 ,在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前 ,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上延... 从河道累积淤积量对洪水位的影响及河道断面间的冲淤变化情况两方面论证了渭河下游的淤积上延范围 ;并进一步根据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淤积机理 ,通过对渭河下游淤积特性进行分析得出 ,在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前 ,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上延乃是潼关高程抬升所致 ;在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后 ,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上延乃是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淤积 沿程淤积 淤积机理 淤积上延 洪水位
下载PDF
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典型弯曲河段水动力特性及演变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中辉 马奕 《水道港口》 2022年第2期226-233,共8页
针对三峡蓄水后中游部分弯曲河段出现的“凸冲凹淤”新现象,采用二、三维数学模型,对典型弯道段水流动力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前后,弯道段不同流量级下水流动力结构并未发生显著调整,中洪水期凸岸边滩水深小、流速大,水... 针对三峡蓄水后中游部分弯曲河段出现的“凸冲凹淤”新现象,采用二、三维数学模型,对典型弯道段水流动力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前后,弯道段不同流量级下水流动力结构并未发生显著调整,中洪水期凸岸边滩水深小、流速大,水流动力较强,相应滩面易于冲刷。三峡蓄水后,中洪水期持续时间延长,加之来沙减小,尤其是有利于凸岸边滩恢复的枯水期含沙量大幅减小,弯道凸岸边滩的稳定性随之有所减弱,导致了部分弯道“凸冲凹淤”现象的出现。研究成果揭示了弯曲河段“凸冲凹淤”现象的水流动力作用机理,将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机理 弯曲河段 凸冲凹淤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