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 被引量:260
1
作者 吴兑 廖国莲 +6 位作者 邓雪娇 毕雪岩 谭浩波 李菲 蒋承霖 夏冬 范绍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霾天气造成能见度恶化和空气质量下降。近地层输送条件即地面流场与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密切相关。利用2004—2005年广东省46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观象台常规气象资料、珠江三角洲大气...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霾天气造成能见度恶化和空气质量下降。近地层输送条件即地面流场与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密切相关。利用2004—2005年广东省46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观象台常规气象资料、珠江三角洲大气成分站网器测能见度资料、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监测站网的PM10浓度资料等,使用矢量和分析方法,分析珠江三角洲近地层风及其对严重霾天气过程和清洁对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年霾天气高发季节,东亚纬向环流比2005年同期显著,纬向环流不显著的年份,气流南北交换显著,冷空气跨越南岭、到达珠江三角洲的机会比较大,伴随冷空气的大风等天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纬向环流显著的年份,冷空气跨越南岭、到达珠江三角洲的机会比较小,污染物易于堆积。珠江三角洲霾天气具有区域性特征,旱季出现最多,雨季出现最少。严重霾天气过程出现在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清洁对照过程出现在台风直接影响或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静风频率较低,且旱季风速较大,不利于霾天气的形成。矢量和分析表明:区域霾天气过程与区域内静小风过程,即出现气流停滞区有密切联系,清洁对照过程与强平流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霾天气 输送条件 矢量和 气流停滞区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吴兑 廖碧婷 +1 位作者 陈慧忠 吴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8-264,共17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浓度限值(70 μg m-3),而细颗粒物(即PM2.5)各年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 μg m-3),尤其是有些年份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细颗粒物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7%~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 μg m-3,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有机碳和硝酸盐、铵盐的占比增加,而硫酸盐占比略有减少,钙占比明显减少。区域气流停滞区的形成是发生严重灰霾天气的主要气象条件,垂直输送能力不足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气象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灰霾天气 细粒子污染 黑碳 能见度恶化 气流停滞区 垂直输送
下载PDF
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典型城市O_3来源识别 被引量:57
3
作者 李浩 李莉 +12 位作者 黄成 安静宇 严茹莎 黄海英 王杨君 卢清 王倩 楼晟荣 王红丽 周敏 陶士康 乔利平 陈明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3的控制途径仍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7月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强度高的高浓度O3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中耦合的臭氧来源追踪方法(OSAT),采用物种示踪的方法对长三角3个代表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开展了模拟研究,探讨了4个源区(上海、浙北、苏南和长距离输送)、7类排放源(工业锅炉和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电厂、生活源、流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上海、苏州和杭州城区地面O3的浓度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输送以及区域背景产生的O3约在20×10-9~40×10-9(体积分数)之间;加上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排放的前体物在长三角城区地区二次生成O3,可使O3上升至40×10-9~100×10-9(体积分数)乃至更高.模拟时段内日间8 h O3浓度的地区贡献分析结果显示,长距离传输对于上海、苏州、杭州的浓度贡献分别为42.79%±10.17%、48.57%±9.97%和60.13%±7.11%;上海城区O3来源中,上海本地污染贡献平均为28.94%±8.49%,浙北地区贡献约19.83%±10.55%;苏州城区O3来源中,苏南地区贡献约26.41%±6.80%;杭州城区O3来源中,浙北地区贡献约29.56%±8.33%.从各受点日最大O3小时浓度贡献来看,长距离传输贡献比例显著下降(35.35%~58.04%),而本地污染贡献上升.区域各类污染源贡献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对O3污染贡献最为突出的几类污染源分别是工业锅炉和窑炉(浓度贡献约18.4%~21.11%)、生产工艺过程(19.85%~28.46%)、流动源(21.30%~23.51%)、天然源(13.01%~17.07%)和电厂排放(7.08%~9.75%).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来源追踪 长三角 城区 OSAT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邵秋玲 解小丁 李法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47-951,共5页
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该区系具有以下特点 :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比较少 ,计有 43科、1 2 3属、1 93种 ;温带性质明显 ,温带分布型属占总属数的 54.7% ;植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 ,自然分布的木本植... 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该区系具有以下特点 :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比较少 ,计有 43科、1 2 3属、1 93种 ;温带性质明显 ,温带分布型属占总属数的 54.7% ;植物成分以草本植物为主 ,自然分布的木本植物只有草麻黄 (Ephedra sini-ca)、柳 (Salix matsudana)、杞柳 (S.integra)、柽柳 (Tamarix chinensis)、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等少数几种 ;植物成分中盐生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计有 73种 ,占总种数的 37.8% ;植物成分中湿生、水生植物种类丰富 ,计有 92种 ,占总种数的 47.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区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近年海底冲淤规律及水深预测 被引量:21
5
作者 鹿洪友 李广雪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对1976~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海域的水深资料以及近年来实测的水深数据的分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在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从三角洲推进淤积期进入了海岸冲刷改造期。按冲刷速率、剖面坡度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可分...  通过对1976~199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海域的水深资料以及近年来实测的水深数据的分析,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埕岛地区在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从三角洲推进淤积期进入了海岸冲刷改造期。按冲刷速率、剖面坡度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可分为快速冲刷阶段(1976~1980)、缓慢冲刷阶段(1981~1992)、以冲刷为主的冲淤调整阶段(1992年至今),海岸边带的后期冲刷改造受季节性影响也比较明显。在深度上基本以15m等深线为界,深水区淤积、浅水区冲刷。通过250m×250m网格化节点的实测水深变化的时间序列,采用二维平面的趋势面拟合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本海区的水深进行拟合并做出时间序列值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埕岛海区 冲淤规律 水深预测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栗云召 于君宝 +2 位作者 韩广轩 王永丽 张志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部分区域有蚀退现象;神仙沟流路区主要为人工海堤,岸线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面积在1989~2009年处于增加中,但2006~2009年,面积变化为负值。从淤蚀情况来看,1989—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淤蚀强度经历了“和缓.剧烈”的过程。这说明20年来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处于增长发育中,但2006年后三角洲整体上呈现蚀退现象,同时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变得比以往更剧烈,意味着更强的海陆交汇作用和岸线变化。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堤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海岸线的稳定。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变化 遥感 面积变化
