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被引量:76
1
作者 俞启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5-50,共6页
我国油田水驱油效率与采收率的差距很大 ,以河流相储层为例 ,对应含水率 1 .0和 0 .98的平均驱油效率为 0 .6664和 0 .50 4 5,而平均采收率仅 0 .3 0 2 ,说明由于我国油田大都是陆相沉积 ,非均质性强 ,使注入水的波及状况仍较差。利用... 我国油田水驱油效率与采收率的差距很大 ,以河流相储层为例 ,对应含水率 1 .0和 0 .98的平均驱油效率为 0 .6664和 0 .50 4 5,而平均采收率仅 0 .3 0 2 ,说明由于我国油田大都是陆相沉积 ,非均质性强 ,使注入水的波及状况仍较差。利用抽象地质模型及相应的典型油层参数加油藏数值模拟加油藏工程加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 ,研究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小层层内与平面波及评价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计算 ,确定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1注水高粘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 ;2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 ;3层系内由于各小层物性差异开采不均衡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概述了目前确定未波及剩余油的方法及其开采方法 ,指出这项研究的难度很大 ,是当前油田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油藏 未波及剩余油 富集区 油田注水 水驱
下载PDF
High-temperature failure mechanism and defect sensitivity of TC17 titanium alloy in high cycle fatigue 被引量:4
2
作者 Gen Li Chengqi Su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7期128-140,共13页
Crack initiation is an essential stage of fatigue process due to its direct effect on fatigue failure.However,for titanium alloys in high-temperature high cycle fatigue(HCF),the crack initiation mechanisms remain uncl... Crack initiation is an essential stage of fatigue process due to its direct effect on fatigue failure.However,for titanium alloys in high-temperature high cycle fatigue(HCF),the crack initiation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 and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fect sensitivity is also lacking.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fatigue tests and multi-scal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high-temperature failure mechanism,and the coupl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defect on TC17 titanium alloy in HCF.It was found that an oxygen-rich layer(ORL)was produced at specimen surfac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and brittle fracture of ORL at surface played a critical role for surface crack initiation in HCF.Besides,internal crack initiation with nanograins at high temperatures was a novel finding for the titanium alloy.Based on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characterizations,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rface and internal crack initia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s was related to ORL at surface and dislocation resistance in inner microstructure.The fatigue strengths of smooth specimens decreas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due to the lower dislocation resistance.While the fatigue strengths of the specimens with defect were not very sensitive to the temperatures.Finally,a fatigue strength model considering the coupl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defect was proposed for TC17titanium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7 titanium alloy High temperature DEFECT High cycle fatigue Oxygen-rich layer Rough area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facies to coal bed methane exploration 被引量:5
3
作者 Li Donghui Dong Shouhua +2 位作者 Zhang Cong Deng Shuaiqi Li Shujie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5期743-747,共5页
A neural network is applied to high-quality 3-D seismic data during micro-seismic facies analysis to perform the waveform analysis and training on single reflection events. Modeled seismic channels are established and... A neural network is applied to high-quality 3-D seismic data during micro-seismic facies analysis to perform the waveform analysis and training on single reflection events. Modeled seismic channel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real seismic channels are classified. Thus, a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facies having a high precision over a fiat surface was acquired. This method applied to existing geological data allows the distribution of areas rich in coal bed methane to be clearly defined. A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icro-seismic facies in the research area is shown. The data accord well with measured methane con- tents, indicating that the analysis using micro-seismic facies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his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to coal 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uture exploration work and to an increase in the drilling success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eismic faciesCoal bed methaneWaveform classificationGas rich area
