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4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 被引量:119
1
作者 董锁成 李泽红 +1 位作者 李斌 薛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资源型城市经济性转型正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①城市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③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④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 资源型城市经济性转型正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①城市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③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④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成功转型需要战略创新,具体战略包括:发展目标创新——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战略;生态城市战略;机制体制创新战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战略创新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6
2
作者 郭存芝 罗琳琳 叶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89,共9页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33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生态效率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在借助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计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33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生态效率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在借助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计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出口依存度、环境改善投入力度、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决定生态效率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除科技进步外,上述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出口依存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城市规模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城市类型在95%的置信度下有显著影响,与预期一致;第三产业比重在90%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环境改善投入力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进步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但表现为负相关,与预期不相符。文中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城市识别与综合类型划分 被引量:87
3
作者 余建辉 李佳洺 张文忠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687,共11页
资源型城市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国家从阜新市开始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以来,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准确识别与类型划分一直是地理学界探讨... 资源型城市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国家从阜新市开始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以来,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准确识别与类型划分一直是地理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识别与分类的指标与阈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识别出全国262座资源型城市。同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程度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出发,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总体导向,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特点,尝试建立提出了以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指标评价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综合分类框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评价分类模型,将识别出的262座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4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别城市的概念内涵与差异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很好的支撑了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的范围与类别的划定,并成为规划分类引导政策制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识别 类型划分 中国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75
4
作者 阎晓 涂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239,共17页
生态效率是区域发展质量和人地协调程度的综合体现。采用TOPSIS法测度2003—2017年黄河流域37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借助泰尔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寻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生态效率是区域发展质量和人地协调程度的综合体现。采用TOPSIS法测度2003—2017年黄河流域37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借助泰尔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寻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总体上以2007年为分水岭,先平稳、后上升;不同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速和增幅差异较大,下游城市明显高于中、上游城市,再生型城市明显高于成长、成熟和衰退型城市。(2)城市间生态效率差异大小先略微下降、后持续上升;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由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演变,低值集聚区从山西、河南交界处向山西中、北部移动,高值集聚区分布具有空间粘性,一直位于下游山东境内。(3)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和区位条件对生态效率改善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外向型经济、资源依赖和环境规制抑制生态效率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和外资利用对生态效率演变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71
5
作者 崔丹 卜晓燕 +2 位作者 徐祯 李国平 吴殿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89-2503,共15页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影响机理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梳理和分析了新时代高...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影响机理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梳理和分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系统构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测算了中国117个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增长,整体呈现显著的“东部相对较高、西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②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但高质量发展水平局部不平衡性加剧,空间极化现象持续扩大。③不同成长阶段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再生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而衰退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④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距离、区位和海拔、城市的开放时间等均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城市 熵值法 影响机理 中国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测度——基于全国108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肖滢 卢丽文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98,共13页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而工业绿色转型的水平则与之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9-2016年108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全局Super-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而工业绿色转型的水平则与之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9-2016年108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全局Super-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测度了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绿色转型。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具逐步改善趋势,其中成长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的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1.057,呈现出再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成熟型城市>成长型城市的特征;其中技术效率为1.006、技术进步为1.0512,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政府应对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工业绿色改造与创新,提高工业绿色化水平。此外,应重点推进对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需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此提高政策实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工业绿色转型效率 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全局Super-SBM模型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66
7
作者 刘纯彬 张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0,共5页
