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生态觉悟:从自然之“附魅”、“祛魅”到“返魅” 被引量:21
1
作者 牛庆燕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36,共5页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觉悟 自然观 附魅 祛魅 返魅
下载PDF
敬畏是一种心境——宋明儒家敬畏思想的一种诠释
2
作者 蒋伟 张谢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基于宋明儒家敬畏思想的整体梳理可知,敬畏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工夫和心境。敬畏心境是将天之生于人的性理发明为己身主宰,表现为心处于“诚”且“专”的状态。敬畏心境与敬畏情感、敬畏工夫两者之间存在本末、先后以及体用关系,把... 基于宋明儒家敬畏思想的整体梳理可知,敬畏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工夫和心境。敬畏心境是将天之生于人的性理发明为己身主宰,表现为心处于“诚”且“专”的状态。敬畏心境与敬畏情感、敬畏工夫两者之间存在本末、先后以及体用关系,把持和修行敬畏的情感和工夫可以涵育敬畏心境,持守敬畏的心境也可以使敬畏情感得以中正、敬畏工夫得以自然。敬畏心境也有其独特的涵养之道,一方面可以通过“系心于一事”、“一心在理上”以及“必有事”的工夫为己身确立主宰,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在格物致知中致以“精一之功”使己身之主既“诚”且“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敬畏心境 敬畏情感 敬畏工夫
下载PDF
再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学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2,共2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有诗十篇,其中九篇为佚诗,只有题作成王作的第一篇见于传世本《诗经·周颂》之《敬之》,但文字也有出入。通过对传世本《敬之》古代注疏中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测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作期大致为周公致政、...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有诗十篇,其中九篇为佚诗,只有题作成王作的第一篇见于传世本《诗经·周颂》之《敬之》,但文字也有出入。通过对传世本《敬之》古代注疏中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测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作期大致为周公致政、成王嗣位期间,其性质则为周公及群臣向成王进戒与成王自儆之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之琴舞》 作期 《敬之》 进戒 成王
下载PDF
鬼神以祭祀而言——关于朱子鬼神观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吴震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73-95,198,共23页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而不是言说的问题、是宗教的问题而不是气学的问题。朱熹在鬼神问题上强调祭祀实践的重要性,这是朱熹宗教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朱熹对儒学鬼神论的一大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鬼神 感格 诚敬 祭祀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被引量:9
5
作者 闫建璋 赵倬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11,共8页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独特的情怀和境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但因其表现的内隐性、评判标准的主观性被忽略而造成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教师敬畏精神的缺失和教师还原能力的局限。教师专业精神缺失受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教师...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独特的情怀和境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但因其表现的内隐性、评判标准的主观性被忽略而造成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教师敬畏精神的缺失和教师还原能力的局限。教师专业精神缺失受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教师专业自觉性不足、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培养模式不规范等因素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精神的重塑,需要教师培养院校在培养时设立对应的保障机制和特色课程;需要教师任职学校在管理中建立合理评估机制和建设重视教师专业的文化精神;需要社会和政府在引导时建立制度保障,确立专业化发展质量标准和营造良好氛围;需要教师在自我建设时增强职业认同,重视专业精神和建立自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精神 敬畏精神 还原能力
下载PDF
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俭 孙兰祥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2,共5页
价值中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具有若干合理内核。结合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价值中立的内涵,提出有关教育评价专业化的建议。
关键词 价值中立 教育评价 专业化 启示
下载PDF
1949:进入新时代的鲁迅——“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之一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新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92,共9页
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一直被写在旗帜上。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他与新时代文坛掌控者的历史恩怨也是他进入新时代必然要面临的障碍。鲁迅之所以被新时代接纳,主要是由于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他的推崇。但是... 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一直被写在旗帜上。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他与新时代文坛掌控者的历史恩怨也是他进入新时代必然要面临的障碍。鲁迅之所以被新时代接纳,主要是由于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他的推崇。但是,领袖的推崇并不能解决鲁迅的思想实际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鲁迅 尊崇 改造
下载PDF
