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4
1
作者 岳隽 王仰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40,共8页
本文从河岸带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在河岸带内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河岸植被带的功能、有效宽度、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河岸带土地利用,河岸带数据提取分析以及集成研究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 本文从河岸带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在河岸带内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河岸植被带的功能、有效宽度、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河岸带土地利用,河岸带数据提取分析以及集成研究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指出针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样带开展对比研究、选择适宜的景观分析方法和改进数据分析技术是今后河岸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河岸植被带 缓冲区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饶良懿 崔建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列为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一些国家被作为控制农业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河岸...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列为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一些国家被作为控制农业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态水文功能体现在控制河岸侵蚀、截留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保护河溪水质、调节水温、为水陆动植物提供生境、维护河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提高河岸景观质量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一些研究中提出的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功能发挥所需要的宽度,同时指出由于河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侧重的功能,研究区域土壤、地形、植被、排水特征等因素各异,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发挥所要求的实际宽度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带 生态水文功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框架及其关键问题 被引量:49
3
作者 郭怀成 黄凯 +1 位作者 刘永 郁亚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9-798,共10页
河岸带生态系统作为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加以考虑。加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河岸带生态系统管... 河岸带生态系统作为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加以考虑。加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岸带生态系统特征,界定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提出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主要从范围界定、问题诊断、目标设定、综合评价、管理策略、监测评估和反馈调整7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识别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4个关键问题:①研究尺度问题;②河岸带管理宽度问题;③协调生态价值冲突问题;④国内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生态系统管理 河岸带植被 缓冲带
下载PDF
滨岸缓冲带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吴健 王敏 +2 位作者 吴建强 杨泽生 唐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5,52,共5页
选择上海地区常见土著植被,设置草、灌、乔不同配置模式,构建了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以开展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下滨岸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能力最强,12... 选择上海地区常见土著植被,设置草、灌、乔不同配置模式,构建了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以开展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下滨岸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能力最强,12m长的百慕大试验带对固体悬浮物(SS)的截留率达到70%左右,对径流水中TN、TP净化效果也基本达到20%以上;草皮和乔木组合栽种能显著提高缓冲带对径流水中SS、N、P等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并能有效防止裸露地表因受径流冲刷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草皮根系有助于提高浅层土壤抗侵蚀能力,在0—20cm土层,百慕大样地土壤平均抗剪切强度最高,为98.28kPa;灌木和乔木则对提高较深层土壤抗侵蚀能力效果较好,在20—55cm土层,杞柳和女贞样地土壤平均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03.10和122.08kPa,而百慕大样地则仅为77.88kPa;草、灌、乔的合理配置能有效提高滨岸缓冲带的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植被配置 面源污染 土壤抗侵蚀能力 试验基地
下载PDF
河岸缓冲带宽度确定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5
作者 侯利萍 何萍 +2 位作者 钱金平 贾俊艳 徐杰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0-506,共7页
河岸缓冲带的滞缓径流、沉降泥沙和控制面源污染等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宽度效应。在简述国外河岸缓冲带政策和管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简单数学模型的河岸缓冲带宽度确定方法和其他确定方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参数... 河岸缓冲带的滞缓径流、沉降泥沙和控制面源污染等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宽度效应。在简述国外河岸缓冲带政策和管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简单数学模型的河岸缓冲带宽度确定方法和其他确定方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参数,评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中国河岸缓冲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缓冲带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宽度 确定方法
原文传递
河岸带植被结构功能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会哲 樊巍 宋绪忠 《河南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1-3,共3页
河岸带狭义上是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区域,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河岸带可以说是功能最完备但同时也是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研究价值。本文介绍了河岸带定义的发展、河岸带植被的结构、... 河岸带狭义上是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区域,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河岸带可以说是功能最完备但同时也是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研究价值。本文介绍了河岸带定义的发展、河岸带植被的结构、生态功能及河岸带修复技术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缓冲带 功能 修复
下载PDF
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_4^+-N,TP的吸收效果 被引量:26
7
作者 董凤丽 袁峻峰 马翠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3-97,共5页
