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孤北洼陷沙三段为例 被引量:76
1
作者 张建林 林畅松 郑和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高沉积速率期的断陷盆地进行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 ,对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孤北洼陷为例 ,从构造单元的划分、断裂活动与古地貌发育及沉积充填、高沉降速率期沉积体系发育、物源系统等方... 在高沉积速率期的断陷盆地进行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 ,对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孤北洼陷为例 ,从构造单元的划分、断裂活动与古地貌发育及沉积充填、高沉降速率期沉积体系发育、物源系统等方面入手 ,研究了三种不同古地貌单元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模式 ,指出了有利的和潜在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北洼陷沙三段 断陷盆地 古地貌 沉积体系 物源系统 控制模式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被引量:78
2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5 位作者 王德仁 程秀申 赵衍彬 徐振强 解晨 孙海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斜坡和地垒凸起、中央斜向背斜、消减斜坡和断鼻等变换构造。东濮凹陷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在近东西方向上相互联接形成变换构造带。这些变换构造带在平面上将东濮凹陷分隔成具有不同构造、沉积特征的区段;在垂向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和迁移,从而对沉积起控制作用,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裂陷盆地 断裂系统 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3
3
作者 PENG P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49-675,共27页
A map of major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and related uni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mpiled, and the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swarms are demonstrated. The Archean dyke swarms are availabl... A map of major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and related uni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mpiled, and the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swarms are demonstrated. The Archean dyke swarms are available to portray the early crustal growth and cratonization. The middle Paleoproterozoic(2200–1850 Ma) swarms and related magmatic series could constra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hey approve that the craton was amalgamated by two sub-cratons.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1800–1600 Ma), Mesoproterozoic(1400–1200 Ma) and Neoproterozoic(1000–800 Ma) series swarms are important in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they indicate that North China might have connected with some of the North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ratons during Proterozoic. Dyke swarms are not only geological timescales and tectonic markers but also evolution indicators of lithospheric mantle: they imply a rejuvenation of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of North China at 1780–1730 Ma. These swarms occurred with several rifts, including the Hengling(2200–1970 Ma), Xuwujia(1970–1880 Ma), Xiong'er(1800–1600 Ma), Yan-Liao(1730–1200 Ma), and Xu-Huai(1000–800 Ma). Among them, the Xuwujia rift was possibly continental arc associated; whereas the others were intra-continental. In addition, the Xiong'er and Xu-Huai rifts were possibly triple junctions along the present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margins of the Craton, respectively.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se rifts and dyke swarms would result in diversified series of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 rift system SUPERCONTINENT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the Cangshuipu volcanic rock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lower boundary age of the Nanhua strata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57
4
作者 WANGJian LIXianhua +4 位作者 DUANTaizhong LIUDunyi SONGBiao LIZhongxiong GAOYong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6期1663-1669,共7页
