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秀 何晴 +2 位作者 路晓晓 薛安全 魏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1个月、3个...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7.71±1.60)mm、(28.11±1.62)mm、(28.58±1.80)mm和(29.01±1.92)mm,均较术前的(30.29±2.01)mm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 a眼轴长度逐渐增长至术前水平,术后2 a眼轴长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即得到提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3个月、6个月、1 a、2 a最佳矫正视力持续提高,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4眼术前伴视网膜劈裂者,术后27眼(79.41%)视网膜完全贴附;4眼(11.76%)基本贴附;3眼(8.82%)改善。术中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有结膜刺激征、高眼压、眶内炎症反应、浅前房、复视及视物变形、黄斑出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巩膜加固术 病理性近视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劈裂
下载PDF
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娅萍 薛安全 +2 位作者 王毓琴 彦文涛 宋宗明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7-503,共7页
目的探讨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陛临床研究。对49例(52只眼)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非注气组(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22... 目的探讨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陛临床研究。对49例(52只眼)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非注气组(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22例(24只眼);注气组(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15例(16只眼);对照组(非手术组,接受定期随访观察治疗)12例(12只眼)。分别比较各组患者首次诊疗及术后第3、6、9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的视网膜劈裂高度变化。3组间不同随访时段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手术前后上述3个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四分位数间距)中位数(Q1,Q3):非注气组为0.5(0.3,0.8),较术前的0.7(0.4,1.1)有明显改善(t=2.57,P〈0.05);注气组为0.5(0.3,0.7),较术前的0.8(0.5,1.0)有显著改善(t=3.58,P〈0.05);对照组为0.5(0.3,1.3),与术前的0.4(0.1,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05);术后3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24,P〉0.05)。术后9个月OCT检测:非注气组和注气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劈裂高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9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率:对照组0.0%(0/12)、非注气组66.7%(16/24)、注气组81.3%(13/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0,P〈0.05),表明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可显著促进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视网膜复位。并发症:对照组中有2只眼分别在随访的6个月和8个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另10只眼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玻璃体切除术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双倩 王勤美 +4 位作者 郑林燕 苏炎峰 郑薇薇 李桃 薛安全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与眼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13.23,P<0.01).术后OCT示,14眼黄斑劈裂愈合,劈裂腔消失,此14眼术前劈裂腔高度为277(190~428)μm; 17眼(53%)好转,劈裂腔减小,此17眼术前、术后劈裂腔高度分别为447 (344~617)μm和194(106~2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4,P<0.01);l眼未愈.ERG示,黄斑劈裂愈合组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114(63.45~143.00)μV和119(93.75~ 169.50)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黄斑劈裂好转者术前和术后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分别为104(76.65~130.00)μV和107(83~1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其他检测的各参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一定的疗效,不仅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小,也有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导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后巩膜加固术 视网膜劈裂症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网膜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游启生 徐亮 +1 位作者 彭晓燕 陈长喜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5期201-207,共7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3个社区和大兴区4个自然村的50岁以上人群346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全... 目的调查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3个社区和大兴区4个自然村的50岁以上人群346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全身检查及眼科检查。以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检查结果为依据,诊断高度近视眼患者是否出现视网膜劈裂,并计算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人群的平均年龄、平均眼轴长度、平均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对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和无劈裂患者的BCVA、平均年龄、平均近视屈光度数、平均眼轴长度、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平均厚度及后巩膜葡萄肿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以是否发生视网膜劈裂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视网膜劈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3468例参与者中,共获得了3278例(6530只眼)参与者的清晰可评估的SD-OCT图像。其中,有101例(164只眼)为高度近视眼患者。高度近视眼患者中有54只眼出现视网膜劈裂,包括视网膜血管旁劈裂37只眼(22.56%),黄斑中心凹劈裂6只眼(3.66%)及黄斑中心凹劈裂合并血管旁劈裂11只眼(6.71%)。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眼数占高度近视眼的32.92%。北京市5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为0.83%。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的BCVA(0.5±0.7)低于无劈裂者的(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视网膜劈裂相关的系统性因素包括高龄(t=2.56,P<0.05)、近视眼屈光度较大(t=2.11,P<0.05)、眼轴较长(t=2.84,P<0.05)、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薄(t=2.35,P<0.05)及后巩膜葡萄肿(t=6.21,P<0.05)等。