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1,共7页
正名的目标,指向"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重建。但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复周礼"或以周礼矫正现实,而是一种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孔子正名论所要求的"言",是有德者必有言,言而世为天下则意义上的... 正名的目标,指向"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重建。但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复周礼"或以周礼矫正现实,而是一种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孔子正名论所要求的"言",是有德者必有言,言而世为天下则意义上的言,体现了一种对至善价值的终极性指向。孔子正名,首先落脚于对社会德性及其表征的德目系统的正本清源,对涉及到为流俗所熟知,朱紫难辨,易于混淆其本质差异的德性及名目的区分界定,尤其严格。正名在孔子的思想系统中,具有一种方法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礼以义起",德性内涵的厘清和价值尺度的重建对于礼乐系统的奠基作用,赋予了"正名"之"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建构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德性 礼乐 知止 乡愿 闻达
下载PDF
礼乐文化与中国电影美学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镇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5,共9页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思想资源。中国电影美学虽借鉴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但其本体精神是在"礼乐"文化浸润下苏醒和生长出来的。本文以礼乐文化为依托,参考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社会变迁与电影...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思想资源。中国电影美学虽借鉴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但其本体精神是在"礼乐"文化浸润下苏醒和生长出来的。本文以礼乐文化为依托,参考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社会变迁与电影发展历史、电影本体及语言、电影美学倾向等方面论述礼乐文化在中国电影研究中的核心价值。礼乐文化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核心思想,在面对电影这种现代媒介时,形成了独特的适应、利用和改造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复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中国电影美学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电影本体
原文传递
儒家诗教生成的礼乐政治背景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金善 受志敏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教的影响,士大夫政治使得儒学、进而儒家诗教的长期奉行成为可能等方面来分析儒家诗教历代承传的原因,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温柔敦厚 礼乐 士大夫政治
下载PDF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怡垚 徐元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乐教化为主干的儒家文化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以"序天地"为核心的儒家礼教在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形成君臣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伦理关系;以"和天地"为目的的儒家乐教强调人与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乐教化为主干的儒家文化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以"序天地"为核心的儒家礼教在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形成君臣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伦理关系;以"和天地"为目的的儒家乐教强调人与自然之和以及人与社会之和;以"修身"为目标的儒家礼乐教化从外在"礼"之约束内化为内在"乐"之协调统一,是古代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发扬中华礼乐文化之精义,是在当今社会中寻求稳定和谐的发展之道,使中华民族在"和而不同"中海纳百川、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 文化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礼乐教化”考 被引量:5
5
作者 贺更粹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86,共4页
