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中视黄酸受体的分布及其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 被引量:12
1
作者 闫东升 周翔天 +4 位作者 陈晓燕 吕帆 王教 胡诞宁 瞿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50-753,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视黄酸受体亚型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视黄酸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从而阐明其和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定点解剖及游走促进法分离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取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运用... 目的研究正常人眼巩膜成纤维细胞视黄酸受体亚型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视黄酸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从而阐明其和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定点解剖及游走促进法分离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取3~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视黄酸受体亚型的表达;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01、0.10、1.00、10.00和100.00nmol/L的视黄酸,6d后进行细胞计数。每株细胞重复3次,共用3株细胞,观察视黄酸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结果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呈双极型或纺锤型,平均分裂时间为2~3d左右,细胞生长旺盛,近融合时细胞成规则排列的纺锤型。RT—PCR提示体外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表达所有的视黄酸受体亚型。视黄酸能明显抑制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A浓度≥0.10nmol/L时,与无RA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的视黄酸受体亚型在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上均有分布,视黄酸能明显抑制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成纤维细胞 受体 维甲酸 近视
原文传递
β-环糊精包合维甲酸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恩娟 林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β环糊精包合维甲酸的方法。方法:采用自拟逆向混合搅拌法制备维甲酸β环糊精包合物。经粉末X衍射及差热分析图谱鉴定,确证为包合物。结果:制备包合物的最佳主客分子摩尔比为1∶1 ,最佳搅拌时间为5 h,6... 目的:探讨应用β环糊精包合维甲酸的方法。方法:采用自拟逆向混合搅拌法制备维甲酸β环糊精包合物。经粉末X衍射及差热分析图谱鉴定,确证为包合物。结果:制备包合物的最佳主客分子摩尔比为1∶1 ,最佳搅拌时间为5 h,6 批包合物包合率在3.28% ~3.67% 之间。结论:该方法较国外报道包合时间可节省数十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Β-环糊精 包含时间
下载PDF
维A酸对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性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郦银芳 李海浪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维A酸(RA)对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性肺组织纤维化的影响,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高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出生12 h内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Ⅰ组),空气加RA组(Ⅱ组),高氧组(Ⅲ... 目的探讨维A酸(RA)对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性肺组织纤维化的影响,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高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出生12 h内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Ⅰ组),空气加RA组(Ⅱ组),高氧组(Ⅲ组),高氧加RA组(Ⅳ组),每组各20只。Ⅲ、Ⅳ组持续暴露于850 mL/L氧气中,余2组暴露于空气中。Ⅱ、Ⅳ组腹腔注射RA(溶于亚麻油)500μg/(kg.d),Ⅰ、Ⅲ组腹腔注射等量亚麻油。暴露后14 d,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及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应用Masson三色染色、纤维化评分判断各组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肺组织TGF-β1、α-SMA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观察Ⅰ、Ⅱ组大鼠14 d时肺泡无纤维化表现;Ⅲ组肺组织纤维增生;Ⅳ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未见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沉积。高氧14 d时,Ⅲ组大鼠肺组织肺纤维化评分、TGF-β1及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Ⅰ、Ⅱ及Ⅳ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RAC值明显低于各组(Pa<0.05)。Ⅳ组病理改变减轻,肺纤维化评分、TGF-β1及α-SMA表达水平Ⅳ组与Ⅰ、Ⅱ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TGF-β1、α-SMA在高氧性肺纤维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A早期干预高氧性肺纤维化可明显减轻肺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A酸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高压氧 纤维化 大鼠 新生
下载PDF
维甲酸与人参皂甙-Rh_2或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5F协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康荣 蔡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788-2791,共4页
目的观察维甲酸与人参皂甙-Rh2或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5F协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对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设RA、GS-Rh2、5F、RA+GS-Rh2、RA+5F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其药物作用24和48h后的培养细胞,应用流式细胞... 目的观察维甲酸与人参皂甙-Rh2或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5F协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对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设RA、GS-Rh2、5F、RA+GS-Rh2、RA+5F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其药物作用24和48h后的培养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率及Fas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细胞药物作用48h时,RA+GS-Rh2组、RA+5F组与RA组或GS-Rh2组或5F组比较凋亡细胞数和Fas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增高(Р<0.05),但在24h时,RA+GS-Rh2组、RA+5F组与RA组比较"亚G1峰"差异无显著性(Р>0.05)。结论维甲酸与人参皂甙-Rh2或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5F协同作用可以增强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促进Fas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维甲酸 人参皂甙-Rh2 半边旗 细胞凋亡 FAS蛋白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母细胞瘤重组人脂肪酸结合蛋白-5、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Ⅱ表达及维甲酸疗效研究