而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眼 视网膜劈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强 李世玮 +5 位作者 陆斌 王文清 方健 俞嘉怡 贾丽丽 陈颖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OCT)观察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5例(35只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OCT)观察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5例(35只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以及劈裂最显著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NT).根据术中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大小将35只眼分为高、低AECP组;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将35只眼分为≤28.00 mm组、>28.00且≤30.00 mm组以及>30.00 mm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直线相关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只视网膜劈裂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BCVA分别为(0.59±0.38)、(0.57±0.38)及(0.60±0.36),较术前有所提高(F=31.15,P=0.0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CFT分别为(256.80±199.98)μm、(274.37±246.87)μm及(268.60±238.41)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9,P=0.42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MNT分别为(477.71±188.71)μm、(486.60±229.77)μm以及(482.63±208.82)μ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6,P=0.857).术后3个时间点非中心凹劈裂眼BCVA好于中心凹劈裂眼(Z=-0.580,P=0.048;Z=-2.147,P=0.030;Z=-2.099,P=0.034).不伴有黄斑板层裂孔的中心凹劈裂眼术后3个月BCVA与其CFT呈负相关(r=-0.667,P=0.018).术后3个时间点内,高、低AECP组以及不同眼轴长度组之间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14~1.290,P=0.192~0.741;F=0.15~0.62,P=0.545~0.859).结论 合并视网膜劈裂症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对劈裂的视网膜无明显影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劈裂症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欣 赵培泉 王文吉 《眼科》 CAS 2006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脱离及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及其与玻璃体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其中10眼行玻璃体手术。主要指标形态学特征。结果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见视网膜成微囊样改变并浅脱离,未见黄斑裂孔。B超显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或浅脱离0.5~2.0mm。所有38眼的OCT扫描均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未显示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劈裂,表现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双层劈裂,劈裂的内外层视网膜之间可见桥柱样连接;3眼黄斑区未见劈裂,扫描至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附近见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前存在低反射细光带(玻璃体后皮质),且与视网膜间存在点、线及片状粘连,相应粘连处视网膜被牵引。10眼玻璃体手术中见玻璃体液化、不完全后脱离,后极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尽量剥除后皮质,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OCT可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来自玻璃体皮质的牵引及后巩膜葡萄肿因素是导致视网膜劈裂的主要原因。(眼科.2006,15:237-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中心凹脱离 视网膜劈裂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关系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茜 李舒茵 陈晓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66例(87只眼)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表现。采用B超测量眼球前后径并...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眼的患者66例(87只眼)的后巩膜葡萄肿的声像学表现。采用B超测量眼球前后径并探查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并用OCT观察视网膜劈裂情况。采用ANOVA检验比较不同形态后巩膜葡萄肿眼球前后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探讨不同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中视网膜劈裂的分布,相关性分析采用列联系数表示。结果 B超探查发现弧形(9例,10.35%)、锥形(20例,22.99%)、楔形(29例,33.33%)及矩形(29例,33.33%)4种后巩膜葡萄肿形态。OCT检查发现87只眼中有65只眼(74.71%)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其中56只眼视网膜劈裂(86.15%)可以通过B型超探查到并表现为后部球壁欠光滑或纤细膜状回声带附着。弧形、锥形、楔形、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分别为(26.82±0.83)、(28.20±1.50)、(29.14±2.29)、(29.27±2.46)mm,其中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眼球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的发生及发生位置相关(r=0.385,0.406;P<0.01)。锥形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患者80.00%后巩膜葡萄肿位于黄斑区。75.00%的楔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楔形转角处。62.50%矩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视网膜劈裂发生在矩形转角处。结论 B超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反映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不同形态及后部眼球壁的特点,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诊断依据,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诊断视网膜劈裂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巩膜疾病 视网膜劈裂症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应佳 李俊 +1 位作者 徐格致 俞颂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28-932,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患者72例(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患者72例(86只眼),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54例(68只眼),年龄(50.5±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43只眼)和对照组(38例,43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照组术中剥除黄斑区内界膜,观察组术中保留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白内障严重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屈光度数、眼压、眼轴长度及黄斑形态完全愈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黄斑愈合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FT为(723.49±130.95)μm,末次随访下降至(286.33±210.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59,P=0.000);黄斑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9只眼中,治疗前BCVA为0.99±0.40,治疗后提高到0.68±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5,P=0.000)。