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系统视阈下“畏惧自然”环境伦理观的当代建构−基于约纳斯“责任原理”的考察
1
作者 叶立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构建具有较强道德约束力和实践规范性的环境伦理观,是破解当今生态危机、确立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理论基石。由于“非人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存有广泛争议,“畏惧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更有思想... 构建具有较强道德约束力和实践规范性的环境伦理观,是破解当今生态危机、确立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理论基石。由于“非人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存有广泛争议,“畏惧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更有思想根基、更有理论依据、更具道德约束力,且更少争议的环境伦理方案。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行为演化的不可预测性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已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了保证未来“人类必须存在”,人类不得不“畏惧自然”。人类的思想观念层面要求对自然时刻保持畏惧的心理状态,理论认知层面要求运用“弹性思维”维持系统的稳定以防止不合理行为导致的系统崩溃,只消耗“利润”、不损害“资本”构成实践规范层面的核心内容。三个维度有机统一,共同构成规范人类行为的“畏惧自然”环境伦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惧自然 复杂系统 责任原理 敬畏生命 尊重自然
下载PDF
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王利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0,35,共6页
通常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得人类开始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本文要追究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做铺垫和准备的那些思潮或观念。本文想要证明的是,并不仅仅是因为先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然后人类开始征服自然;相反,恰恰是因为人类对待自然的... 通常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得人类开始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本文要追究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做铺垫和准备的那些思潮或观念。本文想要证明的是,并不仅仅是因为先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然后人类开始征服自然;相反,恰恰是因为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自然 控制自然 近代自然科学 数学
下载PDF
儒家的敬畏思想和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培育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向青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4,共4页
敬畏感是在高尚的客体面前既敬重又畏惧,同时又想突破自身局限,与客体无限趋近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由于受生命教育缺位和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敬畏感。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敬畏思想,这些思想中的... 敬畏感是在高尚的客体面前既敬重又畏惧,同时又想突破自身局限,与客体无限趋近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由于受生命教育缺位和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敬畏感。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敬畏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思想 敬畏意识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敬畏道德 儒家 大学生
下载PDF
甘泉先生论乃师“静坐”说
4
作者 叶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湛甘泉先生的“随处体认天理”与乃师陈白沙先生的为学思想是一致的,与作为乃师为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静坐”说并无实质性的冲突。甘泉先生在《答余督学》中对“静”的批评不是对乃师的“静坐”说的批评,而是为了在朱子后学的攻击... 湛甘泉先生的“随处体认天理”与乃师陈白沙先生的为学思想是一致的,与作为乃师为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静坐”说并无实质性的冲突。甘泉先生在《答余督学》中对“静”的批评不是对乃师的“静坐”说的批评,而是为了在朱子后学的攻击境遇中与“为静而静、荒忽寂灭”的禅宗划清界限。与乃师对“静坐”说的全方位理解不同,早期甘泉先生倾向于将“静坐”仅仅理解为思想层面而非行为或制度层面的为学方法,以“随处体认天理”加以补充,致仕之后则更为强调“静坐”作为整体性的为学方法的作用,对其理解的全面性与“随处体认天理”更为趋同。因之,学界某些认为甘泉先生背叛师门之说难以令人苟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坐” “随处体认天理” 自得 自然
下载PDF
“敬畏自然”大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红 杜严勇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0年第4期75-84,共10页
在非典与印度洋海啸等事件的影响下,2005年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敬畏自然”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分歧涉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之争,以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争。本文从自然观、科学观与环境伦理等多个角度,... 在非典与印度洋海啸等事件的影响下,2005年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敬畏自然”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分歧涉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之争,以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争。本文从自然观、科学观与环境伦理等多个角度,阐释敬畏自然的思想。敬畏自然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是一种科学态度,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情感表达,需要把敬畏自然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自然 自然观 科学观 环境伦理