礼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涵摄人的一生且无所不包的弥散性的人文体系;教化是一个人文历程;礼乐教化就是一种以礼乐为仪式与表徵的,在润物无声的情况下,向民众传达蕴于礼乐之中的义理精神的化成天下的人文活动。
关键词 礼乐 教化 礼乐教化 人文
下载PDF
宗周乐舞思想内涵发微
6
作者 杜乐 《中国舞蹈学》 2024年第1期60-82,349,350,共25页
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中国礼乐教化之先河。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建立起神人以和、和谐五伦的礼乐制度。从“乐”的角度而言,诗、乐、舞为一体,一方面为“礼”服务,配合礼,节情、饰貌和安乐。另一方面以乐舞保障礼的秩序,以乐舞提升品德修... 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中国礼乐教化之先河。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建立起神人以和、和谐五伦的礼乐制度。从“乐”的角度而言,诗、乐、舞为一体,一方面为“礼”服务,配合礼,节情、饰貌和安乐。另一方面以乐舞保障礼的秩序,以乐舞提升品德修养,以乐舞开展礼乐教化,乐舞成为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舞”为研究入手点,在比较宗周时期礼、乐、舞之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舞”在礼乐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当代中国舞蹈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文传统和文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礼作乐 乐舞 人文教化
下载PDF
评陈世骧抒情传统说对礼乐文化的误读
7
作者 李欣悦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众多学者所声讨的抒情传统说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忽视,可追溯至陈世骧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一书。书中,陈世骧力图借助西方浪漫主义理论,从中国文学史中抽绎出一条旨在抒情的历史脉络,以颠覆既有的儒家礼乐政教,建立可作为文学批评... 为众多学者所声讨的抒情传统说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忽视,可追溯至陈世骧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一书。书中,陈世骧力图借助西方浪漫主义理论,从中国文学史中抽绎出一条旨在抒情的历史脉络,以颠覆既有的儒家礼乐政教,建立可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本土文学理论。为重新书写以抒情为底色的文学传统,他不得不对含融博大的礼乐文化加以误读。但礼教、乐教与抒情言志间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彼此交缠的两条脉络。陈氏引为抒情传统基石的《诗经》等文学著述,皆是在其力图颠覆的儒家政教文化影响下创作的。陈世骧在书中未对抒情传统与礼乐教化的关系进行详细辨析,这就注定了他通过构建抒情脉络颠覆礼乐教化传统的尝试很难实现。抒情传统说若要摆脱脱离传统、趋于僵化的风险,对礼乐的再定义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陈世骧 礼乐 政教 儒家
下载PDF
“雅颂之音”与“讽谕之鸣”:论礼乐复兴视域下的宋初文学
8
作者 罗超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 宋初文坛纷繁复杂,不仅呈现出南北对峙、难以融合的紧张局面,还产生了时文与古文的创作分歧。而于此之外,士人群体内又共同含纳着一股颂美君王功业、宣扬帝国政治的风气。尽管从传统文艺审美的角度看,这种风气催生的文学作品多属程式化的礼仪书写,但若将之置于宋初礼乐复兴视域下进行更深层次解读,则于某些赋颂中可观觇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迹象,且雅颂主旋律中讽喻之声的鸣起,又宣示了宋初文人对唐人风雅观的进一步开拓。这些被程式化书写遮蔽的内容,实质是政治与文学的合奏交响,二者间表里经纬的错综关系及由此生成的强力互动,正体现出此间特殊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宋代 雅颂 文学风气 儒道
下载PDF
论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
9
作者 郝晓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饰的表征。礼以养人,艺术装饰是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延续了儒家中庸中和的审美和艺术追求,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文质彬彬”的观念。荀子既肯定了艺术装饰即“伪”存在的意义,又反对脱离“性”的“伪”,将“起伪”建立在“化性”之上,从而消解了外在化的装饰。艺术装饰不是对人性或物性的掩盖或遮蔽,而是使之艺术化、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乐 艺术 装饰
下载PDF
“吟风弄月”还是“得君行道”——周敦颐礼学思想新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0,共10页