对照组治疗前CFT为(726.98±140.62)μm;治疗后末次随访下降至(297.88±241.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1,P=0.000);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8只眼中,治疗前BCVA为1.04±0.47,治疗后提高到0.69±0.2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7,P=0.00)。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t=0.22)和CFT(t=0.2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出现黄斑裂孔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治术在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黄斑裂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基膜 玻璃体切除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姜春晖 王文吉 +1 位作者 王玲 徐格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加深对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了解。方法对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发现黄斑部存在视网膜劈裂的患者行进一步检查分析。检查包括最佳视力、前置镜、屈光度、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觉电生理等。结果经OCT诊断为黄斑... 目的加深对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了解。方法对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发现黄斑部存在视网膜劈裂的患者行进一步检查分析。检查包括最佳视力、前置镜、屈光度、超声波、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觉电生理等。结果经OCT诊断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者116眼,其中94眼为病理性近视、17眼为先天性遗传性黄斑部视网膜劈裂,5眼为视盘小凹。视网膜劈裂可发生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中、外三个部位,外层最常见;不同原因导致的劈裂其病变的层次和范围各不相同。结论黄斑部的视网膜劈裂可发生在视网膜的多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下载PDF
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任若瑾 李彬 翁乃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9-602,共4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 9例 12只眼 ,其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者双眼 3例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者6例 (... 目的 :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 9例 12只眼 ,其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者双眼 3例 ,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者6例 (伴有牵牛花综合征 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 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例、先天性视乳头小凹 1例 ) ,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 ,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视网膜劈裂症患者OCT图像特征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黄斑区病变为强反射信号示神经上皮层增厚 ,层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被垂直或斜形的桥状组织分割 ,外观有如花瓣状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累及黄斑周围或其他部位的视网膜病变则可见神经上皮内外层的分离 ,并有桥状组织粘连 ,而与色素上皮层连结紧密。此外在获得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 ,除了上述视网膜劈裂表现外 ,OCT还显示原发病的改变。结论 :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视网膜劈裂症的定量分析 ,表明它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诊断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的OCT图像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姜荔 马志中 +1 位作者 杨炳建 王秋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6-298,共3页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上的特征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0年 10月~ 2 0 0 3年 10月就诊的高度近视继发视网膜劈裂患者 16例 2 2眼的OCT图像特点。结果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上的特征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0年 10月~ 2 0 0 3年 10月就诊的高度近视继发视网膜劈裂患者 16例 2 2眼的OCT图像特点。结果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以外层劈裂为主 ,多发生在眼底后极部 ( 2 1/2 2 ) ,多数 ( 18/2 2 )可见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象 ,尚未被视网膜劈裂累及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感觉层较同龄、同性别的正常人薄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2 )。结论 高度近视眼继发视网膜劈裂与玻璃体牵引及视网膜本身的退行性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视网膜劈裂 检查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38眼病理性近视中黄斑视网膜劈裂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春晖 王文吉 +1 位作者 徐格致 王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4-857,共4页
目的为了解病理性近视中黄斑劈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最佳校正视力、超声波了解后巩膜... 目的为了解病理性近视中黄斑劈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最佳校正视力、超声波了解后巩膜葡萄肿和眼轴。结果OCT确诊有36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8眼中存在黄斑部的视网膜劈裂,所有眼都完成了进一步的检查。38眼都视力低下,超声波检查都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平均屈光度数-10.5D,平均眼轴为29.6mm。OCT中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和范围差异较大,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外层劈裂和内层劈裂;外层劈裂较常见,内层劈裂通常与外层劈裂相伴,同时常位于黄斑的周边区域;两种形式的劈裂可分别也可共同存在;劈裂常伴有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和其他黄斑病变。结论黄斑劈裂在临床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罕见,且常与其他黄斑病变相伴,OCT在其诊断和观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黄斑 视网膜劈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色素性青光眼合并视网膜劈裂1例
13
作者 杨骁 袁丹 +2 位作者 刘淑娟 刘娜 党光福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视网膜劈裂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层间分离,主要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临床上视网膜劈裂合并青光眼的报道较少,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无确切研究。现报道一例色素性青光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两种疾病之间的... 视网膜劈裂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层间分离,主要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临床上视网膜劈裂合并青光眼的报道较少,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无确切研究。现报道一例色素性青光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 色素性青光眼 色素播散综合征
