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陀螺经纬仪马达内部温升对摆动中值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小生 范俊智 《测绘工程》 CSCD 2001年第1期53-54,59,共3页
首先对陀螺经纬仪马达内部产生的温升进行了测定,其次实验了温升对摆动中值的影响,并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用直流马达进行了改进实验。
关键词 陀螺定向 温升 摆动中值 陀螺经纬仪 马达 原因
下载PDF
基于温升的阀厅连接金具设计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刚 常林晶 +3 位作者 张博 王之军 聂永强 徐健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3,100,共9页
为使直流特高压(ultra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UHVDC)换流站阀厅连接金具的温升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建立合理的基于温升的阀厅连接金具设计方法至关重要。针对阀厅连接金具温升过高现象,通过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原因,指出了由磁场引起... 为使直流特高压(ultra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UHVDC)换流站阀厅连接金具的温升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建立合理的基于温升的阀厅连接金具设计方法至关重要。针对阀厅连接金具温升过高现象,通过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原因,指出了由磁场引起的电流分布不均是阀厅连接金具温升过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于温升的特高压换流站阀厅连接金具设计方法,运用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FEM)的方法对阀厅连接金具的电流分布及温升进行仿真,优化连接金具的关键尺寸,使温升均匀分布。根据相关标准对按所提方法设计的阀厅连接金具进行试验,并和传统金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所提方法设计的阀厅连接金具温升分布均匀,最大温升明显降低。所提方法对特高压换流站阀厅连接金具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换流站其他设备及输电线路上设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站阀厅 连接金具 温升 电流分布 设计方法 有限元(FEM) 优化
下载PDF
给水泵最小流量的分析计算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晓云 《云南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79-82,共4页
本文综述根据温升计算给水泵最小流量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典型实例的计算结果。
关键词 给水泵 温升 最小允许流量
下载PDF
汽轮机起动过程温升分配对转子热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徐自力 王凯 +2 位作者 方宇 刘东旗 刘金芳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降低汽轮机转子在起停过程中的热应力对于控制转子因热疲劳产生的裂纹萌生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有限元法估算660 MW高中压转子的瞬态温度场,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转子的瞬态应力应变场。研究起动过程中温升分配对转子最大热应力... 降低汽轮机转子在起停过程中的热应力对于控制转子因热疲劳产生的裂纹萌生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有限元法估算660 MW高中压转子的瞬态温度场,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转子的瞬态应力应变场。研究起动过程中温升分配对转子最大热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同样的起动时间,采用不同的温升分配模式可以使最大热应力降低34%;选择合理的温升分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起动过程转子热应力,减小起动时间。克服以往研究多认为局部高温升率是导致转子最大热应力的主要因素的不足。该研究对制定合理的起动曲线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转子 热应力 温升率 温升分配
下载PDF
气温上升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实验的介绍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菊秀 李跃林 +4 位作者 刘世忠 李义勇 褚国伟 孟泽 张德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5,共8页
气温上升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该文简要介绍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的大型实验——气温上升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实验设计及其创新性,实验研究内容等,为相关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与依据。
关键词 影响 实验 森林 气温上升
原文传递
大气温度升高下冻土桩负摩阻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唐丽云 王鑫 +2 位作者 杨更社 金龙 王晓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7-1535,共9页
全球气温变暖,冻土的上限下移使得桩周土体融沉量改变进而引起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最终影响桩基长期服役性能。为了研究大气温度升高对冻土区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基于查拉坪大桥16号桩实际地勘资料,考虑大气温度升高预测10、30、50、70... 全球气温变暖,冻土的上限下移使得桩周土体融沉量改变进而引起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最终影响桩基长期服役性能。为了研究大气温度升高对冻土区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基于查拉坪大桥16号桩实际地勘资料,考虑大气温度升高预测10、30、50、70年后桩侧土体温度场变化,并基于预测的温度场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当年、10、30、50、70年后冻土桩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试验得到冻土桩桩侧负摩阻力在10年、30年、70年分别为5.2 kPa、2.4k Pa、2.0 kPa。分析认为,在当年工况到10年后工况过渡的阶段,由于桩体和大气温度的共同作用,桩侧冻结力明显减小,桩侧产生较大的负摩阻力;随着年份的增加,较深处地温的降低使得桩侧冻结力明显增加,因此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升高 冻土区 负摩阻力 模型试验
下载PDF
超长高层建筑在季节升温作用下的温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娟 陈淮 李天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超长高层建筑温度问题计算的有限元模型,对郑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主体结构在季节升温作用下的整体温度效应进行计算,得出各类受力构件(梁、楼板、柱及剪力墙)的温度变形以及温度内力或应力特点及数值范围等,可供...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超长高层建筑温度问题计算的有限元模型,对郑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主体结构在季节升温作用下的整体温度效应进行计算,得出各类受力构件(梁、楼板、柱及剪力墙)的温度变形以及温度内力或应力特点及数值范围等,可供超长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考虑温度作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高层建筑 季节升温作用 温度效应
下载PDF
