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把法律作为修辞——认真对待法律话语 被引量:39
1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8,共10页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律修辞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法治
下载PDF
符号修辞视域下的反讽新释 被引量:9
2
作者 倪爱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反讽出现于各种符号领域,而不仅仅是语言领域,所以把它上升到符号修辞角度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符号学角度重新界定反讽,认为反讽是一个符号文本被接收者解释出两个相互冲突的意义,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符号表意过... 反讽出现于各种符号领域,而不仅仅是语言领域,所以把它上升到符号修辞角度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符号学角度重新界定反讽,认为反讽是一个符号文本被接收者解释出两个相互冲突的意义,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符号表意过程涉及三种意义,即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从发生的角度看,两两冲突即可形成反讽。反讽的两个冲突的意义不是语义反转,而是语义反差;两个意义之间有主次之分,否则即为"解释漩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修辞 反讽 发生 反差 解释漩涡
原文传递
《登泰山记》研究与诠释界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达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7-82,共6页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登泰山记》是体现其三合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在钻研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紧扣《登泰山记》的原文特质和作者意图,可以证明:《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由此可以推论:作品特质、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为诠释活动设下的界限不可跨越,否则,任何诠解都难免与事实枘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义理 考据 词章 诠释界限
下载PDF
叙事修辞与文本阐释——以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国旗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6,共4页
修辞性叙事理论注重叙事的动态进程,即作者、文本和读者在叙事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尤其关注叙事策略与读者阐释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用詹姆斯·费伦的修辞理论来阐释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旨在探讨作者、... 修辞性叙事理论注重叙事的动态进程,即作者、文本和读者在叙事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尤其关注叙事策略与读者阐释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用詹姆斯·费伦的修辞理论来阐释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旨在探讨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修辞性关系。在该作品中,作者运用非常独特的叙事策略,使读者产生多维度的阅读反应,从而取得了预期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之神》 修辞性叙事 叙述策略 文本阐释
原文传递
概念合成理论对名动转用结构修辞效果的阐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树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28-30,共3页
名动转用首先是一种语法现象,体现着句法功能的改变。而从深层次看,名动转用更是一种语义转化,体现着概念的合成,是一个认知过程。概念的合成使得名动转用结构具有了修辞功能,因此,概念合成理论也为人们阐释这些修辞效果提供了认知理论... 名动转用首先是一种语法现象,体现着句法功能的改变。而从深层次看,名动转用更是一种语义转化,体现着概念的合成,是一个认知过程。概念的合成使得名动转用结构具有了修辞功能,因此,概念合成理论也为人们阐释这些修辞效果提供了认知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名动转用结构 修辞效果 认知阐释
下载PDF
法治思维的前提之殇及其修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7,共9页
后现代法学等否认了法律意义的客观性、确定性,认为法律进入思维过程就会出现意义的流动性、不确定性、模糊性等,据此推论,根据法律的思考是不可能的,法治思维的前提存在着缺陷。然而,后现代法学等在指出法律的"缺陷"以后没... 后现代法学等否认了法律意义的客观性、确定性,认为法律进入思维过程就会出现意义的流动性、不确定性、模糊性等,据此推论,根据法律的思考是不可能的,法治思维的前提存在着缺陷。然而,后现代法学等在指出法律的"缺陷"以后没有提出相应的对策,不清楚他们所揭示的真相只是法律实施的一个侧面。尽管这种真相的揭示对法学研究有积极的意义,但如何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救济之道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后现代法学等没有看到,法律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流动的法律暂时停下来变得确定、模糊的法律变得清晰。法律方法不仅可以证成法治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发现解释和论证修辞等方法修复法治思维的前提之殇。在法治建设中应该做到:把逻辑规则当成法律思维的组成部分,从而固化法律的意义;在发现、解释法律的过程中限制法律人的任意创造;通过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改造传统的政法思维,使人们的判断与决策更加接近法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律逻辑 法律修辞 法律解释
下载PDF
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宗廷虎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34-36,41,共4页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 :第一 ,“阐释之循环”说 ,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 :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 ,“考辞之终始”说 ,主张依...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主要包括理解修辞论和表达修辞论两个方面。重点探讨前者中的以下部分 :第一 ,“阐释之循环”说 ,主张对文本的理解要做到 :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以及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的双向循环。第二 ,“考辞之终始”说 ,主张依据全句和上下文语境解释词义 ,依据上下文判断句型和结构。第三 ,“活参”说 ,论理解是听读者创造性参与的过程 ,提倡以“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理解修辞 “阐释之循环” “活参”
