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影响的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68
1
作者 姚凤梅 张佳华 +3 位作者 孙白妮 许吟隆 林而达 门艳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9-666,共8页
采用了DSSAT作物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相连接,模拟分析了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对中国主要地区灌溉水稻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情景采用了IPCC发布的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系列的最新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情景值采用区... 采用了DSSAT作物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相连接,模拟分析了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对中国主要地区灌溉水稻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情景采用了IPCC发布的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系列的最新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情景值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e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 Studies)的模拟值。通过研究站点水稻对A2和B2增温梯度敏感性的分析表明:温度增加,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增加,产量下降幅度增大。且在同一增温水平下,在南方热带地区的昆明和海口,产量下降幅度大于其他站点。A2和B2的产量相对于基准年(1961~1990年)的变化分别为:气候变化对不同站点的年代际水稻平均产量表现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A2情景下为2.3%^-10.2%,B2情景下为4.0%^-13.6%),在某一些站点,水稻高产年和低产年的概率明显增加,产量分布趋于两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和B2情景 气候变化 水稻产量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江苏省水稻单产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沈陈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55-4167,共13页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针对传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不能直接分析气象因子与水稻气象单产时序关系,根据1978—2010年间江苏省水稻单产数据和同期气象时序数据,研究了水稻单产的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针对传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不能直接分析气象因子与水稻气象单产时序关系,根据1978—2010年间江苏省水稻单产数据和同期气象时序数据,研究了水稻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取了水稻气象单产;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水稻气象单产、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降水和气温等气象因子的时序变化特征;利用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间气象因子与水稻气象单产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显示:(1)近33 a间,江苏省水稻气象单产占实际单产的比重逐渐减小,水稻生产抵御气象灾害能力逐渐增强。(2)水稻气象单产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和气温等气象因子有几乎一致的特征周期。(3)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开花结实期,气象单产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和气温间的相位差关系较为复杂。水稻分蘖期日照时数的增多有利于水稻单产的增加,降水的增多导致水稻单产的下降。水稻开花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强、昼夜温差的变大有利于水稻单产的增加,夜间最低气温的上升会导致水稻单产的下降。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需要进一步改变水稻种植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整作物播种期,加强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生物技术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水稻单产 时序特征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安永 孙星 +4 位作者 刘勤 张亚楠 王书伟 王德建 曹志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5-27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作下稻季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分别为18.0,18.2,27.7kg/hm2,占施N量的7.5%,7.6%,11.5%,基肥和分蘖肥施肥量仅占稻季施肥总量的60%,但其氨挥发量之和分别占稻季氨挥发总量的76.7%,69.2%,78.0%,穗肥持续时间最短且损失最小;紫云英还田下稻季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施氮量下氨挥发损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荐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180kg/hm2,此时既能保证水稻获得高产,同时与施氮240kg/hm2和施氮300kg/hm2相比能减少氮肥用量25%,40%,并能显著减少稻季施氮的氨挥发损失达29.1%,40.4%,降低氮素农田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是一种值得当地广泛提倡和推广的耕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方式 水稻田 氨挥发损失 紫云英 水稻产量
下载PDF
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萍萍 李录久 +1 位作者 耿言安 姚文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248,共6页
针对连续旋耕白土田耕层浅薄、下层土壤黏重紧实、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探索适合于白土稻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淮地区白土生产力和水稻产量水平。设置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及3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有机肥、化肥... 针对连续旋耕白土田耕层浅薄、下层土壤黏重紧实、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探索适合于白土稻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淮地区白土生产力和水稻产量水平。设置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及3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翻耕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而使1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2%~8.8%,4.5%~9.2%,5.2%~8.2%和8.3%~17.7%。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3%~8.6%和4.1%~21.1%。翻耕方式下10—20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降低14.4%~19.5%,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在0—10,10—20cm土层则较旋耕分别降低3.0%~5.4%和3.5%~9.7%;在翻耕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降低2.1%~6.6%,大团聚体比例则提高2.8%~8.4%。翻耕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较旋耕的增产幅度在11.7%~18.0%,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水稻产量提高1.7%~7.5%。因此,江淮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白土田进行适宜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可改善0—2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 稻田 耕作方式 施肥措施 理化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东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孙莹 于文革 +2 位作者 白广田 韩卫东 杨诚 《辽宁农业科学》 2006年第6期8-10,共3页