5
作者 郭志松 秦秉玉 +5 位作者 冯凌霄 程剑剑 代荣钦 张慧峰 刘卫青 邵换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5-228,共4页
目的检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胶质母细胞瘤中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Ⅱ(CRABP-Ⅱ)表达,评估维甲酸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性选取96例中枢神经系统胶质母细胞瘤病例,提取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悬液后给予... 目的检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胶质母细胞瘤中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Ⅱ(CRABP-Ⅱ)表达,评估维甲酸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性选取96例中枢神经系统胶质母细胞瘤病例,提取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悬液后给予加入维甲酸储存液,经组织免疫荧光化学检测分析FABP-5、CRABP-Ⅱ表达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选取研究标本中,FABP-5阳性表达者为45例(+,46.88%),而CRABP-Ⅱ的阳性表达者为41例(+,42.71%);经维甲酸处理后,在TG-905细胞中FABP-5表达明显下降,CRABP-Ⅱ则表达明显上升,而在U87MG细胞中FABP-5表达轻度上升,CRABP.Ⅱ则表达个别细胞增强。结论经选取胶质母细胞瘤病理样本进行临床研究证实,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有较高的FABP-5、CRABP-Ⅱ表达,且个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加入维甲酸后显示耐药细胞中FABP-5表达均明显增高,而在敏感细胞中CRABP-Ⅱ表达明显上升,这表明维甲酸可经FABP-5信号通路抑制瘤体组织细胞生长、促进分化及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维甲酸 脂肪酸结合蛋白-5 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Ⅱ
原文传递
肝癌细胞表型的逆转 被引量:1
6
作者 艾兆伟 查锡良 陈惠黎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用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经10μmol/L维甲酸(RA)处理后,其生长受到抑制,停留在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而S、G2+M期细胞的比例下降。光镜及图象分析发现该细胞经RA作用后,形态由长棱形为主且核大转变为以多边形为主且核小,核浆比例由0.59... 用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经10μmol/L维甲酸(RA)处理后,其生长受到抑制,停留在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而S、G2+M期细胞的比例下降。光镜及图象分析发现该细胞经RA作用后,形态由长棱形为主且核大转变为以多边形为主且核小,核浆比例由0.595下降至0.247。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经RA作用后细胞膜上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上升。经RA处理的该株细胞,AFP的分泌量明显低于相应天数的对照细胞,而白蛋白的分泌量则明显增高。结果表明:RA可以从细胞生物学、形态学发生物化学水平逆转人肝癌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维甲酸 表型
全文增补中
维甲酸提高膀胱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26的表达
7
作者 罗顺文 许亚宏 +2 位作者 叶钢 江永浩 张荣贵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7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体外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源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Cx26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0μmol/L、1μmol/L和10μmol/L的ATRA作用72h后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半定量RT-PCR观察连接蛋白Cx26的表达情况及mRNA水... 目的:体外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源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Cx26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0μmol/L、1μmol/L和10μmol/L的ATRA作用72h后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半定量RT-PCR观察连接蛋白Cx26的表达情况及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细胞Cx26表达为阴性,mRNA水平低,几乎不表达,经过维甲酸刺激后表达显著增高,mRNA水平也显著提高。结论:ATRA可以促进Cx26基因转录,提高mRNA水平,增加Cx26连接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维甲酸 缝隙连接 CX26
下载PDF
视黄酸对豚鼠离焦性近视眼视网膜色素上皮通透性的调控
8
作者 毛俊峰 刘双珍 +2 位作者 豆秀琼 王沙 谭星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7-1121,共5页
背景视网膜视黄酸在离焦性近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如何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向脉络膜传递近视信号。目的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离焦性近视眼RPE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日龄清洁级三色豚鼠30只,用随机数... 背景视网膜视黄酸在离焦性近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如何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向脉络膜传递近视信号。目的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离焦性近视眼RPE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1日龄清洁级三色豚鼠3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离焦组,一6D凹透镜缝合于离焦组豚鼠左眼15d以制备离焦性近视模型,每天光照与黑暗周期为12h/12h。用角膜曲率计测量各组豚鼠的角膜曲率半径,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检影验光以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应用A型超声法测量各组豚鼠的眼轴长度。于造模15d时处死动物并分离视网膜,体外培养RPE细胞并传代,将第3代RPE细胞用于实验,制备视网膜铺片,接种于Millcell—PET微孔滤膜插入式培养池,分别加入1×10-6、1×10-7、1×10-8和1×10-9mol/LatRA培养RPE细胞24h,以加入等体积atRA溶剂的培养孔作为阴性对照,以完全培养基加MTT溶液的无细胞孔作为空白对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RPE细胞的存活率,用CN10一EVOM2型电阻测量仪测定单层细胞跨上皮电阻(TER),计算RPE细胞的TER值,采用FM1-43型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得出RPE细胞FM1-43阳性荧光染色的相对强度值,评价RPE细胞膜泡运输变化。