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交联凝胶类堵剂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强娟 蒲万芬 +2 位作者 赵田红 于小荣 杨建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4期513-515,519,共4页
不稳定交联(稳定交联剂和不稳定交联剂复合使用)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交联技术,逐步在预交联颗粒、聚合物微球等凝胶类堵水剂中应用。利用稳定交联剂MBA和不稳定交联剂PS-11合成一种高交联度的吸水树脂,考察不稳定交联剂对凝胶吸... 不稳定交联(稳定交联剂和不稳定交联剂复合使用)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交联技术,逐步在预交联颗粒、聚合物微球等凝胶类堵水剂中应用。利用稳定交联剂MBA和不稳定交联剂PS-11合成一种高交联度的吸水树脂,考察不稳定交联剂对凝胶吸水性能、耐盐性能及弹性强度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凝胶内部骨架结构。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中(90℃)不稳定交联剂PS-11分解较快,但分解不完全,高质量分数的不稳定交联剂有一定缓膨效果;PS-11分解有助于提高凝胶的耐盐性能,矿化度20×104mg/L条件下,凝胶吸水倍率达21 g/g,同时弹性强度也显著增加;电镜扫描结果证实PS-11发生分解,凝胶内部结构变得混乱。据此提出不稳定交联凝胶类堵剂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树脂 不稳定交联剂 双重交联 耐盐性 缓膨
下载PDF
不稳定交联剂在微球合成中的应用及性能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强娟 赵田红 +2 位作者 于小荣 罗娇 刘学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11-1114,共4页
通过Ⅰ型稳定交联剂(MBA)与Ⅱ型不稳定交联剂(PEGDA)复合使用,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不稳定交联微球。通过本体聚合法考察PEGDA的分解温度为60~65℃,并结合激光粒度仪研究Ⅱ型交联剂对微球粒径、膨胀性能的影响,SEM观察微球... 通过Ⅰ型稳定交联剂(MBA)与Ⅱ型不稳定交联剂(PEGDA)复合使用,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不稳定交联微球。通过本体聚合法考察PEGDA的分解温度为60~65℃,并结合激光粒度仪研究Ⅱ型交联剂对微球粒径、膨胀性能的影响,SEM观察微球水化前后的形态。研究发现,适量的Ⅱ型交联剂与MBA复合使用能够减小微球的初始粒径;微球水化前后形态近似球形,初始粒径约为3μm,膨胀后颗粒间发生团聚作用;不稳定交联微球尺寸分布较宽,在常温下几乎不膨胀,60℃后Ⅱ型交联剂失效,微球膨胀速率加快,膨胀倍率优于单一交联微球,1.95×105mg/L矿化度地层水中,微球18 h内中值粒径(D0.5)从13.94μm增加到70.7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不稳定交联剂 双重交联 粒径 缓膨 油田化学品与油品添加剂
下载PDF
缓膨耐盐性纳米复合凝胶颗粒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秦义 张顶学 +1 位作者 刘玉莉 程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174,共4页
通过AM/AMPS在水溶液中共聚,并向凝胶体系中引入锂皂石纳米颗粒,制备了缓膨耐盐的纳米复合凝胶颗粒(NCPG)。考察了单体质量比、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交联剂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对凝胶颗粒吸水性能的影响,优化出最佳配方为:m(AM)∶m(AMPS)=1... 通过AM/AMPS在水溶液中共聚,并向凝胶体系中引入锂皂石纳米颗粒,制备了缓膨耐盐的纳米复合凝胶颗粒(NCPG)。考察了单体质量比、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交联剂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对凝胶颗粒吸水性能的影响,优化出最佳配方为:m(AM)∶m(AMPS)=18∶2,锂皂石质量分数为0.75%,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5%。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CPG具有p H敏感性、缓膨性以及耐温耐盐性。在碱性水中NCPG具有较高的膨胀倍数;常温下NCPG膨胀倍数较低,而在80℃下膨胀倍数会大幅增加,且在80℃下矿化度为81 521.2 mg/L的地层水中稳定吸水膨胀18.1倍,并保持稳定30 d以上,可满足油藏温度80℃以上的高盐油藏深部调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凝胶颗粒 膨胀倍数 缓膨性 耐盐性
下载PDF
缓膨高强度深部液流转向剂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唐孝芬 刘玉章 +3 位作者 杨立民 魏发林 马涛 马红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4-497,共4页