“怕”与“畏”的思与诗——《狂人日记》的海德格尔式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生存描述为非本真的与本真的两种样式:前者称为沉沦,沉溺于世;后者则是从沉沦中超脱出来,回归本身,回归最本己的能在。沉沦的现身情态是"怕",后者的现身情态即是"畏"。畏乃是此在实现其两种存在样...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生存描述为非本真的与本真的两种样式:前者称为沉沦,沉溺于世;后者则是从沉沦中超脱出来,回归本身,回归最本己的能在。沉沦的现身情态是"怕",后者的现身情态即是"畏"。畏乃是此在实现其两种存在样式转换的"别具一格"的展开状态。海氏详细论述了畏与怕的种种存在关联,畏于"无"中启示出"有"(此在之本真能在)的复杂情形。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以文学的或诗的书写映证了海德格尔关于怕与畏的思考,小说始于狂人就近生存的莫名的怕,就怕而展开生存之思,思及世人的"吃人"心思,思及一部民族仁义道德遮蔽下的"吃人"历史,思及这部历史残忍的吃人方式。这样就使狂人深陷于"无"的存在境域中了,亦使狂人于无中看到了"有",看到了本己能在的"真的人",从而发出他朝向现代的"呐喊"来。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畏的展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别化 “吃人” “呐喊”
下载PDF
敬畏生命还是关爱生命、护卫生命——史怀泽敬畏生命理论在医学伦理学中应用辨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恩昌 逯改 +1 位作者 徐天士 王臻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3,共4页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理论对于协调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其并不能作为医学伦理学的生命观。但可借鉴、吸取其尊重生命的成份,丰富和完善医学伦理学关爱生命、护卫生命的生命观。
关键词 敬畏 尊重 护卫 关爱 生命
下载PDF
论神圣长江与人的敬畏感
10
作者 周宪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3,I0005,共10页
敬畏自然是中华民族早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在当下“长江病了”的危机中,对母亲河的敬畏成为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及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爬梳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当代对长江敬畏之心的重新唤起,乃是探究长江文化美学精神的新理... 敬畏自然是中华民族早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在当下“长江病了”的危机中,对母亲河的敬畏成为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及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爬梳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当代对长江敬畏之心的重新唤起,乃是探究长江文化美学精神的新理路。如何将古代生态智慧与当代科学理论相融合,如何在新时代激发人们普遍的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便成为当前长江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创新性提出母亲河长江的神圣性范畴,并借助古典儒家哲学资源深刻阐发其神圣性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将长江神圣性与敬畏感相关联,聚焦长江文化中人与环境的复杂情感关系,强调民族共同体对长江神圣性之敬畏乃是长江文化及其当代生态意识传承与塑造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河长江 神圣性 敬畏 亲环境倾向
下载PDF
论儒家“敬”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1
作者 陈行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7-92,共6页
儒家“敬”思想能够帮助道德个体深化自我认知、提升修养,从而促进道德自觉和自律。通过对这一思想的产生与演进、主要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梳理,可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价值,以启示当今的立德树人工作。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德育
下载PDF
以敬畏之心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梅萍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2,共8页
敬畏是出于对党的崇高事业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和虔诚信仰,是在法律之外的自我警醒和精神自律。它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机制与德性力量。敬畏也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 敬畏是出于对党的崇高事业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和虔诚信仰,是在法律之外的自我警醒和精神自律。它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机制与德性力量。敬畏也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党的自我革命所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此为主线,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敬畏体系的丰富内涵。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从内生机制入手,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羞耻,存戒惧、守底线,增强定力,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敬畏 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下载PDF
模仿色诺芬:柏拉图在《会饮》中的戏剧式隐身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旭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3,共11页
柏拉图从未以真名在自己的对话中说话或行动,色诺芬则时或为之。二人也从未以真名品评过对方,柏拉图更是对色诺芬讳莫如深。若以文学戏剧的视角仔细观看二人的作品,比如他们的同名作品《会饮》,就会发现二人相互为对方安排了角色与苏格... 柏拉图从未以真名在自己的对话中说话或行动,色诺芬则时或为之。二人也从未以真名品评过对方,柏拉图更是对色诺芬讳莫如深。若以文学戏剧的视角仔细观看二人的作品,比如他们的同名作品《会饮》,就会发现二人相互为对方安排了角色与苏格拉底同台搭戏。柏拉图为自己安排了阿波罗多洛斯这一角色,而色诺芬则由阿里斯托德莫斯担角。阿波罗多洛斯多愁善感,爱智慧爱得疯疯癫癫,阿里斯托德莫斯总是喜欢模仿苏格拉底,亦步亦趋。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戏剧手法,他们经常暗自推许对方,乃至发出至高赞美之声,携手展现了一位“最正义”的苏格拉底。从柏拉图暗自模仿色诺芬来看,没有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就没有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色诺芬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守护者和领路人,也是柏拉图的领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 化身 苏格拉底 戏剧 推崇
原文传递
习近平关于敬畏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理论特质
14
作者 赵路强 《理论建设》 2023年第2期85-93,共9页