结果豚鼠模型眼屈光度为(-2.20±O.95)D,对照组为(+1.15±0.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7,P〈0.01);豚鼠模型眼的眼轴长度为(8.24±0.09)m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7.81±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0,P〈0.01)。原代培养豚鼠近视眼的RPE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RPE细胞接种于Millcell培养池1周后细胞长满滤膜,呈单层生长。加入atRA干预24h,RPE细胞的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1×10^-9 mol/LatRA组RPE细胞存活率为93.3%,1×10-8mol/LatRA组为88.2%,1×10-6mol/LatRA组和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 近视 离焦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 缝隙连接 膜泡转运
下载PDF
探讨维甲酸诱导小鼠肝癌细胞凋亡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
9
作者 陈锦 蔡康荣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9年第12期29-32,共4页
为探讨维甲酸诱导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收集30例实验组BALB C小鼠血清标品,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Se、Zn、Cu、Fe、Ca、Mg含量。结果表明,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维甲酸组Zn、Mg含量低于对照组,Se、Cu、Fe、Ca... 为探讨维甲酸诱导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收集30例实验组BALB C小鼠血清标品,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Se、Zn、Cu、Fe、Ca、Mg含量。结果表明,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维甲酸组Zn、Mg含量低于对照组,Se、Cu、Fe、Ca含量和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维甲酸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与肝癌发生、发展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肝癌 细胞凋亡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本山 杨海霞 +2 位作者 吴攀 何姗 宋娜 《肿瘤药学》 CAS 201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实验组在维A酸、柔红霉素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28天的治疗,试验组患儿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1%vs.82.35%,P<0.05);两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ML-RARα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跟踪随访36个月,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22±3.78)月、(32.08±4.56)月、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1.71±4.21)月、(20.27±3.93)月,随访期内死亡率分别为5.88%、17.64%,试验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能够提高APL患儿的完全缓解率并改善长期生存情况,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柔红霉素 三氧化二砷 儿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脐血红系祖细胞同源盒B6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冉伶 刘文君 +2 位作者 陈艾 胡晓 陈红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研究脐血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CMV导致脐血红系祖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RT-PCR)检测人类巨... 目的研究脐血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红系祖细胞的HOXB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HCMV导致脐血红系祖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RT-PCR)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或)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后HOXB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人脐血红系祖细胞可表达HOXB6基因;HCMV感染后,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ATRA能显著上调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水平,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上调HCMV感染后的红系祖细胞HOXB6基因的表达。结论HCMV感染能诱导脐血红系祖细胞HOXB6的表达下调,HC-MV有可能通过调控HOXB6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红系祖细胞的增殖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巨细胞病毒 HOXB6基因 红系祖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肝癌细胞H22及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建兵 林乐岷 +2 位作者 李宝馨 杨宝峰 李晓东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在体内和体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癌H22移植瘤模型,观察As2O3联合ATRA的体内抑瘤作用;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在体内和体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癌H22移植瘤模型,观察As2O3联合ATRA的体内抑瘤作用;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测定As2O3联合ATRA在体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As2O3联合ATRA在体外能明显抑制H22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率为52.24%;在体内对H22小鼠的肿瘤体积、重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6.25%、62.07%。结论As2O3和ATRA在体内和体外对H22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联合应用作用加强,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肝癌H22 移植瘤
下载PDF