下载PDF
Defect-rich and highly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derived from Ti_(3)AlC_(2) MAX with good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4
作者 Zhihao Zhu Peng Liu +4 位作者 Yucheng Liu Xingxing Gu Zhi Su Zhong Su Chao La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618-622,共5页
Defect-rich,highly porous two-dimensional carbon nanosheets(CNS) have attracted tremendous research interests in cat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and other fields,because of their unique micromorphology,chemic... Defect-rich,highly porous two-dimensional carbon nanosheets(CNS) have attracted tremendous research interests in cat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and other fields,because of their unique micromorphology,chemical stability and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Herein,in this work,we report a new solution to synthesize an ultrathin two-dimensional CNS with rich defects and abundant pores via two-step etching the Ti_(3)AlC_(2)with the help of I2and NaOH.The CNS thickness,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could be all tunable by adding the amount of I2.And the highest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the synthesized 2D CNS can be achieved 1134.4 m^(2)/g and 0.80 cm^(3)/g,with a thickness of only 0.64 nm and a yield of 35.9%.When employed as th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the synthesized CNS anodes exhibit good cycling and rate capabilities.This work provides a novel and facile strategy for synthesizing highly porous and defective 2D carbon materials with good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AlC_(2) Two-dimensional Carbon nanosheets rich defect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原文传递
灌区电子沙盘系统制作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志江 樊宝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202-203,208,共3页
针对滦河下游灌区供水调度的需求,研究灌区信息化数据在电子沙盘对应物理位置的同步显示。介绍了一种灌区三维电子沙盘制作方法及流程,客户端基于Flash富媒体平台技术,服务器端基于.NET平台技术,沙盘模型结合建模与Google Earth影像处... 针对滦河下游灌区供水调度的需求,研究灌区信息化数据在电子沙盘对应物理位置的同步显示。介绍了一种灌区三维电子沙盘制作方法及流程,客户端基于Flash富媒体平台技术,服务器端基于.NET平台技术,沙盘模型结合建模与Google Earth影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灌区闸、桥、涵、渡槽等渠系建筑物之间的地理空间场景展示和实时过程数据的显示等功能。结果表明基于富媒体平台,结合Google Earth与.NET软件集成的灌区电子沙盘系统在构建灌区三维景观能很好解决地形、地物的数据更新问题,具有开发周期短、效果出色、贴近用户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沙盘 富媒体 灌区
下载PDF
基于MapXtreme的靶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亚明 徐杨 苏斌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7-219,共3页
分析了基于MapXtreme开发WebGIS应用的优势和对靶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根据靶场WebGIS的运行环境和特点,确定了富客户端的开发模式。讲解了富客户端方案的体系结构与通信机制,然后设计了靶场WebGIS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并以地图... 分析了基于MapXtreme开发WebGIS应用的优势和对靶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根据靶场WebGIS的运行环境和特点,确定了富客户端的开发模式。讲解了富客户端方案的体系结构与通信机制,然后设计了靶场WebGIS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并以地图显示功能为例讲解了靶场WebGIS的实现方法。最后对系统作了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XTREME for Java 靶场WebGIS 富客户端 工作区 会话状态 地图渲染
原文传递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Carboniferous cutinite-rich coals from the Hequ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7
作者 Daofu SONG Tieguan WANG +2 位作者 Ping LI Jiadong YAN Xiangji Z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2018-2032,共15页
Coal samples taken from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Hequ area, China, for this study are typical cutinite-rich coals.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proximat... Coal samples taken from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Hequ area, China, for this study are typical cutinite-rich coals.