周敦颐被奉为道学宗主,他的礼学思想学术界关注不多。周敦颐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同时也与北宋中期儒家推明治道的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完整地继承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这也是他对宋代道学发展的贡献。他提出的“礼,... 周敦颐被奉为道学宗主,他的礼学思想学术界关注不多。周敦颐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同时也与北宋中期儒家推明治道的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完整地继承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这也是他对宋代道学发展的贡献。他提出的“礼,理也”虽然还不具备理学天理论意义上的“理”,但他通过对大《易》的思考,将人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人伦秩序与宇宙万物的演化看作是一体的,在宋代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开启了礼的形上化思考,指点了后来理学家的运思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敦颐也是宋代礼学思想的开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通书》 礼乐 儒学
下载PDF
礼乐革新:从特权礼乐向庶民必需品的转化——《论语·八佾篇》的法典化解读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敏荣 张玉莹 《学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12期1-19,共19页
传统的认识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但依《论语》中仁学的体系化解读,并无此义,仁学的礼乐是在周礼基础上的礼乐改革,从奢易到俭敬,从原先的注重祭祀、仪式、身份转变为... 传统的认识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但依《论语》中仁学的体系化解读,并无此义,仁学的礼乐是在周礼基础上的礼乐改革,从奢易到俭敬,从原先的注重祭祀、仪式、身份转变为与人的成长的日常生活细节密切相关,从贵族的奢侈品到庶民不可须臾离也的必需品。正是礼乐的革新,使其能够成为仁学传承的载体,成为中华传统生生不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八佾 礼乐 奢易 简敬
下载PDF
度量衡制颁行与秦汉国家权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闻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64,共13页
秦汉度量衡制的统一及推行,对帝国确立及巩固意义重大。受文献记载之限,相关研究须充分结合实物材料。度量衡制关涉律历礼乐、君主权威、行政管理,反映秦汉国家权力的展开。"度""量""权衡"之中,"度&... 秦汉度量衡制的统一及推行,对帝国确立及巩固意义重大。受文献记载之限,相关研究须充分结合实物材料。度量衡制关涉律历礼乐、君主权威、行政管理,反映秦汉国家权力的展开。"度""量""权衡"之中,"度"是基础,与钟律直接相关,与礼乐发生联系,体现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度量衡制凸显皇帝权威,这一特征在秦代较两汉、新莽更为突出。平阙之制可溯至秦,更集中于秦二世时期。度量衡制的运作管理,是认识帝国统治技术、控制实态的重要途径。度量衡器区分标准器与实用器,在地方推行中材质多样、形制多样、结合方式多样,因用途需要还存在功能分类。度量衡在日常管理中,允许实用器存在一定误差,注重完善检校制度,使用保管量衡官器的法律规定严格烦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量衡器 国家权力 礼乐 皇帝 行政管理
原文传递
情感、艺术与礼乐——梁漱溟的审美论述及其思想意涵再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 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审美论述也指向一种关于人生意义根基的道德-情感,在历史中体现为礼乐实践和艺术的人生态度。审美论述也紧密关联着梁的政治思考:一是启发个体的内在之“诚”,使之确立为自主的、自觉与他人连带的政治主体,并指向“散沙”之国的团体凝聚;二是使政治主体能具有充沛的行动能量;三则意味着以一种伦理与审美的人性观念重新结构“社会”的礼乐理想,以克服现代世界危机及作为其哲学根源的主客分裂,从而再造未来新文明。梁的乡建理论与实践中包含着上述审美维度,这一维度同时被组织进梁关于中国民族自救和世界未来出路的探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审美 情感 艺术 礼乐
下载PDF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延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 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但两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礼乐同构、"情通礼乐","情"是沟通礼与乐的桥梁,二者通过"情"从其根源上实现了内在张力的平衡。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在荀子的手中实现了情感论的转向。荀子将礼与乐放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考察,为制度理性与审美价值的和谐一致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乐 张力 情感转向
下载PDF