下载PDF
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历史面相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首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61,共15页
传统中国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自然与政治的神学想象肇始于五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社会,先秦社会的政治祭祀与自然变化相互对应。自从"天"的"自然"意义被发现和确立以后,先... 传统中国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自然与政治的神学想象肇始于五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社会,先秦社会的政治祭祀与自然变化相互对应。自从"天"的"自然"意义被发现和确立以后,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分别以"以人合天"、"以天合人"为根据对自然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逻辑塑造。到了汉代,汉儒董仲舒集"四权"于一体,建构出试图使人君"戒惧"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理论。这一理论的神性色彩虽然没有以前浓郁,但一直沉浸在传统中国的历史记忆之中。从"汉诏多惧词"到雍正"假天道以推政事",历史地映照了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的理论价值性与历史局限性,由此展现了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其历史面相,为审视和反思现代社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灾异天谴 自然与政治 敬畏自然 传统中国
原文传递
重申“敬畏自然”: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自然伦理学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俊海 刘永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9,共7页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蔓延,凸显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亦再一次昭示研究自然伦理性的必要性,尤其要重申“敬畏自然”的伦理态度。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自然伦理学中对“敬畏自然”的根本立场理解不够全面、突...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蔓延,凸显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亦再一次昭示研究自然伦理性的必要性,尤其要重申“敬畏自然”的伦理态度。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而自然伦理学中对“敬畏自然”的根本立场理解不够全面、突出,因而自然伦理学应抛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逐渐转向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实现价值观转变的基础上,用“敬畏自然”的自然伦理学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人与自然 敬畏自然 自然伦理学
下载PDF
人类应该怎样敬畏自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德超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6期26-37,190,191,共14页
面对环境变化、瘟疫流行等挑战,有学者倡导“敬畏自然”以缓解压力。然而,常见理解下的“敬畏自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动策略。“自然”包括表观自然和自然规律两个部分。对表观自然,无需敬畏,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它,人定胜天是人类的... 面对环境变化、瘟疫流行等挑战,有学者倡导“敬畏自然”以缓解压力。然而,常见理解下的“敬畏自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动策略。“自然”包括表观自然和自然规律两个部分。对表观自然,无需敬畏,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它,人定胜天是人类的追求。对自然规律,敬畏并不能触发它的积极反馈,也不能提供有效的事前提醒;同时,人无从改变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恰当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当下的、局部的利益和长远的、更大范围的利益。利益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正确的,力量对比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错误的。由于人类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辨认和协调利益方面总是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应该更新对“敬畏自然”的理解:敬畏自然,重要的不是赋予它一种人格,而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基础,准确地辨识出人类的各种利益,考虑周全,行动审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自然 表观自然 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论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的表征及形成原因 被引量:1
9
作者 何鲜贵 《甘肃高师学报》 2013年第1期32-35,共4页
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日臻成熟的今天,当代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繁荣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开创了西部文学崭新的局面。探讨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的一些基本表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当代西部生态... 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日臻成熟的今天,当代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了繁荣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开创了西部文学崭新的局面。探讨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的一些基本表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当代西部生态小说特质的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生态小说 表征 严酷自然 西部文化传统 敬畏自然 神秘色彩 人文生态意识 狭隘生态观
下载PDF