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滨岸缓冲带植被类型对NH4+-N、TP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深度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不同,缓冲带对NH4+-N、TP的去除效率不同;(2)不同深度采集的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 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滨岸缓冲带植被类型对NH4+-N、TP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深度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不同,缓冲带对NH4+-N、TP的去除效率不同;(2)不同深度采集的样品中,NH4+-N、TP的浓度变化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铵氮 硝氮
下载PDF
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周婷 彭少麟 任文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1-239,共9页
以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系统软件Arc GIS对东江主干边缘做10km的缓冲区。以Fragstats为工具,利用景观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重点分析了各景观相关要素及景观整体对水体恢复的影... 以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系统软件Arc GIS对东江主干边缘做10km的缓冲区。以Fragstats为工具,利用景观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重点分析了各景观相关要素及景观整体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a的变迁,东江水体斑块面积占河岸带景观面积的比例增加,水体连通性加强,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体现了在景观格局上流域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河岸带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会有助于流域的水土保持;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整个河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空间连通性相对增加。以上3种因素都会对水体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这可以从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形状更加规则等景观格局特征看出,反映了人类干扰还在增强,无疑会对水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分析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可以看出,东江河岸带水体恢复有一定成效,但是恢复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要注重植被质量的优化,改善植被的空间配置结构和种类搭配。城市规划中对建成地的选择要考虑河岸带的特殊性。水体的恢复要在景观水平上采取恢复措施,注重多因子的协调整合,改善流域尺度的景观格局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水体恢复 景观格局 东江
下载PDF
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及宽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萍萍 崔波 +2 位作者 付为国 朱咏莉 管永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2,共6页
以太湖流域东战备河自然河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4种植被类型及3m和6m宽度河岸带分别对TN、NH4-N、TP和COD等4种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受季节和污染物种类变化的影响。灌草植被河岸带对面源... 以太湖流域东战备河自然河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4种植被类型及3m和6m宽度河岸带分别对TN、NH4-N、TP和COD等4种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受季节和污染物种类变化的影响。灌草植被河岸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全年内均较高,草本植被对污染物去除率在夏秋季最高而冬季最低,乔灌草植被的去除率高于乔草。不同河岸带宽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随季节、污染物类型和植被类型而变化,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TN大于TP,乔草大于灌草。总体来看,现行条件下4种植被除了对TN的去除率较低,全年仅为20%-40%外,对NH4+-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20%-70%、50%~90%和40%-80%,去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植被类型 植被宽度 污染物去除率
下载PDF
洱海西部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金春玲 高思佳 +4 位作者 叶碧碧 储昭升 侯泽英 喻秋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91-1899,共9页
云南高原平坝区地表径流是湖泊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为研究高原平坝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调查了洱海西部平坝区雨季的径流氮、磷形态特征,并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分析与SPSS等统计分析,从汇水区尺度和缓冲... 云南高原平坝区地表径流是湖泊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为研究高原平坝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特征及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调查了洱海西部平坝区雨季的径流氮、磷形态特征,并结合遥感影像空间分析与SPSS等统计分析,从汇水区尺度和缓冲区尺度上研究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雨季地表径流氮、磷质量浓度较高,ρ(TP)为0. 16~0. 77 mg/L,且以DIP (溶解性无机磷)为主(63. 01%);ρ(TN)为1. 75~14. 86 mg/L,且以NO_3^--N为主(78. 15%).(2)汇水区尺度上城镇用地对ρ(TP)影响突出.环湖农村居民点对ρ(NH4+-N)影响突出,耕地中的高施肥种植区对ρ(TN)、ρ(NO_3^--N)影响突出;(3)在缓冲区500、1 000和2 000 m尺度下,随缓冲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径流水质的影响减小.研究显示,城镇用地与高施肥种植区对洱海西部雨季地表径流氮、磷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类型随缓冲区距离增加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雨季地表径流 降雨径流污染 冗余分析 缓冲区
下载PDF
流域水环境管理保护线与控制线及其规划方法 被引量:20
11
作者 荣冰凌 孙宇飞 +1 位作者 邓红兵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4-930,共7页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但在水体保护和管理方面,一直以来缺乏适当的方法或者规范来确定明确的范围与界线,因而难以...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但在水体保护和管理方面,一直以来缺乏适当的方法或者规范来确定明确的范围与界线,因而难以对水体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提出流域水环境管理保护线和控制线的概念,与城市蓝线类似,是对流域内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进行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但在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拓展了其内涵,强调以流域为单元。保护线宽度较小,线内设计植被带,类似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对水体及水环境起着缓冲及保护的关键作用;控制线范围较宽,其作用主要在于控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水环境为代价。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等因素,结合岸线控制、河岸缓冲带等内容探讨了流域内水环境管理保护线和控制线确定的方法,并以鄱阳湖流域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概念和相关规划方法可有效指导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实践工作,并为各类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管理 保护线 控制线 河岸缓冲带 蓝线规划
下载PDF
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杭美 由文辉 +4 位作者 罗扬 王金凤 黄沈发 吴健 吴建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6-122,共7页