下载PDF
试谈“别解”辞格的分支之一——趣顿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宏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2-36,57,共6页
故意利用顿读、顿说而改变词语和句子表达意趣的修辞现象,称作"趣顿"。它属于别解辞格的一个特殊分支。"趣顿"的最显著特点是改变原有词语的内部结构,有些词性也会做相应变更。有的"趣顿",不仅利用了词... 故意利用顿读、顿说而改变词语和句子表达意趣的修辞现象,称作"趣顿"。它属于别解辞格的一个特殊分支。"趣顿"的最显著特点是改变原有词语的内部结构,有些词性也会做相应变更。有的"趣顿",不仅利用了词语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且与其他辞格搭配,比如双关辞格兼格,从而增加了妙趣。由于电脑上百度搜索或其他搜索利用"快照"点击时,会出现一些阴差阳错的"标红"笑话,反而有利于趣顿的发现或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格 别解 趣顿 句读
下载PDF
钱钟书对“春秋笔法”的修辞解读和运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叶荭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2-95,共4页
钱钟书关注和重视修辞学研究,强调文学的"言外之意"。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的突出特点是"微言大义"和"尚简用晦",这和钱钟书重视文学的"言外之意"的修辞观是一致的。钱钟书在长期的... 钱钟书关注和重视修辞学研究,强调文学的"言外之意"。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的突出特点是"微言大义"和"尚简用晦",这和钱钟书重视文学的"言外之意"的修辞观是一致的。钱钟书在长期的修辞理论研究和修辞运用实践中非常重视"春秋笔法",不仅对"春秋笔法"进行修辞解读,开拓了"春秋笔法"的修辞研究,还把这种笔法大量地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取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言外之意 春秋笔法 修辞解读 修辞运用
下载PDF
人称角色、时空修辞、政治隐喻——《文艺学习》创作话语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10
作者 董瑞兰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7-93,共7页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建构起当代人对文学的修辞认知与想象。从人称上看,"我"和"我们"既描述自我与外部的对话关系,又是个体与群体的权力较量,参与了新中国"工农兵"群像的塑造;从时...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建构起当代人对文学的修辞认知与想象。从人称上看,"我"和"我们"既描述自我与外部的对话关系,又是个体与群体的权力较量,参与了新中国"工农兵"群像的塑造;从时空上看,创作者惯于借助各种"节日"政治符号,采用"现在-过去-将来"文本修辞结构,以及通过"荒野"、"车间"、"家庭"等空间类型的叙述,建构起人物的阶级属性与语篇的政治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角色 时空修辞 政治隐喻 修辞阐释
下载PDF
中国“写人学”构建的理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桂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6-61,共6页
在当前学术背景和学术条件下,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应当遵从下列基本理路:首先,应当以关注内部研究的“叙事学”为镜鉴体,在重新研读并挖掘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写人精髓的基础上,着力解答好“如何写”等一系列揭示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问题;其次... 在当前学术背景和学术条件下,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应当遵从下列基本理路:首先,应当以关注内部研究的“叙事学”为镜鉴体,在重新研读并挖掘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写人精髓的基础上,着力解答好“如何写”等一系列揭示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问题;其次,中国“写人学”的建构应当运用文化意义上的“大修辞学”方法论,特别是积极应用戏剧主义批评的角色理论、女性主义批评以及后现代修辞批评的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理论方法,来冲撞传统写人研究的条框;再次,在话语源上,中国“写人学”既要立足于传统画论的“形神相对论”等话语体系,又着力推出“绘态”、“传情”、“构图”等其他画论范畴,并注意对这些写人论话语进行现代阐释,从而保障其本土化和重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 叙事学 写人学 写法 大修辞学 画论话语 现代阐释
下载PDF
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研究转向——2011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7-84,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司法成为法治建设的重心。这为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提供并营造了珍贵的时代机遇。本年度,法律修辞学和法律语言学受到了更多关注。传统的法律方法研究(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越来越让位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司法成为法治建设的重心。这为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提供并营造了珍贵的时代机遇。本年度,法律修辞学和法律语言学受到了更多关注。传统的法律方法研究(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越来越让位于贴近我国法律运行实践的法律方法论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律方法的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学界对法律方法论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延伸。我们应当抓住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方法论面临大发展之时代机遇,深入推进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法律体系 法律修辞学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律推理
下载PDF