试论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生态环保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奚彦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0-74,92,共6页
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自然崇拜,民间自然崇拜不仅具有社会心理效力,更具有生态维系功能。作为生态潜意识的象征性表达,传统民间自然崇拜体现出鲜明的万物有灵论特点、理性化的神道设教特征以及简单的人神互馈思想。今天,我... 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自然崇拜,民间自然崇拜不仅具有社会心理效力,更具有生态维系功能。作为生态潜意识的象征性表达,传统民间自然崇拜体现出鲜明的万物有灵论特点、理性化的神道设教特征以及简单的人神互馈思想。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从传统民间自然崇拜中汲取敬畏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崇拜 生态环保 敬畏自然
下载PDF
满族传统生态文化与大学教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春玲 温惠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满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处处蕴含着生态保护精神。满族先人把道德关怀赋予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具有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我价值"... 满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中处处蕴含着生态保护精神。满族先人把道德关怀赋予自然万物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具有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我价值"和"生存权利"的认可和尊重。尤其是萨满教传统信仰,通过神话和仪式等形式,密切了满族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探究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深厚环保底蕴,对大力推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生态文化 感恩意识 敬畏自然 生态平等观 大学教育 大学生
下载PDF
对“敬畏自然”的深入系统思考——《敬畏自然》一书评介
12
作者 严春友 郭亚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9-21,共3页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既然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那就应当负起主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于自然为所欲为而不顾后果。敬畏自然,表明了人类的高贵和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自然 科学 反科学
下载PDF
试析匈奴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13
作者 吴小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21,共4页
古代匈奴族崇拜自然神灵,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主要体现为:(1)敬畏自然,迷信神灵;(2)敬重英雄和人才;(3)崇尚力量和勇气;(4)珍视妇女和家庭;(5)崇尚功利,灵活通变。在与中原汉族王朝长期交往中,匈奴族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渐受到影响,其上层... 古代匈奴族崇拜自然神灵,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主要体现为:(1)敬畏自然,迷信神灵;(2)敬重英雄和人才;(3)崇尚力量和勇气;(4)珍视妇女和家庭;(5)崇尚功利,灵活通变。在与中原汉族王朝长期交往中,匈奴族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渐受到影响,其上层社会部分接受了汉族的儒家文化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文化价值观 敬畏自然 崇尚功利
下载PDF
日语阅读理解中隐性背景知识探讨
14
作者 文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4-48,共5页
语言既具有显性知识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些是外在的,但更多是作为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内外有别、上下之分、共同认识的语言基础、主语缺省、敬畏自然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日语理解和... 语言既具有显性知识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些是外在的,但更多是作为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内外有别、上下之分、共同认识的语言基础、主语缺省、敬畏自然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日语理解和翻译的背景知识,能否更深程度地把握语言后面的隐性背景知识,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日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内外有别 上下之分 敬畏自然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方法论的超越
15
作者 鲁桐君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希望通过以人“不在场”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其哲学方法论上体现为“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确立的初衷是为了把人从恶化的生态环境中拯救出来,最终却陷入为了拯救人而又消灭人的逻辑悖论。然而,解决生...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希望通过以人“不在场”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其哲学方法论上体现为“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确立的初衷是为了把人从恶化的生态环境中拯救出来,最终却陷入为了拯救人而又消灭人的逻辑悖论。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既主张“人化自然”的必要性,又确立“自然人化”的实践性,为走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敬畏生命”的困境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化 “敬畏生命”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
下载PDF
自然审美批评的观念与知识基础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富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5-49,共15页
