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唐内诸司使与威远军使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1
作者 杜文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8,52,共5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孺 研究成果 史学家 宦官 唐代 墓志
下载PDF
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国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容 礼教 唐代 山人 内诸司使 家族世系 陈寅恪 唐长孺 《桃花源记》
下载PDF
唐代“山人”考论 被引量:4
3
作者 牟发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4,52,共5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人 考论 唐代 山林 隐士 隐逸
下载PDF
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3
4
作者 孙继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2,共4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陈寅恪 唯物史观 唐长孺 两个维度 社会 解读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朱熹“遗钱三十万属郡守钱闻诗建礼圣殿”说辨误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宏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清人毛德琦提出朱熹任浙东提举时"遗钱三十万,属军守钱闻诗"建白鹿洞书院礼圣殿后,后人多引用之,几被视为定论,甚至有人认为此钱乃属宋廷用于赈济浙江灾荒的"赈粜款",而被朱熹所挪用。据相关史料,从史料来源、宋代... 清人毛德琦提出朱熹任浙东提举时"遗钱三十万,属军守钱闻诗"建白鹿洞书院礼圣殿后,后人多引用之,几被视为定论,甚至有人认为此钱乃属宋廷用于赈济浙江灾荒的"赈粜款",而被朱熹所挪用。据相关史料,从史料来源、宋代制度、朱熹自记浙东赈济事实等方面来看,此说显非史实,乃属后人不明宋代制度、加上误读史料而致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白鹿洞书院 礼圣殿 赈粜款
下载PDF
“二重城”的再现与明太祖的制度建构——明初亲王宫殿与地方城市
6
作者 白颖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68,共5页
以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二重城"制度为切入点,关注明代初年地方城市中王国都城的二重结构;通过对其空间建构方式的分析,认为明代"二重城"的空间建构,与《周礼》文本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是明洪武朝的礼制革新中对古代... 以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二重城"制度为切入点,关注明代初年地方城市中王国都城的二重结构;通过对其空间建构方式的分析,认为明代"二重城"的空间建构,与《周礼》文本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是明洪武朝的礼制革新中对古代礼制经典文本的解读与阐释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城” 制度建构 明代 亲王宫殿 地方城市 王府
原文传递
洪武朝的礼乐制作与明代宫廷戏剧的复苏 被引量:2
7
作者 郑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明朝开国首开礼乐二局以重建礼乐规范,本着制乐以节乐的礼乐原则和功利性的礼乐观,洪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乐制作,如制定礼书乐典,设立太常寺、教坊司、钟鼓司等礼乐机构,建立以教坊司为核心的乐籍制度等,意在通过礼乐制作,将本属于俗... 明朝开国首开礼乐二局以重建礼乐规范,本着制乐以节乐的礼乐原则和功利性的礼乐观,洪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乐制作,如制定礼书乐典,设立太常寺、教坊司、钟鼓司等礼乐机构,建立以教坊司为核心的乐籍制度等,意在通过礼乐制作,将本属于俗乐的乐府小令、杂剧百戏等纳入到雅乐系统,以雅乐规范俗乐,并最终实现礼乐一统的目的。而这一系列礼乐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杂剧戏曲等俗乐的兴起开了方便之门,宫廷戏剧在洪武朝开始趋于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 礼乐制作 宫廷戏剧 复苏
下载PDF
履与礼:汉晋等级秩序的立足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子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1-71,124,共12页
自上古时代起,"礼"与"法"结合,共同成为确定社会秩序的支柱。可以看到,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支持站立与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足",被规范了以"礼"为崇高名义的严格制度。以汉晋时期为例,关于"... 自上古时代起,"礼"与"法"结合,共同成为确定社会秩序的支柱。可以看到,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支持站立与实现空间位置移动的"足",被规范了以"礼"为崇高名义的严格制度。以汉晋时期为例,关于"履"的规格设定,成为体现社会地位的表现之一。"赐带剑履上殿",是执政集团顶端人物的特权。由"孔子履"收藏于西晋武库,可知这一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跣足"作为礼制规定的动作,通常也表示谢罪态度。这是与身份低下者的行走方式一致的。政治制度对社会人生的全面规范,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范式。足底的"履"与头顶的"冠"同样,共同成为标志于个人身体的等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 剑履上殿 孔子履 跣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