下载PDF
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伴中心凹脱离的疗效分析
14
作者 唐文怡 陈鑫 +3 位作者 张婷 黄欣 常青 徐格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41,共8页
目的探讨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MF)伴黄斑中心凹脱离(F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单眼伴有FD的MF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MF)伴黄斑中心凹脱离(F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单眼伴有FD的MF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眼内填充。根据术中是否剥除内界膜分为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保留组。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MF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线性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40例(40只眼)MF伴FD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例(30.0%)为男性,28例(70.0%)为女性;年龄为(56.9±11.7)岁,眼轴长度为(29.1±1.9)mm。术后12个月,BCVA由基线的1.15±0.58提高至0.73±0.39(t=6.11,P<0.001),CFT由基线的(610.1±207.2)μm下降至(155.9±104.1)μm(t=13.47,P<0.001),32只眼(80.0%)的视网膜劈裂完全恢复,劈裂完全好转所需的时间为6(5,8)个月。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保留组的BCVA(分别为0.68±0.39和0.79±0.40)及CFT[分别为(148.3±63.8)和(164.3±137.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403;t=0.48,P=0.634)。术后分别有1只眼发生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12个月BCVA与术前基线BCVA呈正相关(β=0.433,P<0.001)。结论不联合眼内填充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伴有FD的MF。内界膜剥除和保留的术式对视力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原文传递
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秀娟 葛自鹏 +2 位作者 张金嵩 吕晓贝 贾恒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41例(41只眼)行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41例(41只眼)行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2±0.39(10gMAR),随访期末,平均为0.49±0.23(10gMAR),较术前明显提高(t=7.781,P=0.004)。其中,视力提高者34只眼(82.93%),视力不变者7只眼(17.07%)。术后12个月屈光状态为(-15.56±2.71)D,较术前的(-17.89±5.13)D明显降低(t=-5.616,P=0.011)。OCT显示黄斑视网膜劈裂消失38只眼(92.68%),范围缩小3只眼(7.32%)。随访期末黄斑中心区厚度为(198.52±35.64)μm,较术前的(391.42±80.11)μm明显降低(t=88.697,P=0.000)。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高度 视网膜劈裂 黄斑 后巩膜加固术 玻璃体切除术
原文传递
Retinoschisis a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treatment for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被引量:3
16
作者 Huang Jianfeng Chen Tong Lu Yingyi Long Li Dai H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053-2057,共5页
Backgrou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is effecitve on treating myopic CNVs,but it could be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more severe retinoschisis in eyes with preexisted retinoschisis and epiretinal membrane.T... Backgrou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is effecitve on treating myopic CNVs,but it could be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more severe retinoschisis in eyes with preexisted retinoschisis and epiretinal membran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and features of retinoschisis after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for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ethods Eighty-three eyes of 81 patients with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condary to pathologic myopi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mages were recorded at baseline and every month thereafter.Central retina thickness and maximal retina thickness were measured.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Eleven eyes that had retinoschisis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were in group 1,six eyes that had simple epiretinal membrane were in group 2,and 66 eyes that had neither retinoschisis nor epiretinal membrane were in group 3.Six contralateral eyes in group 1 which had retinoschisis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but were not treated with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Seven of the 11 eyes in group 1 developed more severe retinoschisis,the mean maximal retinal thickness increased from (380.28±90.13) to (467.00±70.20) μm (P 〈0.05).The retinoschisis of all 6 eyes of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aggravate.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aggravation ratio of retinoschis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No new onset of retinoschisis took place in group 2 and group 3.Conclusion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may be a risk factor for aggravation of retinoschisis in eyes with preexisted retinoschisis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retinal membrane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njection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CT pathologic myopia retinoschisis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克岩 徐格致 +2 位作者 吕嘉华 黄欣 俞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418-422,共5页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D或眼轴〉26.5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D或眼轴〉26.5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以高度近视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阳性组,高度近视不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患眼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2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例数的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经频域OCT扫描证实,108例患者(61.0%)存在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改变,平均年龄(59.3±6.2)岁。