网络主体的感性修辞学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欧阳友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07,共3页
网络文学在线的快意而悦心、自娱以娱人,生成了行为主体特殊的感性修辞学。主要表现为:身体铭写中的感觉撒播;临场表达时的欲望消费;我说故我在的狂欢与对话。这样的主体构成作为新的文化组织原则,正改写着文学主体性的审美观念设定。
关键词 网络主体 在线创作 感性修辞学 解读
下载PDF
广义修辞学阐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批评话语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瑞兰 《闽江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78-86,共9页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批评话语:在语词层面,"真实"、"不真实"、"歪曲"构建了批评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语句层面,"反诘句"、"否定句"突显了批评的话语方式;在语...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批评话语:在语词层面,"真实"、"不真实"、"歪曲"构建了批评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语句层面,"反诘句"、"否定句"突显了批评的话语方式;在语篇层面,政治标准、教育功能、党性立场推动了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本文亦在阐释,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中,批评话语如何参与了批评文本和话语主体精神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批评话语 修辞阐释
下载PDF
论比喻义的提取方式
15
作者 王迎春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7,共15页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使用“比喻……”释义模式的比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成分中的“本体”或“相似点”存在着对应关系。据此,比喻义可以通过提取“本体...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使用“比喻……”释义模式的比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成分中的“本体”或“相似点”存在着对应关系。据此,比喻义可以通过提取“本体”或“相似点”来解释。本研究对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义 比喻修辞格 提取方式 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
原文传递
多元民族修辞的沿袭与创新——试论奥古斯丁基督教修辞理论的建构
16
作者 姚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269-271,共3页
奥古斯丁是将修辞改造为服务于《圣经》解读的诠释理论的先驱。他的《论基督教教义》融古典修辞、寓意解经、符号解读以及灵魂治疗于一体,从神学角度引入了基督教话语修辞实践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基督教修辞 圣经诠释 修辞人格
下载PDF
广义修辞学阐释:《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批评话语分析
17
作者 董瑞兰 《闽江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7-64,共8页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批评话语:在批评转向阶段,评论者多采用否定性的词语、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以及二元对立的逻辑思路;在批评升级阶段,评论者使用"反党""反现实""反人民&qu...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阐释《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批评话语:在批评转向阶段,评论者多采用否定性的词语、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以及二元对立的逻辑思路;在批评升级阶段,评论者使用"反党""反现实""反人民"等概念加剧文学批评的政治升级。这场政治事件记录了这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 批评话语 修辞阐释
下载PDF
斯皮瓦克:修辞与文化阐释
18
作者 关熔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57-759,764,共4页
斯皮瓦克对传统修辞学科界定提出挑战,指出修辞事实上是寄身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穿梭的"不安的生产",从而赋予修辞无限开放的阐释空间,并揭示把修辞界定于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战略位置对后殖民文化批评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修辞 隐喻 张力 穿梭 文化阐释
下载PDF
日本和歌补释
19
作者 张丹枫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8-150,共3页
和歌是日本区别于汉诗的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是日本的本土文学形式,也是日本的国粹。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辑录了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体歌等形式,但只有短歌成为后来和歌的惟一形式。和歌特有的修辞方法“枕词”、“卦... 和歌是日本区别于汉诗的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是日本的本土文学形式,也是日本的国粹。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辑录了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体歌等形式,但只有短歌成为后来和歌的惟一形式。和歌特有的修辞方法“枕词”、“卦辞”、“折句”等在短歌中都有保留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和歌 格律 特殊修辞 补释
下载PDF
《周易正义》的修辞解释方式
20
作者 杨鉴生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3-45,共3页
《周易正义》注重运用修辞方法、修辞原则、修辞功能与效果等方式解释《周易》经、传、注,从而一方面维护了《周易》作为经典的恒定性以及作为解释天道、人事的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疏不破注"的前提下,尽可能阐发独到的... 《周易正义》注重运用修辞方法、修辞原则、修辞功能与效果等方式解释《周易》经、传、注,从而一方面维护了《周易》作为经典的恒定性以及作为解释天道、人事的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疏不破注"的前提下,尽可能阐发独到的微言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正义 修辞方式 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