The continental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lastic sedimentary conglomerates of the Cangshuipu Formation occur well in Yiyang of Hunan Province, consisting of a wedge-shaped succession of Neoproterozoic strata that ove... The continental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lastic sedimentary conglomerates of the Cangshuipu Formation occur well in Yiyang of Hunan Province, consisting of a wedge-shaped succession of Neoproterozoic strata that overlie with high-angle unconformity the flysch turbidites of the Lengjiaxi Group in the Upper Mesoproterozoic Eonothem.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gives a weighted mean age of 814 ( 12 Ma for the dacitic volcanic agglomerates from the lowest part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Cangshuipu Formation. This age is young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s of 921-933 Ma for the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Cangshuipu Formation. Our new dating represents the lower boundary age of the Neoproterozoic System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younger age for the Cangshuipu volcanic rocks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1) Lower Neoproterozoic strata (814-1000 Ma) are missing in the studied area; (2) the Nanhua rift system was initiated at about 820 Ma; and (3) an age of ~820 Ma may be taken as the lower boundary timing of the Nanhua System (even Neoproterozoic)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 年代测定 火山岩 中国 湖南 楔形 原生代 复理层 元古代
原文传递
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与油气运聚成藏机制 被引量:47
5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5 位作者 李玉帮 王权 周立宏 吕延防 蒲秀刚 王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1-849,共9页
基于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划分,探究不同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机制。依据斜坡带基底沉积作用、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及斜坡产状、形态,将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斜坡带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平缓台坡型、宽缓断阶型、窄陡断阶型、... 基于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划分,探究不同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机制。依据斜坡带基底沉积作用、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及斜坡产状、形态,将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斜坡带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平缓台坡型、宽缓断阶型、窄陡断阶型、掀斜翘倾型5种类型。各斜坡类型不同的成因机制导致其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程度差异明显。挠曲坡折型斜坡以坡折阶地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平缓台坡型斜坡以近源一字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宽缓断阶型斜坡以远源阶梯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中等;窄陡断阶型斜坡以断裂带复式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中等;掀斜翘倾型斜坡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斜坡带油气运聚主要受鼻状构造、砂岩发育程度、优势物性砂体和断接厚度的控制,鼻状构造控制油气主要汇聚方向,砂岩发育程度控制油气横向运移,优势物性砂体控制油气侧向分流,断接厚度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斜坡带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下载PDF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被引量:36
6
作者 窦立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30,共4页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层 生长模型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龙王(石童)A型花岗岩地质矿化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卢欣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7-77,共11页
东秦岭北侧的华北古陆块南缘,发育一条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带。龙王碴碱性花岗岩是该带中的一个典型的A型花岗岩体,岩石富含K、Na,缺Mg、Ca,多Fe少Al和水,含有碱性暗色矿物和很高的F及稀土元素,形成于非造山环境,属板内花岗岩。成岩时代... 东秦岭北侧的华北古陆块南缘,发育一条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带。龙王碴碱性花岗岩是该带中的一个典型的A型花岗岩体,岩石富含K、Na,缺Mg、Ca,多Fe少Al和水,含有碱性暗色矿物和很高的F及稀土元素,形成于非造山环境,属板内花岗岩。成岩时代为晋宁期(1035Ma,Rb-Sr)。龙王(石童)A型花岗岩的发现和厘定,证明华北地台南缘在中上元古代存在一个拉张的裂谷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地质矿化 东秦岭
下载PDF
滇东—黔西南泥盆纪构造格局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郑荣才 张锦泉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51-60,共10页
滇东-黔西南泥盆纪时位于古特提斯洋东缘,构造格局可划分为特提斯洋板块的哀牢山大洋裂谷系,扬子板块的滇东南-黔南被动陆缘裂谷系和滇东北-黔南陆内裂谷系三个构造单元。三裂谷系中发育有三个性质和内部结构不同的沉积盆地。盆地中晚... 滇东-黔西南泥盆纪时位于古特提斯洋东缘,构造格局可划分为特提斯洋板块的哀牢山大洋裂谷系,扬子板块的滇东南-黔南被动陆缘裂谷系和滇东北-黔南陆内裂谷系三个构造单元。三裂谷系中发育有三个性质和内部结构不同的沉积盆地。盆地中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火山活动受盆内同沉积断裂拉张和走滑控制,在每一盆地中泥盆纪沉积相展布格局和岩相古地理演化与裂谷系中同沉积断裂活动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构造格局 岩相 古地理
下载PDF
裂谷盆地陡断带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成因模式——以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于水 韩文明 +1 位作者 赵伟 胡滨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5,125,共5页
