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风进退和转换对中国褐飞虱迁飞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包云轩 黄金颖 +1 位作者 谢晓金 陆明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64-4877,共14页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入 始终见期 季风指数 稻区
下载PDF
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品质性状表现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珍珍 陈喜娜 +6 位作者 袁泽科 杜彦修 张静 李俊周 彭廷 孙红正 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5,共10页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种质资源在各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籽粒长宽比。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参数,它们的变异系数表现为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品质较好的大多为黄淮稻区现代育种材料,而品质较差的多为粳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籽粒长度及长宽比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碱消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崩解值、消碱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成糊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稻米品质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河南省沿黄稻区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姜晓剑 汤亮 +3 位作者 刘小军 黄芬 曹卫星 朱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8-245,I0004,I0005,共10页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象要素表面值;然后基于栅格逐年计算并比较了2个历史时期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总日照时数、总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总降水量、总降水天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1960s相比,2000s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总日照时数减少了11.93%,东北、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小于中部和南方;平均总有效积温增加了9.40%,东北和西南地区增加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是在中部和南方存在总有效积温减少的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减少了4.86%,东北和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在中部和南方地区亦存在部分增加的区域;总降水量增加了1.59%,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了3.22%,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与总降水量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总降水天数减少了1.60%,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南方沿海地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及增产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资源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中国稻作区
下载PDF
南方稻作区农业节水经济效益研究
4
作者 王洁 高见 +1 位作者 张健 闫崇智 《江苏水利》 2019年第7期35-38,共4页
以常熟市董浜镇农业节水项目为实例,构建了适合南方稻作区域农业节水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亩均新增纯收益、总经济效益、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等指标,为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提供计量工具,以期对我国南方稻作区经济效益评价工作... 以常熟市董浜镇农业节水项目为实例,构建了适合南方稻作区域农业节水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亩均新增纯收益、总经济效益、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等指标,为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提供计量工具,以期对我国南方稻作区经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 经济效益 稻作区
下载PDF
闽西北稻区稻瘟病防控措施 被引量:1
5
作者 严叔平 陈文乐 陈彩霞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48-50,共3页
分析闽西北稻区实施稻瘟病防控措施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介绍了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多品种种植,健身栽培增强抗病性,关键期喷药保护等防控关键技术。
关键词 闽西北稻区 稻瘟病 防控措施 成效
下载PDF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齐国君 王政 +1 位作者 蓝日青 吕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稻区 稻纵卷叶螟 发生 虫源性质 高峰日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方稻作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苏 黄怡素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1,共10页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温度日和降水总量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短期内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负向,长期内为正向;不同月份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4)机制检验表明,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减少双季稻单产和加大化肥投入来降低化肥利用效率。据此,在提高水稻化肥利用效率过程中,建议积极推行绿色施肥补贴项目,积极宣传与推广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加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双季稻 南方稻作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