科学发展观要求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绿色转型。本文构建了绿色转型三维结构模型,在比较分析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差异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绿色转型在经济、社会、资源... 科学发展观要求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绿色转型。本文构建了绿色转型三维结构模型,在比较分析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差异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绿色转型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企业、产业、政府七方面与一般经济转型存在显著不同。相较而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强调绿色经济的实现而非仅为避免"矿竭城衰";强调产业内劳动力质量的挖掘提升而非产业间劳动力数量的转移安置;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非脱资源化发展;强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保护而非生产过后对污染的治理;绿色转型注重企业绿色运营制度和绿色创新体系的构建;注重资源型产业的绿色改造及产业体系整体的绿色重构;注重转型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换及其自身的绿色约束和监管。总之,绿色转型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及方向,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先进转型模式,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参考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转型 三维结构模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空间耦合 被引量:64
8
作者 姜海宁 张文忠 +1 位作者 余建辉 张建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83,共15页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年和2016年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的城市创新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水平创新环境骤降,中等水平稳步升高,而低水平创新...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年和2016年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的城市创新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水平创新环境骤降,中等水平稳步升高,而低水平创新环境并未实现突破性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高且变化相对复杂;原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耦合度指数均较高且均为高度耦合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城市逐渐下降;协调发展度较低,整体始终表现为"南北中度失调、中间严重失调"的格局;大部分城市相对发展度指数逐渐上升,山西"南北"区域属于创新环境超前型或同步发展型,而"中间"区域主要为创新环境滞后型的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应当充分依托城市创新环境或产业结构转型现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其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并进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环境 产业结构转型 空间耦合 资源型城市 山西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2
9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6,共12页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和四种情景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情景1(现状塌陷)中,可高强度开发(很适宜)的用地为7476.9hm2,占总面积的32.6%;较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为4967hm2,占21.6%;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33.49%。情景4(最终塌陷)中,适宜用地为4084.21hm2,占总面积的17.79%。较为适宜的土地为4511.56hm2,占19.65%。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53.44%。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适宜建设的土地急剧减少。今后应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济宁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创新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61
10
作者 张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9-46,共8页
对于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些研究认为治理环境污染可能加重"遵循成本",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也有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增进当地产品竞争力... 对于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些研究认为治理环境污染可能加重"遵循成本",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也有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增进当地产品竞争力,弥补企业成本负担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环境标准提高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为验证中国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本文基于2004—2014年资源型城市数据,以样本城市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工业污染治理设备运行费用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并观察了科技行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资源型城市工业污染物治理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影响均显著为正;(2)在环境规制与GDP(或人均GDP)的正向关系中,科技行业人员比重的提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存在显著的创新补偿效应;(3)除了传统观点看到的创新补偿效应,污染治理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也在二者正向关系中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而且比创新补偿效应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结论是,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资源从效益不佳的工业企业流向了第三产业,同时工业部门自身的创新潜力也已逐步凸显。因此,面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压力,资源型城市要取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应当强化污染治理成本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要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型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 创新补偿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0
11
作者 王晓楠 孙威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43-1655,共13页
资源型城市是黄河流域分布较广和问题较突出的一类城市,提高城市效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利用DEA模型评价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41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资... 资源型城市是黄河流域分布较广和问题较突出的一类城市,提高城市效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利用DEA模型评价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41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进行了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并不理想,2017年综合效率最优的城市只有39.02%,2015年以来城市间转型效率的差距有所扩大;②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但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数量先增后减,规模报酬递减趋势愈发明显,说明部分城市的转型效率存在投入冗余现象;③总体看,人均GDP、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显著为负;分类型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比对煤炭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采矿业从业人员占比对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不同城市间转型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转型效率 DEA模型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方法的再考察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刘云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0-944,共5页
对于资源型城市范畴的界定,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主流是采用职能界定。职能方法虽然易于定量化却并不适合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实情。文章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发生学分类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其分布状况和... 对于资源型城市范畴的界定,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主流是采用职能界定。职能方法虽然易于定量化却并不适合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实情。文章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发生学分类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其分布状况和总体特征作了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县级以上)共5种类型63个,其中煤炭型城市最多,约占总数的3/5。这些城市分布于全国21个省区,特别是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安徽6省最为集中。地级资源型城市数量约占全国地级城市数的19%,市区人口约占全国地级城市人口的12.4%,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地级城市的10.4%。资源型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它是中国城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一个侧面丰富了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职能分类 发生学分类 界定方法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7
13
作者 张艳 郑贺允 葛力铭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63,共15页