裂谷盆地陡断带因其构造活动强烈、断层落差大而多发育规模不等的扇体堆积。通过对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陡断带的分析,发现在裂谷盆地陡断带同样可以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沉积体,并结合现代沉积的证据分析了其形成机理,认为较大的汇流... 裂谷盆地陡断带因其构造活动强烈、断层落差大而多发育规模不等的扇体堆积。通过对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陡断带的分析,发现在裂谷盆地陡断带同样可以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沉积体,并结合现代沉积的证据分析了其形成机理,认为较大的汇流面积、较长的搬运距离和入湖之前较深的下切谷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三角洲沉积体具有良好的边界断层遮挡条件和由自身砂泥岩互层构成的储盖组合配置,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可以形成有效圈闭,并在良好的烃源与运移条件下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ine地堑 裂谷盆地 陡断带 三角洲 沉积特征 成因模式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俊生 朱筱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4-1004,共11页
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是Muglad盆地第一裂谷旋回中形成的同裂谷期地层,它可以分为3个二级层序,自下而上是K1SSⅠ、K1SSⅡ和K1SSⅢ,它们分别与断陷期早期地层、断陷期中期地层和断陷期晚期地层相对应。其中二级层序K1SSⅠ和K1SSⅢ... Fula坳陷白垩系Abu Gabra组是Muglad盆地第一裂谷旋回中形成的同裂谷期地层,它可以分为3个二级层序,自下而上是K1SSⅠ、K1SSⅡ和K1SSⅢ,它们分别与断陷期早期地层、断陷期中期地层和断陷期晚期地层相对应。其中二级层序K1SSⅠ和K1SSⅢ各分为2个三级层序,K1SSⅡ则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综合应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完成了AbuGabra组沉积相分布与沉积体系预测工作。研究认为,阿加组的主要沉积类型包括: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各沉积相带在Fula坳陷内的演化形成了5个主要沉积体系,分别是东北部的扇三角洲体系,西北部的三角洲体系、西部近岸水下扇体系、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以及早期的河流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与演化受构造活动强度变化的控制,也受古地形和古地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层序地层学 裂谷盆地 沉积体系 Abu Gabra组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裂谷系构造特征及圈闭发育模式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明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8-612,共5页
桑托斯盆地是近10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其深水盐下多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令业界关注。为了揭示盐下裂谷系圈闭目标的分布规律,指导盐下油气勘探,以油区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在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与地震资料解释的基... 桑托斯盆地是近10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其深水盐下多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令业界关注。为了揭示盐下裂谷系圈闭目标的分布规律,指导盐下油气勘探,以油区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在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与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三维数据的应用分析及已发现的油气圈闭特征,明确了盆地盐下裂谷系圈闭目标的分布规律。盐下圈闭目标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的地垒发育区,与背型盐丘共生;同时,在局部区域,圈闭目标受具有走滑性质的继承性活动基底断层控制,沿断裂带状断续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断层内部弯曲段或断裂带的叠覆区。这种圈闭发育模式的建立,能够很好地克服盐岩屏蔽作用对盐下勘探目标识别带来的障碍,提高对盐下油气藏分布规律的认识,从而降低钻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系 油区构造解析 发育模式 圈闭 桑托斯盆地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中元古代与裂谷作用有关的铁、稀土、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曹秀兰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2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中元古代形成的大型多金属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铁、稀土、铜、铅、锌矿产地。矿床为产于沉积岩中热水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其形成受地层、构造控制 ,与裂谷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裂谷系内外分支的地质...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中元古代形成的大型多金属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铁、稀土、铜、铅、锌矿产地。矿床为产于沉积岩中热水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其形成受地层、构造控制 ,与裂谷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裂谷系内外分支的地质环境及矿床矿种不同 ,导致矿床特征及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为钾、钠、磷等含量较高的热水沉积型 ,霍各乞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过渡热水沉积型 ,东升庙和甲生盘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热水沉积型。文中将对上述矿床分别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作用 成因 中元古代 金属矿床 矿床成因 华北地块 稀土矿床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裂谷体系及其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汪新伟 孟庆强 +3 位作者 邬长武 陶冶 郭永强 张云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巴西东部海上大坎波斯盆地是中国油公司在巴西的主要投资目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盐下裂谷系的构造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构造差异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坎波斯盆地的构造演... 