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rock pyrolysis,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The cutinites in Haochuan(HC) coals are predominantly of the thin-walled type, whereas those in the Jingzigou(JZG) coals are predominantly thick-walled. The variable thickness of cutinites in different coals i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oal-forming plants grew. Compared with typical Ⅲ kerogens, HC and JZG bituminous co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volatile matter yields and hydrogen contents due to the elevated hydrogen-rich cutinite content. Pyrolysis data indicate that these cutinite-rich coals can be expected to generate commercial liquid and gaseous hydrocarbons. Pristane(Pr) and phytane(Ph) are both abundant in the samples, with the Pr/Ph ratios for both the HC and JZG coals being >3.0, indicating moderate maturity and oxic peat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The C>>C>Cnormalized relative abundance of regular steranes is consistent with a dominant contribution from higher plants.Abundant hopanes in the coals also suggest a substant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from bacteria, which are common inhabitants of peat and coal. Palynology studies indicate that pteridophytes are likely to be the most common coal-forming plants. A gymnosperm contribution is also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tetracyclic diterpenes. Massive accumulations of cuticles as cutinite in coal are rare and account for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coals worldwide. However, cutinite-rich coals are foun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utinite in this area is the result of distinctive peat deposition conditions. Frequent marine transgression w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inite-rich coal CARBONIFEROUS Coal petrology GEOCHEMISTRY Hequ area
原文传递
利用测井信息联合地震多属性反演方法预测煤层气富集区
8
作者 金泽亮 薛海飞 柏冠军 《中国煤层气》 2013年第5期23-26,共4页
本文利用地震多属性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对测井数据与地震多属性进行训练,从而利用测井信息和井间地震资料反演出全区密度等储层参数的分布图,为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寺河矿区实例分析,该方法... 本文利用地震多属性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对测井数据与地震多属性进行训练,从而利用测井信息和井间地震资料反演出全区密度等储层参数的分布图,为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寺河矿区实例分析,该方法与常规反演方法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它不但克服了常规反演只能计算声波、密度、波阻抗的限制,可以反演电阻率、孔隙度等储层参数,还融入了地震道的多种地震属性,信息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震多属性 测井 反演 富集区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 被引量:359
9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16 位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管全中 张晨晨 王红岩 刘洪林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杨智 梁萍萍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9-701,共13页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重要沉积模式,确定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期持续发育的大型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黑色页岩发育,优质页岩厚20~80 m、TOC值为2.0%~8.4%。对比分析焦石坝、长宁、威远3大页岩气田,指出规模储集层主要受富生物硅质与钙质页岩、适中热演化程度、高基质孔隙与丰富的裂缝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总孔隙度为3.0%~8.4%、渗透率为0.000 2×10-3~0.500 0×10-3μm2,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稳定,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筇竹寺组受有机质炭化、黏土矿物结晶度高和生物碎屑粒内孔后期充填等因素影响,物性普遍较差,总孔隙度为1.5%~2.9%、渗透率为0.001′10-3~0.010′10-3μm2。明确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孔缝发育程度、构造保存等"四大因素"控制,且特殊性在于高演化(Ro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从而建立了"构造型甜点"和"连续型甜点区"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表征 “甜点区” 焦石坝页岩气田 长宁页岩气田 威远页岩气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82
10
作者 牟传龙 周恳恳 +1 位作者 梁薇 葛祥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6-532,共7页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克拉通海相盆地(∈—O2)和发育在克拉通之上的隆后盆地(O3—S)。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的沉积环境,奠定了油气生烃成藏的物质基础...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克拉通海相盆地(∈—O2)和发育在克拉通之上的隆后盆地(O3—S)。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主控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的沉积环境,奠定了油气生烃成藏的物质基础。早寒武世,中上扬子地区主要表现为浅海环境,沉积了由上升洋流带来的磷质物质以及分布稳定的黑色页岩,以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地层为代表。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隆后盆地为局限的浅海环境,形成了以晚奥陶世五峰组和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代表的烃源岩。上述烃源岩的有利相带呈面状分布于中上扬子地区,为该地区的富烃沉积区,是开展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的重要和首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烃沉积区 油气勘探 早古生代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双巷并行三维电法探测煤层工作面底板富水区 被引量:75
11
作者 吴荣新 刘盛东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在工作面双巷中分别布置电法观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利用并行电法仪采集电法数据,将双巷各测站采集电法数据进行拼接,联合进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得到工作面双巷间底板范围三维电阻率变化情况。根据富水区与正常岩层... 在工作面双巷中分别布置电法观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利用并行电法仪采集电法数据,将双巷各测站采集电法数据进行拼接,联合进行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得到工作面双巷间底板范围三维电阻率变化情况。根据富水区与正常岩层间的电性差异情况,分析富水区可能的电阻率表现形式,再结合已有地质资料、钻孔涌水及注浆资料,综合分析出工作面底板的富水区及分布范围。对安徽恒源煤电工作面的底板水探测及验证表明,该方法较准确地查明了工作面底板岩层内富水区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电法 煤层工作面 煤层底板 富水区 电阻率
