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模型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37
1
作者 管树巍 何登发 +1 位作者 雷永良 陈竹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8,共13页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代表,冲断带内既存在向盆地方向传递的位移,也存在向造山带方向消减的位移;③Ⅲ型前陆冲断带,以塔西南甫沙冲断带为代表,断层位移全部沿着深部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面向造山带方向消减;④复杂边界制约下的前陆冲断带,主要发育在柴西南和柴北缘,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的传递受柴达木盆地形态和周缘边界限制,以至没有形成稳定的前陆区和前陆盆地特有的楔形沉积结构。通过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和复杂构造建模,提出并论证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叠加构造楔形体、川西北寒武系倒转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被动陆缘层序、库车中段—东段的煤下构造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4个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复杂构造解析 运动学分类 构造模型 恢复应变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基于地层力学结构的三维构造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管树巍 Andreas Plesch +2 位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何登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三维构造恢复不仅可以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一致性,也可用于计算构造内部的应变状态,确定构造位移变化路径及地层力学结构对构造生长过程的影响。在Gocad三维平台上综合遥感、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勘探目的层古... 三维构造恢复不仅可以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一致性,也可用于计算构造内部的应变状态,确定构造位移变化路径及地层力学结构对构造生长过程的影响。在Gocad三维平台上综合遥感、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勘探目的层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1-2z)的面模型和霍尔果斯深层背斜的体模型,并在体模型的三维域中设置剪切模量、拉梅常数以及岩层密度,以求真实反映实际地层力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Gocad平台开发的三维构造恢复插件对两者开展恢复试验。面模型恢复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逆冲断层上盘的恢复应变椭球长轴多呈北西方向,与该位置天山山体和山前断裂带走向斜交,这一特征印证了晚新生代以来的斜向挤压作用。但在山前第二排背斜带东西300km的范围内,恢复应变椭球长轴由霍尔果斯背斜处的近南北逐渐向东西两侧的北北东向和北西向过渡,揭示出深部隐伏断裂可能具有前陆地区典型的弧形冲断特征。体模型恢复结果表明,霍尔果斯深层背斜内部的应变状态与其所经历的运动学过程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恢复应变分布主要受相邻地层之间力学结构的差异控制,这就导致同一断块不同地层内部的应变状态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针对圈闭范围小尺度构造的恢复应变计算可用于构造裂缝性质、方位和分布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恢复 面模型 体模型 力学模型 恢复应变 Gocad平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来自构造模型的论证 被引量:23
3
作者 管树巍 陈竹新 方世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水特征;②深层中生界构造,由白垩系和侏罗系内的断层转折褶皱组成,与上覆第三系构造楔是不同层次和不同序次的冲断构造;③横向转换构造,主要发育于第2排背斜带,由相邻背斜之间的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上述3类构造的识别和落实应立足于有针对性的地震部署和成像处理,如果埋藏较深,则需要通过建立三维介质模型,基于地层力学结构计算构造内部应变状态,以评估深部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强度和发育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体 深层构造 构造转换带 恢复应变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复杂构造建模的理论与技术架构 被引量:23
4
作者 管树巍 何登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1000,共10页
复杂构造建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模型内部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反映褶皱形态、断层形态和断层位移之间定量关系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最为成熟,其分析方法对于上地壳、低温和非变质条件下的脆性构造变形的建模具有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约束。... 复杂构造建模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模型内部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反映褶皱形态、断层形态和断层位移之间定量关系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最为成熟,其分析方法对于上地壳、低温和非变质条件下的脆性构造变形的建模具有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约束。规范的技术流程不仅有助于降低构造建模的多解性,也是合理认识构造和解释构造的有效手段。构造模型可以在剖面、二维和三维空间建立,剖面建模主要用于确定构造解释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二维面模型和三维体模型则能更直观的描述构造,尤其在体模型内填充地层的力学参数后建立的介质模型,已非常接近真实的地质体。通过面模型和介质模型的恢复计算,可获得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恢复应变场,既提供了构造变形机理研究所必须的参数,也可用于油气储集体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密度和发育强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建模 技术流程 剖面建模 二维建模 三维建模 恢复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