基于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改善水驱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材料分子结构设计,在常规吸水体膨网络结构中引入控制吸水速度的高分子网络,形成具备缓膨、高强、性能可调等综合特性的互穿网络结构体系。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 基于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改善水驱技术发展要求,通过材料分子结构设计,在常规吸水体膨网络结构中引入控制吸水速度的高分子网络,形成具备缓膨、高强、性能可调等综合特性的互穿网络结构体系。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进行了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观察到材料互串结构的均匀性。静态吸水体膨实验表明,缓膨颗粒转向剂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悬浮分散性,完全吸水膨胀时间大于20 d,吸水后弹性模量在104Pa以上,远高于常规体膨颗粒类转向剂。填砂管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深部注入性能及吸水体膨封堵性能,可有效克服常规体膨颗粒材料吸水膨胀速度过快、强度较低、进入地层深度有限等不足,为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聚驱)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膨颗粒 吸水体膨 强度 深部调剖 转向剂
下载PDF
调剖剂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评价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进祥 隋承伯 +4 位作者 卢祥国 王荣键 王亮 李强 王树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88,共5页
针对吉林红岗油田实际开发需求,采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了2种调剖剂即Cr3+聚合物凝胶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添加Cr3+交联剂后,体系黏度随Cr3+浓度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及其随... 针对吉林红岗油田实际开发需求,采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开展了2种调剖剂即Cr3+聚合物凝胶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添加Cr3+交联剂后,体系黏度随Cr3+浓度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受Cr3+影响不大,基本上都在10-2~10-3mN/m;而缓膨聚合物颗粒与二元复合体系接触后,体系黏度降低了50.60%~90.05%,界面张力由3.65×10-3mN/m最高上升到1.15×10-1mN/m,并且添加量越多、时间越长,影响程度越大。由此可见,Cr3+聚合物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配伍性,而缓膨聚合物颗粒则较差。流动性实验表明,在二元复合体系中加入Cr3+交联剂后,其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加了几倍到几十倍甚至更高,流度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体系 Cr^3+聚合物凝胶 聚合物缓膨颗粒 流动特性 配伍性
下载PDF
缓膨颗粒性能及封堵裂缝储层二氧化碳气窜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跃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7期42-49,共8页
针对裂缝型储层注气窜流问题,通过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缓膨颗粒微观形态、强度、粒径、溶胀性、抗剪切性、封窜效果和气驱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缓膨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骨架呈空间网状结构,存在一些分布均匀、致密的孔... 针对裂缝型储层注气窜流问题,通过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缓膨颗粒微观形态、强度、粒径、溶胀性、抗剪切性、封窜效果和气驱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缓膨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骨架呈空间网状结构,存在一些分布均匀、致密的孔洞,使其具有较高的吸水、保水能力。随溶胀时间延长、矿化度降低,缓膨颗粒弹性模量降低;与中性环境相比,缓膨颗粒在酸性环境下弹性模量较大,膨胀7d的缓膨颗粒弹性模量可达到61kPa以上,具有较高的强度。随溶胀时间延长,缓膨颗粒粒径增大,溶胀速度逐渐变快,到第10d仍然没有达到完全吸水。浓度越大、矿化度越高,缓膨颗粒溶胀速度越慢,与中性环境相比,酸性环境下溶胀速度较慢。随溶胀时间延长,缓膨颗粒抗机械剪切性变差。随匹配系数减小,封堵CO_(2)气窜效果呈“先变好后变差”趋势,匹配系数1.08效果最好。与缓膨颗粒浓度和注入量相比,匹配系数对封堵CO_(2)气窜效果影响最大。与CO_(2)驱相比,“缓膨颗粒封堵+CO_(2)驱”方式采收率较高,说明缓膨颗粒对裂缝进行了有效封堵,改善CO_(2)驱气窜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膨颗粒 CO_(2)驱 裂缝 气窜 匹配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