下载PDF
浙中典型富硒土壤区土壤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73
12
作者 黄春雷 宋明义 魏迎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405-4410,共6页
通过对浙江省中部典型富硒土壤区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了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质背景对土壤硒含量有控制作用,汤溪组、之江组和金华组分布区的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质背景区.研究同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硒的迁... 通过对浙江省中部典型富硒土壤区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了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质背景对土壤硒含量有控制作用,汤溪组、之江组和金华组分布区的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质背景区.研究同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硒的迁移富集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旱地土壤比水田土壤更易富集硒元素.由于土壤有机质对硒的吸附与固定作用,致使其成为影响硒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研究认为土壤质地也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土壤中黏粒含量越多,越黏重,硒含量往往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土地利用 有机质 PH值 质地 影响因素 浙中地区
原文传递
重庆及其周缘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65
13
作者 龙鹏宇 张金川 +4 位作者 李玉喜 唐玄 程礼军 刘珠江 韩双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从野外地表露头、井下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出发,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背景及其展布特征-页岩气成藏条件-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重庆及周缘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该区有利区进行预测。指出研... 从野外地表露头、井下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出发,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背景及其展布特征-页岩气成藏条件-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重庆及周缘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该区有利区进行预测。指出研究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普遍发育,分布广,厚度大,埋藏适中,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充足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并且等温吸附模拟和现场解析实验也表明,这两套页岩均具有较强的气体吸附、较好的含气性能;多口井钻遇黑色页岩段气显异常普遍,也为页岩气的存在提供证据。总之,该区与美国东部典型页岩气盆地有诸多地质可比性,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重庆及其周缘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成藏条件 有利区
下载PDF
黔北地区构造特征与下寒武统页岩气储层裂缝研究 被引量:61
14
作者 久凯 丁文龙 +2 位作者 李玉喜 张金川 曾维特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7-803,共7页
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气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而裂缝的形成与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在对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地层的裂缝特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黔北地区褶皱、断裂发育复杂,褶皱整体以隔槽式为主... 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气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而裂缝的形成与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在对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地层的裂缝特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黔北地区褶皱、断裂发育复杂,褶皱整体以隔槽式为主,断裂是在多个走向断裂体系相互切割、联合下形成的,各断裂体系的主形成期具有差异性;构造裂缝是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层段的主要裂缝类型,而且以水平缝与低角度缝所占比例大。裂缝发育区的分布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其中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裂缝发育区多位于断裂带的末端、拐点处、不同走向断裂带相交处和相同走向的断层夹持带等应力集中部位。其次,在背斜的高陡部位,也有利于裂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泥页岩 下寒武统 构造特征 裂缝 黔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55
15
作者 胡明毅 邓庆杰 胡忠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的成藏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沉积厚度一般在50~300 m;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丰富、粘土矿物演化程度高,以伊利石稳定矿物为主,不含蒙脱石;多种孔隙类型及裂缝发育,可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下限2.0 m3/t。综合各种成藏条件,认为资阳-自贡一带、黔北和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带 牛蹄塘组 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贵州页岩气源岩特征及页岩气勘探远景分析 被引量:53
16
作者 杨瑞东 程伟 周汝贤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0-347,共8页
贵州在地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海洋沉积环境,特别是缺氧沉积环境发育,形成多层位黑色泥页岩。根据黑色泥页岩分布范围及厚度,主要划分出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奥陶系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罐子窑组—火烘组、... 贵州在地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海洋沉积环境,特别是缺氧沉积环境发育,形成多层位黑色泥页岩。根据黑色泥页岩分布范围及厚度,主要划分出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奥陶系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泥盆统罐子窑组—火烘组、下石炭统大塘组、二叠系栖霞组—龙潭组。页岩气烃源岩具有层位多、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成熟度高等特点。同时,根据页岩气烃源岩分布、厚度、有机质含量、成熟度等综合分析,划分出有利的页岩气成藏区,即武陵褶皱、黔中—黔北、南盘江紫云—册亨页岩气有利发育区,并认为南盘江坳陷的册亨—望谟一带是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页岩气 远景区 贵州