巴西东部海上大坎波斯盆地是中国油公司在巴西的主要投资目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盐下裂谷系的构造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构造差异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坎波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克拉通内坳陷、纽康姆期—巴雷姆期的陆内裂谷、阿普特期的构造过渡期、阿尔布期—三冬期的初始拉张和坎潘期—上新世的大规模裂陷5个阶段。裂谷期的构造体系总体呈现倾向(东西)分带、走向(南北)分段的"斜向棋盘"格局。从倾向角度看,按基底埋深的高低可分为近岸低凹带、中部低凸带、近海低凹带和外部高地带4个构造带;从走向角度看,由于调节断层带的作用,形成了研究区内3个构造分段,即桑托斯、坎波斯与圣埃思皮里图,它们在构造线展布、裂谷形态与沉积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裂谷体系对盐下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烃源岩的成熟度、油气圈闭的类型及优质储层相带的分布3个方面。大坎波斯盆地的外部高地带与中部低凸带既是盐下油气运移的聚集带,又是优质储层的发育相带,因而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裂谷体系 盐下成藏 有利区带 大坎波斯盆地 巴西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断裂体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婧韫 宋慧利 +2 位作者 王正斌 刘淑 金振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4-729,共6页
断裂是断陷盆地的一种普遍地质构造现象 ,因此 ,研究断裂的规律性十分重要。人们通常将平面上延伸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断层称为一个断裂系统 ,它是对断裂的一种平面静态描述 ,强调的是断裂的平面走向。本文将同一成因、同一时期、不同... 断裂是断陷盆地的一种普遍地质构造现象 ,因此 ,研究断裂的规律性十分重要。人们通常将平面上延伸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断层称为一个断裂系统 ,它是对断裂的一种平面静态描述 ,强调的是断裂的平面走向。本文将同一成因、同一时期、不同级别、不同倾向、不同走向断裂的集合体称为一个断裂体系 ,一个断裂体系可以包括几个断裂系统。断裂体系是对断裂的立体特征、时间性的四维描述和分析。与张文佑先生针对大地构造提出的断裂体系不同 ,本文所阐述的断裂体系是针对凹陷级别的断陷而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断裂系统 大地构造 东濮凹陷 断陷盆地 延伸方向 油气藏 断层 级别 平面
下载PDF
Sandbox modeling of faul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Weixinan Sag, Beibuwan Basin, China 被引量:9
15
作者 Tong Hengm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21-128,共8页
Faul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extensively in rift basins. The fault systems of Weixinan Sag, Beibuwan Basin of China, which is fully covere... Faul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extensively in rift basins. The fault systems of Weixinan Sag, Beibuwan Basin of China, which is fully covered with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data and is rich in oil-gas resourc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by sandbox modeling in this study with inclusion of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in the experimental mode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revealed by sandbox modeling are as follows. 1) Weakness-reactivation faults and weakness-related faults are formed much earlier than the distant-weakness faults (faults far away from and with little or no relationship to the weakness). 2) Weakness-reactivation faults and weakness-related faults develop mainly along or parallel to a pre-existing weakness, while distant-weakness faults develop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A complicated fault system can be formed in a fixed direction of extens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and the complicated fault system in the Weixinan Sag formed gradually in a nearly N-S direction with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3) The increase in the length and number of faults is closely tied to the nature of pre-existing weaknesses. The sandbox model may provide a new clue to detailed fault system research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rift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ystem rift basin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Weixinan Sag sandbox modeling
下载PDF
裂谷盆地构造控制地形—沉积体系演化研究与面临问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秀英 程日辉 王璞珺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裂谷盆地早期构造作用强烈,充填作用发生在由构造控制的盆地内。盆地的古地形通过物源区侵蚀和沉积物流的盆内输送而影响沉积体的类型与堆积样式。断裂的生长、传播、相互作用、连接与死亡控制了古地形的周期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演化施加... 裂谷盆地早期构造作用强烈,充填作用发生在由构造控制的盆地内。盆地的古地形通过物源区侵蚀和沉积物流的盆内输送而影响沉积体的类型与堆积样式。断裂的生长、传播、相互作用、连接与死亡控制了古地形的周期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演化施加了强烈的影响或控制。伸展盆地地层发育的控制与过程的研究主要反映在断层的生长过程、裂谷盆地的侵蚀、汇水和沉积物流等方面的精细研究。