利用东港市26年来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水稻生育期的逐年变化以及水稻产量资料处理分析,得出:东港市20世纪90年代受4—5月降水多光照少的影响,造成水稻减产。近5年8~9月降水增多、光照减少,但由于品种优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水... 利用东港市26年来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水稻生育期的逐年变化以及水稻产量资料处理分析,得出:东港市20世纪90年代受4—5月降水多光照少的影响,造成水稻减产。近5年8~9月降水增多、光照减少,但由于品种优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水稻产量依然保持上升的态势,但增速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多光照少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谷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尹阳明 刘琼峰 +5 位作者 罗小军 王益凤 申艳群 周峻宇 吴海勇 谷雨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0-53,共4页
为了探讨水稻土施用养殖废弃物有机肥的适宜替代比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等养分条件下化肥配合施用30%、50%、60%、75%、100%的牛粪有机肥和猪粪有机肥对于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施用60%牛粪有机肥+化肥处理... 为了探讨水稻土施用养殖废弃物有机肥的适宜替代比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等养分条件下化肥配合施用30%、50%、60%、75%、100%的牛粪有机肥和猪粪有机肥对于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施用60%牛粪有机肥+化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用50%~100%的猪粪有机肥+化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30%猪粪有机肥+化肥处理;30%牛粪有机肥+化肥、30%猪粪有机肥+化肥处理的稻谷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等氮量条件下,60%~100%的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50%~100%的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均有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总体上,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丰富的水稻土施用60%的牛粪有机肥或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替代化肥比例 氮素吸收利用 水稻产量
下载PDF
安徽单季稻田绿肥优化配置与稻季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7
作者 杨骏 卜容燕 +6 位作者 韩上 李敏 王慧 程文龙 唐杉 武际 朱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030-1035,共6页
为了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绿肥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绿肥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肥季设置了6个处理:(1)冬闲、(2)紫云英单播、(3)毛叶苕子单播、(4)黑麦草单播、(5)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6)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并在水稻季对5个绿肥处理... 为了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绿肥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绿肥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肥季设置了6个处理:(1)冬闲、(2)紫云英单播、(3)毛叶苕子单播、(4)黑麦草单播、(5)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6)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并在水稻季对5个绿肥处理进行减氮30%,冬闲处理设置常规施肥和减氮30%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增加了鲜草产量,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处理鲜草产量最高(31 582 kg·hm^(-2)),同时其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紫云英和黑麦草处理;种植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黑麦草有机质含量提升最大,较冬闲处理增幅11.25%,豆科和禾本科绿肥混播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处理;同时利用冬闲田种植利用绿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毛叶苕子、毛叶苕子+黑麦草、紫云英、紫云英+黑麦草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N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种植不仅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且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减施氮肥下仍获得稳产,是本试验区域内最优的混播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禾本科 混播 鲜草产量 水稻产量
下载PDF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彬 王小利 +4 位作者 蒙婼熙 杨宏伟 龙大勇 梅婷婷 段建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8-1535,共8页
【目的】探究化学氮肥减量配施不同生物炭比例的还田效应,为稻田秸秆生物炭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对照CK(不施氮肥,只施磷钾肥)、常规施肥T0(100%化肥氮)、T1(90%化肥氮+2.5 t·hm^(-2)生物炭)、... 【目的】探究化学氮肥减量配施不同生物炭比例的还田效应,为稻田秸秆生物炭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对照CK(不施氮肥,只施磷钾肥)、常规施肥T0(100%化肥氮)、T1(90%化肥氮+2.5 t·hm^(-2)生物炭)、T2(80%化肥氮+5.0 t·hm^(-2)生物炭)、T3(70%化肥氮+7.5 t·hm^(-2)生物炭)、T4(60%化肥氮+10.0 t·hm^(-2)生物炭)。每个处理3次重复,按随机区组排列。【结果】水稻产量随减氮配施生物炭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T2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T0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P<0.05)。3个时期地上部和根系各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为T2和T3处理最高,且氮素累积量均成熟期最高;与T0处理相比,成熟期T1、T2和T3处理的秸秆和籽粒及根系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5.05%~15.96%、4.65%~21.45%和6.76%~19.00%,且籽粒部分氮素累积量最高。T1~T4处理的秸秆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较T0处理分别提高了5.34%~41.44%、17.43%~63.81%和42.50%~85.93%,T1、T2和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77.12%~106.79%,均T2处理最高;与T0处理相比,T1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降低,其余处理均增加。【结论】80%化肥氮+5.0t·hm^(-2)生物炭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促进水稻对氮素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生物炭 生育期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红麻及厌氧混合菌群对重金属修复
9
作者 陈常理 马前 +8 位作者 安霞 尉吉乾 应金耀 周华萍 李文略 骆霞虹 柳婷婷 邹丽娜 朱关林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6244-6251,共8页
为了解红麻种植(H)及厌氧混合菌群(T-Abs)矿化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T-ABs)及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H+T-ABs)进行多重金属污染地处理,通过对水稻晚期的取样调查,糙米和米... 为了解红麻种植(H)及厌氧混合菌群(T-Abs)矿化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水稻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T-ABs)及红麻种植+厌氧混合菌群(H+T-ABs)进行多重金属污染地处理,通过对水稻晚期的取样调查,糙米和米糠的镉、镍、锌及铜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处理(H,T-Abs, H+T-Abs)对谷子重金属含量降低具有一定作用,其中H+T-Abs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T-Abs,再者是H。三种处理对土壤铜降低转移效果最好,其次是土壤镉。三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降低转移能力,H+T-Abs降低转移能力最强,H次之,T-Abs最弱。T-Abs和H+T-Abs处理土壤镉、锌、镍金属形态中的可利用形态降低,并且不可利用形态增加,H和CK变化趋势相似。因此,T-Abs处理是通过使土壤镉、镍、锌金属形态从可利用态转化为不可利用态,从而降低植物对其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bs菌 红麻 水稻产量 重金属含量