山川之祀与《诗经》相关乐歌的作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胜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1,共10页
山川之祀是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山川鬼神护佑的神地之礼。常祀之礼包括天子大合祀时祭祀天下山川、诸侯时祀时对望山的祭拜;非常祀之礼为军事行动时、天子巡狩时望祀山川之礼。山川之祀的祭义与形制,是观察诗乐形成的制度语境,... 山川之祀是天子、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山川鬼神护佑的神地之礼。常祀之礼包括天子大合祀时祭祀天下山川、诸侯时祀时对望山的祭拜;非常祀之礼为军事行动时、天子巡狩时望祀山川之礼。山川之祀的祭义与形制,是观察诗乐形成的制度语境,两相结合来看,《诗经》言及祭祀山川之辞,当为描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出于不同用意所行山川之祀的乐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川之祀 望祀 《诗经》 礼乐制度
下载PDF
从《乐记》论孔子“述而不作”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合林 张绍时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88,共10页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述而不作” 《乐记》 礼乐 “六经”
原文传递
礼乐身体与人文空间互构:矍相圃的当代启示
17
作者 钦白兰 吴宗杰 宋海涛 《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61-376,共16页
本研究是针对曲阜圣迹矍相圃进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从身体这一文化概念出发,阐释了矍相圃的礼义空间及其中身体的建构,并在解读圣迹两千多年空间实践中,展露礼乐身体对当今人文空间建设的启示。在矍相圃习射礼,孔子最初欲彰显人可... 本研究是针对曲阜圣迹矍相圃进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从身体这一文化概念出发,阐释了矍相圃的礼义空间及其中身体的建构,并在解读圣迹两千多年空间实践中,展露礼乐身体对当今人文空间建设的启示。在矍相圃习射礼,孔子最初欲彰显人可修身正己的身体模样与德行空间美感。作为父子君臣,古人的文化身份经射礼以身体叙述大义空间,便可成礼乐身体。与此同时,古人不断回溯礼乐身体原型,用石碑、土台、石井等空间标记营造矍相圃圣迹的记忆空间。特别是,矍相圃圣迹在明清时建构为射圃空间,以射礼凸显了矍相圃做人修身的空间教化意义。礼乐身体及其礼义空间实践,对今天城市、里居、学校的人文空间建构有重要启迪,对如何将今天的消费身体转化为道德身体并构建相应的教化空间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空间 身体 矍相圃 射礼
下载PDF
“圣人未有不多能者”:朱子圣人观中的“能”
18
作者 陈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8-84,共7页
朱子有“圣人未有不多能者”的论断,认为圣人之“德”与“多能”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和必然性。圣人之德是“生而知之”的,而其多能则有待于后天的学。从对象方面说,圣人生知的是义理,但此义理中包含着因圣不自圣而产生的“忧”,且圣人由... 朱子有“圣人未有不多能者”的论断,认为圣人之“德”与“多能”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和必然性。圣人之德是“生而知之”的,而其多能则有待于后天的学。从对象方面说,圣人生知的是义理,但此义理中包含着因圣不自圣而产生的“忧”,且圣人由此忧虑之不已,不独在义理上进进不已,亦必然不断发起对“礼乐名物、古今事变”的学习。从能方面说,圣人之德是先天良能的充极,而圣人之多能则是后天的经验之能,二者之间通过圣人之“才”相勾连,圣人之才至大,良能通过此至大之才得以贯通到分殊存在的事物中去,此即有多能的产生。作为格物致知的典范,朱子所谓圣人之“多能”虽然并非全能,但也不是主要指技艺之能,而是指向更广大的礼乐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多能 才能 义理 礼乐
下载PDF
一代典礼的焦灼:沈鲤的锐复古制与不得其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舜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112,175,共9页
张居正没,朱翊钧亲政,最初也颇励精图治;而一代典礼沈鲤,也以锐意复古、抑奢禁浮、力振颓风为己任。然而,以立储事件为契机,不过四年,便沈鲤去朝而万历荒怠。一篇《典礼疏》痛陈"世教衰、古礼废",遂成为万历一朝士人心态的缩... 张居正没,朱翊钧亲政,最初也颇励精图治;而一代典礼沈鲤,也以锐意复古、抑奢禁浮、力振颓风为己任。然而,以立储事件为契机,不过四年,便沈鲤去朝而万历荒怠。一篇《典礼疏》痛陈"世教衰、古礼废",遂成为万历一朝士人心态的缩影。从锐意复古到不得其时,沈鲤与朱翊钧君臣之间的遇合,也正是万历朝局纷繁复杂的一种折射;可以说,晚明礼乐之大变,即宫廷俗乐之大兴与在野曲学之兴起,几乎都可以追溯至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鲤 典礼疏 复古思潮 礼乐 晚明
下载PDF
法象与性情:子张之儒的从政之道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超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2年第1期24-38,197,共16页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张之儒 上博简《从政》 礼乐 秩序 性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