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蜘蛛优势种对飞虱与叶蝉控制力的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智 颜亨梅 +1 位作者 吕志跃 王洪全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6-79,共4页
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长沙地区早稻田中 ,蜘蛛优势种相对稳定 ,在水稻各生育期内均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 ,并无更替现象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研究了长沙地区稻田蜘蛛优势种群对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的控制程度 ,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和食虫... 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长沙地区早稻田中 ,蜘蛛优势种相对稳定 ,在水稻各生育期内均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 ,并无更替现象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研究了长沙地区稻田蜘蛛优势种群对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的控制程度 ,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对飞虱、叶蝉种群数量影响最大 ,其次为锥腹肖蛸和八斑鞘蛛 .当拟水狼蛛与飞虱之比为 1∶ 2 0 .2 ,食虫沟瘤蛛与飞虱之比为 1∶ 1 4 .5以上时 ,蜘蛛对飞虱显示出明显的控制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稻飞虱 稻叶蝉 优势种群 灰色关联分析 稻田 生物控制
下载PDF
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对非靶标害虫稻叶蝉田间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卢增斌 韩乃顺 +5 位作者 徐刚 刘玉娥 胡萃 彭于发 郭予元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5-1285,共11页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XS110)对稻...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St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黑尾叶蝉成虫、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大多数年份,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CRYLAB vip3H基因 epsps基因 稻叶蝉 黑尾叶蝉 二点叶蝉 电光叶蝉 种群动态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黑尾叶蝉防控效果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晓峰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10期50-53,共4页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叶蝉 药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stance to the Green Rice Leafhopper (<i>Nephotettix cincticeps</i>Uhler) in a Core Collection of Landraces in Rice (<i>Oryza sativa</i>L.)
4
作者 Tan Van Mai Atsushi Yoshimura Hideshi Yasu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2期236-256,共21页
The green rice leafhopper (GRH;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insect pests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n temperate regions in Asia. Using the rice germplasms with biotic stress ... The green rice leafhopper (GRH;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insect pests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in temperate regions in Asia. Using the rice germplasms with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way to control the insect pests in the paddy. Sixty accessions from a core set of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rice were characterized for resistance to the GRH by antibiosis test both at the seedling and at the booting stage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s of average nymph mortality (ANM) were observed between at the seedling stage and at the booting stage on 3 days after infestation (DAI) (r = 0.684**), 5DAI (r = 0.680**), and 7DAI (r = 0.652**),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will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to screen resistance to the GRH with the cost-efficient way using rice seedlings in a growth chamber. To classify the 60 accessions evaluated, the ANM of the GRH of each accession was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ANM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ontrols with th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valu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r similarity of the ANMs to the resistant and the susceptible controls, we proposed the four groups of resistance to the GRH, (I)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II) considerable level of resistance, (III) moderate level of resistance, and (IV) susceptibility. At the seedling stage, a total of 26 accessio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in addition to other 6 for considerable level of resistance and other 10 for moderate level of resist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a total of 18 accessio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in addition to other 3 for considerable level of resistance and other 5 for moderate level of resistance. A total of 42 accessions with high to moderate level of resistance were distributed across 16 countries in Asia in addition to each one for Madagascar and USA.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races based on the present protocol for screening resistance to the insect provided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Core Collection Green rice leafhopper Correlation Germplasm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的稻蓟马、稻叶蝉和稻飞虱种类鉴别
5
作者 程依情 邵珠龙 +1 位作者 王正亮 俞晓平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稻田小型害虫稻蓟马、稻叶蝉和稻飞虱种类鉴别中的适用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对稻田3种稻蓟马、5种稻叶蝉和3种稻飞虱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稻田小型害虫稻蓟马、稻叶蝉和稻飞虱种类鉴别中的适用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对稻田3种稻蓟马、5种稻叶蝉和3种稻飞虱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以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计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通过PCR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公共序列筛选获得11种水稻害虫COI序列共34条,其序列长度位于646~658 bp之间,且碱基组成存在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K2P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11种水稻害虫的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326,最大种内和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和0.091,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条形码间隙(barcode gap)。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NJ进化树中同一物种昆虫聚集于同一进化分支,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鉴别我国水稻上三类小型害虫——稻蓟马、稻叶蝉和稻飞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蓟马 稻叶蝉 稻飞虱 DNA条形码 COI序列 物种鉴定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对稻飞虱与稻叶蝉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雪亮 王奋山 +1 位作者 刘子荣 姚英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5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昆虫种群与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的关系。设立0、90、150、210 kg/hm^24个氮肥水平,研究田间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二点叶蝉以及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驼背额角蛛、食虫沟瘤蛛和黑肩绿盲蝽的...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昆虫种群与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的关系。设立0、90、150、210 kg/hm^24个氮肥水平,研究田间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二点叶蝉以及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驼背额角蛛、食虫沟瘤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平均密度和种群密度时间动态。结果表明,210 kg/hm^2氮肥水平下,3种稻飞虱的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0、90、150 kg/hm^2稻田。0、90、150、210 kg/hm^2氮肥稻田间,3种稻叶蝉以及拟水狼蛛、驼背额角蛛、食虫沟瘤蛛的平均密度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施用量田间稻飞虱与稻叶蝉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的时间动态走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氮肥施用会显著促进田间稻飞虱种群密度增多,但对稻叶蝉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量 稻飞虱 稻叶蝉 捕食性天敌 种群动态
下载PDF
荧光物示踪法定量测定水稻-叶蝉-蜘蛛食物链的营养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胡自强 贺一原 +3 位作者 颜亨梅 杨海明 朱泽瑞 王洪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79-1084,共6页
首次采用稀土元素铕荧光物示踪法 ,对水稻 -叶蝉 -蜘蛛这一食物链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测试。结果表明 ,所选用的稀土元素铕可以通过该食物链而传递 ,证明铕用于食物链营养关系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早稻孕穗期、晚稻分蘖期施铕 7d后 ... 首次采用稀土元素铕荧光物示踪法 ,对水稻 -叶蝉 -蜘蛛这一食物链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测试。结果表明 ,所选用的稀土元素铕可以通过该食物链而传递 ,证明铕用于食物链营养关系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早稻孕穗期、晚稻分蘖期施铕 7d后 ,其含铕量均表现为叶片 >茎及叶鞘 ;根据叶蝉取食水稻后测定的含铕量和叶蝉体重的不同进行折算 ,每 1 0 0头叶蝉每天可取食水稻 0 .71~ 1 .1 3g;根据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捕食叶蝉后含铕量计算 ,每头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平均每天捕食叶蝉分别为 4 .6 3头、2 .81头、1 .0头。捕食能力 :拟水狼蛛 >锥腹肖蛸 >食虫沟瘤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物示踪法 定量测定 水稻-叶蝉-蜘蛛 食物链 营养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