原文传递
长期化肥施用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翔 魏文学 陈安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38,共6页
施用化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但长期施用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影响的认识不清晰。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施肥、仅施N肥、施NP肥和施NPK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SOC含量的变化规... 施用化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但长期施用化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影响的认识不清晰。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施肥、仅施N肥、施NP肥和施NPK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SOC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水稻土SOC含量,而且平衡施肥处理(施NPK肥)的SOC含量处于相对最高水平;SOC含量的变化与每年水稻根茬残留量显著相关。因此,长期施用化肥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产量效益,合理施肥获得高产的同时也会增加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田土壤 产量
下载PDF
冲积土水稻钾肥适宜用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云鹏 尹彩侠 +5 位作者 秦裕波 张国辉 张宽 王秀芳 张路 谢佳贵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25-27,共3页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冲积土上,施用钾肥对水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K2O 65kg/hm2,相对增产值为7.34%,化肥利用率达53.6%,千粒重和穗粒数最高,为最佳用量。
关键词 钾肥 用量 水稻产量
下载PDF
东北平原热量变化与水稻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译爽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第4期132-133,136,共3页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水稻占重要地位,同时水稻受热量变化影响明显,研究热量资源与水稻产量间的关系对于保障水稻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水稻占重要地位,同时水稻受热量变化影响明显,研究热量资源与水稻产量间的关系对于保障水稻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东北平原热量资源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表明热量资源的增加对于水稻的增产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活动积温 无霜期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猪粪氮替代化肥氮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胡诚 张剑锋 +4 位作者 刘东海 乔艳 刘友梅 李双来 陈云峰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9期11-15,共5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稻谷的产量,但是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土壤的氨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从水... 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猪粪氮替代化肥氮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稻谷的产量,但是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土壤的氨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从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及养分吸收状况分析,猪粪氮替代20%的化肥氮是比较适宜的,用猪粪氮替代部分化肥氮不会影响水稻对氮和钾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氮 化肥氮 水稻产量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optimum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rice yield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被引量:6
14
作者 LI Yan CHEN Yi +2 位作者 WU Chun-yan TANG Xu JI Xiao-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426-2433,共8页
Excessive nitrogen(N) fertiliz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such as the plain region of South China has resulted in low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N ... Excessive nitrogen(N) fertiliz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such as the plain region of South China has resulted in low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N application rate, grain yield, apparent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ANRE), apparent N loss, and ammonium(NH_3) volatilization under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rates in the three years from 2012 to 2014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N application rate in the three years were well fitted by quadratic equations. When N application rate reached 197 kg ha^(–1) in 2012, 199 kg ha^(–1) in 2013 and 196 kg ha^(–1) in 2014, the plateau of the grain yields appea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 application rate, the ANRE for rice decreased which could be expressed with sigmoidal equation; when N application rate was 305 kg ha^(–1) in 2012, 275 kg ha^(–1) in 2013 and 312 kg ha^(–1) in 2014, the curves of ANRE appeared turing points. Besi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Nresidual and N application rate was fitted by the quadratic equation and the maximums of soil Nresidual were reached in the three years with the N application rate of 206, 244 and 170 kg ha^(–1),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H3 volatilization and apparent N loss in three years al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N application rate. When the amount of NH3 volatilization increased to 11.6 kg N ha^(–1) in 2012, 40.5 kg N ha^(–1) in 2013 and 57.0 kg N ha^(–1)in 2014, the apparent N loss in the three years had obvious increase.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N application rate, the average N application on the plateau of the grain yield was considered as the lower limit while the average N application rate at the turning points of ANRE, the residual N in soil and apparent N loss was taken as the upper limi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n three years, the optimum N application rate for rice in Zhejiang was 197–255 kg 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um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Zhejiang rice yields ecological security