原文传递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页岩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51
17
作者 周德华 焦方正 +2 位作者 郭旭升 郭彤楼 魏志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结合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测井等成果,从富含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孔渗性特征和地质力学性质等方面,采用页岩气目标优选评价综合分析方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页岩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 结合钻井、岩心、野外露头、测井等成果,从富含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地化特征、岩石矿物学、孔渗性特征和地质力学性质等方面,采用页岩气目标优选评价综合分析方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页岩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定量评价了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含气量、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岩石矿物成分、岩石力学参数等评价指标,初步证实该区页岩与美国Bakken页岩具有类似特征。涪陵大安寨泥页岩与灰岩、砂岩互层频繁,半深湖-深湖页岩为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岩相。大安寨上亚段灰岩厚10~30 m,物性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夹薄层灰岩、砂岩,微孔缝发育,孔隙度高。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3%,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51.7%~56.1%,石英平均含量为33%,现场实测平均含气量为1.66 m3/t,处于凝析油-湿气的高成熟阶段;杨氏模量为29 GPa,泊松比为0.30,有利于压裂形成网络裂缝。大安寨段中部浅湖相区岩性组合特征更有利于裂缝发育,是大安寨段页岩气勘探有利地区,评价优选出有利区面积82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富含有机质页岩 页岩气 大安寨段 侏罗系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18
作者 李宏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161,共3页
介绍了全空间场和半空间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常用工作装置,结合某矿的水文地质概况和开采条件,对其1136、1138工作面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进行了采空区积水和覆岩富水性勘查,并对1136工作面进行了矿井瞬变电磁探测,结果表明地面瞬... 介绍了全空间场和半空间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常用工作装置,结合某矿的水文地质概况和开采条件,对其1136、1138工作面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进行了采空区积水和覆岩富水性勘查,并对1136工作面进行了矿井瞬变电磁探测,结果表明地面瞬变电磁和矿井瞬变电磁的探测结果较为一致,基本查明了异常区的位置、分布范围和积水情况。根据探测确定的异常目标区域,布置了22个钻孔,其中有16个钻孔出水,并证实2处低阻异常为砂岩含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视电阻率 富水异常区 防治水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王光谦 张长春 +3 位作者 刘家宏 魏加华 薛海 李铁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6,共7页
通过遥感手段和数字流域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近10来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9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末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大约占50%,植被覆盖度没变化区域约占48%。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导致了... 通过遥感手段和数字流域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近10来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9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末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大约占50%,植被覆盖度没变化区域约占48%。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导致了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90年代末期植被覆盖条件下,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百分比不高;不同的降雨过程,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有一定的差别;从不同降雨过程多年平均看,近10来年植被措施年均减水2.63亿m3,减沙1.13亿t,减水减沙比为2.75,即减1亿t沙的同时减水2.75亿m3,减水百分比为7.61,减沙百分比为10.56,减沙效益大于减水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植被覆盖 流域模型 减水减沙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氦气分布规律及特大型富氦气田的发现 被引量:42
20
作者 何发岐 王付斌 +8 位作者 王杰 邹彦荣 安川 周小勇 马亮帮 赵永强 张瑾 刘棣民 姜海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勘探开发进程的逐步推进,发现在该地区天然气中普遍伴生具有工业价值的氦气。通过对东胜气田166口井天然气样品分析发现,氦气含量为0.045%~0.487%,达到含氦-富氦气田标准。气田中部独贵...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勘探开发进程的逐步推进,发现在该地区天然气中普遍伴生具有工业价值的氦气。通过对东胜气田166口井天然气样品分析发现,氦气含量为0.045%~0.487%,达到含氦-富氦气田标准。气田中部独贵加汗区带及北部什股壕区带2个基底断裂发育区氦气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大于0.1%,具有较大的氦气勘探开发潜力。纵向上从下(盒1段)到上(盒3段)氦气含量依次降低,盒1段和盒2段氦气含量较高,均大于0.1%,为主要的氦气勘探开发层系。根据氦气同位素组成发现,东胜气田氦气为典型的壳源成因,主要来源于基底的太古宇—元古宇变质岩—花岗岩系,氦气分布受基底岩相和深大断裂双重控制,高值区主要沿泊尔江海子等通基底断裂两侧分布,在二级断裂的通氦源断裂与四级断裂的输导体系交汇处和太古宇—元古宇变质岩—花岗岩系基底发育区富集。通过对东胜气田重点天然气井中短期内氦气含量随气井生产动态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天然气在较长的开发时期内氦气含量保持稳定;按照体积法计算,其氦气探明储量为2.444×10^(8)m^(3),三级储量为8.304×10^(8)m^(3),是目前我国第一大特大型含氦—富氦气田,资源潜力巨大。建议选取东胜气田作为氦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试验区,加快论证建设氦气战略储备基地的可行性;同时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中氦气成藏规律、资源潜力评价以及氦气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指导氦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丰度 氦气储量 特大型富氦气田 东胜气田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