近年来国外在滨岸缓冲带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研究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国内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文章概述了滨岸缓冲带的功能、构建原理和国内外的一些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境内东风港滨岸缓冲带示范工程,分析了滨... 近年来国外在滨岸缓冲带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研究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国内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文章概述了滨岸缓冲带的功能、构建原理和国内外的一些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境内东风港滨岸缓冲带示范工程,分析了滨岸缓冲带在河道坡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滨岸缓冲带具有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稳定坡岸、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等功能,适合在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中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河道坡岸 生态修复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cross a Riparian Buffer Wetland in Chongming Island,China 被引量:13
13
作者 WANG Yu-Lai YANG Chang-Ming +1 位作者 ZOU Li-Min CUI Heng-Zh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The migration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from terrestrial to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adjacent water quality and the transpor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However,few stud... The migration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from terrestrial to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adjacent water quality and the transpor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sources and properties of DOC in riparian zones.A total of 34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cross four riparian buffer zones(Zones A-D) on Chongming Island,China.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DOC,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EEM) spectra of DOC and the optical indices,including fluorescence index(FI),index of recent autochthonous contribution(BIX),and humification index(HIX),were measured across the riparian enviro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s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DO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stored in the surface soil(0-30 cm) accounted for 40%of the total soil profile SOC.The DOC accumulated in Zones A-C,which accounted for 5%of the SOC.The fluorescence EEM spectra of DOC showed that DOC contained humic-like and protein-like substances,which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recent plant debris by microbes.A large amount of humic-like substances were sorbed to minerals in the surface soil(0-30 cm).In addition,the riparian topography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pH,EC and moisture) dicta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 of DOC.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EMs could reveal the source of DOC in riparian soil systems,and that optical indices were complementary tools that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DOC and provided supplemental evidence about DOC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EEM) riparian buffer zone fluorescence index(FI) humification index(HIX) optical indice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riparian land use on water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headwater stream of the Taizi River in China 被引量:10
14
作者 Sen DING Yuan ZHANG +2 位作者 Bin LIU Weijing KONG Wei ME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699-708,共10页
Riparian land us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tream eco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 ecosystems and riparian land use in headwater regions. Four riparian land types... Riparian land us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tream eco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 ecosystems and riparian land use in headwater regions. Four riparian land types including forest, grassland, farm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were examin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am water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headwater streams of the Taizi River in north-eastern China. Four land types along riparian of 3 km in length were evaluated at 25, 50, 100, 200 and 500m widths, respectively. Generally, the results fou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iparian land uses and stream water quality. Grassl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con- ductivity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at scales from 100 to 500 m riparian width. Farm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t scales from 25 to 500 m and from 50 to 200 m riparian width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riparian forest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habitat divers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only fish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riparian farmland. Farmland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ividual fish abundance within a riparian corridor of 25 to 50 m,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ish diversity metrics from 25 to 100m.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effective riparian management can improve water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headwater str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 water quality land use riparian buffer headwater stream