下载PDF
用周期分析方法预测全球稻谷总产量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军 杨星卫 汪治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32-34,共3页
应用功率谱和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方法对全球稻谷总产量预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全球 稻谷 周期分析 总产量 水稻 产量预报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4
16
作者 徐明岗 李冬初 +3 位作者 李菊梅 秦道珠 八木一行 宝川靖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133-3139,共7页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t·ha-1·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t·ha-1·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肥 有机肥 养分吸收 产量
下载PDF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82
17
作者 高菊生 徐明岗 +5 位作者 董春华 黄晶 曹卫东 曾希柏 文石林 聂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349,共7页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冬种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30年的研究结果表...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冬种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冬闲(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促进水稻增产,其平均增产效果和年均增产率为:T1>T2>T3,且其增产稳定性较好;(2)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T1处理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3)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加速土壤矿化,促进水稻对磷素和钾素吸收,其中,T1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高于T4处理,T1处理比T2和T3处理更能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与吸收,致使T1处理土壤全磷累积相对缓慢,也更需要补充外界钾素;(4)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较好的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绿肥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被引量:175
18
作者 曹凑贵 江洋 +2 位作者 汪金平 袁鹏丽 陈松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5-1253,共9页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以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重点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主要体现在(1)稳粮增效,但同时存在重虾轻稻的现象:稻虾共作模式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可增产4.63%~14.01%,改善稻米品质,但部分稻虾共作模式中忽略水稻的管理,导致水稻产量偏低;(2)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加剧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要高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但稻虾共作模式土壤颜色偏暗,土壤结构更为紧密,潜育化明显;(3)涵养水源,但同时可能增加水资源消耗:稻虾共作模式中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储水功能增强,但地下水位低的稻田可能增加50%~80%的耗水量;(4)减肥减药、提高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稻虾共作模式肥料和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79.5%和50.0%,稻虾共作模式田面水的全氮、全磷含量及硝态氮、氨态氮含量均高于水稻单作;(5)虫害减轻,但某些病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稻虾共作模式螟虫发生减轻,但基腐病加重,生物多样性随共作年限先降低后又增高。根据以上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稻虾共作的模式优化及建议,如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水体质量 病虫草害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效养分影响 被引量:172
19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3 位作者 董春华 徐明岗 曾希柏 文石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开始于1982年的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1982—2011年)特征。29年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能提高水稻产量,培肥地力。长期...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开始于1982年的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1982—2011年)特征。29年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能提高水稻产量,培肥地力。长期施用化肥(NPK)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稻谷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等氮投入情况下,增施化学磷肥的增产效应要高于化学钾肥,且早稻表现尤为明显;长期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对稻谷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水稻产量差异越显著。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增加速率表现为慢-快-慢三个阶段,有机肥的施用相较单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土壤有效磷的累积主要与化学磷肥的施用有关,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历年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NPKM、NPM、PKM>NPK>M、NKM(p<0.01);土壤速效钾以有机肥和化学钾肥配施的处理(NPKM、NKM、PKM)增加最快,单施化学肥料的处理(NPK)增加最慢。随着氮、磷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磷素出现盈余,但NPKM处理相比其他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盈余量;各处理土壤中钾素均表现为亏缺状态,红壤性水稻田至少每年应补充投入钾素200 kg hm-2才能基本维持土壤钾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稻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养分平衡
下载PDF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54
20
作者 高菊生 曹卫东 +4 位作者 李冬初 徐明岗 曾希柏 聂军 张文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542-4548,共7页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肥作物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年平均水稻产量(1982—2008年)分别为10.8 t.hm-.2a-1,10.2 t.hm-.2a-1和10.0t.hm-.2a-1,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和18.1%。试验前期(1982—1993年)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展11a后(1994—2008年)种植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土壤有机质随年份显著增加,双季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最快,年增加0.31 g/kg,双季稻黑麦草次之,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8g/kg,双季稻油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6g/kg。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稻田土壤活性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对照。其中黑麦草和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油菜和冬闲对照处理。在湘南红壤丘陵双季稻区,种植绿肥作物对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绿肥轮作 水稻产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