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长金 成威 +1 位作者 陈亚峰 代治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20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测定起搏参数及曝光时间。结果:2组在起搏阈值、... 目的:探讨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20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测定起搏参数及曝光时间。结果:2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手术曝光时间长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与后者比较,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后QRS波宽度变窄,射血分数、每搏量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血流动力学更好,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右心室 高位室间隔 右心室心尖部 起搏
原文传递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于凝 惠永明 +2 位作者 熊永红 李杰 李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脏疾病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孔祥辉 王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6年第4期163-164,16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