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方式对草木樨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建忠 刘淑慧 +1 位作者 李森 卢垟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2,共4页
基于大田试验,以耐盐碱牧草草木樨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以每3 d E20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50%为灌溉指标,耕作种植方式为平作和垄作下,盐碱地滴灌土壤剖面(距滴头横向30 cm,滴头垂直深度100 cm)含水率、电导率和p 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 基于大田试验,以耐盐碱牧草草木樨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以每3 d E20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50%为灌溉指标,耕作种植方式为平作和垄作下,盐碱地滴灌土壤剖面(距滴头横向30 cm,滴头垂直深度100 cm)含水率、电导率和p 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溉结束后,垄作种植方式的电导率和p H值都比平作下降得比较明显,其中,垄作和平作种植方式滴头下方0~60 cm的平均电导率比灌前下降37.4%和21.8%,垄作在0~40 cm淋洗的效果较明显,较灌溉前0~40 cm土层平均电导率下降52.4%,平作在0~20 cm淋洗的效果较明显,较灌溉前0~20 cm平均电导率下降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滴灌 垄作 平作 土壤水盐运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软埂梯田复式配置技术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43-1449,共7页
坡地改建为梯田地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之一,传统梯田技术田埂陡峭,难以利用,其引发的重力侵蚀是田埂崩塌、梯田毁坏的主要原因.1997~2001年间,在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设计软埂梯田工程技术和地埂坡面种草植树复... 坡地改建为梯田地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之一,传统梯田技术田埂陡峭,难以利用,其引发的重力侵蚀是田埂崩塌、梯田毁坏的主要原因.1997~2001年间,在陕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设计软埂梯田工程技术和地埂坡面种草植树复式配置技术,对坡改梯进行了技术改进.在工程方面,按照'接近自然'的理论思想,设计采用接近黄土自然休止角(35°)的45°为梯田埂坡设计坡度,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地埂重力侵蚀危害.在生物方面,按照'生物多样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把树木和牧草种植在梯田的埂坡外侧面,达到梯田林网化和稳定地埂的目的.结果表明,软埂梯田可完全消除重力侵蚀引发的田埂崩塌危害,筑埂费用和维护费用仅为传统技术的24.9%和55.5%;地埂坡面土壤营养成分富集,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栽种多种耐旱植物.软埂坡面植树种草,改变了传统梯田地埂坡面的裸露状况,地埂树木镶嵌在坡地梯田中,丰富了坡地梯田景观生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近自然 软埂梯田 地埂植树 黄土丘陵区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适宜穴播块数及种植密度促进黑膜垄作马铃薯节水增产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勇 高应平 +6 位作者 党翼 石玉章 赵刚 李雪瑛 张建军 吴永斌 王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37-144,共8页
研究与农机配套的农艺技术,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适宜于机械操作的马铃薯栽培措施,该文于2013—2016年连续4 a在不同降雨年型下设置不同颜色地膜(白膜和黑膜)、马铃薯穴播块数(1块和2块... 研究与农机配套的农艺技术,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适宜于机械操作的马铃薯栽培措施,该文于2013—2016年连续4 a在不同降雨年型下设置不同颜色地膜(白膜和黑膜)、马铃薯穴播块数(1块和2块)、种植密度(72 720、51 945、40 395株/hm^2)处理,进行裂区试验,研究膜色穴块数和密度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旱作马铃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整薯或穴播2块以及缩小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均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对产量影响大小是覆膜>播种块数>株距。其中,在黑膜覆盖条件下平均产量较白膜覆盖增产8.1%,且黑膜在不同年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穴播2块较穴播1块增产12.9%;穴播块数在不同年份对产量的影响大小是歉水年>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份整薯播种增产效果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年份顺序是平水年>丰水年>歉水年,株距减小,产量增加。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歉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农机农艺融合及集成栽培显著提高了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降水 马铃薯 块数 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制种玉米全膜垄作沟灌水肥调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韩万海 王增丽 张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垄作沟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要影响深层土壤水分,尤以作物拔节期处理间50-100cm土壤水分差异显著。灌水时间对制种玉米行粒数和穗行数影响明显,...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垄作沟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要影响深层土壤水分,尤以作物拔节期处理间50-100cm土壤水分差异显著。灌水时间对制种玉米行粒数和穗行数影响明显,各处理耗水强度均呈“M”型变化趋势,2次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当地农艺栽培技术条件下,除播施基肥外,生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垄作 沟灌 制种玉米 水肥调控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2
5
作者 李来祥 刘广才 +2 位作者 杨祁峰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使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1 m土壤贮水分别较常规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0.2mm和31.7 mm;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达到70.0%;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8 kg/(mm.hm2),平均达到33 kg/(mm.hm2)。从而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玉米等大秋作物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使玉米产量平均达到8 374.5 kg/hm2,增产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流 沟播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97
6