当代自然审美批评的有效展开需要观念与知识两个层次的必要基础。观念层面的基础有二:一是来自美学领域的自然美与肯定美学观念;二是来自环境伦理学的自然内在价值与环境美德观念。自然美乃是自然对象与环境自然之真与自然之善的感性呈... 当代自然审美批评的有效展开需要观念与知识两个层次的必要基础。观念层面的基础有二:一是来自美学领域的自然美与肯定美学观念;二是来自环境伦理学的自然内在价值与环境美德观念。自然美乃是自然对象与环境自然之真与自然之善的感性呈现,自然审美乃是人类主体对自然对象、环境自身之真与之善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在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中区别真、善、美并无必要。当代环境哲学中自然内在价值观念与生态学整体主义观念为肯定美学立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境美德乃是一种全范围、无捡择地同情式肯认自然的伦理意识,具体地由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与敬畏和感恩自然三项具体德性构成。知识层面的基础亦有二:一是由描述、分析与评估三要素构成的自然审美批评理论模型;二是来自自然科学相关领域,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与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上述理论模型为自然审美批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路径,同时在美学基础理论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判断的性质,使之从朴素、感性、主观的审美趣味表达成功地转化为专业、理性、客观的审美经验分析。自然审美批评中只有对自然对象、环境的积极性审美判断有效,自然审美批评的核心内容乃是深入、完善地揭示自然对象与环境自身所具有之特性与功能,深入反思社会大众肤浅、主观的不恰当自然审美经验,提倡客观、严肃的自然审美欣赏,开拓当代自然审美新境界,培育环境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美学 自然内在价值 描述 分析与评估 尊重自然 关爱自然 敬畏和感恩自然
下载PDF
敬畏自然——论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倩春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8,共6页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自然 生态文明 自然观
原文传递
论宋元理学的“尊德性”及其诗歌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培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83-97,共15页
宋元理学"尊德性"话语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始儒家典籍中的"德""性"等文献记载;北宋"宋学"诸贤的心性主张;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释心性学说。宋元"尊德性"之"尊&quo... 宋元理学"尊德性"话语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始儒家典籍中的"德""性"等文献记载;北宋"宋学"诸贤的心性主张;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释心性学说。宋元"尊德性"之"尊",自战国至宋代并无变化,为"敬重""推崇""重视"之意;其"德性"涵蕴,主要有"德性"为"天之正理""道体""心体""性体"等。朱熹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无高低之分;但陆九渊门人后学则以"尊德性"概括其学说要旨,"尊德性"因之而起到了统领、统摄其它话语范畴的作用;朱陆弟子进而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陆九渊、朱熹学说的重要特征。稍后的真德秀、魏了翁、吴澄、许衡等,则从"尊德性"或"道问学"入手而调和朱陆,故宋末至元此两者又呈现为互相融合的特质。宋元理学的"尊德性"话语,在理学诗写作中得到重视,其主题诗歌类型有四,即:对性、道、德、天理等理学本体论重要范畴的书写或表达,对心性存养主题的书写或表达,对明理、明心、发明本心等理学内容的书写或表达,对"格物致知""格物明心"等内容的书写或表达。宋元"尊德性"主题诗歌类型,连同其它理学诗主题类型一起,共同表征为此期理学诗的特有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理学 尊德性 诗学
下载PDF
实践视域中的自然危机及其化解路径——从敬畏自然论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俊杰 刘友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6,共6页
视域问题是认识自然危机的前提性、关键性问题。敬畏自然论以纯粹自然为视域,极力美化自然,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人类及其文明。对此,我们必须推动视域的嬗变,从自然视域转向实践视域,以实践作为研究和化解自然危机的出发点,直面人与自然之... 视域问题是认识自然危机的前提性、关键性问题。敬畏自然论以纯粹自然为视域,极力美化自然,贬低甚至根本否定人类及其文明。对此,我们必须推动视域的嬗变,从自然视域转向实践视域,以实践作为研究和化解自然危机的出发点,直面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现实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由于人类社会多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人类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而自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异化的必然结果及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且只能通过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及实践异化的理性思考并通过人类实践的自我完善逐步化解自然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视域 自然危机 敬畏自然论
下载PDF
畲族传统生态伦理与现代生态文明构建
20
作者 周向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8-13,共6页
畲族在长期的山地丘陵环境的生存适应中,生成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学知识和环保技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崇尚自然的生态世界观、敬畏和开发并重的经济伦理思想、重视恢复和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历史上,畲族的生态... 畲族在长期的山地丘陵环境的生存适应中,生成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学知识和环保技能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崇尚自然的生态世界观、敬畏和开发并重的经济伦理思想、重视恢复和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历史上,畲族的生态伦理与实践维系着他们的生存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均衡,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它不仅可为畲族地区生态文明构建提供情感和道德支持,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的生态伦理 生态世界观 敬畏自然 现代生态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