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华年 蔡长清 +2 位作者 李浩 徐华 刘昌林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更适合临床应用的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分析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331例血药浓度监...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更适合临床应用的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分析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331例血药浓度监测中,丙戊酸血清药物浓度位于治疗窗内236例,占71.0%,有效率93.0%;高于治疗窗45例,占14.0%,有效率91.0%;低于治疗窗50例,占15.0%,有效率12.0%。纳入不良反应评价的176例癫痫患儿丙戊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癫痫患儿用药依从性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总评分由58.1±13.1增加至68.2±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适合于小儿癫痫药物治疗时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常规监测。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控制癫痫发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癫痫 气相色谱 程序升温 生活质量
下载PDF
348例次癫痫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军 梅艳 宋新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3期64-66,共3页
目的:为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对348例次癫痫儿童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血药浓度结果与剂型、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儿其血... 目的:为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对348例次癫痫儿童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血药浓度结果与剂型、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儿其血药浓度偏高;卡马西平可使丙戊酸的血药浓度降低;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较大。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对癫痫儿童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临床用药时需个体化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 丙戊酸 血药浓度监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鄂陵湖结冰期升温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梦晓 文莉娟 +1 位作者 李照国 苏东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5-976,共12页
大部分结冰湖泊在封冻期的湖温都稳定维持在一定温度,而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鄂陵湖2015-2016年观测到的湖温在冰期会出现持续上升现象,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整层水体,但目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本文利用鄂陵湖站点观测数据和湖... 大部分结冰湖泊在封冻期的湖温都稳定维持在一定温度,而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鄂陵湖2015-2016年观测到的湖温在冰期会出现持续上升现象,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整层水体,但目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本文利用鄂陵湖站点观测数据和湖温观测数据、EnontekiöKilpisjärvi Kyläkeskus站点观测数据、MODIS地表温度数据、中国气象局降水数据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评估了LAKE2.3模式在鄂陵湖的适用性,分析了局地气候特征和影响水体中辐射传输的主要物理参数对冰期湖温持续上升的影响。评估结果表明,LAKE2.3能够很好的模拟出鄂陵湖的温度变化及其内部的热力层结,特别是结冰期,模拟和观测的湖温廓线较为吻合。冰厚的模拟值较观测值偏小约30%,可能是由于岸边观测和一维模式的限制,无法模拟出由于三维动力作用而造成的湖冰在岸边堆积现象。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高原较强的向下短波辐射是造成鄂陵湖冰期湖温持续上升的主要气候因子,较大的风速使湖温上升幅度和速率增大,较小的向下长波辐射使冰期明显缩短。冰期湖温上升速率和幅度随着冰反照率和冰消光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无冰期较深层的湖温随着水消光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陵湖 热力状况 冰厚 湖温上升现象 LAKE2.3模式
下载PDF
气温骤升诱发高血压大鼠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云霜 刘晓燕 +2 位作者 郭霞珍 李立华 南一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7期1224-1226,1229,共4页
目的:研究气温骤升诱发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黄如训方法复制大鼠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的气温骤升环境中诱发脑梗塞,检测气温骤升前后大鼠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红... 目的:研究气温骤升诱发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黄如训方法复制大鼠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的气温骤升环境中诱发脑梗塞,检测气温骤升前后大鼠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和电泳指数。结果:气温骤升时,所有大鼠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和电泳指数指标均升高,模型组变化幅度最大;升温结束后,生理组、伪手术组全血黏度下降,而模型组仍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1),而且模型组升温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和电泳指数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生理组和伪手术组(P<0.05或P<0.01)。结论:气温骤升会导致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波动,自我恢复能力下降,血液黏度变化幅度大和持续时间长是气温突升诱发存在高血压基础病变发生脑梗塞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骤升 高血压 脑梗塞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火热邪气诱发高血压大鼠脑梗死发病血管活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燕 李立华 +1 位作者 杨云霜 郭霞珍 《吉林中医药》 2013年第9期925-928,共4页
目的研究火热邪气导致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气温骤升的环境中诱发脑梗死,检测气温骤升刺激前后大鼠ET-1、AngⅡ、AVP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骤然升温使生理组和模型组... 目的研究火热邪气导致高血压大鼠发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气温骤升的环境中诱发脑梗死,检测气温骤升刺激前后大鼠ET-1、AngⅡ、AVP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骤然升温使生理组和模型组大鼠缩血管因子ET-1、AngⅡ和AVP水平均降低,生理组AVP变化明显(P<0.01)。升温结束后生理组大鼠ET-1、AngⅡ和NO水平均较升温中和升温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5)。但高血压模型组大鼠,升温中缩血管物质ET-1、AngⅡ和AVP变化不明显,而舒张血管的NO却明显升高(P<0.01)。升温结束后,模型组发生脑梗死大鼠的ET-1、AngⅡ和AVP水平均较升温前和升温中变化不明显,但NO水平却持续升高,明显高于模型组升温前和生理组升温后水平(P<0.01)。结论高血压状态下血管收缩反应性降低,舒张反应性异常增高,血管舒缩调节紊乱,此为火热邪气促发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邪 气温骤升 高血压 脑梗死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热学孤立系统中温升变化的实验分析
13
作者 秦艳芬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6期30-31,39,共3页
通过对热学孤立系统中温升变化的实验分析,阐明影响热学孤立系统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所得到的结论对热学孤立系统的同类实验也适用。