作者 刘广才 杨祁峰 +3 位作者 李来祥 樊廷录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8,共11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甘肃发展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模式 被引量:48
7
作者 刘广才 杨祁峰 +1 位作者 段禳全 赵小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2,共4页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全膜双垄沟播 种植模式 覆膜模式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杨祁峰 刘广才 +2 位作者 熊春蓉 张成荣 朱永永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7,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水分高效利用机理
下载PDF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被引量:45
9
作者 王红丽 张绪成 宋尚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25-833,共9页
为探讨半干旱区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田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SM)和裸地(CK)3种不同处理0–200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PMF明显改善玉米拔节前0–200cm土壤的水... 为探讨半干旱区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田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SM)和裸地(CK)3种不同处理0–200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PMF明显改善玉米拔节前0–200cm土壤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玉米前期生长;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3种处理的耗水量依次为:PMF﹥SM﹥CK,而土壤贮水量表现为CK﹥SM﹥PMF;在相同降雨条件下,PMF处理0–200cm土壤水分降雨入渗补给深度最大,SM次之,CK最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PMF的耗水量和耗水深度增加,两年种植期间耗水深度从20–120cm向120–200cm推移;连续种植两年后,3种处理40–1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至9.0%以下,其中PMF下降最快(7.9%),土壤含水量接近萎蔫系数7.2%,玉米只能靠当年降水生长,如种植年限继续增加,土壤极有可能形成干层。3种处理之间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MF最高,SM次之,CK最低。因此,在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可显著提高产量,但连续种植可导致土壤贮水量显著降低,对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旱地 土壤水分含量 产量
原文传递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效用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黄高宝 方彦杰 +2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汪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垄沟含水量最高,其次为大垄,小垄最低;播种期0-6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与露地平作差异显著(P〈0.05),升高14.19%,且拔节期以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土壤贮水量最高,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半膜平作增产26.76%,水分利用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1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WUE) 玉米
下载PDF
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5 位作者 李尚中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党翼 姜小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果,40 d以后开始快速降解,到80-90 d时降解可达到85%-95%,种植地膜玉米后,压入土壤或地膜上有土覆盖的部分同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垄上的地膜在玉米收后绝大部分仍与常规膜一样保持完好;生物降解膜保墒性能达普通农用地膜的90.4%-95.4%;作物生育前期0-25 cm土层08∶30、14∶30和20∶30平均温度比普通农用地膜低0.85℃,比露地高1.91℃;生物降解膜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比裸地平作出苗提前5-9 d,成熟期提前11-12 d。生物降解地膜具有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不能降解的普通农用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全覆盖双垄沟播 土壤温度 玉米 生长发育
下载PDF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3 位作者 李玲玲 罗珠珠 蔡立群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4-1393,共10页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耕作方法 旱作玉米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设计 被引量:29
13
作者 孙伟 刘小龙 +2 位作者 张华 王虎存 田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4-22,共9页
为实现全膜覆盖种行覆土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针对地膜全域覆盖膜上对行覆土等难题,设计了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确定了液压偏置悬挂装置、跨越式膜上覆土装置、排种系统、碎土整形... 为实现全膜覆盖种行覆土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针对地膜全域覆盖膜上对行覆土等难题,设计了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确定了液压偏置悬挂装置、跨越式膜上覆土装置、排种系统、碎土整形装置结构及工作参数,解析了核心部件作业机理。田间试验表明,马铃薯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机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为86%,种薯间距合格指数为89%,重种指数为5%,漏种指数为4%,种行覆土宽度合格率为92%,种行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4%,邻接行距合格率为86%,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48.1 mm/m2,渗水孔间距合格率为96%。田间性能试验指标均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实现施肥、播种、起垄、全膜覆盖、种行覆土一体化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设计 农作物 全膜双垄沟 种行覆土 马铃薯种植机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广才 杨祁峰 +2 位作者 李来祥 段禳全 朱永永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9-743,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旱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牛芬菊 张雷 +2 位作者 李小燕 熊春蓉 张成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65,188,共6页