习近平关于敬畏的重要论述内蕴于其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之中。在生成动因上,该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的历史经验,立足于东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凝聚了思想创立者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历史、理论、现实与... 习近平关于敬畏的重要论述内蕴于其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之中。在生成动因上,该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的历史经验,立足于东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凝聚了思想创立者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历史、理论、现实与主体四重逻辑的有机统一。该理论以敬畏信仰、敬畏人民与敬畏组织的辩证统一为根本点,以敬畏权力、敬畏责任与敬畏规则的辩证统一为关键点,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与敬畏生态的辩证统一为基本点,充分展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党性修养 官德观
下载PDF
敬畏感及其中西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伟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99,158,共5页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感 民族性格 变通 生存智慧
下载PDF
甘泉先生论乃师“静坐”说
16
作者 叶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湛甘泉先生的“随处体认天理”与乃师陈白沙先生的为学思想是一致的,与作为乃师为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静坐”说并无实质性的冲突。甘泉先生在《答余督学》中对“静”的批评不是对乃师的“静坐”说的批评,而是为了在朱子后学的攻击... 湛甘泉先生的“随处体认天理”与乃师陈白沙先生的为学思想是一致的,与作为乃师为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静坐”说并无实质性的冲突。甘泉先生在《答余督学》中对“静”的批评不是对乃师的“静坐”说的批评,而是为了在朱子后学的攻击境遇中与“为静而静、荒忽寂灭”的禅宗划清界限。与乃师对“静坐”说的全方位理解不同,早期甘泉先生倾向于将“静坐”仅仅理解为思想层面而非行为或制度层面的为学方法,以“随处体认天理”加以补充,致仕之后则更为强调“静坐”作为整体性的为学方法的作用,对其理解的全面性与“随处体认天理”更为趋同。因之,学界某些认为甘泉先生背叛师门之说难以令人苟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坐” “随处体认天理” 自得 自然
下载PDF
崇敬:在虔敬与恭敬之间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梁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6,共6页
"崇敬"是一个概念组的核心概念。通过语言哲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握它的核心是"敬",它的两端是"敬畏"(虔敬)和"敬重"(恭敬)。通过对思想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对这个概念不同层面的强调... "崇敬"是一个概念组的核心概念。通过语言哲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握它的核心是"敬",它的两端是"敬畏"(虔敬)和"敬重"(恭敬)。通过对思想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对这个概念不同层面的强调:宗教的和伦理的,它们都常常被理解为天生的本能。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崇敬"中一方面包含意识对象特征方面的差异:"敬畏"的意识体验的对象是隐秘的,"敬重"的意识体验则有其显露的对象;另一方面包含意识活动特征方面的差异:"敬畏"和"敬重"的意识活动各自含有"依靠"与"景仰"的基本要素。关于良知与知识关系的思考概略地表明:对"崇敬"这种意识体验的结构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一些社会现象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敬 虔敬 恭敬
原文传递
儒家孝爱观的生命意蕴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83,共16页
共在于世的亲情,从家庭发端;孝与慈之感答互动的亲感,乃其根源所在,其中又以孝爱为核心。儒家倡导的孝爱,不局限于孝养、孝顺,更要提升为孝敬,这是融理入情的道德情感。以孝报恩的充分放大,具现于时空的延伸与扩展。回报祖先、垂范后昆... 共在于世的亲情,从家庭发端;孝与慈之感答互动的亲感,乃其根源所在,其中又以孝爱为核心。儒家倡导的孝爱,不局限于孝养、孝顺,更要提升为孝敬,这是融理入情的道德情感。以孝报恩的充分放大,具现于时空的延伸与扩展。回报祖先、垂范后昆,小我融入生命绵延、精神传承的行程而获得永生。以家庭为原型不断推扩,报恩于社会、祖国乃至天地苍生,一己汇入同心协力的命运共同体,而得以广大其生。孝爱因此具有非宗教的神圣性,并不否弃世间有限存在,其共通性亦包容差异,具体而亲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爱 亲感 恩情 生生 呼吸与共
原文传递
敬、礼、完美与现代政治哲学 被引量:3
19
作者 安靖如 张爱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0,共6页
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 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家们的批评进行回应的方式来理解,那么,这将给儒学提供一个机会,使之在世界政治哲学的对话中作出重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陈素芬和墨子刻的批评的回应,以面对这种挑战并试图寻找存在的机遇。这两位思想家都不承认那种一般认为是能够表现儒家政治思想特色的完美主义。但是,这两个人同时被吸引到一种能够使人坚定向前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被他们称为“信仰”。文章认为,人们可以在一种开放的、易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儒学对完美的承诺,完美的这层含义可以构成敬的观念的基础,而敬正好符合两位批评者所感受到的对某种“信仰”的需要。完美和敬可以帮助我们说明为什么儒学十分敏锐地坚持把礼作为我们政治生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朱子与康德敬论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祖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11,110,共12页
朱子的持敬论是其成德之教的关键工夫。当代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的持敬,是"空头的涵养",并不能够给出真正的道德实践之动力。笔者对此说给出了讨论,又拟通过康德论尊敬的意义,说明朱子的持敬工夫也有如康德所说的对道德法则的... 朱子的持敬论是其成德之教的关键工夫。当代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的持敬,是"空头的涵养",并不能够给出真正的道德实践之动力。笔者对此说给出了讨论,又拟通过康德论尊敬的意义,说明朱子的持敬工夫也有如康德所说的对道德法则的了解,而自然产生尊敬之义。当然,康德之论尊敬,特别强调人在了解道德法则是以无条件的令式以直接决定人的意志时,人感受到自己的意志不可能如此纯粹地只受道德法则的决定,由是而产生惭愧、谦卑之情。此种谦卑之情,对于尊敬的产生是很重要的,而此义在朱子则没有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牟宗三 康德 尊敬 谦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