关键词 热学孤立系统 温升变化 实验分析
下载PDF
受电弓滑板受流摩擦中体温升的模拟计算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戴利民 林吉忠 +1 位作者 刘越 丁新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61,共6页
滑动受流条件下,滑板材料的温升是决定其摩擦磨损机制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有限元计算与实测温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热源(包括电弧热、接触电阻热、摩擦热以及体电阻热)对各种滑板材料体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滑板材... 滑动受流条件下,滑板材料的温升是决定其摩擦磨损机制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有限元计算与实测温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热源(包括电弧热、接触电阻热、摩擦热以及体电阻热)对各种滑板材料体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滑板材料由摩擦热引起的体温升相近且数值较小;滑板材料中金属元素所占的比例愈多,电弧热对体温升的影响愈大,而接触电阻热的影响则愈小。体电阻热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铜基粉末冶金滑板由于富含金属元素,耐电弧性能最差,浸金属碳滑板具有良好的综合受流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电弓滑板 受流摩擦 体温升 模拟计算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增温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2 位作者 张峰举 罗成科 王润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588-6593,共6页
近40a来,宁夏引黄灌区年平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对春小麦生产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控制未来50 a全球升温幅度的范围值,设计增温幅度为0.5—2.5℃,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大田增温模拟实验,研究增温对宁夏... 近40a来,宁夏引黄灌区年平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对春小麦生产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控制未来50 a全球升温幅度的范围值,设计增温幅度为0.5—2.5℃,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大田增温模拟实验,研究增温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0.5—2.5℃,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全生育期(播种—收获)缩短1—22 d,减产0.5%—18.5%;增温2.0—2.5℃,春小麦全生育期缩短18—22 d,减产16.5%—18.5%。增温引起春小麦三叶期和孕穗期光合速率下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春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增温对宁夏北部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娜 张峰举 +1 位作者 许兴 肖国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101-9110,共10页
为探索宁夏北部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进一步阐明气候变暖对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野外增温模拟气候变化的方法,以不做增温处理的春小麦冠层温度为基础温度,设置不同增温梯度... 为探索宁夏北部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进一步阐明气候变暖对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野外增温模拟气候变化的方法,以不做增温处理的春小麦冠层温度为基础温度,设置不同增温梯度(CK:0℃、T1:0.5℃、T2:1℃、T3:1.5℃、T4:2.0℃),开展气温升高对宁夏北部春小麦全生育期叶片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重、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苗期—拔节期,温度增加0.5℃时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n(净光合速率)、WUE(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的趋势。温度增加1.0—2.0℃时以上指标呈下降趋势,同时Ls(气孔限制值)呈上升趋势,Ci(胞间CO2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此时叶片Pn的下降主要是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气孔限制导致的。春小麦拔节期之后,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n、WUE、Ls随温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Ci随温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此时叶片Pn的下降则主要是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非气孔因素导致。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在苗期—拔节期,春小麦对温度升高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应对增温胁迫以热耗散的形式做出自我保护。拔节期以后,春小麦叶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受温度胁迫可逆性失活,光合机构受到破坏。另外,春小麦干物重的变化趋势与叶面积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随温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说明春小麦拔节期之前增温0.5℃有利于提高叶片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增加叶片抗逆性,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最终使光合产物累积量增多。增温梯度过大或增温时间过长则会使春小麦受高温胁迫,导致叶片光系统Ⅱ原初光能捕获、电子传递等效率降低,光合机构受到破坏,致使叶片Pn、WUE等数值下降,光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叶面积 光合色素含量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干物质
下载PDF
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行 闫鹏飞 +4 位作者 展鹏飞 张晓宁 刘振亚 郭玉静 肖德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4-482,共9页
采用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茭草和杉叶藻两种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大气-水界面与水-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不同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年的分解周期内,凋落物残留率表... 采用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茭草和杉叶藻两种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大气-水界面与水-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不同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年的分解周期内,凋落物残留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大小不同,植物质量解释了28.8%的变异,模拟增温解释了6.3%的变异,而生境解释了34.9%的变异.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凋落物中不同组分(难、易分解)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杉叶藻中氮含量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了53.1%,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了45.4%.