在半干旱旱作区通过试验研究全膜双垄沟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玉米生长性状、秸秆腐烂程度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玉米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前期表现出与作物争水分,后期增加了土壤的保水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状... 在半干旱旱作区通过试验研究全膜双垄沟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玉米生长性状、秸秆腐烂程度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玉米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前期表现出与作物争水分,后期增加了土壤的保水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玉米秸秆还田后,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软化、腐烂,到玉米成熟时没有腐烂完的也都软化成碎的小片,以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还田处理的秸秆腐烂效果最好。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及茎粗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秸秆还田后产量较不还田产量降低4.58%~4.65%、秋季整秆还田比顶凌整秆还田增产4.83%,但差异不显著。长期施用秸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秸秆还田 生长 产量 旱地
下载PDF
西北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化播种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6
作者 戴飞 赵武云 +2 位作者 张锋伟 张华 冯福学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8期217-222,共6页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产,被我国西北旱农区大面积推广,实现机械化膜上播种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近10年来国内外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相关机械化膜上播种技术及其配套农机装备现状进行阐述,归纳和讨论了目前玉米全膜双垄...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产,被我国西北旱农区大面积推广,实现机械化膜上播种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近10年来国内外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相关机械化膜上播种技术及其配套农机装备现状进行阐述,归纳和讨论了目前玉米全膜双垄沟实现机械化膜上播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重点开展基于直插破膜成穴特性播种方式的作业机理研究,并对其产量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化膜上播种的农艺需求,为探索我国西北典型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适宜的机械化膜上播种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玉米 机械化播种 直插式
下载PDF
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雷 李小燕 +3 位作者 牛芬菊 豆国兰 刘世海 魏方红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97,共3页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减少了胡麻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胡麻生长期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胡麻的出苗率提高,胡麻有效分枝数、全株蒴果数、单蒴果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634.2kg/hm2,产值提高4 439.4元/hm2,纯收入增加3 149.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旱地 微垄地膜覆盖 沟播 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文斌 杨祁峰 +2 位作者 牛俊义 孙学保 牛芬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8,共5页
以‘金凯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6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6 000(JK-A)、42 000(JK-B)、48 000(JK-C)、54 000(JK-D)、60 000(JK-E)、66 000(JK-F)株/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 以‘金凯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6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6 000(JK-A)、42 000(JK-B)、48 000(JK-C)、54 000(JK-D)、60 000(JK-E)、66 000(JK-F)株/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粒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渐增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全膜双垄沟播 灌浆速率 LOGISTIC模型 产量
下载PDF
甘肃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封科 王立明 张国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45-3152,共8页
以晋豆23为材料,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FMRFC)、覆膜沟播(FMFC)、覆膜条播(FMSC)和露地条播(NMSC,CK)4个处理的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降水量为246.3 mm(干旱年)和407 mm(丰水年... 以晋豆23为材料,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FMRFC)、覆膜沟播(FMFC)、覆膜条播(FMSC)和露地条播(NMSC,CK)4个处理的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降水量为246.3 mm(干旱年)和407 mm(丰水年)两种年型下,各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平均地温在24 h内呈"S"型变化,并随生育进程波动振幅缩小.各覆盖处理使大豆苗期(VE^V3)至鼓粒期(R6)0~20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显著提高0.5~2.5℃,并使全生育期平均地温提高1.3~1.6℃.各覆盖处理分别加速了大豆植株对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但使0~2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2%~1.4%和62.7~70.3 mm.与CK相比,FMRFC和FMFC在旱年增温增湿作用显著,改善了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7.7%~56.3%和33.3%~35.4%,产量分别提高27.7%~51.1%和10.2%~25.2%,是旱作大豆优选的抗寒抗旱覆盖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热效应 全膜双垄 产量 旱作 大豆
原文传递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文强 熊春蓉 +3 位作者 张永祥 杨祁峰 牛芬菊 张雷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6-229,共4页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秸秆还田 玉米 土壤理化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