下载PDF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科技人才流动模式研究——基于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峰 徐付娟 郭江江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以2000—2019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66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高端人才群体从出生地、教育地到成就地的流动轨迹总结出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科技人才流动... 以2000—2019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66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高端人才群体从出生地、教育地到成就地的流动轨迹总结出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科技人才流动模式。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科技人才流动分别呈现为“单核吸引”“自产自销”和“创新吸引”模式。三个区域的科技人才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在地化流动现象,区域内部人才流动不平衡、不通畅。为实现各区域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本文建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将科技人才流动模式分别转变为“单核辐射”“内循环”和“合力吸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人才流动 人才一体化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梁国玲 黄冠星 +6 位作者 孙继朝 刘景涛 荆继红 张玉玺 陈玺 王金翠 向小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07-2312,共6页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污灌区土壤中9种重金属Cd、Cu、Zn、Pb、Mn、Ni、As、Cr、Se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9种重金属的全量平均含量均已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的污染程度最重,Se的污染程度最...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污灌区土壤中9种重金属Cd、Cu、Zn、Pb、Mn、Ni、As、Cr、Se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9种重金属的全量平均含量均已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的污染程度最重,Se的污染程度最轻;污灌区土壤以Cd元素的有效系数最高,Ni元素的有效系数最低。Zn、Pb、Cu以及Cd元素随采样深度的增加其全量逐渐减少,Cr、Ni、As以及Se元素随采样深度的增加其全量呈上下波动状态或几乎不变,而Mn元素则是随采样深度的增加其全量先略有减少而后骤升。Cu、Cd、Zn等3种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以及这3种元素全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污灌区 土壤 重金属 全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高阳 于兴河 +3 位作者 黄丁杰 王进 刘文峰 赵延伟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4,105,共11页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复杂砂砾岩体的沉积成因,在精细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古地理背景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组属于以牵引流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兼具间歇性碎屑流...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复杂砂砾岩体的沉积成因,在精细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古地理背景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组属于以牵引流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兼具间歇性碎屑流沉积;根据沉积构造与垂向沉积序列反映的不同沉积作用,克拉玛依组辫状河三角洲可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等3个亚相,而Gms-Gm-Gf-Sp、Gi-St-Sm-Sh、Sp-Sh-Sp、Fh-Fm-M2、Gi-Sm-Fr、FrSp-Sm、M1-Sw、Fm-M1等8种主要岩相组合分别对应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辫流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克拉玛依组为"短源距、物源足、坡度陡、水流强"的水进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成果为红山嘴地区油气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垂向序列 沉积模式 克拉玛依组 红山嘴地区
下载PDF
联合规划和协调发展规划的实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简介及编制工作回顾 被引量:12
10
作者 房庆方 蔡瀛 朱国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7,共4页
对《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的编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简单介绍该《规划》的主体框架及重要特点,以期在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上为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实证案例。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规划 协调发展 编制工作 城镇群 手段 联合 技术方法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谢长坤 夏蕴强 +1 位作者 尹程 车生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7,共7页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 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乡村生态状况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长三角城市群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需求展开研究,调研了28个乡村共256个植物群落样地,分别进行了科属种构成和生活型分析;通过群落聚类,划分出47个群落类型和8个植被型,分析了植物群落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物种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将长三角乡村植被特征与城市区域和自然区域的植被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群落保育和生态美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乡村植被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构建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长三角 乡村 生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 生态美学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雯 宋伟轩 杨桂山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1期28-38,共11页
文章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双轨驱动为主;90年代开始,跨国资本... 文章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双轨驱动为主;90年代开始,跨国资本成为驱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00年以来则更多表现为多元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未来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镇密集区 新型城市化
原文传递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福林 姜明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历年卫片解译和海区实测水深资料,结合利津站水沙系列,建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与水沙关系的模拟模型,经过效果检验,选择出理想的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未来河口地区水沙变化特点,预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增长。