马蹄内翻足大鼠模型踝部骨骼、组织及脊髓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增刚 纪虹 +4 位作者 富伟能 赵彦艳 金春莲 吉士俊 孙开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发Wistar大鼠马蹄内翻足模型为实验材料,应用蛋白质学技术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机理。方法 按135mg/kg体重经口给予孕10天Wistar大鼠ATRA,孕21天剖检胎鼠,提取畸形鼠... 目的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发Wistar大鼠马蹄内翻足模型为实验材料,应用蛋白质学技术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病机理。方法 按135mg/kg体重经口给予孕10天Wistar大鼠ATRA,孕21天剖检胎鼠,提取畸形鼠和对照鼠脊髓、踝部组织(去除皮肤)及踝部骨骼总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软件、质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鼠检测马蹄内翻足畸形鼠和对照鼠脊髓、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Map、col2a1、tnnt1和ngfr基因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Xiap蛋白表达。应用TUNEL法进行脊髓、踝部骨骼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经双向电泳发现马蹄内翻足模型胎鼠多种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质谱及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分析发现Ⅱ型胶原蛋白等16种蛋白表达发生改变。逆转录PCR检测进一步证实xiap、col2a1在脊髓、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表达下调,tnnt1在踝部骨骼和胫骨后肌群组织表达下调,ngfr在以上组织表达无异常。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Xiap蛋白表达下调。神经、骨骼细胞凋亡发生率是对照组细胞凋亡发生率的5.4和10倍。结论 马蹄内翻足大鼠模型踝部组织(去除皮肤)、踝部骨骼及脊髓多种蛋白质存在表达差异。Xiap、C0l2a1和sTnT与马蹄内翻足相关,Ngfr与马蹄内翻足无关。ATRA可以诱导脊髓、骨骼凋亡发生率升高,与Xiap表达下调有关,在马蹄内翻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全反式维甲酸 双向电泳 质谱 凋亡
原文传递
吡格列酮及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PPARγ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亦明 余震 +3 位作者 陈笑雷 张培趁 余作黔 姚建高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8-430,共3页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GZ)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以及对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PGZ(25、50、100μmol/L)、ATRA(0.1、1、10μg/L)及两者合用(PGZ 50μmol/L+ATRA 10μg...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GZ)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以及对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PGZ(25、50、100μmol/L)、ATRA(0.1、1、10μg/L)及两者合用(PGZ 50μmol/L+ATRA 10μg/L)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PGZ及ATRA均能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者合用效应比单独使用更显著(P〈0.05)。PGZ(50μmol/L)及ATRA(10μg/L)作用72h后均明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基因表达,且两者合用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Z及ATRA可能通过下调PPARγ mRNA表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全反式维甲酸 胃癌 PPARΓ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不同用药方式对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明 潘睿 +1 位作者 朱斌 谢志玉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9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12岁以下小儿APL患者,观察组44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维甲酸口服,每天20 mg/m^2,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每天10 mg;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12岁以下小儿APL患者,观察组44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维甲酸口服,每天20 mg/m^2,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每天10 mg;对照组40例,单纯使用维甲酸治疗,剂量为每天40 mg/m2。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82.6%,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P=0.0148。达到CR时间治疗组为(25.2±3.3)天,对照组为(36.5±5.6)天,2组比较,P=0.0096。2组患儿的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PML-RAR转阴率为(90.3±5.4)%,较观察组的(82.4±6.8)%高,但是P=0.2539,没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2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9.09%;对照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37.5%,P=0.007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单纯采用全反式维甲酸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3,13表达的受体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张军 牛新武 +3 位作者 肖生祥 刘亚乐 马慧群 彭振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表达的受体机制。方法中长波紫外线照射ICR小鼠12周,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按照实验分组进行at-RA、维A酸受体(RAR)/维A酸X受体(RXR)的激动剂/拮抗剂干预后,H...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抑制光老化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13表达的受体机制。方法中长波紫外线照射ICR小鼠12周,建立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按照实验分组进行at-RA、维A酸受体(RAR)/维A酸X受体(RXR)的激动剂/拮抗剂干预后,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MMP-3和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碱水解法检测皮肤胶原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t-RA组、RAR激动剂组胶原蛋白含量增多,MMP-3和MMP-13表达量明显减少(P均<0.01),而RXR激动剂组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RA/RAR激动剂+RAR拮抗剂组较at-RA/RAR激动剂组胶原蛋白含量减少,MMP-3和MMP-13表达量显著增多(P均<0.01),而at-RA+RXR拮抗剂组与at-R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RA可通过RAR下调MMP-3和MMP-13蛋白的表达,抑制光老化皮肤胶原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光老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RAR RXR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芳华 谢晓丽 +5 位作者 刘静 么秀华 马雪菲 王丹丹 王广友 李呼伦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以大鼠来源的AChRα97—116多肽片段、弗式不完全佐剂、结核菌素的混合乳剂,尾根部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建...