原文传递
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唐浩 黄沈发 熊丽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5-200,共6页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有关控制技术及其BMP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地方特点及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主要包括:缓冲带布局,细化设计,施工建设,养护与管理,以及与之配合实施的前...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有关控制技术及其BMP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地方特点及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主要包括:缓冲带布局,细化设计,施工建设,养护与管理,以及与之配合实施的前置工程性BMPs措施,并提供了一种基于水环境功能目标的不同坡度、不同草皮缓冲带的最佳宽度确定方法。并对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还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BMPs体系 滨岸缓冲带 前置工程性措施
下载PDF
不同河岸带修复策略对氮磷非点源污染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鹏 胡艳芳 林峻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60-2170,共11页
选择北江的重要支流流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河岸带对非点源污染削减作用的模拟结果,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不同河岸带修复策略对非点源污染的削减作用,使用效益-成本指数表征TN和TP削减率提高幅度与增加河岸带面积的关系,比较不同... 选择北江的重要支流流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河岸带对非点源污染削减作用的模拟结果,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不同河岸带修复策略对非点源污染的削减作用,使用效益-成本指数表征TN和TP削减率提高幅度与增加河岸带面积的关系,比较不同河岸带修复策略的效率.结果表明:河岸带对TN和TP的削减能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各修复情景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河岸带对TN和TP的削减率(TN:23.36%~30.72%;TP:27.19%~39.86%),河岸带增加总面积与削减率呈现对数增长关系(P〈0.05).选择综合考虑了流域非点源负荷量以及河岸带状况的优先修复子流域进行河岸带修复时,效益-成本指数达最高为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河岸带 情景模拟 流溪河
下载PDF
迁安三里河滨水缓冲带雨水径流及污染物消减效果与设计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雪 王志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029-6039,共11页
滨水缓冲带在入河雨水径流消减及水质净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以迁安三里河滨水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利用SCS-CN模型、地表径流人工模拟以及水体样品实地采集等方法,揭示了缓冲带的雨水径流消减及水质净化效果,并分析了地表特征对其的影响... 滨水缓冲带在入河雨水径流消减及水质净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以迁安三里河滨水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利用SCS-CN模型、地表径流人工模拟以及水体样品实地采集等方法,揭示了缓冲带的雨水径流消减及水质净化效果,并分析了地表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1)对雨水径流的消减率可超过80%。前期土壤含水量越低、坡长越长、坡度越小,消减量越大。灌木比草坪、花卉、铺装的消减量大。(2)植被带对TP、TN、NH3-N、COD和SS的消减率可分别达到85.35%、13.41%、68.32%、87.76%和98.5%。径流时长为60 min比30 min的水质净化效果好。草坪、花卉、高草、灌木对污染物的消减率高,砾石的消减率低。坡度从10°降低到5°,消减率可提升50%以上。坡长的增加对净化作用增加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缓冲带 雨水径流消减 水质净化 迁安三里河
下载PDF
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界定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侯利军 杨善印 +3 位作者 陈达 达波 吴腾 廖迎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4,137,共8页
为了推进长江岸线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和规划,初步探索了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的界定方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河湖岸线保护相关文献、标准及法规,综合考虑水利行业河道岸线行政管理范围和“河岸线-河岸带-缓冲带”保护... 为了推进长江岸线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和规划,初步探索了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的界定方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河湖岸线保护相关文献、标准及法规,综合考虑水利行业河道岸线行政管理范围和“河岸线-河岸带-缓冲带”保护范围,提出了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界定与规划方法,指出长江岸线河岸带和缓冲带范围需综合考虑岸线生态、水文功能和后方陆域利用方式予以界定。对扬州段长江岸线界定结果表明,提出的岸线保护界定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与现行岸线管理办法有较好的关联性,可用于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段 保护范围 河岸线 河岸带 缓冲带 岸线管理
下载PDF
生态设计理念在盐河航道中的应用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永和 罗业辉 +2 位作者 刘晓飞 周敏 柯林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9期151-156,共6页
根据盐河水岸带现状,详细分析护岸横断面的分区防护方式,通过采用适当的植物防护和永久工程相结合,形成既满足固坡要求又能恢复河岸生机的新型护岸结构,为内河航道设计应用生态型护岸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岸生态系统 生态护岸 植被缓冲带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机理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灿强 张彪 +2 位作者 李文华 杨艳刚 王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6-241,共6页
近年来,因非点源污染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现象日渐增多,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在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上又收效甚微。本文归纳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植物体吸收,地被... 近年来,因非点源污染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现象日渐增多,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在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上又收效甚微。本文归纳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植物体吸收,地被物和土壤层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吸附等起到净化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森林对N、P等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削减率多界于60%~90%之间;此外,森林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受林带宽度、植被状况、土壤性状、森林经营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非点源污染 河岸缓冲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