在我国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突破"碳锁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3-2018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检验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政策影响碳排放的... 在我国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突破"碳锁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3-2018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检验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政策影响碳排放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能够显著地促降碳排放。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能够通过优化技术选择、提升财政扶持力度和提高生活质量三方面促降碳排放,但产业协调对碳排放的影响尚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得出政策效果会随着不同的区域位置、不同投入程度的创新驱动要素、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资源种类的资源型城市而产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南方地区、高水平的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更能显著地促降碳排放。文章扩充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碳排放的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该政策对碳排放的传导途径,对进一步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资源型城市 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基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 被引量:55
14
作者 李江苏 孙威 余建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85-2299,共15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度了流域内两类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1)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均变化较大,生活空间上升显著,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被生活、生产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2)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三生空间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较稳定。(3)对于影响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要素(经济和人口)而言,经济发展更易扰动三生空间变化。在经济和人口要素的影响下,非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较大,而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较小,其可能的原因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资源型城市相对单一有关。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两类城市内部。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区域差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的区域差异,对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主要影响。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三生空间 区域差异 资源型城市 非资源型城市
原文传递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分类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51
15
作者 刘云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3-160,共8页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式"问题城市"的代表,但它本质上不属于同一职能类型。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职能特点。本文利用全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成果,按照优势职能、突出职能、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四要素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特征进行了整理。按照优势职能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典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变异期资源型城市,按照突出职能划分为采掘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业城市,按照职能强度和职能多样化程度划分为职能专业化和职能多样化的资源型城市。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多数城市仍囿于采掘业城市和制造业城市的范畴,并且职能演化缓慢反复。这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仍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矿业城市 职能分类 职能演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演化特征 被引量:54
16
作者 陈妍 梅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7-318,共12页
借鉴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构建综合评价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转型的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2000-2014年系统内各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的作用,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 借鉴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构建综合评价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转型的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2000-2014年系统内各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的作用,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走势,共出现四次较大幅度的波动,空间上差异性先减弱后加剧,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南部,失调城市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边缘地区,无论是协调度水平变化或是空间分布上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从划分类型看,协调发展型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作用力均衡较好,对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投入强于发展调和型城市和失调衰退型城市,钢铁型城市协调转型水平强于石油型城市和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表现最弱。(3)第三产业发展、教育、技术、非国营经济、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协调转型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历史遗留问题、产业结构升级等仍待进一步解决,同时也对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协调转型 经济 社会 环境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54
17
作者 柳泽 周文生 姚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168,共8页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文献分析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李博 秦欢 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6-199,共14页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以2003—2018年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对象,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以2003—2018年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对象,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演化特征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56.9%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并不理想,处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不同步或双低的状态;有57.8%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正增长,但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2)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估计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期对其自身的影响存在负向作用。同时,资源型城市长期的传导路径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到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的负向冲击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持续性的积极作用,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作用。(3)通过方差分解预测可知,未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仍主要依赖自身发展路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解释力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解释力。随着期数的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相互解释力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原文传递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胡博伟 周亮 +2 位作者 王中辉 车磊 张梦瑶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3-393,共11页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 经济效率 时空分异 干旱区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以克拉玛依为例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亮 宋周莺 +1 位作者 余金艳 黄建毅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77-1282,共6页
从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属性出发,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架构起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模式,指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摆脱资源依赖,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等一般属性的建设上来。同时,以石油城市克拉玛依为例... 从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属性出发,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架构起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模式,指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摆脱资源依赖,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等一般属性的建设上来。同时,以石油城市克拉玛依为例,分析其产业转型条件和机遇,研究其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要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别要依据新的国际环境和地域环境做好城市发展战略。而在新形势下,克拉玛依应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中亚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机遇以及国家政策优势,推进构建产业结构的多元性,确立新的城市功能,借此推进城市产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结构 功能 克拉玛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