关键词 清水沟流路 水沙 河口三角洲 面积预测 黄河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集约化种植面源污染监测指标筛选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谢文明 闵炬 施卫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76-781,共6页
以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典型区域不同种植模式(水稻、小麦和设施蔬菜)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 a田间试验,确定不同种植模式面源污染发生量。结果显示,水稻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5. 4... 以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典型区域不同种植模式(水稻、小麦和设施蔬菜)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 a田间试验,确定不同种植模式面源污染发生量。结果显示,水稻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5. 4%、5. 3%和1. 8%,总损失量约占22. 5%。小麦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3. 3%、5. 1%和3. 0%,总损失量约占11. 4%。设施蔬菜种植中氨挥发损失、地表径流损失和淋溶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0. 1%、3. 0%和18. 9%,总损失量约占22. 0%。基于田间试验结果,针对长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地区水稻、小麦和设施蔬菜种植模式,分别提出4个(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日最高气温、土壤120cm深度处总氮浓度和降水量)、5个(0~30 cm土壤中铵态氮浓度、日最高气温、土壤pH、氮肥投入量和降水量)和2个(氮肥投入量和降水量)简易监测指标,结合田间试验数据的验证,确认新建立的简易监测指标及构建的数学关系能够提高面源污染发生量预测精度,从而可为我国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河网平原地区 集约化种植 面源污染 监测指标
下载PDF
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与入海水沙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贺 黄翀 +2 位作者 张晨晨 刘庆生 刘高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在海岸线遥感提取,确定陆域面积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整体、北部岸段以及河口岸段分别进行了冲淤演变研究;在分析入海水沙年际及年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调水调沙前后,河口冲淤演变与水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43年来,三角洲陆地面积呈波动性起伏,总体以淤积为主;河口在1996年以前面积增长显著,多年平均造陆面积约17 km^2/a,之后造陆过程逐渐减缓。②调水调沙后,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从0.31亿t/a锐减到0.07亿t/a,最大输沙量减少了79.7%,汛期输沙量减少了74.8%。③随着入海沙量不断减少,水沙过程虽仍直接影响着河口现行流路的造陆过程,但海洋动力作用制约不断提高,河口累积造陆面积与输沙量的相关性由1976-1993年的0.93降低至2002年之后的0.39。总体上,调水调沙工程虽维持了三角洲造陆面积的稳步增长,但长远来看,并不能改变未来三角洲陆域面积趋于减少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冲淤演变 水沙 LANDSAT 河口 调水调沙 造陆
原文传递
基于城市流强度测度的内陆与沿海城市群比较研究--以武汉市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经南 王存颂 Jefferey Sellers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123,共10页
经济全球化以来,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集聚形态。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三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对于内地的城市群则涉及较少。而两者间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选取沿海与内地城... 经济全球化以来,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集聚形态。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三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对于内地的城市群则涉及较少。而两者间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选取沿海与内地城市群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构建GIS城市流强度模型,从客运流、信息流两个方面对两大城市圈的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与沿海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内地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较小;在结构方面,沿海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已经发育成熟,形成了多级中心结构,而武汉城市群仍是单中心结构。据此,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旨在提高内地城市群质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城市流 长三角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新宇 胡静 沈爱萍 《中国发展》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跨行政区域的体制机制建设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问题一直是个难点。中央已明确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该文通过分析示范区环境现状,总结区域特点,借鉴多方经验,探讨如何促进示范区跨区域协作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集成创新,推... 跨行政区域的体制机制建设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问题一直是个难点。中央已明确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该文通过分析示范区环境现状,总结区域特点,借鉴多方经验,探讨如何促进示范区跨区域协作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集成创新,推动示范区建设成为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样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一体化 示范区 生态环境 管理机制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建军 郝栋 董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补偿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平台;建立以生态补偿保险、生态补偿期货、互助基金、证券化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建立以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资产评估、审计、代理等机构组成的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建立生态补偿监管平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补偿协定》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改革创新区域或专项税收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区 生态补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林 陈旭 +2 位作者 董玉文 陈红汉 王家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2-652,682+517,共11页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在宽浅型拗陷湖盆背景下发育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台盆区总体处于沉积坡度较缓、水体较浅...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在宽浅型拗陷湖盆背景下发育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台盆区总体处于沉积坡度较缓、水体较浅的沉积环境,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持续地由盆地周缘向盆地中央方向远距离推进,沉积了砂砾质的、具大型交错层理、粗粒间断正韵律和典型下切谷或前积地震反射特征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且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砂体;文章还探讨了该类型三角洲亚相和微相沉积特征;最后划分并评价了塔里木盆地有利的岩性地层圈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台盆区 地震反射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水沙变异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富强 王利娇 +1 位作者 彭勃 郭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沙变异 湿地面积 湿地重心 湿地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