生境是影响凋落物分解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植物质量,而模拟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分解速率 植物质量 增温 生境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物量影响的概率预测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玉洁 陶福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7-345,共9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适应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气候模式输出、排放情景、尺度转换、模型参数化等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减少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综合了IPCC四个...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适应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气候模式输出、排放情景、尺度转换、模型参数化等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减少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综合了IPCC四个排放情景(A1FI、A2、B1、B2)以及5个全球气候模式(HadCM3,PCM,CGCM2,CSIRO2,ECHAM4)的输出结果,基于英国CRU气候中心的20个未来情景数据库,生成全球平均温度升高1oC(GMT+1D)、2oC(GMT+2D)、3oC(GMT+3D)下研究站点的气候日值中值情景数据,利用过程模型CERES-Wheat和概率预测方法研究CO2肥效作用和GMT+1D、GMT+2D、GMT+3D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肥效作用可以补偿由于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小麦生物量减产且补偿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有CO2肥效作用时,灌溉小麦和雨养小麦生物量均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量的增长程度增大,相同情景下,雨养小麦生物量的增高概率大于灌溉小麦。当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灌溉小麦和雨养小麦生物量均降低,且灌溉小麦生物量减产的概率大于雨养小麦减产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升高 CO2浓度 小麦 生物量 概率预测
原文传递
大气CO_(2)与温度升高对北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宗毓铮 张函青 +5 位作者 李萍 张东升 林文 薛建福 高志强 郝兴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4984-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增温影响下北方冬小麦叶片光合特征、碳氮代谢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调节适应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中科2011”为材料,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设置对照CK... 【目的】探讨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增温影响下北方冬小麦叶片光合特征、碳氮代谢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调节适应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中科2011”为材料,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设置对照CK(CO_(2)浓度和气温与大田一致)、EC(CO_(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μmol·mol^(-1),气温与大田相同)、ET(CO_(2)浓度与大田一致,气温为大田温度+2℃)、ECT(CO_(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μmol·mol^(-1),气温为大田温度+2℃)共4个处理。测定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和气温升高2℃变化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叶片的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生物量和产量指标。【结果】气温升高2℃会缩短小麦全生育期及开花到成熟时间,使孕穗期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4.7%,而对拔节期与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使灌浆期叶片纤维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进而使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23.0%和19.7%;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使拔节期与孕穗期小麦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8%和40.7%,增加灌浆期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虽然生长后期出现光适应,但仍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使小麦产量增加26.1%。在增温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可通过使开花到成熟的时间延长2 d、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约25.54%、增加可溶性总糖、纤维素与淀粉含量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结论】CO_(2)浓度升高可通过延长开花到成熟时间、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代谢物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气温升高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生育期
下载PDF
温度模式对鲅鱼热泵干燥品质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佰林 薛勇 +1 位作者 李兆杰 薛长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2,99,共8页
为了提高鲅鱼成品品质、缩短干燥时间和降低能耗,该文对鲅鱼恒温干燥和分段式升温热泵干燥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恒温干燥条件分别为10、20、30℃,升温干燥条件分别为10℃(3 h)~20℃(3 h)~30℃(end)、10℃(6 h)~20℃(6 h)~30℃(end)、10℃(... 为了提高鲅鱼成品品质、缩短干燥时间和降低能耗,该文对鲅鱼恒温干燥和分段式升温热泵干燥加工工艺进行研究。恒温干燥条件分别为10、20、30℃,升温干燥条件分别为10℃(3 h)~20℃(3 h)~30℃(end)、10℃(6 h)~20℃(6 h)~30℃(end)、10℃(9 h)~20℃(9 h)~30℃(end)、10℃(12 h)~20℃(12 h)~30℃(end)。试验表明:恒温干燥条件下,不同干燥温度下得到的鲅鱼成品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阶段升温干燥方式不仅能够显著缩短鲅鱼的干燥时间,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得到的鲅鱼成品在质构、安全性、色泽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恒温干燥,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鲅鱼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2.0429×10^(-11)~4.1947×10^(-11)m2/s之间,且Deff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确定Page模型用来描述鲅鱼的热泵干燥过程(R2大于0.998、RMSE小于0.60%、χ~2小于0.004%)。对于升温干燥,鲅鱼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4.1164×10^(-11)~4.8723×10^(-11)m^2/s之间,确定Two-terms模型用来描述鲅鱼升温热泵干燥的过程(R2大于0.996,RMSE均小于0.81%、χ~2均小于0.008%)。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分段升温干燥工艺条件为10℃(6 h)~20℃(6 h)~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 热泵干燥 升温 数学模型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