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以大鼠来源的AChRα97—116多肽片段、弗式不完全佐剂、结核菌素的混合乳剂,尾根部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建立EAMG实验动物模型,同时设置完全式佐剂(CFA)对照组、EAMG模型组、ATRA治疗组,其中ATRA治疗组从第一次免疫当天开始腹腔注射ATRA。依据Lennon评分法及体重监测对模型的建立及ATRA的治疗情况予以评定。于晚期发病时相(56d左右)将动物处死取材,分别取大鼠脾脏和肌肉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脾脏和肌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ATRA治疗EAMG的可行性。结果①成功建立EAMG动物模型。②免疫第40天后,ATRA治疗组和EAMG模型组相比较,临床症状及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临床评分=0.024,P体自=0.001。③与CFA组相比,EAMG模型组动物脾脏小梁静脉壁的厚度增大(P=0.0008),小梁静脉中的淋巴细胞数目增多(P=0.036),脾脏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宽(P=0.047),脾脏生发中心界限不清,肌纤维直径缩短(P=0.001)。④与EAMG模型组比较,ATRA治疗组动物脾小梁静脉壁的厚度较窄(P=0.043),脾髓质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变窄(P=0.012),脾脏生发中心界限相对较清晰,肌纤维直径较长(P=0.047)。结论ATRA能够缓解EAMG的临床症状,逆转EAMG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 HE染色
原文传递
小鼠腭板旋转培养模型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静 肖颖 +2 位作者 林久祥 张召锋 李勇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为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腭板发育的影响及其致腭裂的机制,建立腭板旋转培养模型。方法于妊娠第12天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5~10-1μmolLatRA诱导,在旋转培养装置中连续培养72h,观察腭板发育融合情况。结果经72h培养后... 目的为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小鼠腭板发育的影响及其致腭裂的机制,建立腭板旋转培养模型。方法于妊娠第12天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5~10-1μmolLatRA诱导,在旋转培养装置中连续培养72h,观察腭板发育融合情况。结果经72h培养后,对照组正常融合,与体内发育一致。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的融合,≥10-4μmolL抑制腭板的发育及融合,造成腭裂,融合率下降,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模型中,腭板能在体外培养中存活并继续生长、发育、融合;atRA在10-5μmolL能促进腭板融合,高于10-4μmolL呈剂量-效应关系的抑制融合,造成腭裂,证明小鼠腭板旋转培养模型建立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板旋转培养 腭板 全反式视黄酸
下载PDF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γ on the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duced innate immunity response i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19
作者 Xiao-Chen Wang Gui-Qhi Zhao +3 位作者 Jing-Lin Cui Li Nan Jiang Jie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12期1713-1718,共6页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γ (RARγ) o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Aspergillus fumigatus (A. fumigatus) in cultured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HCECs). METHODS: The HCECs ...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γ (RARγ) o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Aspergillus fumigatus (A. fumigatus) in cultured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HCECs). METHODS: The HCECs were stimulated with A. fumigatus hyphae for 0, 2, 4, 8, 12 and 16h. RARγ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were tes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and Western blot. Then HCECs were pretreated with or without BMS961 (RARγ agonist, 1 μg/mL).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Dectin-1 and the downstream cytokines (TNF-α and IL-6) were determined by qRT-PCR, Western blot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RARγ was upregulated after stimulation with A. fumigatus. RARγ mRNA began to rise at 4h and peaked at 8h (P〈0.001). The protein of RARγ reached to the peak at 16h (P〈0.001). Pretreated with BMS961 before A. fumigatus hyphae stimulation, expression of Dectin-1, TNF-α and IL-6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CONCLUSION: HCECs can express RARγ and A. fumigatus hyphae infection can increase RARγ expression. BMS961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Dectin-1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play an anti-inflammatory role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A. fumig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oie acid receptor-γ innate immunity ASPERGILLUS comeal epithelium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锐 徐航 +2 位作者 涂汉军 罗杰 张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腹腔注射全反式维甲酸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时相变化及免疫组化检测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G_...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腹腔注射全反式维甲酸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时相变化及免疫组化检测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G_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27Kip1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反式维甲酸可诱导大鼠C6脑胶质瘤分化,降低肿瘤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全反式维甲酸 细胞周期 P27 KIP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