此方面研究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研究的精细程度和技术,而且包括相关分支学科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古地形 沉积体系 断裂作用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输导体系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于舒杰 徐大光 +2 位作者 康冶 陈鹏 吴翠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利用运移输导通道空间组合关系及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研究断陷盆地内主要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分布关系,得到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存在树枝状、阶梯状和T型状3种输导体系.树枝状输导体系是中央背斜带油气运... 利用运移输导通道空间组合关系及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研究断陷盆地内主要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分布关系,得到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存在树枝状、阶梯状和T型状3种输导体系.树枝状输导体系是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阶梯状输导体系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T型状输导体系是陡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树枝状输导体系控制着中央背斜带上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分布于整个背斜带和多层位叠置分布.阶梯状输导体系控制着缓坡带断块、构造岩性、岩性、潜山和地层不整合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分布,由内带至外带油气分布层位减少.T型状输导体系控制着陡坡带断层遮挡、断层—岩性油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多层平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陡坡带 缓坡带 中央背斜带
下载PDF
二连裂谷系含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涛 徐树宝 方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6-19,33,共5页
二连裂谷系由50多个相互独立的、具有相似沉积发育史和构造演化史的地堑、半地堑组成,它们自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由于构成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发育不同,地质作用及其地质要素与地质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含油气系统... 二连裂谷系由50多个相互独立的、具有相似沉积发育史和构造演化史的地堑、半地堑组成,它们自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由于构成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发育不同,地质作用及其地质要素与地质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富集程度的极大差异;但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具有相似性,临近深洼槽的缓坡挠曲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构造演化 生储盖组合 油气分布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乍得Doseo走滑反转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勘探发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窦立荣 肖坤叶 +4 位作者 杜业波 王利 张新顺 程顶胜 胡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3,共9页
在乍得Doseo盆地经历多家国际油公司30多年勘探才获得重大突破。基于大量地震和钻井新资料,对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进行梳理,系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区带指导勘探实践。综合研究认为,该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前寒... 在乍得Doseo盆地经历多家国际油公司30多年勘探才获得重大突破。基于大量地震和钻井新资料,对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进行梳理,系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区带指导勘探实践。综合研究认为,该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湖相裂谷盆地,为受北部边界走滑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具有两坳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白垩纪盆地发育两期裂谷,始新世发生强烈反转,抬升剥蚀厚度达到800~1000 m,之后进入拗陷-消亡期。边界断层为先正后逆的反转断层,盆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挤压背斜、断鼻和复杂断块等。盆内以早白垩世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发育Mangara群、Kedeni组、Doba组、Koumra组,划分为两个水进-水退旋回,以湖泊-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为主;有效烃源岩为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以Ⅰ—Ⅱ1型为主;盆内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层复杂化的反转背斜和断块。Kedeni低凸起是最有利勘探区带,其次是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断层侧向封堵性控制油气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seo盆地 裂谷盆地 走滑作用 反转构造 含油气系统 成藏特征 勘探发现
下载PDF
北非锡尔特与佩拉杰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9-464,共6页
详细对比了同属于北非裂谷盆地的锡尔特盆地和佩拉杰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和含油气系统要素特征,分析了2个相似构造背景盆地的油气发现规模和资源潜力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认为短暂但是强烈的裂谷活动历史和后期稳定的热沉降,造成了... 详细对比了同属于北非裂谷盆地的锡尔特盆地和佩拉杰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和含油气系统要素特征,分析了2个相似构造背景盆地的油气发现规模和资源潜力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认为短暂但是强烈的裂谷活动历史和后期稳定的热沉降,造成了锡尔特盆地烃源岩品质好、成熟度高、构造圈闭发育、各时期储层保存较好的特点,从而成藏条件优越;将来勘探重点仍然是成熟地区的构造圈闭,并可延伸勘探岩性圈闭,潜力大风险小。而佩拉杰盆地由于裂谷活动弱、缺乏稳定的沉积中心等原因,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仍然以寻找岩性圈闭和低幅构造圈闭为主,潜力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活动 含油气系统 勘探潜力 锡尔特盆地 佩拉杰盆地 北非裂谷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