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隆植物生理整合作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长爱 李德志 +3 位作者 朱志玲 王绪平 盛丽娟 石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1-588,共8页
生理整合作用是克隆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克隆植物所表现出的许多独特的生态学行为,均与其所具有的生理整合效应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迄今为止在研究克隆植物生理整合作用方面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并将其归纳为直接和间接方法两个大类... 生理整合作用是克隆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克隆植物所表现出的许多独特的生态学行为,均与其所具有的生理整合效应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迄今为止在研究克隆植物生理整合作用方面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并将其归纳为直接和间接方法两个大类.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克隆植物生理整合效应的机制、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得到更加深入的揭示.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今后在克隆植物生理整合效应的研究方面,还应较多地关注更为精确的研究方法,以及野外或自然条件下的实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生理整合 资源传输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克隆植物生理整合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上游 潘爽 +1 位作者 王景波 王堃 《草原与草坪》 CAS 2008年第5期63-69,共7页
通过对克隆整合的定义、研究内容,整合效应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说明生理整合作用是克隆植物的生理特征之一,也是克隆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克隆植物分株之间的资源转移在对克隆植物生长以及对生境适应上都有... 通过对克隆整合的定义、研究内容,整合效应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说明生理整合作用是克隆植物的生理特征之一,也是克隆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克隆植物分株之间的资源转移在对克隆植物生长以及对生境适应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生理整合 效应
下载PDF
对丛生克隆植物种群丛生克隆觅养功能和资源转移的新认识 被引量:9
3
作者 洪锐民 于化英 王昱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39-343,共5页
论述了在地球上 ,特别是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丛生克隆植物的分布与数量。近年来 ,大多数植物种群生态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根茎克隆植物或葡伏茎克隆植物的许多重要问题 ,而轻视研究丛生克隆植物分株和分株集团的觅养功能和资源转移... 论述了在地球上 ,特别是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丛生克隆植物的分布与数量。近年来 ,大多数植物种群生态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根茎克隆植物或葡伏茎克隆植物的许多重要问题 ,而轻视研究丛生克隆植物分株和分株集团的觅养功能和资源转移。因此 ,直到现在许多植物种群生态学家仍然不清楚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作者等研究了丛生禾草 Stipa baicalensis和 Festuca ovina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 ,并发现丛生克隆不但具有泛资源整合作用也具有有限资源整合作用 ,不但具有克隆集合内分株集团觅养 ,而且也具有分株集团内分株觅养 ,而根茎和葡伏茎克隆仅具有分株觅养和泛资源整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克隆植物 种群丛生克隆 觅养功能 资源转移 草原 稀树干草原 种群生态学家
下载PDF
羊草种群克隆分株之间光合产物的转移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昱生 洪锐民 +4 位作者 黄大明 滕小华 李月树 盐见正卫 中村未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00-907,共8页
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 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1) )或祖代营养分株世代 (G1)、母代开花分株世代 (G(2 ) )或母代营养分株世代 (G2 )、当代开花分株世代 (G(3) )或当代营养分株世代 (G3)和子代营养分株世代 (G4 )。揭示了羊草克隆分株之间存在 3种光合产物的转移格局 ,它们是向项性转移、向基性转移和水平性转移。还观察到 ,不同类型分株可调节不同类型分株之间的光合产物转移量。对于向项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营养分株 (VR) ,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开花分株 (FR)。对于向基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 FR,而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 VR。对于水平性转移 ,该种转移出现在同一世代的姊妹分株 (SR)之间 ,在从 FR到 VR的转移或在从 VR到 FR的转移 ,转移速率较高 ,但在同种类型分株 (即从 FR到 FR或从 VR到 VR)之间的转移速率较低。幼嫩的 VR比同一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光合产物转移 资源转移格局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新抗源92R149的初步利用与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光永 庞启华 +2 位作者 周强 陶军 余敖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91-93,共3页
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92R149 系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利用簇毛麦创造的普通小麦6VS/6AL易位系。经绵阳市农科所5 年的观察和利用研究,发现它具有对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抗~免疫、抗性遗传力强、配合力好、综合农艺性状... 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92R149 系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利用簇毛麦创造的普通小麦6VS/6AL易位系。经绵阳市农科所5 年的观察和利用研究,发现它具有对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抗~免疫、抗性遗传力强、配合力好、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等突出特点,是四川省小麦抗病育种可资利用的难得的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新抗源。但其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偏少,籽粒偏小且为红粒,在利用中应注意予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92R149 抗源 利用 评价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姜丽娜 李金娜 +4 位作者 齐红志 岳影 张雅雯 朱娅林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19,共6页
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_1、T_2、T_33种栽培模式,... 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_1、T_2、T_3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5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量,探讨了其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T_2模式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转运率也均以T_2模式最高; T_3模式下小麦的氮素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最高,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则表现为FM、T_1模式显著高于CK、T_2、T_3模式; T_1模式的氮盈余和氮表观损失均高于其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从光热资源利用、产量和产投比来看,T_2模式为当前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光热利用效率 物质转运 氮素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