108只患眼等效球镜度(-13.55±3-43)D,眼轴长度(29.57±2.06)mm。阴性组69例(39.0%)患者平均年龄(34.8±13.1)岁,等效球镜度(-9.50±3.07)D,眼轴长度(27.02±1.02)mm。2组患者年龄(t=10.466,P〈0.05)、等效屈光度(t=7.454,P〈0.05)以及眼轴长度(t=10.9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阳性组中,108例患者(100.0%)伴有血管弓旁视网膜微囊肿和微皱褶,65例(60.2%)伴有视网膜板层裂隙或裂孔,53例(49.1%)伴有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劈裂,1例(0.9%)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视网膜形态改变集中分布于距离视盘2~3PD的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区内。阳性组10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阴性组48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常见一系列细微的形态改变,玻璃体皮质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应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 视网膜 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劈裂症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贺 徐丽 郝旭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伴与不伴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5例15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伴与不伴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5例15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2周.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部结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14个月).结果 A组患者术后平均最佳矫正LogMAR视力0.51±0.19,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P=0.001);B组患者手术后平均最佳矫正LngMAR视力0.50±0.27,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0,P=0.004).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0,P=0.909).A组15只眼中,10只眼手术后黄斑劈裂复位,占66.7%,改善5只眼,占33.3%,随访期内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复发2只眼;B组14只眼中12只眼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占85.7%,改善1只眼,占7.1%,术中黄斑裂孔形成1只眼.A、B两组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238).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治疗视网膜劈裂疗效确切,内界膜剥离对术后视力和视网膜劈裂的复位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患者黄斑病变分型与视网膜劈裂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若诗 宋珉璐 +3 位作者 王晓寒 李彤 汪枫桦 孙晓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病变国际分型特征及其与视网膜劈裂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16例(174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所...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病变国际分型特征及其与视网膜劈裂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16例(174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及高清OCT扫描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116例(174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眼底彩照图像特征可分为5型:C0无近视退行性病变型(10眼)、C1豹纹状眼底病变型(74眼)、C2弥漫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型(36眼)、C3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型(25眼)、C4黄斑萎缩型(29眼)。其中70眼(40%)合并视网膜劈裂,均发生在C1、C2、C3、C4型中,其中C2型的发生率(58%)最高。结论:基于眼底彩照的国际分型结合OCT显示弥漫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型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发生视网膜劈裂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病变 视网膜劈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Retinoschisis at Macular Area in Highly Myopic Eye by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被引量:2
20
作者 Chunhui Jiang Wenji Wang Gezhi Xu Ling Wang 《眼科学报》 2006年第3期190-194,共5页
Purpose: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macular 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eyes. Methods:From 2002.6-2003.12, the highly myopic eyes(>6D) which has macular schisis found by OCT at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 Purpose: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macular 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eyes. Methods:From 2002.6-2003.12, the highly myopic eyes(>6D) which has macular schisis found by OCT at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Each eye then received further examinations including visual acuity,refractive error and ultra-sonography. 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to fi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tity. Results:During that period, OCT found macular schisis in 38 highly myopic eyes from 36 patients. Their vision was low, and their average axial length and refractive error were 29.6mm and -10.5D respectively. The appearance and the area of the schisis are different among the eyes. But the schisis can be large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ner and outer schisis. They can exit independently or concurrently in the same eye. And the schisis was often accompanied by other macular findings, like retinal detachment, macular hole. Conclusion:Macular schisis in highly myopic eyes is not uncommon in the clinic. OCT is useful in its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 myopia MACULAR retinoschisis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